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是头版头条,大号的印刷体标注着:雨花书院放开招生限制,凡适龄儿童皆可报名。
哇哦,此则消息一出。京师哗然。
那些功勋权贵之家一个个的都要疯了。
雨花书院是什么?那是皇家书院,院长可是皇上,那就意味着只要是能够进了书院的门,自己家的孩子就是天子门生了。
天子门生又代表着什么?
那就代表着自己家的孩子以后前途无量啊。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通过科举考试、荐举贤才、学校培养等多种途径来解决选官取士的问题。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曾下诏实行科举考试,一连举行三年,由于被选取的人才多是少年后生,缺乏实际经验,朱元璋颇不满意,所以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起暂停科举。
这时明朝十分注重荐举取士和兴办学校,从中选拔优秀人才任用做官。
不过,荐举的情况也并不比科举好,荐举多而且滥。
经过比较以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又决定恢复科举取士,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以后每隔三年举行一次,以后科举取士很快又被提高到主导地位,荐举渐渐衰落,而学校也成为科举的预备机构了。
可是随着郑长生这只小蝴蝶的到来,随着雨花书院的开办,估计想要恢复科举,那是遥遥无期了。
谁不希望自己家的子弟能够成为天子门生?
以前科举的时候想要成为天子门生,那是要经过十年寒窗苦读,一路过关斩将,千军万马争抢着过独木桥,杀到最后,高中了之后,才成为天子门生的。
可是现在好了,只要是能够达到条件的,就可以直接进入雨花书院就读。
立马就成为了天子门生。
这个幸福来的不要太快好不好啊。
不过就是条件有点苛刻,就是要在雨花特区拥有一套房产,这样就近入学这一个原则才符合条件。
哈哈,不就是一套房子吗?太简单了,老子就是砸锅卖铁也得在雨花特区买上一套房。
招生的简章上可是说了,这房子是学区房。
只有拥有学区房的人家子弟才可以入学,否则免谈。
就在新闻周刊发行的第二天就有无数的人蜂拥而至,都要把汪广洋的特区衙门给挤爆了。
这场面简直是太火爆了好不好,汪广洋都要美出鼻涕泡了。
还是永和伯有主意啊,一个放开皇家书院的招生的策略,就给雨花特区注入了如此之巨的财富。
现在除了原本的民房之外,好一些的地方都规划好了,这就是吸金的利器啊。
老汪迈着四方官步,背着手从衙门的后堂里走了出来。
鹅考,他大眼一扫,这些人他基本上都认识。
都是朝堂上的勋贵们,有好些还都是他之前的下属。
这就好办多了,现在他可是捏着这些人的“卵蛋”的,要是不听招呼,随便轻轻的捏一下就够他们受的了。
之前老子倒霉的时候,一个个都躲着老子,现在你们也知道求老子是什么滋味了吧?
这些功勋权贵们,一看到汪广洋出来了,顿时一窝蜂似的把他围了个水泄不通。
“汪大人。。。。。”
“汪大人。。。。。”
“汪大人。。。。。”
靠,,一阵聒噪,搞的他是啥都没听清楚,这些人七嘴八舌的乱如闹市场。
汪广洋不禁就是一阵头大。
“都闭嘴,吵吵什么?这里是朝廷的官衙,是雨花特区的首府之地,在吵吵本官把你们都打棍子赶出去。”
老汪的官威之盛,一下子镇住了一众的勋贵们。
“排好队,麻溜的,挨个进去看沙盘抽号,抽到哪一块地方,就是哪一块,没有二次的机会。
抽好号之后,到本官这里把钱交了。
本官会给你们开具一张收款的条子,,到时候拿着本官开具的条子,就可以带孩子去书院报名了。”
汪广洋话音还没落了,呼啦一窝蜂似的全散开了,一个个争先恐后的排队去了。
额,这场面,真他娘的让人啼笑皆非。
一个须发花白的勋贵的鞋子都踩掉了,都顾不得要了,挤着上前排队。
“你他娘的一个小小的三品侍郎敢排到老子的前面,快把位置给老子让出来,不然老夫可是不客气的。”
“哎哟喂!我的老大人,这可不行,要是寻常事本官怎么着也得让着您老,可是这事关我家的孩子未来的前途,对不住了。”
把那须发花白的老人,憋了一个脸红脖子粗的,好半天没吭气。
汪广洋背着手,溜溜达达回到官衙后堂书案后坐定,等待着收钱开条子。
他真的是没有想到,郑长生会出这么一个妙计。
一片片空空如也的土地,原来是鸟不拉屎的地方,荒草丛生的,可是竟然会随着雨花书院名额的开放,一下子飙升到十万银子一块。
而且还是先交钱后建设,这说白了就是拿他们的钱办自己的事情。
他美了,郑长生也美了,老朱也美了,勋贵们也美了。
这是一个互利共赢的局面啊。
也不知道郑长生这小子的脑瓜子到底是啥材料做的,这等空手套白狼的计策竟然使的这么堂而皇之的。
人们还是心甘情愿的主动的拿着钱交过来,还唯恐交的晚了排不上号。
这就不得不让人深思了。
五百名锦衣卫持刀严阵以待的守护着库房,现在的库房里,银子都堆成山了。
整个偌大的雨花官衙后院所有房间都堆的满满的。
这简直都要赶上朝廷户部的仓库了,几百块地售卖一空。
初步盘点了一下五百多万两银子是有了。
现在的大明朝廷一年的赋税也就几千万两而已,可是雨花特区,只是靠着卖地,准确的说是卖入学的名额,就高达数百万量。
实在是让人咂舌不已啊。
勋贵们手里拿着汪广洋盖了印章的条子,兴高采烈的从后堂走出来。
一个个的都互相攀谈着,朝着选好的地段走去。
一下子交了十万银子,总得看看自己家的地啊。
可是等他们到了地方一看,傻眼了。
荒草丛生,啥玩意都没有。
额,顿时有种被欺骗上当了的感觉。
郑小刀奉了郑长生的命令在这里等待着这些勋贵们。
他的任务就是要领着这些勋贵们先到郑长生的家里参观一下。
紧挨着雨花书院的一套三进的大宅院,刚刚落成,墙壁粉刷的雪白雪白的。
院里种植着各种奇花异草,芳香扑鼻,不禁让人陶醉起来。
房子建设的是典型的江南风格的造型,亭台楼阁俱全。
这都不是出奇的地方。
真正让勋贵们诧异的是,一进到屋里的摆设和陶瓷的地板。
这都是雨花特区砖瓦厂生产出来的,初开始郑长生让他们烧制这种四方形的板材,他们还不明白是干什么用的。
等最后成品出来后,他们自己都惊讶的不要不要的。
太神奇了吧?上面的各种图案拼凑成一幅幅画面,铺设到墙壁上和地面上,用作装潢使用。
一瞬间,整间房子的逼格就上升了不是一个档次。
有种金碧辉煌的奢华感出来。
现代家具融合了古典风格后,沙发、椅子、茶几、屏风、拱门。
还有一个会转圈圈的圆形餐桌,额,不要太惊掉人的眼球了好不好?
厨房是清一色的烧纸瓷砖铺设,清扫起来很是方便,只用抹布蘸着皂角水,轻轻的擦拭,就可以做到一尘不染。
虽然这在后世的话,根本就不算什么,但是在这个时代,这已经是划时代的发明了。
烧火不用柴草,用的是煤炭,,还配备了一个手摇的鼓风机。
郑小刀和郑小斧两个人亲自给他们演示了一下。
随着鼓风机呜呜的转动,炉灶里的火苗蹭蹭的往上穿。
这可比一烧起来冒狼烟的柴草好用多了,还干净没那么多烟灰。
这还不算是什么。
最让他们惊讶的要数厕所和洗浴间了。
一个叫做马桶的东西,映入大家的眼帘。
据介绍,勋贵们知道这是一种如厕的工具。
只要坐在松软的马桶垫上,就可以搞定拉屎这种五谷轮回之功能。
完事儿后,只需轻轻的一拉身后的绳子,呼啦一下,一股子水流就能把从身体内排出的污秽之物,冲洗的干干净净。
神呐!在房间里面安装厕所,还是这么神奇的如厕方式。
这以后房子要都是建设跟永和伯家的一样的话,那别说是十万两,就是在多一些,也是值得的啊。
院子中还按着一个压水泵,这是备用的。
一般的用水可都是从山上引来的山泉水的,打空了的竹筒管线密密麻麻的从山上引水。
铺设到千家万户。
只需要轻轻的扭动水龙头,就可以有源源不断的山泉水使用。
这方便的一批,简直是不要太方便。
还有,挖的有下水的管道。
生活污水和洗浴排便的污秽都可以通过管道排走。
这要是建设成之后,这里就是神仙一般的生活啊。
这钱花的值!很值!非常值!
不但让自己家的孩子可以就读皇家书院,还落下了一套如此神奇的大宅子,给多少钱也不换啊。
那些之前心里不满意,有点感觉上当的人,此刻心里都暗暗的庆幸起来。
第496章 锦衣三千营
郑长生样板房,很好的刺激了这些勋贵们的神经。
雨花书院神奇的住宅,这个消息就像是长了翅膀一样的飞遍了京城的大街小巷。
那些本来感觉房价太贵的人们,这下子可坐不住了。
赶紧张罗钱财,带上去雨花特区。
后悔呀后悔,好一点的地段都被人选走了。
不过剩下的地段还算是可以,不过比起来,第一批还是要差了不少。
保持观望的这些人们,现在肠子都悔青了。
早知道的话,就应该早一点下手。
远看大片的空地全部被卖了出去,汪广洋乐得嘴都合不上了。
这化腐朽为神奇的手段,一定要好好的琢磨琢磨。
如果大明的官吏,都有这样的头脑,那该多好啊。
用一个雨花书院为诱饵,一下子就把勋贵们毕生的积蓄给掏出来了。
在用这些钱财中的少部分修建房屋,剩下的可都是朝廷的收入了。
用来建设国家,提高民生水平,简直是太好不过了。
虽然别的地方没有雨花书院这样的吸引人的东西,但是可以创造一个什么出来啊,比如开设雨花分院在各地。
以同样的方法,聚拢钱财。
不过他的这个想法,被郑长生很是无情的给扼杀了。
雨花书院全天下只有一个,方显其尊贵。
如果遍地都是,那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再说了,没有自己坐镇,没有雨花书院里出去的人主导,也不一定把分院办成什么样子呢。
说不定就是一个顶着雨花书院名头的,四书五经馆罢了。
这就跟他培养人才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培养那么多吊书袋的书呆子干嘛用?
这些人之乎者也,皓首穷经的醉心于书道文章,说到底还是百无一用是书生罢了。
论起来治国理政,说起来民生百态,啥玩意都不懂的人,要他干嘛用?
你指望着这些人能把大明建设好,也是想瞎了心。
不过汪广洋举一反三的头脑,郑长生还是佩服的。
其实他的这个想法是可行的。
不过不适合当下的情况而已。
如果雨花书院培养的人才够多的话,完全可以实现这一想法。
要是用别的书呆子去任教,郑长生还真不愿意。
与其把书院办的四不像,还不如就不要开始的好。
工部造办处可以说是今年开春以来除了户部和新闻周刊这两个部门外,最忙碌的一个了。
一下子给了这么多的工程。
几百套房子的建设,可是要大赚一笔的啊。
光是工程款都上百万银子,这一下子人手都不够用的了。
招募人手是他们现在要紧急处理的事情。
各有各的忙,各有各的愁。
不过总而言之人们脸上都是带着笑的。
梅长图这个雨花特区的砖窑场的负责人最近头都大了。
之前烧制了那么多的砖瓦,他还有点担心卖不出去,可是现在好了。
简直是供不应求啊。
不光是雨花特区要货,其他地方的听说了,有一个叫瓷砖和马桶的神奇之物,纷纷前来订购。
招人,大量的招人,这是所有人的心声。
可是人却不好招啊。
农民们现在都在伺候土地呢,朝廷分发了一个叫做土豆的东西。
据说这玩意一亩地可以产上千斤。
这多吸引人啊,只要种好了,以后就不用再饿肚子了。
梅长图头发都急的大把大把的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