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诺!”两人拱手应下。
  部署说完了,史从云随即说出作战设想。
  “不能在幽州打,我们就在幽州南面打。
  慕容延钊和向训两路军不必以攻城略地为只要目的,你们的目的是诱使辽军南下,如果遇到辽军主力,保存实力经益津关南下。
  到时如果辽国大军想要往南收复失地,只有两条路可走,益津关或淤口关,益津关道路宽阔,他们更可能走那里,不过淤口关那边也不能松懈。
  一旦辽军主力到达益津关,王审琦和董遵诲,你们必须全力守住。”
  “诺!”两人拱手。
  “待辽军汇聚在益津关下,攻城受挫,我亲率大军从瓦桥关北上,老爹那边从文安县北上,司超、王环从独流口西进,一同在益津关下夹击辽军。
  赵匡胤率精骑走淤口关往北,突袭固镇截断辽军退路。
  同理如果敌军走淤口关,我们就合兵淤口关。”
  “诺!”众人齐声答应。
  “如果战事顺利,打掉辽国大军,我们乘胜北上,向北进军。
  如果战斗不利,则全军退守三关,保住已经打下的关南之地。”史从云严肃道:
  “当然,还有最后一种情况,如果辽军非常聪明,根本不南下,就等着我们去打幽州,那么我们也不进军,就看谁更有耐心!”
  这就是他的战略部署,和杜聿明的战略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部署上稍微复杂,直白的说就是让出一个必经之路上的坚城来给敌人打。
  为了打开通道,攻下有大量守军的坚城,辽军必须把各处分散的游骑和兵力集中在益津关方向。
  这样辽军的优势就完全消失了,他们的主力位置也暴露无遗。
  到时史从云就出动后方早已严阵以待的各个军团,北上迎击辽军,与他们行决战!
  若说正面决战,周军是从来不惧契丹人的,这样主动权在他们手中,打仗也从契丹人擅长的分兵游击变成了周军所擅长的大军团决战!
  当然,最坏的情况是辽国也有高明人物,也打起和他一样的主意。
  想让他们去打幽州,等大军屯兵城下攻击坚城顿挫时出动幽州北面的机动兵团行决战,那就会陷入一种双方都不敢出动大兵团的尴尬局面。
  到时就只能比耐心,比谁耗得起了,就变成国力比拼了,那是最坏的情况。
  因为现在的大周三分天下有其一还没做到,人口和国力肯定是耗不过辽国的。
  正当史从云在北面大规模调动部署大军,处心积虑一点点计算,废寝忘食的时候。
  周军十几天内接连夺取宁州、莫州、瀛州、文安县、平舒县、乾宁军、独流口,破淤口关、益津关、瓦桥关三关的消息已经往南往北快速传开。
  一时间南方周国沸腾,北方幽州震恐,各路官道上飞驰快马奔向四面八方,带去这个几家欢喜几家愁的天大消息,天下震动,一场更大风暴正在酝酿。。。。。。。。
  。。。。。。。
第230章 、辽国的大动作
  “南军要来了!”
  “听说很快就要到幽州了,我家亲戚在南面放羊的时候见到了南军,已经过了固安,距离咱们着只有四五十里。。。。。。。。”
  “那不是一天就能到到!”
  “。。。。。。。”
  幽州城中,各种不安的消息在街头传播,萧思温站在城头,听着下面百姓议论纷纷,还有不少人开始收拾东西准备去山上躲避兵祸,心里也七上八下,感觉要扶着城墙才能站稳。
  “他们敢逃,我去抓这些多嘴的贱民!把他们串起来用火烤!”身边将领暴躁道。
  萧思温摇头,不耐烦说:“随他们去,要是周军围城,还能省下粮食。”
  “不等他们围城,我们往南打吧,有什么好怕的。。。。。。”有人嘀咕道。
  萧思温很不高兴,“我们没有多少兵力,对面是周军名将史从云。”
  站在墙角垫脚往外看的萧燕燕似乎察觉到这些大人的焦虑和不安,最近她的母亲燕国大长公主病了,年纪大的还在在照顾母亲,她年纪小就跟着父亲,“爹爹,史从云是谁?”
  萧思温回头,咬牙道:“我们的敌人,天下最大的坏人。”
  小女孩似懂非懂的点头。。。。。。
  萧思温确实没想到这次周国的反应会这么大,派出数万大军不说,领兵的还是当下周国风头最盛,战功赫赫的大将史从云!
  就在前天,周军大将攻破涿州、固安,他们的斥候发现周军前锋斥候已经到幽州城南四十里的地方!
  这才一个月不到,周军居然一路势如破竹,打到固安了!
  当听到这个消息时候,萧思温正在吃饭,吓得连碗筷也没拿稳,匆匆出了门立即让人再次给上京写信求援。
  其实之前他已经求援过了,那时周军刚攻下淤口关他就得到消息,麾下将领纷纷请求出战,他都按下了不让出击,八百里加急火速向上京求援。
  但当时陛下正在狩猎,给他的回复是“敌来,则与统军司并兵拒之;敌去,则务农作,勿劳士马。”同时让他掌南院诸兵事。
  意思就是让他自己调兵应对就可以。。。。。。。
  萧思温得到这个消息时又气又惊骇,心里差点骂人,我若能解决还会向上京求援吗?
  他心里有三怕,怕临阵倒戈,怕打不过史从云,怕兵力分散出去面对数万周军更不好守城。
  南院兵不是辽国主力,他担心那些汉人军队会不会在前线临阵倒戈。
  再者他原本也不是个会打仗的人,他就是因为不会擅长军事才没法留在上京,而被任命为南京留守,几年前周人攻扬州(南唐)时,上遣其蹑其後,惮暑不敢进,只拨缘边数城而还,给上京一个交代就了事。
  而周国大帅史从云这些年百战百胜,在燕山以南名声很大,他早有耳闻。
  最后一点则是幽州城附近的兵马本就没有周军多,再分兵出去他怕周军到了城下,守不住城,所以干脆就按兵不动,无论众人怎么说都不出兵,最坏无非周人来攻城。
  同时他又接连派出使者八百里加急北上,诉说边事严峻,周军攻城拔寨势不可挡,求陛下支援,只是到现在还没结果,他已经好几天没有睡好了。
  萧思温心里有很多事,脑子里乱糟糟的,心里很是不安。
  慌乱恐惧之下,他下令道:“派人,立即把周边南院六军兵马能收聚的都收聚到幽州城里来,南面的地方不要了,随周人去拿,我们全力守住幽州就成。”
  不少将领神色不好,大概觉得他太软弱,有些迟疑。
  萧思温顿时怒了,大声吼道:“还不快去!”
  众将这才去照办。
  身边的小女儿被吓了一跳,怯懦的看着他,萧思温有些无奈,那个父亲也不愿自己的儿女看到这样的丑态,只得摸着女儿的小脑袋安慰:“燕燕别怕,没事,我在和叔叔们说事呢。”
  女儿乖巧的点点头,拉着他的大手不再多问了,似乎懂了什么。
  看着可爱懂事的女儿,萧思温心里更是波澜万千,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史从云攻入幽州,不然他们一家妻儿老小会是什么下场!
  于是又匆匆回府邸,接着写求援的信,并且将南面的情况说得更加危急,重点说了幽州可能不保!
  。。。。。。
  萧思温是萧家嫡系,注定是位高权重,而且他还是驸马。
  所以一开始就被派到辽国军中任职,可他喜好读书人,握修边幅,向来不喜欢辽人那种粗俗之风,结果圣上身边的僚佐都说他非将帅才。
  于是才寻他为南京留守。
  他觉得那些僚佐都是什么都不懂,只会谗言之人,太祖皇帝尚重用汉人得以建国,他们不能走以前的老路,要学中原,兴教化,大辽国才能常盛强大,经久不衰。
  所以他治南京之后,幽州繁华早就超过上京,他曾经就好几次上书请陛下来幽州看看,到时候接待好陛下,让他见到幽州的繁盛,自然明白自己的做法是对的,还能成为他的功绩。
  可当今圣上虽不喜美色,却偏偏沉迷狩猎饮酒,喜好杀人,在上京不外出,根本没有南来的意思,萧思温也无可奈何。
  当今圣上和之前的大辽国君相比比,更无进取之心。
  他们的太宗皇帝耶律德光十三年前渡过黄河攻入大梁,灭亡晋国,在大梁登基称帝,国号大辽,各路节度使纷纷投降,差点就能一统中原,可惜因不适应南方天气半道病死,随后军中生变。
  之后的世宗皇帝虽然好色贪酒,但也数次对中原用兵,有南下中原一统天下的雄心,最后因连年用兵,各部不堪重负,而被人刺杀。
  到当今圣上就全然不同了,陛下不好美色,好打猎,没有进取之心。
  几年前后周大军伐南面唐国时,唐国从海路派出使者来求援,他们得到这个消息,朝堂上众多大臣都认为应该趁机出兵,两面夹击周国,夺取黄河以北的土地。
  结果陛下只是让他率幽州人马从北面出兵夺取周国土地,根本没有派出北院大军的意思。
  萧思温也不傻,幽州兵马有限,又无良将,北院不派兵他不敢打,于是象征性的往南夺取一些周国的边地城池,随后就以天气太热为由班师,不再往南,接着向北汇报战果。
  起初他还担心会因为办事不力受责难,结果陛下根本没在乎,还下旨赏赐了他。
  那时起他就明白当今圣上贪图享乐安逸,根本没有南下的雄心。
  这也是他最怕的,他最怕因此陛下也懒得理会他,上次陛下的回复中说“敌来,则与统军司并兵拒之;敌去,则务农作,勿劳士马。”显然是不太放在心上,这令他很恐慌。
  。。。。。。。。
  上京以南,草原天高云淡,远处低矮群山上的青葱绿树随风摆动,上千骑手带着各色旗帜从山脚下把整座山包围了。
  外围还有大量身着甲胄的骑兵十余骑为一队游弋巡逻,外围的牧民和普通百姓都不得靠近,十里之外的闲杂人等都被肃清。
  如此阵势正是大辽国皇帝耶律璟的行宫所在,耶律璟醉心射猎,在此打猎已经十余天,不问朝政,随行大臣也不敢多问。
  因为昨天还有一个厨子因为烤羊腿迟了而被杀,随行宦官和供给官员噤若寒蝉。
  一大早,耶律璟换了一身戎装,兴致很高,正准备上山打猎,又有人急匆匆骑马过来,送来萧思温的书信。
  耶律璟有些不耐烦:“朕不是让他自己应对吗?”
  说完打开书信看了起来,看了一会儿脸色慢慢凝重起来,正陪在皇帝身边的南院大王耶律挞烈明白可能出大事了。
  耶律挞烈今年快五十八,是辽国老臣老将。
  他治理南院期间均衡赋税劳役,鼓励农业生产,大量部族民众归化,户口数量增长很多,对大辽国功劳很大。
  数年前周人伐北汉围困太原时,正是他率兵南下,在忻口附近与周军交锋的,之后击退周人继续往南,在他大军威逼之下,周军被迫匆匆从太原撤走,烧毁大量辎重粮草,十分狼狈。
  后来陛下因为他年纪大了,就让他有空回上京休息,把南院的一些事务交给更年期的南京留守萧思温去处理。
  看着陛下的神色,身为老臣的他就明白事情可能严重了,之前萧思温上书说周人在河北掠地,陛下根本懒得管,只让他自己处理。
  这次却神色凝重,似有大事发生,于是问:“陛下,南方出了什么事?需要老臣立即回去吗?”
  陛下没说话,直接把书信递给他,耶律挞烈接过立即看起来,草原上风正大,他眼睛有些花,看起来吃力,待看完之后想也不想直接道:“陛下,南京不能丢!如陛下准许我,臣愿意率大军南下去阻止周军!
  这个叫史从云的人物萧思温把他说得很厉害,不过在老臣面前不过是个娃娃,萧思温其人并不擅长兵事,他的话不能全信。”
  陛下没说话,这让耶律挞烈心里七上八下,他最怕的是陛下依旧沉迷射猎喝酒,连幽州也不管了,幽州也是整个大辽国最繁荣的城市之一,也是他辛辛苦苦经营起来的地方,耶律挞烈绝不能做视它落入敌手。
  好一会儿,皇帝耶律璟终于开口,“今天不打猎了。
  朕即刻发诏在幽州北面召集契丹各部兵马,待人马齐备朕亲自领兵南下救援幽州,好好会一会被萧思温说得那么厉害的周人史从云。”
  耶律挞烈松了口气,耶律璟是太宗皇帝耶律德光长子,是经历兵变之后上位的,那时世宗皇帝连年南征,劳民伤财,才引发变乱,而当今圣上是太宗皇帝窒息血脉所以被扶持上位,如今他觉得或许当初的决定不对。。。。。。。
  当然,这样危险的想法他只敢在心里一闪而过。
  耶律挞烈立即道:“陛下,集结各部精兵需要时间,还需大量调度,南下也需要时间,如果这段时间之内幽州支撑不住可就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