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布地封了亲王?”
“是的,封了和硕忠亲王,听说以前他们可是非爱新觉罗家族不能封亲王的”
“嘿嘿,这都是自己逼出来的”,尼堪心里暗暗想着,一时不禁有些得意。
“东边的形势你等怎么看?”
他主要想听萧阿林的意见,因为在西边两河流域派出的能说蒙古话、女真话的探子有好几处,上都这一处是萧阿林掌管的。
说到探子,尼堪目前尚未想好如何操作,目前暂时由各面临边境的重要城池的镇守使负责,以刺探军情为主,按照他的设想,等过一段时间后他再将这些探子收到中央由他统一管理。
“大汗,如今除了科尔沁左翼、喀喇沁苏布地部,其余各部加起来虽有几万户,不过丁壮却不多了,科尔沁左翼、苏布地应该都能拿得出来万骑以上的精锐,剩余几部加起来还能出动万骑的精锐”
“也就是说建奴能依靠的蒙古人也就是这三万骑喽?”
“是的,职部的探子细细探查过,职部还与白城的朱克图核对过”
说到这里萧阿林偷偷瞟了一下尼堪,见他神色如常便继续说道:“三万骑还是全部动员,部落里也需要人员镇守,这样的话,彼等满打满算也就能出动两万骑,正常情形下应该是一万五千骑左右”
“嗯”,尼堪点点头不置可否,一万五千骑看似很多,不过在北有朱克图、西有萧阿林两部劲旅的夹击下他们也不敢轻举妄动。
“辽东呢?”
他看向曲承恩,辽东的情报则是由曲承恩负责的。
“回禀大汗,一切如常,不过根据长白山一带的老参客的说法,最近鸭绿江上放排的突然增加许多,还多是巨木、大木”
“哦?”,尼堪心里一凛,“可探知这些木排都去了那里?”
“猫耳山!”
“猫耳山?”,尼堪有些不明所以。
曲承恩笑道:“大汗,此地我倒是去过,在鸭绿江上游五百多里的地方,以前毛大帅准备迂回进攻赫图阿拉、抚顺时,最远处就到过此地”
“别看此地名字不起眼,却是鸭绿江上数得着的大城,以前在东江镇时听读书人说过,此地在大唐时期曾是那甚渤海国的西京鸭绿江府城所在,也是制作大船的地方”
“临江!”,听到这里,尼堪脑海里猛然蹦出一个名字。
“大汗,此地自然临江,否则也造不了大船”,曲承恩有些不明所以。
“呵呵”,尼堪一摆手,让他继续说。
“就是在此地大规模地造船”
尼堪此时却在想皇太极的用意,在临江造船,而不是在丹东一带,自然是为了避开皮岛沈世奎的注意,估计他已经意识到了水师的作用了,若是以孔有德的叛军为基础建立水师,还是够大明或者朝鲜喝一壶的。
那建造好水师之后下一个目标会是哪里?
朝鲜刚刚劫掠过,应该不会再来一波了。
难道是皮岛等辽东岛屿?嗯,很有可能,有了孔有德这个内应,皇太极应该会提前向黄龙下手了。
也有可能是京畿一带,从营口出发,在天津登陆,再次劫掠京畿一带也不是没有可能,不过这样的话必定会遭到山东、东江镇水师的夹击。
这样看来,就一定是东江镇了。
如果是东江镇的话,自己该如何应对?
有了登州、麻锋这两件事,尼堪对腐朽暴虐的明国已经没有了丝毫好感,不过平白让皇太极做大也不是他想看到的。
第十六章 阿茹娜日记之二:我很难过
“秋,寒风初起”
“短暂的秋季就要过去了,该死的,最好的日子就要这样远去了,韶华易逝啊”
“一年上头,那人总共在呼伦城待得时间不到三个月,白白地留下四个如花似玉的女人在家里独守空房,也亏得他做得出!”
“每年三个月,想要留下你的子孙,做梦吧”
“唉,就算是三个月,那厮在四个人的房里多半也是平均渡过的,可为何只有多西珲一人怀上了?”
“苍天啊,你何其不公!”
“今日哈尔哈图那厮过来了,拿来一大堆纸张,说要用印”
“那厮临走时确实是将阿斯兰之宝的大印留给了我,哈尔哈图他们想用印得过两道关,一是刘若愚那里,二是我这里”
“原本只是一个过场而已,不过刘若愚这厮却在那一大堆表格里发现了一些错误,说起来这表格也是那厮的发明,用来处理账务最是理想不过。”
“他说无论是汉字还是蒙古文字,用于计算的数字用起来都多有不便,而经过他嘴里的西洋人改善过的大食数字则好用得多,每年的那三个月,他都在后院教教我等四个用这些数字进行列式计算,确实好用得多”
“刘若愚不敢得罪哈尔哈图,便将这事报到我这里”
“我走之后,大事由哈尔哈图、刘若愚、阿茹娜三人决定,由大妃阿茹娜做最后决定,一想起那厮的话,我幽怨的内心稍稍安定了一些”
“刘若愚这人倒是勤勉,一共一百零八张表格他都用算盘计算得清清楚楚,一共有三处错误,涉及到的金额不大,不过错误就是错误,我用大食数字核过之后确认了刘若愚的判断”
“怎么办?若是直接将哈尔哈图叫进来指出他的错误也不合适,毕竟他不能不能直接进到后院,让刘若愚给他指出来?嗯,也不合适,他虽是礼部侍郎,又是内廷总管,可在哈尔哈图那些人眼里不过是一个死太监而已”
“想了许久,我决定来到第二进”
“哈尔哈图、刘若愚都在座,我向哈尔哈图指出了错误,哈尔哈图大惊,接过表格细看了一下,他对我还是很尊敬的,当即就跪下了”
“我等跟着尼堪修习大食数字的事情估计他也不知晓,我看到他跪下时偷偷看了刘若愚一眼,我也没将这事说破,这样的事情,三方都暗自知晓就行了”
“等我回到后院,丫环跑过来对我说大福晋,哈尔哈图去刘若愚那里去了,我一下便明白了,这样就好,要让他们知晓,无论是刘若愚还是后院的人都不是好糊弄的”
“多西珲有身孕已经半年了,作为后院的主人,我也得不时过去探望,每次过去之后,我面上都是笑嘻嘻的,内心却是一团苦水”
“尼堪,我恨你!”
“格根塔娜想家了,与我分说之后就回去了,按说这是应该经过尼堪的允许才行,不过我看这厮平日里对我等看管得也不十分要紧,我便自作主张让她回去了,虽然刘若愚那厮完全不赞成”
“哈尔额敦又病了,听说她以前就经常生病,有一次还是尼堪这厮治好的,自从过来大批的汉人后,呼伦城也设置了一座医馆,由以前被建奴俘虏的蓟州名医李时秀坐诊,加上其他几个医生,算是瀚海国旗下最大的医院”
“尼堪这厮还别出心裁在医馆里设置了病房,说是生了重病或者女人生产之时都可以到那里,这事我倒是举双手赞成,这李时秀李大夫不禁是一个名医,能种痘,还是一个妇科圣手”
“哈尔额敦这次又是高烧不退,今日里头烫得可怕,李时秀大夫也是束手无策,连尼堪以前用过的金银花也是无用,若是在尼堪不在家的时候没了哈尔额敦,他非得将我的皮扒了不可听说尼堪、布耶楚克、哈尔额敦三人从小一起长大,这感情可是非常好”
“唉,不知是谁告诉她的,兴许是他的父亲萨哈连,得知哈尔额敦病了后,他这几日都住在第三进的厢房里,一张黑脸也消瘦得可怕”
“尼堪要回来了,如今从阴山南麓的丰州到呼伦城设置有驿站,每一百里便有一处,尼堪是在上都城得知哈尔额敦生病了,知晓后除了立即北上,还让驿站的快马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跑回来告诉我等”
“一得知尼堪就要回来的消息,哈尔额敦的高烧似乎退了不少,还在丫环的服侍下喝了一大碗白粥”
“这个骚蹄子!看来她得的不是李时秀嘴里的甚伤寒,而是相思诊!”
“果然,当尼堪回到呼伦城后,不顾李时秀的劝阻直接冲到了哈尔额敦的房间,这厮抱着她说了一大堆话,又翻了翻她的眼皮,听了听她的心跳,还让她张开喉咙瞧了瞧”
“最后他笑嘻嘻地说道,哈尔额敦,没事,为夫在你房间多陪几日就好了”
“骚蹄子,果然是浪病、骚病!”
“尼堪这厮在哈尔额敦房里住了十日后终于来到了我的房间,我强自按捺住心中的不满,一本正经地给他汇报了他不在这段日子发生的一些事情”
“得知格根塔娜回娘家后,他说道阿茹娜,你做的很对,今后,不光是你几个,就算是房里的丫头、老妈子,有急事想要回家都可以,不过要形成一种规制,比如说,在房里待了多长时间可以回家一次,一次回去可以在家里待多长时间,需不需要安排马匹车辆,来回费用如何安排”
“都要有一个规制,否则就乱套了,当然了,你们四个不在此之列”
“我点点头,心里记下了,接下来便直截了当地问他这次会在呼伦城待多久,他笑道怎么啦?熬不住了,我淬了一口,嗔道你也是的,手下有这许多人才,还巴巴地亲自跑进跑出,白白地让几个夫人在房里熬着”
“这厮也笑道,果然熬不住了?好,这次不走了,整个冬天都在这里”
“真的?,我大喜过望,我这就叫人让格根塔娜赶紧回来”
“这厮继续笑道,放心吧,半年的日光呢,着什么急”
“这厮真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就算住在呼伦城,白天几乎没有落屋的时候,听说不是在矿山就是在工坊,学校里也不时出现他的身影”
“每日回来也是一脸憔悴,我见了不禁说道城里有哈尔哈图、雅丹、老孙头、刘若愚、孙秀节、吴应龙他们操心也就是了,你何苦”
“没想到这厮却说道:瀚海国是本汗一手建起来的,他就像我的孩子,岂能不时时照看?
“他说这话是声音里隐隐透露出一阵莫名的寂寞,我每次听到都会起一身鸡皮疙瘩。他这种神情我已经注意到好几次了,我赶紧安慰他,凡事让哈尔哈图他们多操心也就是了,实在不行的话,把大伯调回来也行”
“我敢这么说自然是摸透了他的心思,他这人看似一本正经,其实通情达理得很,对于我等几个,丝毫也没有不许后宫干政的意思,故此我才敢这么对他说”
“没想到他却长叹一声,唉,我这便宜大哥还不如哈尔哈图他们”
“我有些不明所以,难道自家兄弟还不如以前放羊的小子?或者是怕孙秀林图谋不轨,不可能啊,我看不出当下有谁有足够的权威胆敢挑战他的地位”
“不说这些了,夜深了,歇息吧,声音还是那样的寂寞,那么的无奈,作为一个女人,我一下便感受到了”
“大汗,你是不是有心事?
“心事?,他这时才反应过来,没有的事,就算是有,你们也不会懂得,俗话说得好,我的寂寞你永远不懂”
“”
第十七章 瀚海新风(三)工坊,蒸蒸日上
时间很快来到了大明崇祯八年,也就是公元1635年。
大明陕西、陕西的大旱还在继续,流入瀚海国的民众也越来越多,在将朝鲜的汉民安顿完毕之后,瀚海国麾下便有接近八万户农户了,按照每户五十亩土地计算,这便是四百万亩。
为了弥补瀚海国政府提供的窝棚、农具、牛羊、粮食、食盐、衣物等物,其中新加入的七万户这几年都是三成的税赋,按照平均一亩两石计算,这七万户便是两百万石出头。
尼堪的常备军加上水师,如今也是接近六万人的规模了,这常备军一年便要消耗四五十万石,加上工匠,每年五十万石需要分配出去。
这还不算,作为尼堪的常备军,如今军饷是用粮食、布匹、食盐等物发放的,算起来又是一笔不菲的支出,实际上折算起来每年需要消耗百万石的粮食。
就是这样,瀚海国每年还有百万石的结余。
但这只是暂时的,三年以后,尼堪准备将农户所有的粮税都定到两成,如今山南省、察哈尔的农户还得靠中央的补贴,原本定下的两成粮税确实不太够用,不过加上收购的,每年保持一百万石的储备粮还是不成问题的。
何况随着大批的农户抵达黑龙江、丰州一带,粮食的不断增长是肉眼可以看得见的。
有了这一百万石的储备粮以及几乎同等数量的草料,尼堪的心稍稍稳当了一些。
工坊方面,如今尼堪在赤塔、呼伦、伯力三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