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625冰封帝国-第2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部土默特,加起来约莫五万人”

    “大河对岸的鄂尔多斯部落,两万人”

    “这便是大的数字”

    说到这里,尼堪大致明白了他想要说什么。

    “索伦人在叶尼塞河流域、勒拿河流域、阿尔丹河流域还有很多,本汗不过并不打算将他们全部集中在某处罢了,这些人阿林阿曾经大致统计过,加起来也有一万户”

    刘若愚点点头,“为何不将他们集中起来?”

    尼堪说到:“大凡林中、草原部族,在崛起之时,多半奋发图强,人人争先,不过在打下偌大的地盘,称王称霸之后便很快衰落下来,何也?”

    “原本天天练习骑射的,练得也少了,原本在林中狩猎的,基本也不需要了,偶尔出去打一下无非是调剂调剂,长此以往,等新的林中、草原部落崛起,这老部落就不是对手”

    “鲜卑对匈奴,突厥对鲜卑,回鹘对突厥,契丹对回鹘,女真对契丹,蒙古对女真,如不是本汗崛起,建州对蒙古,莫不如是”

    “那可有一劳永逸的法子?”

    “大兴作坊是一个法子,让林中、草原之人之人继续保持原本的生活也是也是一个法子,不过这也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法子,本汗也是为这事烦劳不已”

    刘若愚眼睛一亮,他似乎有些明白尼堪的意思了,“大汗您让叶尼塞河流域、勒拿河流域、阿尔丹河流域、黑龙江下游的索伦人继续在林中狩猎,便是为了让他们保持尚武的传统?”

    尼堪点点头,“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索伦人丁口本来就单薄,若是全部来到城池、草原,恐怕不出二十年,他们的战力就大打折扣了”

    “那蒙古诸部?”

    尼堪笑道:“你这几日不是在思虑这些事嘛,可否说来听听”

    “是,大汗,微臣所虑者与大汗几乎相同,刚才索伦诸部您说过了,如今便来说着蒙古诸部”

    “大汗,有两个法子”

    “其一,将一部分蒙古人,主要是家里有孩童在各级学校读书的集中在一起,收归官府直接管辖,或者直接在大的城池附近形成官营牧场,就像丰州的汉人牧场一样”

    尼堪眼睛一亮,“将蒙古部落纳入博格拉部恐怕更合适一些,官营牧场好是好,就怕时间一长便懈怠了,大明官营牧场的下场你恐怕比本汗更加清楚”

    “对了”,尼堪此时站了起来,“铁木真崛起后,真正属于蒙古部落的其实也不多,还有相当多的部落操着突厥语,不过最后都称为蒙古部落,就将他们纳入博格拉部”

    “大汗”,刘若愚也挣扎着坐了起来,尼堪赶紧说道:“你这是何苦呢,躺着说话就是了”,不过还是在他后背塞了一个枕头。

    “大汗,像这样的蒙古部落也不能抽调太多,以防引起反弹,微臣以为,以三成为佳”

    “嗯,就依你”

    “好了,大汗,微臣刚才禀告数字时并没有将新近加入的科尔沁、扎鲁特、奈曼、敖汉等加入,这些部落也有好几万人,孩童也没有开始上学,就不能如此行事了,将来的喀尔喀、卫拉特等也是如此”

    “你的意思?”

    “大汗,不知您听说过契丹的南院北院没有?”

    “你的意思是还剩下来的牧户仿照契丹的规制,设置单独衙门管辖他们?”

    “是的,不过若是还像以前那样管理恐怕不行,微臣的意思,如今您的长子也五岁了,需要一个称号了,若还是草原的规制,那也得是一个小汗,按照中原的规矩,就得封亲王了”

    “目前博格拉部由额腾翼来打理不是不行,不过如今您的博格拉部几乎占了整个索伦部落的三成,以额腾翼的威望还是欠缺一些,微臣的意思,让两位国丈之一出面打理,辅佐皇长子统领博格拉部”

    “皇长子同时兼领北院大王,统领其它草原部落”

    “这之后,大汗的麾下有一直保持战斗力的草原部落、博格拉部、汉人牧户,任何一部想要单独做大都不容易”

    “何况,微臣来到这漠北也有几年了,根据微臣的了解、揣摩,无论是林中还是草原,他们还真服这一套,假如按照中原规制来打理,终究是有诸多不便,大汗,古人定下的规制虽有些局限,但自有它的独到之处”

    “呵呵,有了北院,那南院也就呼之欲出了吧”

    “大汗,如今瀚海国境内已经以汉人为主了,还有单独的汉人骑兵,一切按照中原规制来办就行了,这南院还是由大汗亲自管着较好,平素设置丞相那样的职位就行了”

    “好你个刘若愚,不是说不做中行悦吗?”

    “大汗,微臣有罪”,刘若愚心里一凛,以为触犯了尼堪的逆鳞,挣扎着想下地跪倒。

    “哈哈哈”,尼堪将他按住了,“你不是中行悦,你是张宾!好好好,接着聊”

 第十章 东方已晓(四)两个孤独男人的对话(中)

    “大汗,如今瀚海国,可有明确的官话?”

    “没有,这一点本汗也在思量,你有什么建议”

    “微臣也是接到山南省孙部堂的信后才开始思量此事,他在来信里说,山南省虽然有大量的汉人农户移民,不过土默特两部,特别是左翼古禄格麾下的牧民依旧有大量的牧户要求学堂里的老师采取蒙语教学”

    “更有甚者,少数所谓黄金家族的后裔要求恢复蒙文书写”

    “索伦人呢?”

    “这倒没有,不过也有要求根据汉字来创造一种索伦文字的说法,您看”

    “你的看法呢?”

    “大汗,蒙文书写在草原除了几个贵酋,几乎无人会,大可不必重新大量捡起,微臣的建议是,凡是入学的孩童,必须修习汉语听说读写,大人就算了,不过官府还是要出台正式文告,明确汉语的官话地位,至于索伦语”

    尼堪知道他的顾虑,便摆摆手,“索伦语也不用管了,凡是孩童入学,必须用汉语,自己在家里说就无所谓,你说的有道理,必须明确汉话的地位”

    “那关于索伦文字?”

    “别扯了,目前我国没有精力来做这些,不过对于索伦人传唱的史诗、传奇、故事,萨满教的仪式,传唱的歌谣,还是要责成礼部用汉文记录下来,涉及到歌谣的,也要将曲谱记录下来”

    “是,大汗”

    “对了,老刘,本汗心里藏着一事,始终没有跟其他人讲,你看啊,瀚海国国土不可不为辽阔,丁口虽比不上大明,可也有百万之众,境内算不上风调雨顺,可终究是衣食无忧,可为何到如今都没有人才络绎来投?”

    刘若愚笑道:“大汗可是想起了一些事?”

    尼堪点点头,“本汗虽然出自林中,终究是汉人,可比苻坚、石勒、耶律阿保机强一些吧,为何没有王猛、张宾、韩知古、康默记这样的人才,就算建州,也有范文程、宁完我这样的人为皇太极效命”

    刘若愚摇摇头,“大汗不必自责。苻坚、石勒、耶律阿保机之时都是乱世,北方的汉人无论在哪里,放眼望去都是胡人,能选择的英主也就是那几个,如今大明虽然势弱,终究还是一统的大国”

    “辽东那几个多半是没有办法只能向建州输诚”

    “大汗崛起之时,与大明隔了大漠,有人就算愿意效忠大汗也不大可能来到此地,何况”

    尼堪知道他接下来说的才是关键,便竖起了耳朵。

    “大汗,我瀚海国百般都好,可是就有一宗,咳咳,就是对读书人不大重视”

    “我知晓大汗的意思,不想手底下尽是些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中意实干之才,不过您想啊,这儒门终究是在中国传承了千年以上,书呆子是有,不过有真才实学的也大有人在”

    “直接说你的建议!”

    “是,大汗。瀚海国虽然没有科举,不过学堂之多,不亚于大明,不过做官都是从学堂里选拔的,虽然也无不可,不过在外人看来,终究有些草率,以微臣来看,眼前这种规制大可继续施行,不过每年或每两年能否进行一场考试,其中一半的内容都与儒家经典有关,剩下的则与大汗提倡的那几宗关联”

    “这样的好处是,外面的人知晓瀚海国还是以儒门为主的国度,如此一来,投奔的人才肯定会多起来,而从这里面选拔的人才依然只占一部分,大部分还是按照大汗自己拟定的规制来选拔”

    “大汗”,刘若愚笑了笑,“微臣可是听文慧说了,您对那陈启新甚是在意,可惜”

    尼堪也是叹息一声,“此人文武双全,武举出身,又是督察院的给事中,胆子又大,竟独自一人一马到关外游历,如此胆色,连本汗也是钦佩不已,何况他给皇帝上奏的东西确实有几分见解,好了,不说他了,你说的有些道理”

    “学堂出来的人,大部分从事一些具体的事务都无甚问题,不过想要做到部堂的高位,站在瀚海国全局来思虑大事就强人所难了,大明的士子虽然看似迂腐,不过一个个大多经过学堂、游学、做官的经历,若是同时具备名教、算术的学识,终究是比瀚海国自己培养的人强一些”

    “那就赶紧筹办一届考试,如今瀚海国的疆界已经同大明、建州接壤了,消息一传开多少还是会吸引一些士子来参加的,何况,瀚海国那百万农户里面没准还有遗珠,不过”

    “你这厮”,尼堪笑道,“又想说建国称帝的事吧,本汗也是知晓,没有一个正经的国度,确实无法吸引人才到来,货与帝王家嘛,也罢,本汗就与你来商议一下这方面的事宜”

    一听此话,刘若愚挣扎着下了床,一旁的王文慧也是惊喜有加,两人都跪下了,“陛下!”

    尼堪赶紧将刘若愚扶起来,“你还是躺着吧,当心这国还没立成,你却离我而去”

    刘若愚依言坐下了,眼泪隐隐还有泪花。

    “大汗,此事微臣一直在暗暗思量,兹事体大,也不敢与他人商议,户部哈尔哈图部堂倒是经常到这里来,可惜他对中原规制知之甚少”

    “闲话少说”,尼堪打断了他,“大凡建国,总得有一个国号,你可有了具体的想法?”

    “大汗,此一节,微臣想过了。漠北、林中诸部,大多起源于匈奴,或者与匈奴相关,按照太史公的记载,匈奴人乃是夏后之苗裔,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华夏之称,何不称为“大夏”?”

    尼堪心里一动,他点点头,“这一节本汗再想想吧,那国体呢?”

    “大汗,头先微臣说过了,归纳起来便是两件事”

    “其一,仿效契丹国,以北院大王管辖林中、草原诸部,不过博格拉部依旧由陛下亲自管辖,其它一切全部归到南院之下,如今的规制已经很成熟了,继续使用就是了”

    尼堪摇摇头,“南院北院,容易让人想起辽国,不如将北院改称理藩院,有一套人马专门来管理它,人数少一些就是了。至于南院,就改称政务院”

    “大汗思虑精妙,微臣不及万一”

    “好了,继续说”

    “是,如此一来,这现在的兵部就有些尴尬了,北咳咳,理藩院下面必定是骑兵的主要来源之一,而兵部必定在南政务院名下,故此,微臣建议”

    “仿效宋朝,设立枢密院,专司兵事”

    “这样一来,是否有机构臃杂之嫌?”

    “不然。大汗,您想啊,可以将兵部裁撤,所有职能并入枢密院就是了”

    尼堪沉吟半晌,“也只能如此了,原本本汗就觉得如今这兵部有些名不副实,有了这枢密院倒是可以让他解脱出来”

    “大汗,第二件事便是推崇名教了,刚才微臣已经说过了,除了吸引人才以外,尚有一个功效”

    “哦?”

    “大汗,如今在瀚海国境内,萨满、基督、道教、佛教、儒教并立,大汗之前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倾向,若是举行了科举,您的倾向便明显了,对于其它各教也是一个压制,大汗”

    刘若愚突然又坐了起来,“别的不说,道教、佛教都是清静无为之教,无非是让人有所寄托罢了,大明官家崇信道教,那是嘉靖帝的滥觞,与国毫无裨益,还引发了竞相卖弄青词的弊端”

    “无论是萨满,还是道教、佛教都是被动地让人去接受,危害不大。就有一宗,那基督教,微臣翻过史料,有唐一代就有景教传入,多半在草原传播,微臣细细研究过,这基督教与那景教颇有些渊源”

    “嘿嘿”,此时尼堪忍不住笑了,“真有你的,不瞒你说,那景教便是基督教的一支,根据毕方济的说法,如今在基督教盛行的欧洲大陆,大致有两支,一曰天主教,盛行于大多数国家,其中又有一帮人对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