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625冰封帝国-第80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五十岁的尼堪坐在龙椅上,面对着台下大约一百名文武官员,神情似乎有些恍惚。

    这一次,身在京城的正四品以上的官员几乎都来了,虽然没有像欧阳炯、张七想象的几百人那么夸张,不过上百名高级官员汇聚在一起还是颇有声势的。

    以前,尼堪在北京的时候也上过几次朝,但都在武英殿,因为那时帝国的疆域虽然已经很广袤了,但远不如现在,别的不说,本土长江以南的土地都没拿下,故此,一切都以军事为中心展开,自然大小事都在武英殿进行商议。

    但现在帝国的疆域已经扩展到了一个限度,想要进一步扩展就要触碰到敌对势力的最核心利益了。

    其实以大夏国眼下的实力,远胜于蒙元帝国时期,若是硬桥硬马地进攻,每到一处若是不阖城投降的,等到破城后就进行惨绝人寰的屠城也是能很快占据大部分地方的,但这样的事情尼堪明显不想做,它占据的地方多半是当地本身没有强大的政权(东欧除外),自己进去不过是顺天应命而已。

    比如在美洲,他所占据的巴西南部、乌拉圭一带根本就没有欧洲人进入,委内瑞拉虽然有西班牙人,但明显不是他们的重点,他们的重心还是在墨西哥和秘鲁。

    而在北美洲,偌大的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的地带都是些尚处于氏族社会阶段,零星掌握了冶炼技术,但多半用于金银方面的部族,对付这些部族,大夏国不需要付出太大的代价就可以达到目的,想想一下吧,假若你穿越到中国炎黄时代,你手下还有一支军队,那你就是中国的祖先,而不是炎帝、黄帝了。

    美洲的这些部族所处的时代就是跟中国历史上的炎黄时代差不多。

    大夏国手下勉强谈得上抢夺而来的土地就是后世皮萨切克湾附近了,没有办法,以大夏国当下的能力,有海上的优势,但极度依赖煤铁资源,便只能先占住有煤铁资源的港口附近,想要经略北美洲东海岸,皮萨切克湾是必然的选择,放在其它地方,就必须要与土人大打出手才行。

    接着便是安西,此时的安西,包括从额尔齐斯河一直到阿提拉河(伏尔加河)的广袤地带,大致是西伯利亚森林以南,锡尔河以北的区域,这里才是欧亚大陆上第二块大草原地带,此时,最好的草原肯定还是在漠北、漠南一带,别的不说,那里的气候虽然寒冷,但比起西伯利亚还是好一些。

    接下来就是西伯利亚大草原,就是刚才所说的范围,历史上漠北漠南的游牧部族被中原王朝击败后肯定后逃到这里,进而进入条件更加理想的欧洲,匈奴人、柔然人、突厥人概莫如是。

    最后一块超级大的草原地带自然就是青藏高原,那里的草原面积其实也很广袤,并不亚于上述两地,只要耐得住苦寒和高原反应,在那里养活一个百万人丁的游牧部落还是可行的,这也是历史上吐蕃人强大无匹,一度让大唐也不敢小觑的主要原因。

    当然了,有了宗教,加上纷纭的教派,迅速造成了吐蕃人的衰落。

    于是,在西伯利亚大草原,虽然有哈萨克、准噶尔两个汗国,但对于这两个汗国来说,靠近西伯利亚的草原是最差的,他们各自掌控的土地中,对于哈萨克来说,最好的还是在巴尔喀什湖、锡尔河、里海、咸海附近,对于卫拉特人来说,阿尔泰山南部、天山附近才是根本之地。

    游历于阿尔泰山、天山之外,占据了额尔齐斯河流域的杜尔伯特部、土尔扈特部不是分崩离析,便是远走他乡便是明证。

    而其中最强大的和硕特部,由于占据着天山最好的草场,还能一分为二(以青藏高原为领地的和硕特汗国以及以天山北麓为腹地的小和硕特汗国),成了两个强大的汗国,当然了,准噶尔部落的巴图尔借助塔城、七河流域崛起那是另说。

    故此,大夏国轻而易举占据了西伯利亚大草原的北部,进而有了经略南部的基础。

    至于乌克兰、克里米亚一带,那确实是需要真刀实枪地打出来,但大夏国进入那里时适逢哥萨克不满波兰人的大起义,何况在此时的乌克兰,波兰人牢牢掌控的还是第聂伯河以西的地方,以东的地方,也就是后世波尔塔瓦以南的区域,由于波兰、俄罗斯都基于设立“缓冲地带”的考虑,实际上就是哥萨克的保留地,不属于任何一方实力,这也给大夏国切入创造良好的条件。

    至于北非一带,由于几个巴巴里王国与摩洛哥王国长期不和,从纳祖尔到乌季达一带也实际上属于三不管地带,何况此时摩洛哥王国名义上的国王还是萨阿德家族,阿拉维家族虽然掌控着王国大部分地方,但依旧处于藩属的地位。

    以上种种,都让大夏国恰逢其会,加上自身强横的实力,才在短时间里拿了下来。

    饶是如此,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块土地是多余的,就算在三不管地带,若是没有人占住就罢了,一旦有人占据,势必会引起各方的觊觎,几场恶战是少不了的,幸好大夏国身板足够强硬,否则是万万不可能在三十年时间获得并稳住如此多的地盘的。

    到了眼下这个光景,该歇一歇了。

    台上的尼堪心中暗暗叹息,他这才体会到历史上刘秀发出的“既得陇又望蜀”的感叹。

    尼堪的运气相当不错,首先才五十岁,按照他的修为,再干个二十年一点问题也没有,不过也就是二十年了,故此,从现在开始,他必须为了他的庞大帝国进行一些预防性的提前布局,否则,一旦他不在了,若是有不肖子孙出现,老大帝国分分钟瓦解也是可以预料的事。

    再者,他的儿子们都很争气,当然了,也可能是他还很健硕,又牢牢掌控着帝国的各个方面,他们不敢生出丝毫不臣之心罢了,无论如何,他还在稳稳地坐在大位上,让自己继续成为包括他儿子们在内都只能仰视的存在。

    最后,由于自己的打造的管辖帝国的机制,政务院、枢密院、理藩院三足鼎立的机构,加上凌驾于三者之上的都察院,其中的政务院管辖全国的政务系统,枢密院管辖军事系统,理藩院管辖游牧部族,实际上在三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平衡。

    政务院出产粮食、物资和薪饷,都是军队不可或缺的东西,但招募、训练、征调军队的权利掌握在枢密院手里,另外,理藩院掌管庞大的游牧部落,实际上就是掌控着庞大的部族骑兵,又与枢密院之间形成了平衡。

    但这一切都是脆弱的,若是在最上面的皇帝是一个中人以上资质之人的话,这一套体系肯定没有任何问题的,但一旦皇帝的资质在中人以下,或者狂悖无度的话,都有可能毁掉这个帝国。

    故此,就必须在自己还健在的时候设计出一套另外的机制来查缺补漏,这也是尼堪准备在回到京城才几日便急急忙忙召开朝会的重要原因。

    在他的设想中,当这套机制作为大典形式固定下来后,若非出现极为特殊的情况,就不能更改,否则就会受到他的诅咒——可怜的他也只能做出这种恐吓了,以他来惊人的来历,神秘的预判,相信举国上下都已经知晓了他们的皇帝并非“凡人”——虽然没有史书载明他出生时有“异象”,但大量的事实已经告诉他们他就是“天降圣人”。

    他的真实来历,到目前为止只有他一人知晓,极有可能永远只有他一人知晓,这本是就是一个神秘的暗示,让包括他的儿子在内的人都战战兢兢不敢稍有违逆,这也算是有着神秘预判力的穿越者的福利之一吧。

    台下的人,最大的宋应星超过七十岁了,最小的张七才三十九岁,在帝国强大无匹的军事、财政、国力举世无匹的烘托下,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自信、从容的意味,虽然性格各异,但这一点是藏不住的。

    “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众正盈朝’?”,尼堪突然想到了东林党,禁不住菊花一紧。

    不过他很快就释然了。

    “在国家衰弱,临近覆亡之时,有才便是德乃是至理,因为你需要不停地从一连串危局中挣脱出来,只有足够的才能才能让你做到这一点,但在和平稳定的时代,品德自然更加重要了,因为那时的国家肯定已经建起来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此时才能虽然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在行之有效的大制度面前,你的一切才能都可能显出‘雕虫小技’模样,用不用都无伤大雅”

    “此时,品德,只有高雅的品德才是维持大制度不崩坏的不二法宝,何况这套大制度还是来自几百年以后的某人所设,就更谈不上是不是顺应时代潮流的问题了”

    就在君臣之间互相在偷偷打量时,二十五岁、已经在大殿里勤于早朝三年的太子、仁亲王孙德威轻轻咳嗽了一声,他这一咳嗽,大殿里顿时静了下来,这一幕让尼堪也有些欣慰。

    “看来太子这三年的历练没有白费啊”

    “扑通”

    随着孙德威跪下,所有儿子、朝臣全部跪下了。

    “臣等拜见吾皇,吾皇万岁万万岁!”

    熟悉又陌生的大阵声音在空旷的勤政殿响彻起来,这一阵声音让尼堪顿时兴奋起来。

    作为比较了解他们的皇帝,他知道这些声音是出自于肺腑、并带着崇敬的。

    这就够了。

    关注公众号: 关注即送现金、点币!

    他本来想站起来,但最后还是忍住了。

    “众卿平身”

    他的声音从高台上的龙椅传了下来,依旧是那么从容、浑厚、低沉、悦耳,中气十足,浑不似新纳了两个年轻妃子的皇帝。

 第四十六章 北京北京(3)封赏

    “宋应星、范文程、洪承畴”

    三位年纪超过六十岁的老臣听到皇帝的召唤后赶紧出列了,他们手持笏板,宽袍大袖,都身穿正二品文官朝服,弯着腰恭恭敬敬站在台下。

    眼下,由于宋应星年过七十,他的工部尚书之位已经让出来了,不过让他还挂着都察院右都御史的名号,名义上是让他辅佐都御史孙秀节的,但他自己也知道,这不过是一个闲职罢了,与大明的都察院相比,大夏国的都察院已经丧失了随意在朝堂上弹劾他人的权利,但还是拥有事后弹劾、监察、起诉的权利。

    “你等还好吗?”

    就这么简单一句话,就让三人老泪纵横,都忍不住啜泣起来,三人中,洪承畴、范文程都是降臣,但尼堪还是力排众议让他们登上了高位,这些年下来,他们在辅佐他的儿子们,或者执掌一方或一部时都表现卓著,不负他们在历史上的声誉。

    在这个时代,品德高洁者大多迂腐,能力肯定不足,像史可法等人虽然还健在,但尼堪也没有启用他们,反而是像洪承畴、范文程这些在历史上留下骂名者得到了重用,尼堪一开始用的自然是他们的才能,后来在其他人的影响下他们自然也高洁起来,这也是应有之意。

    而宋应星是这个时代少有的科学家,又当过大明的知府,自然得到了尼堪的重用,眼下他的工部尚书职位已经被大明另外一位科学家方以智占据了,但他打下的根基尚在,自然要受到皇帝的尊崇。

    何况,就算在尼堪的大夏国,在一般人眼里,工部尚书依旧属于六部中中下的存在,没办法,历史的惯性依旧强大,想要朝夕扭转谈何容易?

    但皇帝如此关切宋应星,体现了他对工部尚书的尊崇,除了宋应星是古稀老人,内中多半还有这个意思。

    按照惯例,像他这样长期在外的皇帝,回到京城之后,若是放在历史上,多半要做出大赦天下或者减免赋税的举动的,但尼堪不是常人,他既没有动力,也没有必要做出这样的举动。

    接着他又将他熟识的大臣一个个叫到面前,或一句话,或三两言,或寒暄,或开玩笑,等他将诸人全部接见完毕后,已经是两个小时以后了,眼看天色大亮了,在尼堪的鼓励下,大殿里的气氛也热切起来,交头接耳的也多了起来。

    虽然没有大赦天下或减免赋税的举动,不过必要的封赏还是要做出来的。

    “诸位大臣,列位臣工”

    抱着一柄玉如意拂尘站在尼堪身后的王文慧此时走了出来,他的身后跟着通政使司副使张文俊,张文俊手上抱着三个用金色绸缎卷成的黄澄澄的东西,好似三幅书画,但作为经常上朝的大臣们自然知晓那是三份诏书。

    “陛下一回到京城便有大动作?”

    所有人都微微弯下了腰,都隐隐有些激动,因为他们知道,这些诏书不是封赏便是有大事发生。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接下来自然是通过王文慧之口,尼堪将帝国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