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话说的,咱们叔侄俩你还跟我见外不是?就不说你跟我家老四的关系了,就单说朱琪我那义女,这关系能是用一般人的看法去衡量的吗?
所以,你有什么就尽管跟老伯说,就算是说的不对,咱也不怪罪与你。”
好吧,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要想凝聚一国之民的心,就要有一个神一般的人物振臂一呼。当然,在我大明来说,除了皇上您之外,没有人有这个资格。”
郑长生打算给朱元璋来一个轰轰烈烈的个人崇拜运动。
想当年后世的时候,老大哥苏联的斯大林那个人崇拜搞的是风生水起。在所有国民心中那是神一般的存在。
如果复制过来的话,用到老朱的身上,那更是神一般的存在了。
今人不迷信,但是崇拜。
但是古人不同啊,他们迷信,这搞起来就相对容易多了。
是以,郑长生决定复发炮制。
于是郑长生拿起龙书案上的御笔拿过一张宣纸,趴在地上挥笔写下了一篇文章。
朱元璋一看有点不好意思了,这不是挣着俩眼说瞎话吗?
原来郑长生写的是关于神话老朱的内容,大概意思就是说他老朱是上天选定的真龙天子,降生之日,那是霞光万道,瑞彩千条,天上是乌云密布,天雷滚滚。
一条金龙口吐金光隐入其母腹中,随即老朱这个被上天选中的真龙天子就降生了。
言之凿凿,说的是有鼻子有眼,而且不吝惜赞美之词,把老朱说的是天上少有,地上难寻之英明圣主。
“这也是你家先人书中所记载的内容?”
老朱有点尴尬的问道,他是什么人,他自己心里是门儿清啊,被郑长生这么一夸顿觉不好意思起来了。
“昂,可不咋地。书上说了,只要是按照这样的流程来,只要是发行全国,让所有国民看到,他们就会对您,对大明死心塌地的效忠。
另外我还有一个重要的凝聚国民精神的良方妙策要对您说。
书中记载,一个国家,要有一个国家的标志。
什么是标志呢,那就是国旗、国徽、国歌。
您老可不要小看这三点,其中蕴含的力量是无穷的。
只要是国民认同了这三点,即便就是不把这篇文章发出去,那也是会有这巨大的向心力的。
到时候所有国民都往您这边聚拢忠心,那还何愁天下不能大治?还何愁不能千秋万代江山用铸。”
老朱脸上现出惊喜之色,急迫的道:“何为国旗、又何为国徽,而那国歌有待怎样?”
第151章 “最后的怒吼”的力量
第0151章“最后的怒吼”的力量
口口相传这是一个四字成语,很好理解,单看字面的意思就是不用文字,而是口头相传。
相较于现代的媒体传播,这在古代资讯不发达的时候,是讯息传播最快的一种方法了。
当然这传播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偏差。
举个例子说的话,就像包拯怒铡亲侄子,它经过人们的口传播的过程中会出现如下情况:
“包拯怒铡侄子。”哇!果然是铁面无私。
“包拯怒铡亲子。”哦!果然是青天大老爷,为了维护法律之尊严,儿子都不要了。
“包拯怒铡树根子。”啥?开什么玩笑哦,树根跟老包有个毛的关系?难不成是什么重要的中药材,老包改行医了么?
额,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情况就出现了。
老朱是完全按照郑长生给他说的去做的,神话自己,营造一种自己是上天选中的真龙天子的形象。
这在有识之士,不信鬼神之人的眼中,这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可是又有多少这种有识之士?大多数是深受封建迷信思想影响的普通庶民。
他们可是无比的相信的,额,原来我大明的洪武皇帝是上天的儿子,是神龙转世下界来拯救他们来了。
虽然说传播的过程中略有偏差,可是这无伤大雅,只不过是老朱降生的方式不同罢了。
版本一:在一个夏日晴朗的夜晚,朱母席地纳凉,沉睡间神龙下界,隐入其腹中,是以孕育出朱皇上。
版本二:雨夜,雷电交加,神龙现,朱皇帝出。
版本三:同样是雨夜,同样是雷电交加,神龙投入腹中成为龙胎,母难产而亡,父破腹取出朱皇帝。
。。。。。。
各种版本关于老朱降生的传说,在民间就像是旋风一般的流传,这也体现出了老百姓的想象力,以及艺术在加工的创造力。
要不怎么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呢。
总之朱皇帝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街头巷尾,酒肆青楼必议的话题了。
一时间其风头无两,在加上老朱撒出去的人手,暗中加以引导,轰轰烈烈的造神运动,个人崇拜运动有声有色的开始了。
当情况汇总回来的时候,老朱手捻着胡子,嘴都差点没乐歪了。
郑长生这孩子的点子,还真他娘的行,咱老朱也成了神了,成了神在人间的统御代言人了。
啊哈,我朱明江山活该是千秋万代啊。
有了郑长生,哦不,准确的是说有了郑氏这位先贤的智慧的辅助,大明江山万民归心,四海一统为期不远矣!
还有老朱让人用锦缎制作了一面旗帜,用郑长生这孩子的话说,这面明黄色的旗帜代表着皇帝御用颜色,这是至高无上的。
而上面的金龙戏四珠更是寓意非凡,那条金龙代表着皇权至高无上,围绕着的四颗珠子代表着天下四民,士农工商紧紧团结围绕在自己的周围。
这真是一个很好的想法,用郑家智慧来说,这对于塑造国家形象,对于激起人们的爱国之心,对于人们尊崇皇权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国歌,他跟老朱激昂慷慨的讲述心中的想法。
想我炎黄子孙大汉民族,却被外族入侵,统御了将近百年。
这被殖民的百年来,前元以奴隶身份对待我华夏民众。将人分三六九等,我华夏百姓在他们眼中甚至是最低等的人群。
连色目人都比我们的地位高,根本就是不拿我国民当人看啊。
幸好有您振臂一呼,继而起兵抗元,推翻前元暴政,恢复我汉家河山。
这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功,足可以光耀千古,名垂青史。
这期间,不甘愿被奴役的人们,在您的英明领导下,发出振聋发聩的那声怒吼。
冒着蒙元铁骑的炮火和箭矢,不顾惜自身的性命才换来如今天下大定的美好局面。
老朱听的热血沸腾,似乎又回到了当初冲锋陷阵,疆场厮杀的场景中去了。
这说的何其之好啊,可不就是这么回事嘛。
好吧,这将是注入国民之心的一剂强心针啊。
是以老朱颁发御令,国家六部以及各省、府、县衙门,门前必须设立旗杆悬挂代表他皇权的旗帜。
老朱很享受这种至高无上的感觉,尤其是人们口传心念的都是忠君爱国的思想,这代表着什么?这意味着什么?
还用说,那还不是他朱明江山的铁桶永固。
郑家的智慧,还真是不盖的,只随随便便的用神话、旗帜、歌谣就凝聚了人心,驱散了人们心头的阴霾,迅速的挤占了他们心头的位置。
而且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大内亲军撒下去的密探回报,全国收复的国土上几乎到处充斥着幸福的声音。
各方官吏也在加紧引导人们的思想。
就连那些还未收复的国土上的人们,甚至都在传唱着这发出最后一声怒吼的歌声。
云南边陲还未收复,一直是在元朝手中掌握,由于地形险要,易守难攻,朝廷大军一直是和他们打的拉锯战。
其中靠近收复区域的一个县城,愤怒的人们唱着国歌,手中挥舞着斧头、锄头、棍棒的人们冲进了县衙,打死了元狗官吏,直接起义成功。
这给老朱带来的震撼,简直是无以复加的。
这意味着什么?民心所向呀!!这就是一首怒吼所带来的效果。
第152章 朱小四买地
老朱高居庙堂自上而下的推行“凝聚人心”的大业,做的是风生水起,整个大明都在朝着一个欣欣向荣的方向发展。
而郑长生和朱小四则在帝都金陵开始了他们的“试验田”计划。
此时老朱做的甚为绝密,除了出主意的郑长生之外,他没有告诉任何人,就连同床共枕的结发妻子马皇后都没有透露分毫,就更不用说朱小四了。
不过朱小四很是奇怪的是,为何父皇考校过自己功课后,看自己背诵唐诗好,竟然龙颜大悦,一口气赏给了自己白银一千两。
龟龟,一千两哦。
这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手里的零花钱居然有一天能够到这个地步,惹的其他皇子们心生羡慕,纷纷的对唐诗下起功夫来。
不过父皇为何一边赏赐自己银钱,一边千叮咛万嘱咐万万不可胡乱花销,要把钱花到刀刃上,应用到该用的地方上去。
额,什么是刀刃他知道,他的腰刀锋利的很,每天都擦拭。
可是怎么把钱花到刀刃上啊?难道让自己打造一把绝世无双的宝刀出来,为国家建功立业?
想到这里,他就兴奋的不要不要的,还是父皇懂我的心思啊,就知道咱不爱读书,喜好武功。
哈哈,他新心里美的跟吃了蜜蜂屎一样。
可是当他刚准备让人打造宝刀,炉火还没点起来的时候,父皇怒气冲冲,手里拎着马尾鞭子就过来了。
好家伙,一顿好打,抽的他是哇哇的叫。
额,父皇这是搞么子哟!他表示想不通,找到郑长生诉苦。
郑长生哈哈大笑,“四哥,这样,你听我的,你把这笔钱投入到咱们的生意里面去,我保证,皇上绝对不再用马尾鞭子伺候你。”
朱小四将信将疑的看着郑长生:“真的么?”
“昂,咱从来不说瞎话,不信咱们走着瞧。要是皇上还用马尾鞭子伺候你,我愿意双倍的赔偿你。”
“嗯,试试就试试。”朱小四使劲的点了点头。
这次朱小四没挨揍,这让他很是想不通。
为何《皇明祖训》里明确的规定了皇子不得营商,不得与民争利,这可是父皇亲自颁发晓谕给他们看的。
他开始的时候都已经做好了,在挨一顿的打算。
挨上一顿,换来生哥儿的双倍的赔偿,两千两白银呢。
可是他失望了,彻底的失望了。
父皇就像是根本就不知道似的,对他的这事儿是不闻不问的。
额,那为何之前自己找工匠制作宝刀他知道的这么快?难道是谁在父皇面前嚼舌头不成?
可是也不对呀,皇子经商,这是明显违背了《皇明祖训》的大事儿,可比做一把刀的罪过大呀。
如果是背后有人告密,那这绝对是一个重磅的消息,那么他怎么又不告了呢?
百思不得其解,为此朱小四找到郑长生一问究竟。
郑长生笑而不语,只推却说不知。
可是怎么看,这家伙都像是知道点什么的样子。
知道肯定是知道的,可是咱不能说,郑长生心里暗暗的好笑。
他们的经营地点在最繁华的十里秦淮河畔,原来这里是一片桃花林,据说是属于魏国公徐达的产业。
有了朱小四的出面谈判购买,那效果好的出奇。
魏国公徐达当即一拍桌子就要免费赠送,额,这搞的郑长生倒是有点不好意思了。
看来朱小四这面旗帜,不是一般的好使,那是真好使啊。
要不,就这块地,那是寸土寸金啊,要不是这是魏国公徐达家的地,恐怕早就有人下手给搞过来了。
但是无奈啊,就算是垂涎三尺那也奈何不得,这可是大明的魏国公徐达家的地,你想染指,疯了吧。
小心脑袋丢了都不知道咋回事。
最后,朱小四是用一千两银子给买下来,其实这块地绝对不止一千两。
但是这也是徐达最后的决定了,不收钱这容易给四皇子落人口实,别再有人说他巧取豪夺那就不好了。
那帮言官御史,每日里嚼舌头,烦死个人了。
可是收钱吧,收的多了又不像话,朱小四这孩子可是他看着长大的,而且跟他的大女儿徐妙云,自幼一起耍子,现在虽然碍于身份,联系的少了。
但是这两个孩子似乎,心里面都装着对方呢。
作为父亲,怎么能看不到这一点呢?
所以这一块地是半卖半送的就成了他们的试验田了。
对于徐妙云和朱小四两人的鸿雁传书,眉来眼去的郑长生早就是见怪不怪了。
这个时代的人也是早熟的很,朱小四这货才十二岁就知道泡妞了,勾搭的还是魏国公徐达的大女儿,当然这是未来的徐皇后,史书有记载。
郑长生第一次被朱小四拉过来帮他写情书的时候,就知道这货春心萌动一发不可收拾的坠入了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