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墨客-第30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句话说一叶而知秋,窥一斑而知全豹,这真的是很难能可贵的。
    “明成,你说的是你心里的话,我可以看的出来。今天先不说了,你回去好好的准备一下,我有一个重要的事情要交给你去做。”
    郑长生有点动情,他上千轻轻地又拍了拍叶明成的肩膀。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给叶明成一个回家里跟妻儿老小温存道别的时间。
    郑长生准备下一盘大棋,这个棋局在他的心里酝酿已久,可是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
    这下子好了,遇到了叶明成。
    几乎就在一瞬间,在郑长生的脑海里,就已经成型了。
    明初,由于冶炼采矿技术的落后,大明的铜币发行和流通,根本就满足不了国内的需求,就更不用提国际贸易了。
    所以,大明才有了宝钞的流通。
    明宝钞是明朝官方发行的唯一纸币,后因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民怨沸腾,正德年间废止。
    说起来大明的宝钞,印框高约三十厘米、宽约二十厘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纸币之一。
    宝钞分六等:壹贯、五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
    一贯等于铜钱一千文或白银一两,四贯合黄金一两,票面上端为“大明通行宝钞“六个汉字。
    初行宝钞时,一石米值钞一贯,后来随着当政者不通经济之术,滥发之下导致贬值。
    说起来,根本原因,还是明太祖洪武年间由于当时缺铜。
    于是明洪武七年颁布“钞法“,设宝钞提举司,其下再设抄纸、印钞二局和宝钞、行用二库。
    并于次年以中书省南京名义发行。
    洪武二十二年朝廷又发行小钞五种,即拾文、贰拾文、叁拾文、肆拾文、伍拾文,票面幅面较小。
    永乐以后印行宝钞仍用洪武年号,且禁止民间用黄金、白银买卖交易。
    洪武二十二年前后,纸币时贬时升,江西、福建一带二贯纸钞只能换铜钱五百文;
    永乐二年(1404年),米一石一度值钞一百贯;这就已经处见滥发宝钞的严重后果的端倪了。
    到了永乐五年米一石值钞三十贯;这个时候经过控制下降了不少。
    可是宣德初年,米价已达到宝钞伍拾贯;
    宣德七年(1432年),宝钞一贯只值铜钱五文;这个时候的恶果,就是大明百姓自己吞食了。
    正统九年(1444年),米价涨到宝钞一百贯,明钞已不能通行,
    当时是“积之市肆,过者不顾“;
    正德年间,宝钞实际已经废止。
    此后,明朝不再发行纸币。
    其实呢,宝钞制度在当时,也是很有用的,很是解决了大明那个时候的钱荒。
    如果后来不滥发的话,这绝对是当时世界上的一大创举。
    可惜的是,事与愿违,一帮不懂经济的腐儒,缺钱就发行一批,再缺钱再发行一批。
    导致的后果,就是大明经济的坍塌。
    就跟当年民国滥发金圆券是一样的后果,通货膨胀之下,购买力极度的下降。
    郑长生来到这个世界后,就一直在研究大明的钱币问题。
    不过他没有说,心里可是一直没有放下。
    钱荒,现在还可以用宝钞代行。
    完全可以满足国内的经济需求。
    但是将来呢,以后呢?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这大道理朝堂上的文人哪一个都是信手拈来。
    可是真正的能够做到的又有几个?
    当然这也不怪他们,在没有人懂的经济之术的时候,你说什么都是虚妄的。
    如果后世的一个经济学家,来到古代的话,可以把整个世界的钱财都席卷一空,这一点也不夸张。
    就后世的话,一个索罗斯就够世界头疼的了。
    郑长生是这样想的,铜钱短缺,暂时的可以用宝钞代替之。
    可是要是不解决钱荒的话,这早晚是个隐患,将来还是会爆发出这个问题。
    要解决钱荒的话,那用纸币的发行,似乎是必然的结局。
    这在后世的时候,已经通过验证了的。
    后世所有国家都是用纸币代替贵金属钱币的。
    可是这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你的黄金白银等硬通货的存量要足够。
    否则的话,滥发宝钞的后果,史书为鉴,大明是个什么情况,已经是可以预见的了。
    经济崩溃,通货膨胀,大明百姓的购买力从明初到明中后期已经是天壤之别了。
    郑长生决定改变这个现象,那首要的就是要积累足够的贵金属。
    黄金、白银,这是必不可少的。
    要说白银大明地大物博,可以说存量很是丰富。但是开采出来还需要时间,再说了,郑长生也不想过度的开采。
    除去这些因素之外,郑长生把目光早就瞄准了日本。
    日本这个国家其实白银的储量还是很客观的,但是他们国内的白银虽然横行,甚至白银的价格极低。
    购买力实在是有限的很。
    所以日本每年都要派大批的朝贡贸易团队来到大明。
    但是呢,大明的通行货币是铜币或者宝钞。
    他们本国的白银却用不出去,这也是滋生海盗的根本原因之一。
    日本国内空有大量的白银,却无法换成大宗的商品。
    这使得上层统治者,大为烦恼。
    正是由于郑长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脑海中形成了一个掠夺日本国白银的计划。
    你不是白银买不了商品吗?
    那好,老子给你白银有花费的地方。
    用你们国内的白银来和我们大明进行贸易往来。
    至于结算嘛,那就用你们的白银结算好了。
    不过可不是等价的哟!
    白银在你们国内都已经烂大街了,购买力实在是有限的很。
    可是呢,他们国内又急需大明的商品。
    瓷器丝绸皮货,各种大量的商品。
    只要是大明产出的,在他们国内都是需要的。
    尤其是上层大名啊,贵族啊之间。
    由于受东方文化的影响,他们对大明的商品极为的推崇。
    就是一件小小的瓷器,再不然是一件极为奢华的丝绸衣服。
    都能够卖出一个天价去。
    日本国内的情况很明显,从经济学上来说。
    是供不应求的。
    大家也都了解,经济之道嘛,无外乎就是供大于求供小于求。
    这两种情况下,那可是天差地别了。
    都说物以稀为贵,这反映到经济学上就是供不应求。
    如果供大于求那就成了通货膨胀的后果了。
    烂大街的东西了,谁还要啊?
    郑长生掠夺日本白银的计划,现在还缺一个代理人。
    而这个代理人目前郑长生现在已经锁定了叶明成。
    如果在没遇到他以前,郑长生还不敢贸然地开启经济战。
    可是叶明成这家伙竟然精通日语和韩语。
    这绝对是一个很好的棋子。
    具体的计划,郑长生都已经想好了。
    现在大明的海船的建造也不算是多么的发达。
    当然这是跟同时期所有国家相比,也跟后世相比,在他脑海中做出的一个判断。
    不过尽管是这样,就目前来说也算是在整个世界上位列前端的吧。
    为了保险起见,大明的商船,可以在高丽国设置登陆点。
    从地缘政治上来说,高立国跟大,明路路相接。
    运送货物到高立国的港口,然后再统一的装船发往日本。
    在从日本国换回大量的白银回来,这简直就是比印钞机还要快呀。
    大民国缺白银,而日本国盛产白银,奶奶个腿的,这不掠夺白不掠夺。
    谁让日本国在郑长生的印象中不那么光彩呢。
    该是老子报复的时候到了。
    想当年,小日本侵略中华。
    所造成的损害有多大?
    只要是个华夏人,心中的恨永远停不下来!
    当然,汉奸卖国贼的人渣除外。
    但凡是有那么一丝丝的爱国之心,这种仇恨永远是心中的痛。
    百年国耻,永生永世不能忘怀。
    对于狼子野心的小日本儿,现在趁你病要你命。
    如果不不顺手牵羊的话,真对不起老祖宗,也对不起,白白的穿越过来一趟。
    想到这里的时候,张长生的心中,就一阵一阵的激动。
    他看了看叶明成,微微一笑的说道:“我知道前阵子你从中牵线搭桥,让日本国的使节宫本和我见一面。
    可是当时我并没有答应你的请求,或许让你在日本国使节宫本的面前大失颜面。
    这一点来说的话是我考虑不周,你回去以后尽快的安排日本国使节宫本和我的见面。”
    

第517章 雨浓奏折
    向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志愿人员致敬!
    ……以下正文……
    老朱的案头放着郑长生的奏折,老朱看后差点就要拍案而起了。
    刘伯温果然没有看错人。
    想当年,他和刘伯温一见如故,两人引为知己。
    一路走来,如良师益友一般。
    助力自己取得天下,后又提出大明朝局的三大弊端:淮西勋贵、文官集团、骄兵悍将。
    这三个问题要是不解决掉的话,大明不会有真正有安稳的时候。
    现在淮西勋贵、和文官集团算是暂时的摆平了,只剩下一个骄兵悍将没有解决。
    不过这一切的问题解决者就是郑长生这个凭空出世的毛头小子。
    刘伯温虽然看到问题的根源所在,但是他并没有什么好的方法解决之。
    再加之他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整日里卧病在床的,根本就没有什么建树。
    不过有一天,刘伯温突然给老朱上了一道奏折,说是发现了一个人才。
    老朱很纳闷,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够让刘伯温这样一个奇才如此的重视呢?
    他也就留意上了。
    直到方克勤和他说压水泵的事的时候,他才知道刘伯温果然没有说谎。
    郑长生这孩子的智慧,果然非常人所能及。
    到后来的结交后,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摆在老朱的面前,他心中大为震撼。
    当时他立刻派人调查郑家先人的事情。
    一查之下他大为失望。
    根本就无据可查。
    如果不是刘伯温手里掌控的隐卫出手探查的话,郑长生的先祖,郑德亮的事情永远也无法浮出水面。
    一套奇书,竟然就这么的,被无情的大火焚毁了。
    实在是可惜至极。
    不过还好,现在刘伯温虽然不在了,但是他传衣钵给郑长生。
    由他接管隐卫,掌控天下风向。
    现在的老朱是雄心勃勃,他对于郑长生是有绝对信心的。
    刘伯温垂垂老矣,做什么事情都是力不从心。
    隐卫的力量放在他的手里,几乎没有什么大的作为,现在郑长生接手。
    小马乍行嫌路窄,大鹏展翅恨天低,正是老朱所想要看到郑长生有作为的一面。
    果不其然,现在这份针对宝钞的奏折呈现在他的面前。
    这可让老朱眼前一亮,拍案叫绝。
    大明之所以发行宝钞,归根结底就是铜币不够使用,作为代替品而发行的。
    这里面的风险,其实也是显而易见的,刘伯温说过这个事情。
    但是奈何金银铜等贵金属匮乏,只能用纸质的宝钞代替流通市面。
    现在郑长生的这个奏折可是很好的解决了这一个问题。
    郑长在奏折里讲的明白,日国盛产白银,而国内生产力极端低下,白银的购买力严重不足。
    而大明地大物博,产出极为丰厚。
    可以用贸易来换取日国的白银。
    当然这郑长生可不是善男信女,他把攫取日国白银详细的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先和平的贸易,先赚取大量的白银再说。
    这又分为几个步骤,首先,以日国国内现在的购买力和大明的商品进行贸易。
    奏折中说,日本国的白银极为低贱,犹豫钱多物资少,购买力低的不要不要的。
    这就是郑长生在雨花书院李给学生们讲的,供求关系。
    老朱是懂这一点的。
    而大明的瓷器、漆器、丝绸、木器等在日国,尤其是上层权贵之间那是极为抢手的。
    一件丝绸制品,就能轻松的换取几十上百两的白银。
    就这还供不应求,这简直是抢钱好不好啊。
    老朱看到这里的时候,乐的鼻涕泡都出来了。
    其次,为了贸易的方便,大明可以直接派遣时节常驻日本国,开设一个宝钞兑换的钱庄,并负责贸易事宜。
    直接用本国的宝钞兑换日国的白银。
    当然这可不是只针对大名和权贵们,普通的百姓也可以用白银兑换宝钞。
    用白银兑换宝钞,可以给他们一个很优惠的价格。
    相信会有很多人愿意把白银送到宝钞钱庄去兑换的。
    这个时候大明的钱币,才是硬通货。
    老百姓手里的白银就是低贱的不能在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