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顾舜华挑了挑眉,看了他一眼,也没拒绝。
心里却想,他还是惦记着自己,想多和自己在一处。
多少有些欣慰,欣慰里带着一丝甜。
不信就不信,反正他对自己好听自己话就行了。
可谁知道,等床上收拾好了,顾舜华坐在床边拿了刀和旧报纸,开始练刀工,任竞年则拿出来一本物理书来读。
他不是看,是读出声来。
“万物由原子构成,它们是极小的粒子,永不停息地四下运动,当它们分开一段距离时,会互相吸引,当它们被挤压到一起时,又会互相排斥。”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的地球以至于整个宇宙都是由一些非常微小的粒子构成的。”
这些话,顾舜华刚开始听到还没觉得不对劲,后来越听越别扭。
终于她忍不住说:“我练刀功呢,你默读吧。”
任竞年却抬头看向她,严肃地道:“朗读有助于记忆。”
顾舜华:“好吧。”
任竞年继续读物理书,讲宇宙,讲世界起源,讲万物运行规律。
最后,当顾舜华把她的旧报纸差不都切完了的时候,她听到任竞年又开始了:“毛主席教导我们,读书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要用唯物论、辩证法思想进行分析,唯物客观,实事求是。”
顾舜华终于意识到怎么回事了,她握着菜刀,扬起眉:“你这是什么意思?”
任竞年从书中抬起头,目光先落在她的菜刀上,之后,才缓慢地上移。
他拿起来手中的《毛主席语录》,试探着递给她:“要不你也看看?”
顾舜华沉默地看了他好一会,终于忍不住咬牙:“任竞年,我以后再和你多说一句,我就是你孙子!”
***********
当晚睡觉的时候,任竞年用手轻轻碰了下顾舜华,他的意思再明显不过了。
其实也能理解,毕竟自从两个人闹着要离婚回城开始,就没再有过了,年轻火力壮,这是难免的。
可现在,一个是怕吵到孩子,也怕邻居听到,另一个是顾舜华心里存着气,你不信我,反而以为我是神经病,还要用□□给我教导?
所以顾舜华假装睡着了,不搭理他。
可怜任竞年后来只能从后面抱着她,僵硬地忍了,过了不少时候才慢慢缓下来睡去。
第二天,顾舜华过去上班时,任竞年正给俩孩子洗漱,她看着任竞年有些泛红的眼睛,也有些愧疚,心想晚上还是克服下困难,满足一下他吧。
说实话她好像也有点想了。
和自己父亲到了玉花台,新年新气象,七个徒弟齐刷刷地站在那里给顾全福拜年,大家各自抱拳说了吉利话,终于开张了。
顾舜华最近虽然还在练手,但一些简单的菜也能上手了,她也试过自己刀功,觉得自己进步挺快的,问了顾全福,顾全福也满意,说是如果这么下去,再有几个月,基本功就差不多,就能开始学做菜的手艺了。
这让顾舜华心里有了小小的兴奋,她确实很拼命,就是想早点能出师,早点能转正,这样自己的待遇会好上去,也能放下心来了。
因为这个,顾舜华今天干得特别带劲,忙了那么一中午,到了两点终于可以休息了,谁知道牛得水却让大家伙先别走,说是要开一个简单的会议。
几个大厨并一些徒弟,全都过去了,牛得水先寒暄了一番场面话,之后清清嗓子才说正事:“这两天有一位香港的客人过来,听说对方是香港的大明星,对方已经在咱们家订下位了,想尝尝我们的手艺,跟着来的还有记者,所有我们得郑重对待,不能马虎。”
这倒是没什么,玉花台也不是没见识过场面的饭店,当年开国大宴都能办,虽说三十年过去大不如前了,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怎么也不至于给大陆人民跌份儿。
牛得水却道:“那位香港大明星姓梁,他父亲祖上是满族人,这次梁先生来大陆,说是想吃以前地道的宫廷菜,算是代他父亲过来尝尝味儿,了却以前时候的一桩心愿。”
宫廷菜?
大家一听这话,便看向了顾全福。
谁不知道,这位顾师傅家里的老爷子当年是宫里头干过的,宫廷菜你得听他的啊。
顾全福问道:“既是这位先生家里老人家的心愿,那就得正经办了,说起宫廷菜,对方点过什么菜名吗?”
牛得水:“这位梁先生说了,最正经宫廷菜不就是满汉全席吗,从满汉全席里挑几道正经的做就是了。”
顾全福略沉吟了下:“满汉全席兼容并蓄,菜品繁多,我年少时曾有幸看过一份满汉全席造册,那是清朝内务府大臣移交给光禄寺的,上面记载的菜肴,应是不假。从那造册来看,满汉全席分上中全三等,上等一百八十品,中等一百五十品,全等一百三十品,名目繁多。现在要做满汉全席,好歹得指个路子,不然这菜单海了去。”
行家一出手就知道有没有,顾全福这一说话,牛得水也只有听着的份,不说别的,那满汉全席,谁听说过啊,谁做过啊,上等全三等,各分多少种,谁知道啊,可人家顾全福门儿清,这就是道行!
牛得水语气中不自觉便恭敬起来:“牛师傅,香港那位先生点了名,说是要几个最地道的满汉全席菜就行了,他也点了几道菜,分别是鹧鸪肉糜、麒麟素胎、月影灵芝、桂耳雀舌和龙船海参。”
旁边两位师傅一群徒弟,听到这些菜名,只觉得云里雾里,哪里懂这个,不由期待地看向顾全福。
这可是满汉全席里的菜,如果交给顾全福做,那自己也好歹能瞧一眼,算是长见识了!
谁知道顾全福却问道:“这菜名都哪来的?”
牛得水便解释:“听说前两年,日本一家电视台为了拍中国烹饪电影,在香港国宾酒楼办了一场满汉全席宴,当时日本香港一些名人都去了,香港媒体也报道了,据说他们用了三十多位香港名厨,配置成了七十道满汉全席菜,刚说的菜名,就是这里面的。”
顾全福:“这菜,那香港客人说过吗,都是什么食材做的?”
顾全福这么一说,牛得水便有些失望了,旁边的几个也都暗地泄气,想着敢情你也不懂啊?这下子太拿大了吧。
牛得水已经不抱希望了,不过还是说:“听对方那意思,都是稀罕物,有雀舌,有鹿尾,有鱼翅海参,有猴脑,燕窝当然也有。”
大家伙一听,都不由咂舌:“这种食材,咱们一时半会儿能弄来吗?”
顾全福却笑了:“弄这个干嘛?这不是逗闷子说笑话吗?”
他这一笑,大家伙也都愣了,牛得水摇头:“其实要说弄这些食材,倒是也有路子,就是咱没法做的话,不能糊弄人,人家在香港吃过满汉全席,才想过来大陆尝尝那个味儿,看看做得地道不地道。”
顾全福语气中多少有些不屑:“香港满汉全席?那都不是正经东西,他还想拿着这些来大陆比着做?这不是李鬼反过来指点李逵吗?”
作者有话要说: 1。下午15点还有一更,可能有部分小天使比较期待的内容……希望我们的床板能顶住吧。
2。香港曾经在1977年办过一次满汉全席,对此,唐鲁孙先生(满族,他塔拉氏,珍妃、瑾妃的堂侄孙)评论“照以上的说法,如果当初满汉全席真的是这样穷奢极欲,那我们中国岂不成为只图享受、挥霍无度的民族,而不是懂得饮馔艺术的泱泱大国了”“那种惨不忍睹的活剧,能列入庄严肃穆的国宴中吗?”。
本章以及下一章顾全福关于满汉全席发言的论据,部分来自于唐鲁孙先生谈起香港满汉全席时的言论。
37、第 37 章
此文是我开; 要想从此过,前章补起来。
她和办事员说了自己的情况,办事员听了后; 先是一脸为难皱着眉头看了一会儿,后来让她等等,说是要和知青办主任商量下。
知青办主任姓孙,顾舜华倒是看着眼熟,后来想起来,是她同学孙嘉阳的三叔; 早些年见过,就忙提醒着自己是谁谁谁。
孙主任拍拍脑袋,也想起来顾舜华了,便寒暄了几句,知道顾舜华是从内蒙兵团回来,连连叹息:“不容易,这些年不容易。”
他侄女孙嘉阳也下乡了,年初才回来,也是办的病退,不过他侄女没结婚,顺理成章回城了。
说起落户口的事,孙主任皱眉; 为难地说:“你这事儿可不好办; 没这方面的政策啊,我们办事; 全都是按照规章制度来,上面下了通知,我们照着办; 你这个情况我们没遇上过!没先例,没政策,谁也不知道怎么办!”
顾舜华其实早就料到了,她哀求道:“叔,我是咱们首都的知青,当时是为了“屯垦戍边”支援北疆才离开咱首都的,我在天an门前给毛主席宣过誓,我在祖国的北疆戎守八年,把最好的青春献给了祖国,献给了北疆,现在我得了病,实在是熬不住了,又离了婚,难不成咱们首都也不要我了?那让我去哪里?”
顾舜华说起这些,眼中几乎含泪。
知青办也有不少知青在等着办手续,看到这情景,面面相觑,也都鼻子泛酸,谁能不同情呢。
这两年,知青大规模回城,人间的悲欢离合大家见太多了,看到就难受。
孙主任黑着脸,盯着那离婚协议书:“舜华,你这情况,我们真得难办,但凡能办,我们就给你办了,可你的这事儿,我也做不了主啊!”
顾舜华道:“三叔,我两个孩子今年三岁了,可是您知道吗,别人乍一看就是两岁的孩子,为什么,因为他们营养不良,吃不好,矿井上缺食少药,得了病都是硬熬着,我儿子两岁得了百日咳,矿上没什么好药就那么硬熬着,一口气咳半小时才能止住,孩子能活下来那是他命大!这些年,我带着孩子在矿井过得那都不叫人过的日子。现在我和孩子爸已经离婚了,内蒙兵团那里也没我的落脚之地,如果我和孩子的户口落不下去,那我就真没活路了。我顾舜华生是知青,死也是知青,我就一头撞死在咱知青办得了!”
她这一说,孙主任忙道:“这可不能瞎说,舜华,这不是闹着玩儿的,你别激动,咱们慢慢想办法。”
旁边几个办事员也都忙跟着劝。
可顾舜华是豁出去了,要什么脸面呢,反正就是死缠硬磨,怎么着也得给落下。
顾舜华:“三叔,我是首都知青,离婚了,是单身,按照政策,我们首都就得接收我啊!这有什么道理不接受?”
孙主任为难地弹着那张回城证明:“可你这不是带着两孩子嘛,情况特殊!”
顾舜华:“政策没说可以帮着知青落下孩子户口,可也没说咱们首都只接收妈的户口不能接收孩子的户口是吧?”
孙主任想想:“倒是没说不让接收孩子户口。”
顾舜华:“叔,那依您的意思,我是单身知青有回城证明,应该给我落户,那我孩子才三岁,离婚判给我,他们也应该跟着我,咱们是没这个先例,可路是人走的,叔您就行行好,高抬贵手吧?”
孙主任望向顾舜华,他看出来了,以前这个看上去闷不吭声的小丫头,已经变了性子。
不过想想也是,任谁在那鸟不拉屎的地方熬半年,也得变了。
当下他也只能道:“舜华,你别急,这件事再研究研究,一时半会也定不下来。”
顾舜华这是头一遭来,她心里知道肯定办不成,这次来就是先闹腾上,让知青办的人心里有个底儿,她以后再来两次三次,实在不行还得撒撒泼,事情估计就成了。
说到底,这事没政策说能办,也没政策说不能办,知青办给落下户口,也就是顺手的事,不违反什么原则。
只是现在是计划经济时期,大家做事教条,也生怕万一出个什么事,没有人会为一个普通知青多迈这么一步。
可顾舜华心里装着一本书,也装着这个世界的发展趋势,知道未来的变革是大家不敢想象的。
字里行间,她也看明白一个道理:做事你就得豁出去。
**********
顾舜华从知青办出来后,便过去珠市口西大街的百顺胡同,她的同学王新瑞住那里。
两个人打小儿是同学,关系好,后来也是手牵手去报名参加内蒙兵团的,在内蒙兵团,最艰难的时候互相扶持着走过来的。
甚至在那本书里,她走投无路的时候王新瑞还一直想法帮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