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点吧”
“不”,李瘸子却一锤定音,“就是四十石,那也是丰收之后才有的,不过眼下我等急需使钱,一来这些粮食光用草袋子装着着实不好,最好用大柜盛着,还至少要两个大柜,家里头有娃娃,光吃粮食也不行,还得喂鸡喂猪”
“耕地也需要牛,王松、孙传库家里能耕地的牛、马、骡就算是老的,也要五个银币一头,我准备买一头好的,这至少需要十个银币,家里头的盐巴快没了,两个娃儿也需要布匹做新衣服,加上置办一些农具、购买土豆玉米种子,估计又得花上十个银币”
“二十个银币,这就是我家的贷款数目”
说到这里,他的内心也隐隐有些颤抖,“按照那孙瘸子的说法,二十个银币,大致相当过去的十两银子,这若是放在过去,可不敢想象啊”
不过作为一家之主,他还是强忍住了,“孙乡长也说了,若是遇到大旱,这本息就押后一年支付,依旧不需要利息,何况”
他这时的心情才稍稍平复了一些,“这滹沱河,就算是在最干旱的年份也没有彻底断绝过,我们家有十亩地都挨着这河流,就算别的土地都歉收了,这十亩地绝对不会,就算没有水渠,我们就是从河里挑水也要将这十亩地灌溉好!”
众人都是眼睛一亮,这十亩都是上田,伺候好的话,收获三十石都是有可能的,届时,自己留下十石食用,还有二十石可以卖,可以还债!
“就这么办”,这下连李二愣也算过来了,他将自己的右手捏成拳头,狠狠地打击了一下左手的掌心。
李二愣很快在乡署办好了贷款手续,在买到耕牛、农具、粮食柜后他又去了一趟县里,那里有官府开设的铺头,铺头里有各种“平价”货,像代县的粟米、上好的细盐、麻布、棉布、铁器等物都有,算起来都比以前王松家里的铺子便宜许多,而质量却好上许多。
“看来这官府没有说谎,还真是一个体贴百姓的好官府”
买好东西之后,李二愣与同堡子里的人一起乘着县里同样是官府开设的大车行的大车回到了阳明堡,车费很便宜,每人也就是十个铜钱。
其实,按照李二愣等人寻常的做法,买来东西之后,那肯定是要自己背着走回阳明堡的,可那大车行的人非得让彼等坐车,为了“体验”官府的做派,也为了省事,在提前谈好价钱之后,彼等还是坐车回来了。
很快,官府贷下去的银钱大多又回到了衙门手里。
在这次贷款过程中,大多数小户人家肯定不敢贷太多,生怕碰到王松当铺那样的情形,不过依旧有胆子大的,彼等会算计,除了日用之外,还多贷了一些,买了小猪、小鸡仔等物,等小猪长大卖到城里后,其他人才后悔不迭。
猪羊鸡鸭无一都卖出了好价钱,这样的人,不仅一次性将贷款全部还清了,还能将余钱用来购买其它的物品。
这下,在有些人的眼里,实在是羡慕不已,因为按照官府的规制,这银钱,头一年是无息的,从第二年开始便有一成的年息,随后几年会根据贷款的多少上下浮动。
不过,胆子大的依然瞧见了这里的机会,有的大起胆子贷款专门养起了母猪,专门卖起小猪仔,几年下来,依旧是包赚不赔。
有了示范效应,这银钱的流通便加快了,尼堪铸造东晓币、大夏通宝的初衷便有了一个好的开始。
半年下来后,整个黄河以北三省之地,在一场轰轰烈烈,既施恩又立威,迅疾如暴风骤雨的活动中完成了土地的重新分配。
与此同时,喀克笃礼麾下一个步军旅专门来到五台山进行剿匪,那里,不剿匪还真是不行,至少五台县里的分田运动便无法进行,在瀚海军的打击下,藏在太行山的土匪在当地百姓的协助下很快被席卷一空。
听说在那一年,整个太行山、吕梁山、句注山便剿灭了大小土匪一百多股,人数上万,这些人,为首的全部被当场斩杀,剩余的则一律送到安西去开矿。
一辈子在矿场里劳作,就是他们的命运。
在这一年,在镇压土豪劣绅的运动中,大夏国官府也诛杀了几千人,一时间闹得三省腥风血雨,却在更为广大的贫苦百姓中施下了偌大的恩惠,而施恩却并不是简单的分发田地和物资,而是通过贷款来穿插进行,最后的结果是,大多数人依旧沉浸在突然拥有了众多田地的喜悦中,不过依旧有一些人除了种地之外,又利用官府的贷款走上了更快的致富之路。
特别是山西这样经商氛围浓厚之地,一边种地,一边开动心思安排其它营生的大有人在。
稳定农事,撬动商事。
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第三十章 暴风骤雨之二:工业革命(上)基地
济南府。
东晓五年秋,大夏国三省从暴风骤雨般的打土豪分田地中逐渐恢复过来了,又是一个秋收的季节。
就跟历史上清国占据北京后,大明境内突然又开始风调雨顺起来一样,大夏国入住三省后,这头两年也是风调雨顺,在渡过了最艰难的一年,今年的秋收,农户们就要开始缴纳两成的赋税了。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有了粮食,其它一些事项便可以提上议事日程了。
山东省布政使衙门。
大夏国皇帝尼堪、工部尚书沈默、布政使马鸣佩、镇守使阿克墩、工部虞衡清吏司郎中陈光、员外郎汤若望等人济济一堂。
你没看错,就是那位汤若望,原本在明国钦天监任职,以他的身份,可算是诸多来华传教者中最富有学识的,天、地理、数学、物理、生物、矿物均颇为精通,还能铸炮,制作玻璃和望远镜。
后世若是有人想要穿越到明末,在北方三省选择据点的话,此人一定要弄到手里,加上三省丰富的煤铁资源,作为起事之基一定会事半而功倍。
若是他遇到了清国,也一定会得到礼遇,并担任钦天监高官。
可惜,他遇到了比他还要精通的尼堪。
饶是如此,尼堪还是让他担任了工部虞衡清吏司的员外郎,而不是到京师大学堂里任职,那里,不要说李光宗、刘献两人了,就连后来进入瀚海大学毕业的原河间府天世家子弟、数学极为优异的戈仲他也不如。
戈仲,如今成了京师大学堂高等数学的首席教授,其最拿手的便是微积分,而微积分对于计算火炮的速度、加速度、弹道须臾不可或缺。
而在欧洲,同样基于怎样让火炮射的更远、更快、更精准的要求下的数学推算也在进行,不过想要达到微积分的高度还要等到二十年以后,它的发明者或集大成者,艾萨克牛顿同学如今才两岁,还在使劲儿吃奶呢,没工夫给你研究数学。
于是,罗马德意志大学毕业的汤若望就只能屈尊到工部任职了,这还是在尼堪特许的情形下,作为天主教修士的汤若望已经在北京城拥有了一座小型的教堂,而这疏忽而至的大夏国的皇帝陛下明显又对科技知识很感兴趣,这才促成了汤若望进入工部任职。
“陛下,工部在山东省的矿场、工坊初步规划如下”
“还是以济南府为基地,济南府内,煤铁资源丰富,除此之外,前朝官府、民间在临淄、泰安州、兖州均设有煤场、铁场以及相关作坊,山东省有至少三万户匠人,按照陛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还是放在济南最好,此地附近的煤铁足以支撑一万户匠人的大规模生产”
“何况,按照陛下的提点,以及原有的开采,济南府北面约一百余里的商河县有丰富的硝矿,以南百余里的泰安州有丰富的硫矿,含量均不错,虽不如阳都、依琳卡,不过在关内也算不错了”
“至于煤炭,还是兖州一带的最佳,不但容易开采,品相也不错”
“登州附近金矿已经开采相当一段时间了”
“在前不久的行动中,官府或收购,或强制夺回,已经将境内大部分容易开采的矿场全部拿到手中”
说到这里,正在汇报的陈光偷偷瞄了尼堪一下,见他依旧面无表情才继续向下说。
原来这里还有一个故事。
在收回登州栖霞、招远一带的金矿时,还是花费了好一番功夫的,那里的势力可比阳明堡的那些个土豪要强大的多,不过尼堪也没有与彼等议和的打算,一开始就派出重兵包围了矿场。
他让山东布政使马鸣佩与矿场东家直接谈条件。
“给这些矿主留下一成矿场,剩余的九成必须无条件交到官府手里,当然了,官府也会适当给一些补偿”
这些矿场主自然不甘心,在大明时,厂卫对矿场压榨得最厉害时彼等也没有屈服,特别是其中的于家、张家更是在此开矿已历三代,家里面的家丁更是比登莱总兵还要多,有了庞大的势力就能将族里的子弟送入学校深造,最终得以荣登举人、进士的也不在少数。
加上彼等手中拥有大量的黄金,上下打点之下,整个山东官场几乎都被彼等拿下了,倒是有东厂、锦衣卫的探子过来探究,可惜,在魏忠贤大力征收矿税的时候,彼等明里暗里给朝廷上缴了大批的金银,又利用上缴矿税的机会与京城厂卫头目交好,故此,崇祯上台之后,他根本得不到多少真实的消息。
也就是后世满清入关之后,彼等利用反抗剃发令激起的民变、起义参与其中,从而招来了大军,最终覆灭,否则,若还是在明国,他们依旧会逍遥下去。
藏富于民,大明确实做到了,不过代价也是惨痛的。
这样的情形是尼堪不能容忍的,每个矿主手里头都有上千的家丁,想想就令人不安,故此,他一开始就杠上了。
结果也是明显的,在瀚海军高出一大截的火炮、火枪、骑兵的打击下,所有的矿主、家丁都灰飞烟灭,这算是鲁东在暴风骤雨的分田之下又一抹令人心悸的异色。
在这次事故里,受到牵连者有好几千,最后除了矿工,大部分矿场主正主被杀,家属发配到雅库茨克,家丁全部被杀,只有矿工留了下来。
国库里又多了几百万两,不过却是带着血迹的,除了上百年矿工的,自然还有大量矿主和家丁的。
作为后世长在某旗下、又是军人出身的尼堪对于秩序有着一种刻骨铭心的追求,他对于商业有着自己的认识,那就是,一切必须在官府的规划之下进行,万不可乱哄哄到处开花。
“或许,这也算是大夏版的特色制度?”
刚才陈光在汇报时,愈发沉稳的尼堪其实在内心也在想着这些事,最后还发出了一句自嘲。
“故此,济南府的煤铁复合体,商河的硝矿、硝坊,泰安州的硫矿、硫坊,兖州的煤矿,登州的金矿、铜矿,加上作坊,基本上能安置这三万户匠人了,不过这些匠人中,只有约莫两万人是从事与冶炼铸造相关的,另外还有从事皮具、木器、砖石的,您看”
尼堪看向沈默,“沈部堂是什么意思?”
沈默自从担任工部尚书后,他终究不是像孙秀节那样长期跟在尼堪身边,知晓尼堪心思的人,故此他上任以来很是吃了不少苦头,这也是他,做过海商,管过江阴沈家的船坊,换做任意一人,恐怕更是吃不消,他如今可算是明白了,皇帝陛下确实是对工部情有独钟,可不是光在嘴上说说而已。
“陛下”,沈默略略思忖了一下便回道:“一万人,其中的青壮只有一半,还有一半都是老迈之人,皮具、木器、砖石等匠人与铁匠比较起来,在紧要程度上终究要差一些,故此,职部建议”
“实在老迈不堪者就发一笔钱,让彼等退休,原本素有声望的大匠自然留下来,用以指导各作坊生产”
“青壮者全部留下来,都放在济南府”
“不可”,尼堪却出身反对,“一万人,大约是五千户,有的是父子同在匠籍,在济南府留下三千户,剩余的两千户分别安置在登州、德州、济宁、兖州,每一处有五百户,足以维持鲁东、鲁北、鲁西、鲁南的需要了”
“这些人,先干干看吧,再过个五到十年,彼等若是愿意出去单干的,不妨考虑”
尼堪的意思也很清楚,只要将济南府这三千户紧紧抓在手里,充分利用大夏国的种种规制、机器进行生产,大规模生产各种标准产品,而周边的那两千户除了标准产品,也可以根据客户的需要生产一些个性化的产品。
当然了,这是尼堪想多了,这个时代,若是让这些匠人的生产力全部发挥出来,生产出来的产品估计完全能满足全省之人所需,什么个性化,只有极少数需要,那还是在大明这种延续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