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大当家一早就知道董家姐弟经常住在青萍巷,所以这次回京,她便给他们准备了见面礼。
给董万千的是一本发黄的旧书,书本上有四个字,董万千只认一个“鞭”字。
没错,她能认识这个“鞭”字,是因为她练的就是鞭子。
颜雪怀小声告诉她:“这是胡家鞭法。”
董万千先是一怔,然后啊的一声惊呼,倒是把颜雪怀给吓了一跳。
周大当家微笑着问她:“你听说过胡家?”
董万千拼命点头:“听说过,听说过,我爹说的,他说胡家没有人了,可惜胡家的鞭法,没能传下来。唉,我爹一准儿是瞎说的。”
周大当家笑着眯起眼睛,她很喜欢眼前这个有点憨的姑娘。
“令尊没有说错,胡家的确没有人了,鞭法也没能传承下去,机缘巧合,前些年我恰好得了这本鞭法。可惜我身边没有练鞭的,这鞭法便压箱底了,听说你练的恰好是鞭子,便拿来给你,也不知胡家鞭法是不是真如传说中所向披靡,你练练试试吧。”
董万千的嘴角都要咧到腮帮子了,摇头摆尾,颜雪怀后悔没给她安条尾巴,否则此时还能增加效果。
“我练,我今天就开始练,周大当家,等我练会了,我甩鞭子给您看。”
周大当家送给董小白的,是一张弓。
董小白从小在土匪窝里长大,弓箭见得多了,初见这张弓,他虽然规规矩矩道谢,可是却不见多少惊喜。
周大当家走过去,伸手拿起那张弓,右腿弓起,轻而易举便将弓拉得满满。
她把弓弦归于原位,把弓放回原处,对董小白说道:“拉拉试试。”
董小白虽然年纪还小,但力气却不小,就连柴浩也对他的力气佩服不已。
可是董小白使出吃奶的劲,也没能拉开这张弓。
他的小脸胀得通红,也不知道是用力太大憋红的,还是因为拉不开弓给羞红的。
周大当家笑着说道:“你这个年纪,拉不开这张弓才是正常的,好好练。”
董小白恨不能现在就去练,太丢人了,他长这么大,就没有丢过这么大的人!
不过,董小白对周大当家也佩服起来了,太牛了,那么重的弓,周大当家没费力气就给拉开了。
回到书房,董小白还在郁闷,他竟然连弓也拉不开,拉不开啊,若是传到青云岭,让弟兄们知道了,那还不要笑掉大牙?
还有他爹,一定是笑得声音最大的那一个。
他那个没心没肺的傻爹啊!
董小白抬起泪汪汪的眼睛,有气无力:“馒头,你说,我是不是很没用?”
小满还是第一次看到董小白流眼泪,虽然眼泪还没有流下来。
“大白,你不要灰心,你一定能把那张弓拉开的。”
“拉开有什么用?等我把这张弓拉开的时候,周大当家一定早就能拉开更重的弓了。”董小白很委屈,他吃亏就吃在他长得太慢了,若是明天早上,一起床就变成二十多岁,他一定能把这张弓拉开的。
小满还是很珍惜他的朋友的,他看着董小白无精打采的模样,只好绞尽脑汁开导:“大白,你已经很厉害了,你比我和耗子的力气都要大。”
“连这张弓都拉不开,我算哪门子力气大?”
“你虽然拉不开弓,可你会打弹弓啊,你的弹弓打得很准,我没见过比你打得更准的。”
小满没有夸张,董小白的弹弓真的厉害,他也学过打弹弓,可无论他怎么打,都不如董小白。
“对啊,我怎么忘了,我还会打弹弓呢。”
董小白原本阴云密布的小脸,刹那间便恢复了活力。
他从椅子上跳起来,拿起挂在墙上的弹弓就往外跑。
“大白,你去哪儿,今天的功课你还没做完呢。”小满是好学生,黄先生让他督促董小白学习。
“哎哟,你别催了,我今天保证把功课做完,我现在要去周大当家面前露一手,我要让周大当家知道,我不是没用的草包,我虽然拉不开弓,可我会打弹弓啊,我的弹弓京城无敌!”
董小白拿着弹弓子,也不管小满了,转身便跑去见周大当家。
周大当家正和李绮娘在说着什么,董小白一阵风似的跑了进来。
周大当家和李绮娘见来的只有董小白,小满并没有跟着,正觉奇怪,董小白便说道:“周大当家,您一定要看看我打弹弓,我的弹弓弹无虚发,百发百中。”
说着,他拿起手里的弹弓子抖了抖,董小白没有吹牛,他的弹弓子即使不能百发百中,至少也能打遍京城无敌手。
李绮娘没想到董小白会这么较真,真是小孩子啊。
只是这样一来,会不会惹得阿姐厌烦啊。
李绮娘正想让董小白去找董万千,可是她还没有开口,便听周大当家说道:“把你的弹弓子给我看看,可以吗?”
董小白手里的弹弓子,其实是小满的。
小满的弹弓子是董小白送给他的,可惜小满技艺有限,至今为止,学无所成。
第三三零章 弓声
董小白把弹弓子拿给周大当家的时候,还自豪地说了一句:“这是我爹做的。”
周大当家看看他,神情严肃,与先前那位和蔼可亲的长辈判若两人。
董小白天不怕地不怕,却也被震摄地后退了一步。
能做大当家的人,气场就是不一样。
李绮娘也感觉到周大当家的变化,她屏住呼吸,注视着周大当家的一举一动。
周大当家接过那只弹弓子,反复看着,忽然,她站起身来,走到窗前,推开了窗子,潮冷的空气透过打开的窗子扑面而来,周大当家立于窗前,似是感觉不到寒冷。
她用双手托起弹弓,明亮的光线下,弹弓上的每一处细节都看得清清楚楚。
弹弓子不大,一看就是做给小孩玩的,但做工非常精细,与常见的用树杈做的不一样。
弓杆是竹子的,里面衬了坚固的牛角,再配上特殊处理过的牛筋,既有弹性又有力道。
周大当家的目光落在弓杆上,手指在弓杆上细细摩搓。
李绮娘想起来了,这个弹弓上雕刻着花纹,不过她没有细看,莫非是这些花纹引起了阿姐的注意?
“阿姐,这个弹弓。。。。。。”李绮娘忍不住问道。
她的话还没有说完,周大当家便转过身来,李绮娘这才看到,周大当家已经泪流满面。
李绮娘吓了一跳,就连董小白也开始怀疑自己看错了,周大当家怎么能会哭呢?一定是他睁眼的方式不对,他用力闭上眼睛,然后睁开,还是不对,再闭上,再睁开,不对,不对,周大当家真的哭了!
董小白忽然想去找姐姐,告诉姐姐原来周大当家也会哭,可是他走不了,他的手腕被周大当家抓住,周大当家的手很凉,力气却又很大,董小白想要挣开,可是他却动弹不得。
“他在哪儿?哦,对了,你说这是你爹做的,你爹叫什么名字,告诉我,你爹叫什么名字?”周大当家的声音嘶哑,但是头脑却比任何时候都要清醒。
董家姐弟既然时常住在青萍巷,周扫尘自是早就把他们的来历打听清楚了。
他们的父亲,是青云岭的大当家,孤儿,做过乞丐,也做过混混,好勇斗狠,极重义气,身边汇集了一群小兄弟。大家都叫他董老大,真名不详,或许就没有名字。
董小白怔了怔,道:“我爹叫董老大。。。。。。”
“你说这弹弓是你爹做的,那你爹有没有告诉过你,弹弓上刻的是什么?”周大当家问道。
董小白的目光落到周大当家手里的弹弓上,他爹说过吗?好像是说过的。
说过什么?他怎么想不起来了?
董小白仔细回忆,有些不确定地说道:“。。。。。。是。。。。。。是诗吧。。。。。。”
他的眼睛忽又亮了起来:“馒头知道,上次他说过的,我去找他!”
董小白话音刚落,外面便传来小满的声音:“不用找了,我来了。”
刚刚董小白像头暴躁小牛一样跑过来,小满开始时没想管他,可是董小白走了之后,小满就觉心神不宁,担心董小白会惹周大当家不悦,他还是找过来了。
可是他刚到,就看到周大当家神情古怪地站在窗前,小满便没敢进来。
他一直站在门外,隔着打开的窗子,他能看到里面的情形,也听到董小白提起他来。
其实周大当家刚才也看到小满了,只是她的注意力都在弹弓上面而已。
李绮娘见小满进来,连忙把他拉到自己身边。
周大当家看向小满,比起刚刚,她的神情已经缓和下来,微笑着对小满说道:“那你说说看,这上面刻的是什么?”
“嗯”,小满点头,像平时在学堂里那样,摇晃着脑袋,大声朗读,“铁马去追风,弓声惊塞鸿。”
“对对,就是这个,我爹说过,不过我给忘了。”董小白连忙附和。
李绮娘愕然,这上面雕刻的是诗?不是花纹?
周大当家笑着点头,摸摸小满的脑袋,柔声说道:“好孩子,你念的真好,习过籀文?”
小满摇头:“没有习过。”
李绮娘不知道什么是籀文,但是小满竟然能把像花纹一样的字全都认识,李绮娘很为儿子自豪。
见大家都在看着他,小满有些不好意思:“我跟着卫先生修补古籍时,看到过这样的字,卫先生说这是大篆,卫先生还说,我若是想学金石,必须要懂得这些,卫先生还说,欲速则不达,所以我还没有习过籀文,也不会写,只是认识几个字而已。”
周宣王时,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因其为籀所作,故世称“籀文”。
大篆传至今日,多见于钟鼎彝器,与后来常用的小篆相差甚多,李绮娘的学问都在帐本上,她把诗句当成花纹也属正常。
董小白大声说道:“对,就是这两句诗,嘿嘿,我没背过,一时想不起来了。”
周大当家看向董小白的目光里多了几分温柔,她轻声说道:“这是你爹亲手刻在上面的,对吗?”
董小白使劲点头:“对啊,我爹可会做弹弓子了,我家里还有好几个,都是我爹做的,上面也都刻着这样的诗。”
周大当家仔细端详着董小白,似是想在他的小脸上,找到另一个人的影子。
“你长得不像你爹?”周大当家问道。
董小白咧嘴笑了:“周大当家是怎么知道的?我爹说我姐和我长得都像我娘。”
周大当家微笑颔首,对董小白和小满说道:“你们都是好孩子,出去玩吧,回头我再看你们打弹弓。”
董小白有些遗憾,他很想让周大当家见识一下他的本事,他想说什么,小满却已经拽着他往外走了,董小白无奈,只好由着小满把他拖出去。
两人出去,小满顺手关上房门,又走到窗前,细心地把敞开的窗子重又关上。
董小白说道:“馒头,你干嘛拉着我出来,弹弓子还在里面没拿出来呢。”
小满很无奈地看着他:“你好像有点傻啊。”
两个小的全都出去了,屋内只留下周大当家和李绮娘。
李绮娘心中忐忑,她问道:“阿姐,这弹弓,还有这两句诗,究竟是怎么回事?”
第三三一章 长兄
“阿绮,你记得我对你说过,大哥叫什么名字吗?”周大当家问道。
李绮娘怔了怔,心里的疑惑更甚:“大哥单名一个弘字,周弘。”
周大当家颔首:“弘,弓声也。”
弓声?
李绮娘立刻想起刻在弹弓上的两句诗。
铁马去追风,弓声惊塞鸿。
“这诗。。。。。。”
周大当家微笑,眼中却又噙了泪水:“大哥的名字,便取自这两句诗。我们周家自太祖立朝后便镇守边关,代代相传,直到甲子案发。。。。。。
大哥小时候便以自己的名字为荣,五岁时,他吵着让父亲教他射箭,可他拉不开弓,父亲便给他找开一把弹弓,后来他长到八、九岁时,箭法已经很好了,可是他最喜欢的却还是弹弓。
他不但喜欢打弹弓,还亲手做了好几只弹弓,还把他喜欢的那两句诗刻在弹弓上。
为了刻这两句诗,他还特意去请教了府里的一名擅长金石的幕僚,幕僚说用大篆更显古雅,于是大哥便让幕僚写好,照着刻在弹弓上。”
心中的疑惑猛然变成事实,李绮娘不知是惊还是喜,更或者,是痛!
她与父母兄姐分离时,刚满周岁,对于曾经发生的一切,她没有一点记忆。
周大当家说起往事时,李绮娘从未像现在这一刻感同身受!
她的脑海里闪过一个面容模糊的小男孩,用刻刀笨拙地在弹弓上刻着字,刻完,他得意地拿到妹妹面前,告诉妹妹,这诗里有他的名字,长大以后,他也要像祖父和父亲那样,做一个守边的大将军。
李绮娘的眼睛模糊了,她颤抖着双手,再一次拿起那只弹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