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秣马南宋-第58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女都是聪明人,一听就知道石斌是担心无法有效管理北方导致巨大的损失。
  “夫君是想迁都?”贾玲与赛西施异口同声的问道。
  “二位夫人果然聪明,我正有此意。但是不知道是否合适,所以将你们叫来。待会王三和李超也会来。咱们再仔细商议。”
  石斌三人还没开始喝茶,许风便带着王三和李超进了御书房。
  王三是几人之中最聪明的,只听了许风的一席话就确定石斌是想迁都。所以进门行礼之后直接就问道:“皇上,你是否是想迁都?”
  “是的,想必许风已经将其中理由跟你二人说清楚了吧。”
  李超说道,“臣认为皇上和王三考虑得对,此事是该考虑了。”
  没想到李超居然如此直接的表示支持,这让石斌非常意外。毕竟迁都是大事,普通人的都不会这么快表态。而李超绝对是聪明人,他敢如此表态必定有所依仗。
  这也就引起了石斌的兴趣,于是笑问道:“李超,你如此快的表示支持令我这个大哥非常意外。可否说说其中原因?”
  “是。相信大哥一定知道‘七国之乱’。西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御史大夫晁错上疏《削藩策》,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景帝采纳结果导致‘七王之乱’。当时景帝在八百里秦川上据关而守,调集全国兵力剿灭七王。若是大哥一直缩在这小小的临安城,北面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恐怕会再次出现‘七王之乱’。到时候只怕大哥想平息乱局就要花费比景帝更多的精力,即使最后平息,也会极大削弱我国力。”
  “大哥,李超说得极是。当年‘安史之乱’也是如此。若非大唐建都西安反应及时,恐怕大唐再无以后的一百多年了。”
  “皇上,微臣也想说一句。”
  “许风,你说。相信你也有好的看法。”
  “皇上谬赞,好的看法谈不上,肯定远不如二位皇后、王大人和李大人的。不过微臣想提醒一句,如今北面虽然平静,不少部落已经归顺,但是他们仍旧是最大的威胁。我大湘的威胁还是来自北方而非南方。若是继续定都于临安,会让世人认为皇上只图安乐不敢直面危险,不会带着他们抵抗威胁。这样一来,恐怕会丧失民心。若是来个‘天子守国门’肯定会让天下臣民更加归心。”
  这样一说,贾玲、赛西施、王三、李超和许风五人全都支持迁都,让石斌感觉挺舒服。接下来还有一个具体问题:迁到哪里合适?
  “各位,既然都希望迁都,那迁到哪里合适?西安、洛阳、汴梁还是幽州?”石斌问道。
  “大哥,小弟以为迁往西安最好。”王三非常肯定的说道。
  “为何?”
  “西安是绝对的龙兴之地,西汉、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朝、唐朝都曾在此建都。其中更有两汉、隋、唐、新这几个大一统王朝。”
  龙兴之地?石斌不信,他是无神论者,但是必须承认强盛王朝都在此地建都。其战略位置确实非常重要。只不过石斌仍旧不想在那里建都。
  “大哥,若是你不想建都西安,在汴梁和洛阳也不错。”李超看出石斌所想后说道,“西安如今败落,而且受到北方的威胁不小确实不太适合建都。而汴梁与洛阳身处华北要地,既能顾及全国又不受太多威胁,所以这两地都不错。至于幽州,此时还太落后,小弟不赞同在那里建都。”
  李超这话句句在理,比王三说的更加实在,所以石斌很喜欢也很赞同。
  “那你们认为是汴梁好还是洛阳好?这两城现在都差不多。”石斌笑道。
  “我看还是洛阳好。”赛西施低声念叨,“宋朝从头到尾就没抬起头过,太没用。将都城建在汴梁,会让人以为我们是第二个大宋。”
  众人都觉得赛西施的话非常在理。所以众人又排除了汴梁,定下了能与西安并肩的洛阳做都城。不过为了有效的治理大湘全境,石斌最终决定以洛阳为都城,临安为陪都。
第七百五十七章 兴道盛佛
  迁都计划做好后便开始实施,先是将洛阳的一切都准备好,如城池修缮,城市规划,宫殿建设等。同时,开始做权力分割,将留在临安这陪都内官员的权力逐步缩小,多为有职无权的闲职,但仍旧留下南方中心的地位。将要跟随石斌北上洛阳的官员权力逐步增大,凸显都城的地位。这个过程花了足足一年的时间,直到昭庆七年(1280)事情才算基本做完,石斌也才松了口气。
  想着即将住进洛阳那宏伟的宫殿石斌却没那么高兴,不是因为迁都一事会劳民伤财,而是因为石斌最想的是在荆湖路的潭州建都,不过那绝对是天方夜谭,所以他压根就没开口。一想到离家乡要更远,心中免不了有些悲伤。
  这样伤感的情绪一直缠着他,让石斌连续七八天都精神萎靡,虽然政务都及时处理,而且也处理得不错,但他却觉得非常疲劳。当然不能一直这样下去,石斌明白他必须尽快振奋起来,所以很快便做了一个决定:将贾玲和赛西施叫来,向她们倾诉心中的不爽。
  在就要向许风下达这项旨意时,却听许风说道:“皇上,我听手下说如今临安城大的恶事已经很少发生,多是一些小的争斗。看来那道士说的‘引人向善’是对的,行得通。”
  “这样就好,朕就放心了。确实应该引人向善,只靠严刑峻法还是不够,会让百姓变得畏首畏尾,为求自保什么都不敢做。甚至可能有人会利用这严刑峻法公报私仇。你说到这道士,朕倒想去附近的道观看看,感受感受这些道士怎么生活,每天都干些什么。”
  石斌的这个想法让许风非常兴奋,之前石斌出宫‘微服私访’不过就是临安城内闲逛,压根没去过什么有意义的地方。如今石斌打算去道观,这自然就有意义多了,受更多道家影响说不定就会让他变得更加谦和与仁厚。
  “皇上说得对,是该去道观看看,最好是去那个和你交谈过的道士所在的道观。和这有道之人再谈谈或许会又有所得。”许风笑道。
  看了看窗外的蓝天白云,石斌感觉非常舒服。这种感觉和那道士交谈时也有过一些,而石斌此时需要的就是这些,所以石斌立刻同意许风的建议,并命他立刻寻找那道士,找出他所在的道观。没多久,办事雷厉风行的许风很快就给了答案:那山楠道士住在玄清观。
  原本石斌是想偷偷的溜出宫,没成想被贾玲与赛西施瞧出端倪,缠着石斌要他带着她们一起‘微服私访’,并胁迫石斌如果不带她们,她们便要石斌再也无法‘微服私访’。虽然不认为二女会那样干,但是拗不过二女石斌最后只好答应。
  玄清观离临安城并不远,不过就是四十里路,即使道路蜿蜒曲折,走官道骑马飞奔不过半个时辰的事情。
  到了山脚,看着半山腰上那烟雾飘渺的道观,还真点超尘脱俗如在仙境的味道。石斌立刻对此地更有兴趣,想早点观赏一下这让人仰慕的地方。于是石斌便飞快的上了山要求入观烧香祈福,并表示希望与山楠道人论道。小道童收了石斌的香油钱,立刻笑嘻嘻前去传消息。不过一杯茶的时间山楠道人便出来了。
  “原来是贵人到了鄙观,贫道未曾远迎,还请贵人赎罪。”山楠笑道。
  “法师不必如此,你是世外高人,我一凡夫俗子能与法师论道实在是荣幸之至。你那‘引人向善’之言让我受益颇深,让我周围之人也受益颇深。”
  “贵人谬赞,贫道愧不敢当。不过几句话而已,关键还在贵人能信能为。请问贵人欲与贫道谈些什么?”
  这些东西石斌并不想让其他任何人听到,所以石斌以‘法不传六耳’为名将贾玲、赛西施支开,只留许风和几个侍卫留在静室在外守卫。
  进来之后,山楠笑道:“贵人是不是有些事情不想让夫人知道却又无处可说,所以找贫道来了?”
  “法师果然高明,确实如此。我即将离开此地远行,离家乡便更远,心中有些悲伤,不知如何是好。”石斌笑道。
  “原来如此,远离家乡必然会有悲伤之情。想贫道出家之时就有此感觉。后来北方战火连天贫道来南方避难,离家乡又远了一些,心中便更加悲伤。这与贵人还真是类似。只不过经此两次,如今贫道已经看淡不再悲伤了。”
  “佩服,佩服。法师为何能如此豁达?我这俗人一连七八天都没休息好,时刻被悲伤之情缠绕,夜不能寐、食不知味。”
  “贵人不要如此称赞贫道,贫道愧不敢当,能如此豁达也是经历之后才豁达。这一切远近亲疏、喜怒哀乐其实都是虚幻,若是看透便知道不过尔尔。贵人只要凭心去做就好,不违背‘道’则万事皆可。”
  虽然石斌听得有些云里雾里,但多少还是明白了一些。大概的意思就是凭心做对就好,不必太过纠结情感,这样就不会再有什么心情上的阻隔。
  “多谢法师指点迷津,闻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看来是我钻牛角尖了。”石斌笑道。
  “贵人不必谢,人在这红尘俗世之中偶尔有些迷惑非常正常,贫道其实也不过一避世之徒而已,远不如贵人为苍生造福伟大。”
  “我也要说一句法师谬赞了,我还有事就不打扰,先告辞。”
  山楠道人自然是要送石斌这贵人离开,在石斌离开山门时,他还叮嘱石斌,要石斌不要忘了引人向善得先从自己做起。
  虽然来回只有八十里路,其实走起来也不轻松,但是石斌一伙都觉得值得。石斌感觉获益匪浅,贾玲和赛西施几个则玩了个痛快。包括许风和几个侍卫也在静室之外一边站岗一边吃着道家特色点心:山芋糕和道家烙饼。
  在回城的路上,石斌虽然没有见到太多争斗,但还是见到一些恶语相向的人,那怒目圆瞪的样子让人很不舒服。这让石斌想起当年领兵去大理时当地人的情况。他们的性格明显就柔和很多,即使有争执也不会如此激烈。
  “二位女诸葛,你们给我说说为何云贵一带的人性格柔和,而咱们这的人会如此暴躁?虽然没之前那么多武斗,但是一路上还是有不少恶语相向的人。难道他们就不会好好说话?”石斌问道。
  “当然不是不会好好说话,而是他们没有受到好的教育。那些交址人若是有了争执,恐怕争吵都懒得,会直接就动拳头。”贾玲笑道。
  “言之有理,但如何才能让咱们的人性情更加平和点?这样恶语相向的争吵,即使不械斗还是让我不安。”石斌皱着眉头说道。
  “夫君,这种事情恐怕得慢慢来,得慢慢教化才行。何况你已经办了不少学堂,而且初见成效,很多地方的人都不再那么愚昧无知只懂用拳头说话了。”
  赛西施的话让石斌听着感觉舒服,但是他还是不满意现在的速度,何况也没几个人能读得起书。所以得找一个更加方便快捷的办法引人向善。
  明白石斌还是不满意用上学的方式进行教化,因为速度太慢,范围太窄。所以贾玲、赛西施和许风也不约而同的帮石斌想起办法来。
  “夫君,要不咱们干脆就让那些教书先生每个月在村子里讲四书五经,要那些普通百姓也知道些东西。最好能让他们只听夫君的,不要胡思乱想。”赛西施狡猾的笑道,“妾身感觉那些教书先生有这本事。”
  看着赛西施狡猾的笑容,石斌明白她是要自己搞愚民政策,用儒家思想来束缚普通人。
  正在想这些的时候,石斌忽然看见远处的一个农家冒出些烟雾,原本以为那家是在烧火做饭,仔细一看原来是在祭奠。
  看那一家人十分虔诚而且没有半点暴戾之气,让人感觉十分舒服。石斌不由得回头看了看半山腰的道观。忽然笑道:“呵呵,或许我有办法让咱们的子民也变得不再那么好斗。”
  一听石斌已经有了办法,众人都非常高兴,纷纷问这办法是什么。只不过石斌这次装起了高深。并不开口说话,而是指了指远处正在祭奠的一家人。
  贾玲、赛西施和许风三人虽然聪明,但是一时间还是想不出祭奠和让普通百姓变得不好斗有什么关系。越想脸越苦,最后竟然都没想出其中的道道来。
  这个结果让石斌有些失望,叹了口气后说道:“你们再看看那半山腰上的玄清观。”
  这回三人都明白了石斌的意思,是要利用道家思想来引人向善。这个办法三人一开始都认为不错,但是没多久又产生了怀疑。
  “夫君,道家引人向善做得非常好,佛教也不错,咱们是不是可以将这两家也鼓励鼓励,四处修建一些道观和寺庙,让他们和那些儒家先生一起传道授业?不搞什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贾玲说道。
  石斌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