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切的大权都紧紧的握在手里,谁也不敢呲牙。
可是在高丽就不同了,本来朝堂之上就分作不同的派系。
现在一个内阁,把各方力量的大佬组织了起来,大家有事共同商议,争取拿出一个折中的方案,这样对大家都有好处。
没有了朝堂的扯皮,这是于国于民都是有利的。
就连郑长生都没有想到,自己当时为了老朱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提出的内阁制度,却在高丽开花结果。
这绝对是意料之外的收获了。。。。。。
第817章 韩吉入阁
高丽朝堂四大阁臣:崔恒、金元应、李道宪,还有一个叫韩吉的。
前面三个人中崔恒手握兵权,这是必须要安抚的;
金元应被郑长生捏的死死的,再加上金淑贤的那层关系,也是属于要照顾的关系户;
另外金元应这货还是有点根基,处理起国事来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李道宪那不用说了,这是李宁儿安排的。
在怎么着,他也是李宁儿的一母同胞的亲哥哥啊!
女儿发达了,怎么着也得把娘家人拉扯一把不是?
李道宪现在是春风得意,太后的兄长,皇上的舅舅,这两重身份在这摆着,那就是个金子招牌啊。
李宁儿的母族,一瞬间就崛起了。
最后要说的是这个叫韩吉的。
韩吉是王禑当政期间的第一次恩科的状元郎。
这人有大才,可是屡屡被排挤,不得重用。
说实话,这也是郑长生挑选他入阁的主要原因。
也可以这么说,在这内阁的四个人中,只有韩吉是他的人。
韩吉深深的为高丽朝堂的纷乱感到苦恼,时常的一个人借酒浇愁。
发现他,还是锦衣卫秘谍司的功劳。
有一次,这货因为平生志不得,酒醉后跟人口角,被人打的个七荤八素的,扔了出去。
秘谍司奉命监控高丽朝堂三品以上的大员时间可不是一天两天了。
这家伙虽然不是三品,只是一个六品的不入流的科道言官,可是因为这货不畏权贵的性格,上奏弹劾了很多权贵的不法事,而声名大噪。
所以,他也被列入监控名单。
当锦衣卫看到他被人扔在街头,就把他救了回去。
韩吉心里真的是很苦闷的。
十八岁中状元,本应该是春风得意的,可是就因为他嫉恶如仇眼里不揉沙子。
看不惯那些两班贵族们在百姓们头上作威作福,本来他也是苦出身,是以,对老百姓所受到的压迫是感同身受。
是以,他只要见到就要管,就要上奏疏弹劾。
可是,这高丽的朝堂哪里是他以为的那样啊。
不但没有弹劾掉人家,反而他有原来的四品慢慢的落到了六品,成了一个不入流的官员了。
他在高丽朝堂之上都已经混的是“臭名昭著”了,可是依然是我行我素,直言敢谏。
这家伙颇有大唐名臣魏征的死谏之心。
虽然高丽朝堂上的大佬们看不惯他,可是他们也要爱惜羽毛啊。
最起码要给人一个纳谏如流的形象啊,所以,这货倒也弹劾掉一些人。
但是都跟他一样,都是不入流的“小瘪三”罢了。
他能不知道这是大佬们搞的扰乱视听的小把戏吗?
肯定知道,不过,他也没有办法啊。
心有余而力不足,那种痛苦的滋味,可想而知有多难受了。
一个真心为了百姓的人,一个一心为了国家的人,处处收打压,受排挤;而那些权贵大佬们占据高位,却一个个的尸位素餐,整日里花天酒地,哪管百姓们的死活?
他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啊,所以,他下定决心,只要还有一息尚存,他就直言不讳到底。
这也是郑长生看中他的原因。
。。。。。。
说起来两个人的相遇,还真值得一提。
那日,他被锦衣卫救了回去。
酒醒之后,发现眼睛都睁不开了。
俗话说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
狗日的,这帮畜生真是不地道,专打老子的脸。
他心里大骂不止。
眼睛眯成了一条缝隙的韩吉发现自己置身在一处陌生的环境里。
他都被打的蒙圈了,加上酒醉,现在脑子还乱哄哄的。
颇有一种,我是谁,我在哪的感触。
朦胧中,他看到书桌边坐了一个年轻人,手里拿着本书看的入神。
莫不是在梦境中不成?
他使劲的掐了一下大腿,哦豁!好痛。
吃痛之下,痛出声来。
郑长生听到动静,放下手中的书,微微的笑道:“韩大人,既然醒了,就起来谈谈吧!”
韩吉有点纳闷,这人是谁啊?
他没有印象,也不认识啊。
为什么他会知道自己的名字呢?还要给自己谈谈,跟一个陌生人,而且是一个年轻的小书生有什么好谈的。
“阁下是谁?我又不认识你,我们之间能有什么好谈的?难不成你还能帮我实现心中所愿不成吗?”
他本来是随口一说。
可是哪里想到,那年轻书生呵呵一笑:“韩大人的遭遇,在下略有耳闻。
如果,你真的如传闻中的那样,忠心体国,刚正不阿,为民请命的话,我或许还真的能如你所愿。”
啊?韩吉诧异不已的看着郑长生。
他使劲的拍了拍自己的脑袋,试图想起来是否跟这个年轻人在哪里见过。
可是,感觉有点眼熟,但是一时之间又想不起来。
“你。。。。。。你是何人?”他说出了心中的疑问。
“我乃大明永和伯爵郑长生是也!怎么韩大人想不起来本伯了吗?”
韩吉的脑袋嗡了一声,整个人都石化了。
大明?永和伯爵?郑长生?
他突然间想起来了,那日,大明特使进京之初,他跟在一帮高丽官员的身后迎接来着。
不过那个时候的郑长生,一袭大红的官服,英姿勃发,他都感觉有点耀眼,不敢直视了。
现在的郑长生,脱下官服,只着一身平常的月白色的长袍,跟普通的学子无疑,他才一时之间没有敢往他的身上去想。
他慌忙起身,躬身施礼:“下国言官韩吉见过天朝上使永和伯爵大人。”
“免礼吧,韩大人。本伯爵听闻你身怀报国之志,可是处处受到挤压打击,心生敬仰。手下之人偶然发现你被横卧街头,故此就带了回来。
贸然见面,希望没有惊扰到你。”
韩吉心里这个感动啊。
没有想到,能懂他的人竟然是一个外国人,自己国家朝堂上至皇上,下至百官没有一个能如此礼贤下士的对待他的。
向来真是心寒啊!
于是,两人对坐长谈。。。。。。
两人从国情,聊到经国治世,聊到涉及民生,聊到理想宏图,总之,无话不说。
是夜,永和伯爵书房里的灯,彻夜未熄。。。。。。
第818章 高丽的变化(求票票)
一个胸怀大志,可是却抑郁不得志了二十来年的人。
遇到了平生中的第一个贵人。
有人说,一个人要想成功,要有七分的努力,两份的天赋,一分的贵人扶持。
这前面的两条,他都具备,而且身在基层多年,见惯了尔虞我诈,见惯了时间疾苦,可是就是因为没有人扶持,他一直是被打压。
现在好了,有了郑长生的大力扶持。
所以,韩吉就像是坐了火箭似的一般,直接蹿升至内阁的首辅之位。
别看崔恒手握兵权,并且挂大将军的职衔,可是他也不敢跟韩吉硬顶。
要知道韩吉可是郑长生举荐的哦。
要说现在的郑长生是高丽的朝堂上的太上皇,那没人敢抬杠。
当初郑长生找到他的时候,可是跟他挑明了说的,他就是要支持皇后娘娘李宁儿,并且给了一个崔恒无法拒绝的诱惑。
大将军的职位,是他老爹挖空心思一辈子都可望不可即的啊。
现在郑长生许诺他,立刻就可以让他当上高丽过的大将军。
并且拿出一分实现填写好的圣旨,还盖的有高丽的国之玉玺。
这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啊。
他虽然不知道为什么郑长生要这么一门心思的帮助皇后娘娘,但是这已经是无关紧要了。
因为大将军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
这才有了他手握圣旨,肆无忌惮的,当堂砍了大宗正王决的事情。
郑长生果然是说话算话的,皇后娘娘垂帘听政之后,他被任命为内阁四辅臣之一。
而且大将军的金印都拿到手了。
为此,他在他老爹崔莹的灵位前面,狠狠的哭了一鼻子。
他可不是伤心的哭,而是自豪、炫耀的流泪。
他对着老爹崔莹的灵牌,一边擦着眼泪,一边拿出大将军的金印,摆放在供桌上。
“父亲,我不知道你为什么一直看不上我,可是,就是你最看不上的儿子,现在的成就,已经远远的超过了你。
你睁开眼睛好好的看看,这可是高丽过的大将军的金印。
这是你想了一辈子而不可得的,如今儿子得到了。
你还有什么好说的,是不是很后悔当初看轻了我?
我们崔家一族,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我的成就都已经是你可望不可及了。
虽然,是我亲手送你上路的,不过我奉劝你还是早日投胎转世吧,你也不要妄想找我索命。
我是不怕你的。
假如你还想崔氏一直长盛不衰下去,最好你就打消这个念头,否则,我死之后,你以为我那几个不成器的弟弟能扛起崔氏的大旗吗?”
这家伙,在老爹的灵位前面,把他老爹很是一顿数落。
志得意满之下,当晚宿在了他老爹四姨太的房间里。。。。。。
而金元应更是不敢跟韩吉顶牛,韩吉之所以能这么快速的崛起,就因为他的背后站着郑长生。
本来郑长生是应该站在他的身后的,可是谁能想到,他的闺女金淑贤对他的怨恨这么的大。
现在他都按照郑长生说的把朴氏一族全部搞定了,但是郑长生似乎对他的态度依旧是不冷不热的。
这可要了他的命了。
什么是最可怕的?那就是头上悬着一把随时落下来的铡刀,悬而不落,这才是最要命的。
时刻都提心吊胆的金元应,现在变得是老老实实的,俯首听命。
他现在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勤勉做事,争取获得郑长生的青睐。
解除悬在他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这才是他要做的。
否则,随时都有灭顶之灾啊。
至于李道宪完全就是个样子货,只不过是为了给太后娘娘李宁儿母族一分尊容罢了。
他虽然身在内阁,可是李宁儿明确的告诉过他,国之大事不可参合,否则就别怪不念一母同胞之情。
李宁儿深知他的这个哥哥,除了吃喝玩乐能够花样百出之外,对于治国理政是一窍不通。
他可不想让哥哥李道宪扰乱了,她的宏图大志。
所以,现在的高丽朝堂上的事情,基本上有韩吉为首,金元应和崔恒为辅。
国家的事情,他们三个人一商量,票拟以后,呈给太后李宁儿做最后的决断。
也不得不佩服李宁儿,别看是个女人,但是深谙权谋之术,尤其是经过郑长生在床头榻尾,有意无意的点播之后,更是受益匪浅。
所以,在很短短的数月之内。
高丽京畿数道,以及除了李成桂控制的以外的地方。
全部完全的有高丽中央王朝实控。
政令通达是一个国家大治的首要的先决的条件。
如果还跟当初王禑执政的时候一样,令不出宫门,那要想大治,根本就是在扯淡。
高丽的局势已经逐渐的平稳下来,之前因为缺乏粮食而带来的恐慌,也在郑长生的大力协助之下,得到很好的解决。
百姓肚子里有粮食,那就心不慌。
也或许是幼帝真的是受到上天眷顾的吧,之前高丽是连年受灾。
不是干旱就是洪涝的,娘年都没有个太平的年景。
现在竟然是风调雨顺。
百姓们图的就是这个啊,只要风调雨顺,他们就能安守土地耕种。
在农业为主导的小农经济社会里,解决好农民的问题是头等要事。
高丽的朝堂上实行了一系列的轻徭薄赋的政策,为农民减轻了不少的压力。
做完这些,那就要开始精兵简政了。
这是郑长生给李宁儿出的主意。
有两点意义,其一,借着这次的变革,精简掉崔恒的不少人马,但是同时高丽王直属的部队增加了不少。
给了崔恒一个空头的大将军的职务,这家伙有点摸不着北了。
反正全国的兵权都在自己的手里,就算是剪掉一些老弱病残的也无所谓。
是以,他是大力的支持。
其二,是为了征讨不听话的李成桂而做准备。
李成桂的不臣之心已经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