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参。
嗯,拿着这两样东西,直接道邯郸城里头去等着。老哥我豁出去老脸去其他国家摇人,跟你一起去劝劝赵王,应该问题不大,至少也得吧那个赵括给调回来。
燕王看后,喜忧参半!喜的是老大哥秦国没有放弃自己,还主动约上了其他几个国家要来调停,忧的是要把燕北之地给割出去。
虽然说燕北苦寒,还有胡人为害,可那几乎占了燕国五分之二的土地啊!就这么割让出去,实在心有不甘。但老大哥都说了,自己挑的事儿,要自己的土地去平事儿,也没错!
正在燕王唉声叹气准备接受秦国的条件与“建议”时,国相栗腹奉命而来,双手接过了秦国的国书便认真地看了起来。
不一会儿便浏览完毕。抬头却见着愁眉苦脸的燕王。
栗腹问道:“我王,秦国不是答应调停吗?怎的还如此难过?脸色如此难看?”
“嗨,秦国要吾割让燕北之地,还要做出保证去寻那箕子朝鲜之人参。。。。。。人参倒还好说,给箕子朝鲜下封国书也就是了,可这燕北之地,虽说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但到底是祖上传下来的基业啊,更是占据了我燕国大半个版图,寡人实在是不舍也。”
“原来如此!我王还请细看秦国之国书。”国相栗腹又将国书递还给燕王。
燕王接过,又仔细地看了一遍,却没有发现什么异常,于是问道:“寡人已细读再三,并无其他含义啊?”
“此乃秦国之离间之计也!”栗腹答道。
“离间之计?”燕王疑惑道。
“然也,无论燕北之地亦或是人参之物,皆赵上将军括所需之物也,而非赵王所想之地、所欲之物也。人皆知燕北苦寒,得之无益于国,若以此为凭,要赵王退兵,赵王会愿意吗?”栗腹继续问道。
“或心有不甘,然军权在赵括手上?”燕王答道。
“赵王必先撤赵括,而后再与我或谈或打,以求燕南之地!”栗腹补充道。
“我王不觉得此份国书,在最后的部分有些意犹未尽吗?”栗腹又问道。
“确实断的有些突然,关于赵括离去后的事项几乎只字未提。倒也能理解,赵括去后,便是重分国界而已,亦无需参与了。”燕王回应道。
“有没有一种可能,赵括去后,区区三万赵军,便已经不再是我燕国之对手呢?而若是我军可以趁赵括离去的这段时间,一鼓作气,吞掉燕北的赵军。”
“远在邯郸的赵括便是有翻天之能,总不能凭空再变出几万大军出来吧?没有了军队的赵括也就失去了爪牙,不再可怕,而此时的邯郸失去燕北之军后,已然没有任何地防御之兵,而我军则可长驱直入,反败为胜!”栗腹边比划边说道。
“你疯啦!赵括还在呢!即便我军趁赵括回转邯郸吞了燕北之军,赵国还有三郡之兵还有代地之兵,随便哪只兵在赵括的手上,你我还能全身而退?”燕王呵斥道。
“这便要说道秦国这封国书了。此国书明面上是训斥与我燕国,实际上还是给我燕国撑腰的,那么如果我军屯北地之兵而东进,只需先行联络秦国,秦国必然派兵策应我军,到那时三郡之兵不可轻动,代地之兵劳师以远,我军兵围邯郸后,赵括不就在我等手中了吗!还怕什么?”
“当然这一切都要建立在秦国的离间之计得逞的情况下!”栗腹接着说道。
。。。。。。
第一百六十章 众使临赵秦使挑头
“既然如此,不论成功与否,我国之损失不过燕北之地而已,已是万幸,万一侥幸成功,则我军翻盘有望!”燕王说道:“国相,还请为我拟写国书,今日便派出使者与秦使共往邯郸。”
“诺!”栗腹恭敬地应诺道。
“另外我王,据细作称,我军大将将渠为赵军所虏,是否也要在国书中体现,嗯,看是否要赎买回来?”栗腹似又想起了啥对燕王问道。
“哎。。。。。。此人刚愎自用,自以为知兵事也,却被赵军一举而击溃,人也为赵军所俘虏,真乃我燕军之耻也!寡人真浪费金帛赎还于他。”燕王有些恼怒的想道。
“我王还请三思,毕竟将渠将军是为我王而战,虽能力有限导致战事不顺,以致被俘,然念其忠心可嘉,又是主动为我王殿后,此情此景不可不赎也!若是此次不赎,下次更有何人愿为我王奔走、卖命耶?”栗腹假惺惺地劝解道。
虽则是在劝导燕王赎买将渠,实则在不经意间已经把战败的罪责推到了将渠的身上,更是冠之以无能之名。可想而知,即便将渠被赎回,其结果也只是一个背锅位,而作为败军之罪魁祸首,又担无能之名,其再难在燕国朝堂有一席之地矣。
所谓杀人诛心,不外如是。
燕王却对栗腹此举赞赏有加,赞曰:“国相真乃国士也,不怪罪其当众违逆之举,更是主动劝导寡人,时时处处为寡人为燕国着想,燕国得君,何其幸哉!”
“不敢当!”栗腹谦逊地回应道。
。。。。。。
而在燕王君臣互相夸赞之时,在邯郸的王宫之内,平原君的密函军报也顺利送达了赵王的手上。依旧是一个深夜,依旧是赵王与平阳君二人相对而坐。
灯火飘忽,殿内一片冷霜,丝毫没有得到捷报之喜悦之情,不仅是因为代邑之战结局早有预料,更是因为平原君在军报中提及的赵括燕北的攻势,以及平原君对于赵括的忧虑。
“平原君到底是我王之叔父,虽然或有相帮与马服君,但都是看在赵国的份上,其心还是向着我王的!此军报中所述皆是老成谋国之言也!”平阳君不吝夸奖道。
“平原君一心为国,此情可嘉也!”赵王给平原君定性道。
既然平原君已经定了性,那么他的建言也便是定了性了,那么换句话来说他对于赵括的忧虑,也就变成了赵王,乃至于赵国对于赵括的忧虑了。
“如今赵括手握兵权,又只身在外,恐君命有所不受也!况此时赵括应该还未真正行动,若我王贸然撤换,恐遭朝臣议论矣。不若待其攻入燕国后,坐实其战略之后,吾等再行处置如何?”平阳君建议道。
“为今之计,亦只能如此了。可是,若换下赵括,何人可担当主将一职呢?”燕王问道。
“禀我王,燕国已然二败于我军之手,军心战力已不如我,只需遣一老成持重之臣代替赵括即可,我王无需忧虑。”平阳君答道。
“平原君年事已大,且又需跟随护送赵括回转邯郸,否则必是最佳之人选。”赵王喃喃自语道,随即眼神看下了眼前的平阳君:“平阳君可愿接手否?”
早已按捺不住的平阳君立即说道:“若是我王信任,敢不从命!”
这是啥!这是送功勋给自己啊!赵括栽树,自己摘果,去一趟燕国,拿下大片的燕土,从此手握大量军功,朝堂之上,上有赵王庇护,下有军功支撑,立于不败之地矣。最关键的是,自己的封邑也该扩一扩了。
君臣二人相视而笑,你懂我的小心思,我明白你的小机灵,配合默契,各取所需。
而现在,只需要等一个合适的机会,顺理成章地把赵括换下来即可了。
时光不负有心人,机会很快到来。
赵括在燕北地区雷霆扫穴的军情很快传到了邯郸,邯郸的百姓们自发地上街庆祝上将军又打了胜仗,朝堂之上也处处洋溢着胜利的喜悦。
而与此同时,数辆精致的马车缓缓地驶入了邯郸城中,正是应秦国邀请,前来调停的各国使臣。
以秦国为首,齐国、韩国、甚至魏国都派出了使臣,晋见赵王。没办法,韩国被秦国给打怕了,不敢不来;齐国怕赵国打顺手了,一个再顺手把自己也给打了;而魏国则是觊觎河内之地,想以此为要挟,彻底掌控河内。
唯有楚国,宁折不弯,本来还想着调停一下的,毕竟不能让燕国就这么被灭了不是。可是秦国使者一来,全国上下同仇敌忾,什么调停?不可能的,燕国偷袭的赵国好不啦,被人家给打回去了还好意思要调停?要调停也可以啊,郢都还我!不给?那还调停个屁!滚蛋,哪凉快哪待着去!
于是好好的五国调停变成了四国,不过不重要,四国也够了。
众使臣先在秦国的使馆碰了个头,燕国的使者待着写好割让燕北之地的国书也到了秦国的使馆中。
秦使率先开口:“诸位前来,各位王上都已经交代过吧!”
“此事唯秦使马首是瞻!”众使者应诺道。
“如此甚好!”秦使转过头又对燕使问道:“燕王可曾同意我王的建议?”
“我王已按照秦王国书中的要求,拟好了对赵之国书,请贵使过目!”燕使说着将燕王的国书递给了秦使。
秦使也不客气,拿起国书便看了起来,眼见着国书中的内容与秦王交代的一致,这才满意地点了点头,又将国书递了回去。
“既然燕王已经认识到了错误,赔偿又是诚意满满,想必赵王也不会咄咄逼人吧!”秦使笑着说道,随即又拍了拍脸色有些尴尬的燕使,说道:“燕使放心,我王来时再三交代于本使,务必要确保燕国之安全。”
燕使更显尴尬地说道:“如此便多谢贵使了。”
弱国无外交也!
“嗯!”秦使不以为意地回应道,随即转过头对着众使者说道:“既然诸君皆已准备妥当,吾等便一道同晋见赵王吧!”
第一百六十一章 持节上殿秦国风范
赵王宫中,一众使者持节上殿。
秦国使者走在最前端,紧随其后的是魏、齐的使者,最后方是韩燕的使者。可怜本应是主角的燕国,却只能与韩国使者一道走在队伍的最后方!
弱国真的,没人权啊!
大殿之上,赵王端坐阶上,因是接待外臣,又有秦使到访,赵王自然不能漏了怯,特意穿上了红色的华服,头戴九服的冕旒,密密麻麻的珠线垂下,隔绝了各路探寻的目光。
文武大臣分立两侧,静静等候各国使者的到来。
不多时,节仗之上的铃声传来,一身黑衣的秦使领着四国的使臣便走上殿来。
于赵王十步之外,各国使节纷纷站定,左手持节,右手自然下垂,身体微微前倾,略略一躬身,对着赵王见礼道:“外臣等,见过赵王!”
“诸卿免礼!”赵王单手虚扶,继续说道:“秦王可安好啊!”
“禀赵王:我王安好!”秦使答道。
一通互相问好的外交礼节后,赵王率先进入了主题。
“诸位使者远道而来,不是有何要事啊!”赵王问道。
“禀赵王:本使奉我王之命,联络诸国,只为调停赵燕之战而来!”秦使不卑不亢地笑着回道。
赵廷众人闻言,无不义愤填膺,赵王的脸色也不好看了起来,却不待赵王发怒,一名赵臣率先回怼了起来。
“放肆!”一位赵臣怒道:“燕国狼子野心犯我赵国之时,怎不见诸国调停,如今燕军大输溃败,我军正挥军西进,尔等却来阻我报仇雪恨,是何道理?”
“赵王容禀:外臣闻之,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昔燕王有错在先,却已然幡然悔悟,决心痛改前非,故遣使于四方奔走,欲告罪于赵王,而息刀兵之祸,保黎庶之安者也。”
秦使侃侃而谈地说道:“自古燕赵不分家也,今我四国使臣并燕王使臣,一起觐见赵王,乃欲化干戈为玉帛,令两家重修旧日盟好也。望赵王察而鉴之。”
嗯,不得不说秦使深得张仪之真传。
首先将燕国入侵的问题大事化小,一句有错,虽然承认了错误,却无形中将入侵之事的严重性缩小了许多。
接着重点突出了燕王改过的决心和动作,又是幡然悔悟,又是四方奔走的。有决心更用实际的行动,这你还不原谅?
紧接着,又抛出一个刀兵、黎庶的大帽子,你原不原谅,不原谅你就是妄动刀兵之人,不原谅你就是置黎庶安危于不顾之王。
最后抛出杀手锏——你看我身后站的都是谁?除了楚国,因为太远,其他人可都站着我身边支持我,这你要是不好好当王,小心咱们几个王,一起合计一下把赵国的王给换了去!
一通的摆事实讲道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谁心里都得咯噔一下啊!
我这头是把燕国给打了,打得燕国丢盔弃甲的,确实是有点儿豪横,但我还能硬着头皮去跟五大国同时杠啊?就算是我有马服子上将军赵括,也不能一下子为所欲为地,把所有的邻居都给得罪了啊!
但是就这么被秦使的一句话给吓回去了,那也不可能啊!这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