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是如此。大人,卑职知道你不喜欢被人当枪使,但此事非同小可,参加行动已经很冒险,还出主意那可就太危险了。如此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何必要做?”
石斌知道这肯定是最好的办法,皮球踢得越远越好。于是立刻派人知会吴潜和赵葵,第二天下午在郑清之府上会面商议铲除元人奸细的事情。
吴潜和赵葵二人倒是都来了,但在议事厅中的郑清之、吴潜和赵葵三人就没有一个脸色好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通元的人中不少与他们有关,不是乡党就是门生。
知道他们都不好开口,石斌本就不打算出主意但又不能一言不发,于是开了个头,说道:“三人大人,这份名单上的人你们说该怎么办?”
石斌话音刚落,吴潜接过话茬道:“能怎么办?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咯。”
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吴潜的话大出石斌意料,这名单之中也有几个是吴潜的同乡和门生,他真能如此果断的大义灭亲?
“吴潜!你什么意思,什么叫该怎么办就怎么办?”石斌还没想清楚吴潜为何能如此大义灭亲,赵葵就吼了起来,明显怒不可遏了。
虽然不经常在临安,但从赛子龙的情报中石斌知道这次查获的通元官员赵葵的门生故吏占很大一部分,所以赵葵的反应剧烈很正常。
刚要鄙视赵葵内外不一,他却说道:“吴潜,这份名单肯定无误,而且你的提法从律法的角度上来说也是正确的,不过有些地方恐怕你没思虑周全。也许你以为我是为了维护党羽反应才如此剧烈,但不是,至少不全是。”
“杀那么多人的确不合适,但是我仍旧想不出赵宰辅为何如此剧烈反应。”吴潜说道,“不是维护门生故吏又是为何?。”
“吴宰辅难道忘了士农工商这一排名?名单中的这些人几乎全是士族,只有少数的地主富商,甚至他们有的都有功名在身。士族立德于心,建功于世,宣德功于言,泽被后人乃是我大宋的基石。若是如此残杀势必弄得人人自危,到时候恐怕就无法收场了。”
石斌只知道杀那么多人不合适,却不知道士农工商的排名和士族被认为是大宋基石。但看了看吴潜和郑清之的脸色似乎赞同赵葵的说法,吴潜的态度也不那么强硬了。
赵葵的话算是给石斌三个提了醒,断然不能如此大规模屠杀那些有功名在身的士族。但是不杀又怎么办?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总不能任由他们在大宋和元朝之间随意来去吧,石斌暗想。
“石大人,请问你是什么意见?”赵葵话锋一转问起石斌来。
好在早就打算三缄其口绝不发表意见,也就没让赵葵这老油条打个措手不及失了颜面,而是转过头去微笑说道:“赵大人,石某一介武夫只懂沙场厮杀和军法,对于大宋的其它律法一概不通,大人问我如同对牛弹琴,没有意义。石某还怕说错了话误导大人,那可就铸成大错了。”
看着眼前这条小泥鳅赵葵并不死心,一定要憋出石斌点真话,于是继续说道:“石大人你也是封疆大吏,何况这次铲除元人奸细你当列首功,怎么能到此却不表明态度?若是无视你的态度我们三人会要落人话柄,你让我们这些老家伙的脸往哪里放?”
暗骂赵葵老奸巨猾,拿自己当排头兵,于是便说道:“赵宰辅此言差矣。您乃三朝老臣经历无数,应该比我更会处理这麻烦事。”
见石斌一再推脱,众人立刻明白石斌的意思,由于又是封疆大吏不可强求,三人也只好任由他去了。
在一旁商量了许久,三人算是弄出一个还算可行的办法:杀一儆百。这种办法石斌早就用烂了,自然对此不屑一顾。
见石斌的态度吴潜对他说道:“石大人,我想我们商量出来的办法你应该听到了,不过我们还是想听听你的意见。”
杀一儆百表示不会杀很多人,也就是说不会得罪太多士族,石斌权衡一番之后决定还是说那么一点保住颜面。“三位宰辅的意思是杀几个最有可能投降元人的家伙以儆效尤?”
“正是如此。之前我与吴大人的谈话相信石大人清清楚楚的都听到,他和郑大人都认为不能如此屠杀,所以我们一致认为杀一儆百是目前最合适的办法。”
“那请问赵大人,你这杀一儆百是多杀士人但不株连三族,还是少杀士人但株连三族?”石斌问道。
石斌的话一说完,赵葵看了石斌良久忽然大笑起来:“石大人果然厉害,这都考虑得到。你还说自己不懂大宋律法,真是太谦虚了。”
“赵大人谬赞,其余的不懂这株连三族、九族多少还是听过的。”
当然不能让石斌下不来台,赵葵不再取笑而是郑重的说道:“这正是我们想征求石大人意见的地方。我主张株连从而少杀士族,郑大人不想株连要多杀士人,吴大人不表态,如今就剩石大人你了。不过你可不能也不表态哦。”
三个混蛋!石斌心中暗骂。弄来弄去把自己还是套了进去。虽然总会有一个一起顶缸的,但石斌仍旧不爽。
既然逃不脱石斌也就懒得再躲,慎重的想了起来。虽然说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但那些妇孺孩子却很无辜,石斌绝不赞成杀戮,于是很肯定的说,“赵大人,我的态度你勿怪,我也不想株连,那样太残酷妇孺孩子毕竟是无辜的。”
“既然如此,那就采纳石大人和郑大人的意见——不株连但是多杀士人。那这多杀具体是杀多少呢?我觉得杀两三成差不多了。”赵葵说道。
由于之前没有赞成赵葵的意见,石斌、郑清之和吴潜都非常痛快的赞成了他的意见。
第二天,一份由郑清之、吴潜、赵葵和石斌四人一起署名的奏折递到了理宗的书房,不过时间都过三日却不见批复,这让四人心中又忐忑起来。
第三百三十一章 收官
由于铲除元人奸细的事情太过重大,石斌几个都不敢擅自行动,但理宗这么一直拖着不做批复,让众人不得不在第四天决定一起进宫面圣。元人派奸细潜入大宋理宗早就知道,因为他也派奸细潜入了元人那,只是想当然的以为情况并不严重,以为他的臣子会誓死效忠他赵家所以对石斌四人的奏折并不重视。直到董宋臣禀报石斌四人一起请求面圣,理宗才意识到事情恐怕没那么简单了。
理宗早就不复‘端平更化’时候那样勤政,所以即使是石斌四个重臣一起求见他都没有立刻同意,而是让石斌四人等到他睡了午觉后才召见。
看着一路同行的赵葵、郑清之和吴潜三个老油条一脸镇定还和董宋臣有说有笑,仿佛坐在那里干等理宗足足一个时辰没有一丝不快,反而让人感觉他们很高兴。
石斌心中早憋得受不了,若不是想把事情办好他虽然不会开骂但至少会横眉瞪眼了。为了不露馅所以他一个人默不作声的尾随在几人的后面,只希望在见到理宗之前熄了火。
好不容易进了理宗的书房,见他穿着整齐的坐在书桌前批阅奏折,石斌才算是感觉舒服了些,没那么憋屈了。
行人臣之礼后四人便就之前上奏之事询问起理宗的态度来。很明显,理宗不过是匆匆浏览了一番奏折并未仔细阅读,说起话来并无条理,很失颜面。
此时赵葵这个三朝老臣的作用出来了,他说道:“如今我大宋事务繁多,圣上连日操劳,中午难得休息一会却又被我等叨扰,刚刚起来思维肯定不那么顺畅,咱们就先等圣上仔细看看奏折再说其它。”
老狐狸,石斌腹诽。不过也十分佩服赵葵这老狐狸的帮人下台的本事。同时也算是明白了他为何能屹立三朝而不倒,果然是有大智慧。
有这么一个好借口,理宗自然乐得采用,石斌、郑清之和吴潜三个也不会脑袋进水戳破这借口,自然附和表示请理宗先仔细阅读奏折。估计是感觉四个重臣都来了,自己刚刚丢脸的事反被赵葵几个夸成因为勤政而导致精神不振,这让理宗不得不认真读起了奏折。
理宗的脸色在奏折的过程中一阵红一阵白,到了最后面如锅底,接着便随手抓起他最爱的茶壶往地上一砸,浑身颤抖的问道:“这奏折上说的可是真的?”
“绝对无误,圣上。这是臣与郑大人、吴大人、石大人一起查的。臣敢以身家性命担保!”赵葵非常肯定说道,“圣上,也许臣和吴大人并不擅长稽查奸细,但郑大人和石大人掌兵多年,做这些事情应该不会出错。”
赵葵的话让理宗泄气了,不得不相信奏折上说的东西,随后沮丧的问道:“你们的意思是多杀叛宋投元的士人但不搞株连?”
“是的。”郑清之答道,“我们四人经过商议之后觉得株连并不合适。”
“不合适?叛国罪不株连?这是什么荒唐的逻辑?”理宗算是找到了发泄口大声叫嚷起来。
明白理宗为何如此暴怒,石斌四人也不再说话,只是低头不语。
见四人不言语,理宗更加说起了劲,“朕不株连他们九族就不错了,难道连三族都不株连吗?只杀区区几个士人能有什么威慑,能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吗?”
瞧理宗那模样石斌判断他们的奏折估计要被批‘不准’。但如此杀人石斌实在不想看见,毕竟这头是他开的,于是鼓起勇气就如英勇就义一样站了出来,说道:“圣上,您以仁德治天下,杀戮不过徒增怨恨而已,只要咱们励精图治一旦国势好转自然不会有人叛宋投元,反而是元人来投咱们大宋了。”
被石斌捧成了以仁德治天下的‘圣主’,理宗心里当然美滋滋的,毕竟他也是搞过‘端平更化’的有‘作为’的皇帝,不过如此一来却将他想杀人的念头给堵住了,有些进退两难。所以脸色渐渐的又难看起来。
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郑清之立刻跑出来说道:“圣上,石大人的意思是杀肯定要杀但是要有区别的杀。”接着又对着石斌笑道:“对吧,石大人?”
石斌当然知道郑清之这是在帮自己解围,立刻给了郑清之一个感激的微笑,并立刻接过话茬道:“圣上,郑大人说得不错。臣的意思是有区别的杀,不是全部株连三族,也不是全部只杀一人。”
这么一个折中的办法让理宗的气稍稍顺了点,面前又有四个重臣,为显得圣明理宗自然‘不以为意’的问道:“石大人此话具体是什么意思?什么叫既不全部株连三族,也不全部只杀一人?石大人如何判断是灭三族还是杀一人?”
理宗的问题是石斌从没想过的,但在皇帝面前石斌深知不能信口雌黄,他自问又没有急智,只好打起了擦边球,“圣上,臣见识不足只知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与三位大人前来就是想请圣上帮我们立这规矩的。”
一个皮球踢回了理宗那,石斌暗道‘好险’同时又自恋起来。
理宗如今虽然已经昏聩但还不是智障明白石斌这是在回避问题,但他的态度理宗已经很明白所以开口道:“石爱卿和其余三位爱卿的意思都是不主张株连?”
赵葵这老滑头听了理宗的话后第一个答道,“陛下误会了,我们是不主张过多的株连,之前奏折上写的只是一个初步意见,一切还需要陛下乾纲独断。”
在一旁的石斌第一次感觉到了和皇帝说话的麻烦,不过说了几句话而已,虽然没有汗流浃背但已经感觉很疲劳了。
“哦?要我乾纲独断?”理宗笑道。
“是的。”郑清之、吴潜二人立刻附和,石斌虽然反应慢了点也附和了。
看着眼前四人,理宗这‘圣明’的皇帝很高兴的笑道:“朕可不能乾纲独断,自问还比不上唐宗宋祖。不过朕感觉京官不搞株连,地方官搞株连或许比较合适。”
理宗的态度石斌不理解,在他看来京官最接近权力中枢是最要严厉整治的,最应该株连。地方官并无多少权势,属于干一任就要离职的最不该株连。不过他却忘了自己就是手握重兵的地方官,理宗要威慑的就是他这一类。
正要开口打算纠正理宗的看法时,袖口却被郑清之轻轻的扯了扯,示意他不要做声。
被这么干扰石斌并不高兴,但郑清之却不再理他,这让石斌更加困惑,只能自己想着郑清之为何如此行为。
静下心来之后才发现四人之中郑清之三个全是京官就他石斌一个是地方官员,他们三个虽有实权却不直接控制军队也就他石斌一个手握十余万重兵。若是他还出头为地方官说话理宗肯定会怀疑他有二心,想图谋不轨。
想到此处石斌给了郑清之一个感激的眼神,这的确算是救了他,让他心中产生了一丝暖意,感觉官场还不那么冰冷无情。
似乎明白石斌所想,郑清之开口对理宗说道:“陛下,臣有一言,请陛下垂耳。”
“爱卿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