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件事自然是史从云的阳谋。
贪腐是秦朝建立后面临的另一个巨大问题。
如果说历朝历代的贪腐是满足自己的私欲,那五代十国以来的贪腐就是成惯例了。。。。。。。
因为改朝换代太快,所有上岗的官员想到的都是趁着还当官,赶快捞一把走人,谁知道这国家还有几年?
这种风气给百姓和国家造成了非常大的困境。
赵匡胤登基后杀了很多大臣,但他杀的不是旧臣,也不是功臣,而是贪官。
史从云这招阳谋也是跟老赵学的。
老赵也想过招,自己带头俭朴,用周世宗留下的旧轿子,皇宫只有两百多宫女,经常穿旧衣服,连吃饭也要省,可大臣们不愿意啊。
所谓上行下效,虽然不能做到水至清,但如果多数大臣都做出表率,时间长了肯定能一定程度改善五代十国以来贪腐成风,敛财聚财的官场风气。
除了杀,老赵又想了一个又损又高明的阳谋。
就是经常把自己的旧衣服赏赐给大臣,还要一脸认真的交待,这是朕穿过的。
大臣们纷纷觉得受宠若惊,加之是皇帝赏赐的,怎么能不穿呢,以后经常穿旧衣服了。
慢慢的,发现很多高官都开始“俭朴”了,下面的官员或是跟风,或为讨好上级,纷纷也有样学样,朝廷的官员如此,等他们去了地方,地方官员也开始学了。
好多年之后,官场上开始以徒步去上任为荣,去地方当官以只带个包裹,显示自己财产少为荣,风气都为之一变。
这确实是个好阳谋,对于改善风气,抑制贪腐而言。
不过他史从云可不像老赵那么节俭,他从来都有钱,没当皇帝的时候小日子就舒服得很。
家里要漂亮老婆有漂亮老婆,绫罗绸缎也不少,日子滋润,可没那么多旧衣服。
都是跟老爹,跟邵季、王仲要来的,不过他说自己穿过那就是穿过了。
果然没几天,除了正式上朝,好几个宰相都穿上了他赏赐的“皇帝穿过的旧衣服”,而且开始有官员效仿了。
史从云在大殿上看着很满意,这种风气如果延续几年下去,那肯定会大有改观。
。。。。。。。。
二月初,史从云正在后院看孩子,林尚宫匆匆进来,说枢密使闾丘仲卿和枢密副使冯继升在外面求见,很着急的样子。
史从云便穿着常服出去见他们。
在垂拱殿,两人面色紧张,最后还是将一份前方枢密院官员送来的情报递给他。
史从云看两人一眼,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不直接汇报。
不过很快他就明白两人为何不好开口了,因为这是一份“西平王”李筠写的,昭告天下人的《讨史檄文》。。。。。。。
艹!好家伙。。。。。。
第316章 、态势
“。。。。。。。史家小儿,窃国之大盗耳,口称莲花,心则虎狼,谋不臣倡乱吴楚,图社稷割据晋秦。明为天下公邦,阴图帝王私业,荼毒生灵,何止百万千万;蹂躏神州,岂止十年八年。。。。。。。”
“。。。。。。秽乱庙堂,荒湎于宫闱,俾昼作夜,召良家子,行荒唐事。。。。。。。”
“外寇来侵,藏于旁骛,一分出力,七分做大。。。。。。。”
“践法制如儿戏,视臣庶如家奴。。。。。。。暴戾生民,残酷成性,杀戮无辜。。。。。。”
“。。。。。”
“停停停!“史从云连摆手,叫停正在小心翼翼念檄文的林尚宫:“算了算了,别念了。”
林尚宫连忙停下,闾丘仲卿和冯继升也没开口。
史从云非常生气,生气的不是这讨贼檄文,而是李筠抓了他的使者,可怜的使者十有八九是死定了。。。。。。
至于这檄文,倒是完全符合李筠的风格,什么乱七八糟的事都算在他头上,好像他就是董卓似的,他史皇帝哪有暴戾生民,哪有行事荒唐,哪有不抵御外寇,哪有践踏法制,欺榨臣民,哪有秽乱宫廷。。。。。。。
等等,秽乱宫廷。。。。。好像这一条没法反驳。
不过也没办法,像符太后那样的美艳娇花,年纪轻轻就守活寡,岂不可惜,他身为天子也是为人着想,普度众生啊。
总之檄文他根本没有放在眼里,重要的是如何应对。
因为说一千道一万,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军事上的,心里开始紧张,所以立即派人去叫两司二府的高级官员过来商议此事。
不过叫他们来之后,只是草草交代此事,让大家好好想想,在大殿里讨论,并没有急着拿出个方案。
二府是枢密院和中书门下,二府的叫法是平常大家的说法,并没有这种正式称呼。
既枢密院掌国家最高军事决策权,中书门下掌国家最高政事决策权,所以叫二府。
到了宋朝是二府三司,二府没变,依旧是枢密院,中书门下,中书门下也叫政事堂,但三司就不再是掌军的部门,而是度支司,盐铁司,户部司这三司,掌控国家财政,和现在有很大不同。
现在的两司自然是侍卫司,殿前司,这样的权力解构也能看出,如今军队话语权之大。
如今经过先帝郭荣六七年的经营,加上他的重重改编,侍卫司和殿前司已经大有不同,神火军也正在崛起。
侍卫司多是老一辈精锐战力的代表,有大量沙陀精骑,曾是郭威亲军,是五代遗产,所以侍卫司的精锐骑兵是禁军中最厉害的,特别是龙捷军为代表。
而殿前司则是新的中坚力量,先帝郭荣和他都投入很多心血,当初郭荣整顿殿前司就有用来制衡侍卫司的用意。
经过七八年的发展,殿前司已经是禁军主力,侍卫司总体实力已经比不上新崛起的殿前司。特别是跟随他南征北战的控鹤军,是殿前司的中坚力量。
另外,神火军也开始崛起,虽然名义上神火军是隶属殿前司,但谁都知道,神火军是直属官家指挥调度,别人调不动的。
权力就是这样相互制约,动态平衡的状态。
而史从云又用了另外一招,以前侍卫司首官是李重进,后来成了老爹史彦超,如今老爹成了太上皇,但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还是老爹。
老爹如今是太上皇,自然不会再管了,但也没谁敢觊觎老爹头上的侍卫马步军军都治指挥使的位置,就等于慢慢将侍卫司首官闲置了。
而他之前是殿前都点检,登基之后没有卸任,也没有再任都点检,等于默认不再加殿前都点检,也没人会反对。
这是阳谋,等于慢慢削弱军队权力。
很多事已史从云都记在心里,不过这件事他并没有着急,这些布置和安排,至少要推行数年乃至十多年之后才开始慢慢出来成效。
这不是一件能着急的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久的经营。
。。。。。。。
“官家,老臣觉得这次出兵不能轻慢,李筠敢率先举兵,必有后援。”垂拱殿里闾丘仲卿发言道。
大家早随便惯了,这时也不讲什么,都围在他身边,看着前面一张巨大的地图,不断有人发声。
闾丘仲卿如今是枢密使,他最先说话。
“臣看来有两种可能,要么是其他节度使,要么是李筠北面的伪汉。”
冯继升跟着说:“照枢密院的信报看,李筠的昭义军内外牙军大约有三万左右,即便算上其他外镇兵,州兵,顶多能有五万人。
靠这些实力,他应该不敢和官家叫板。”
史从云点头:“你们说得有理。”闾丘仲卿所说的内外牙军,外镇兵和州兵,都属于节度使的武装力量,这也是五代十国节度使穷兵黩武,占山为王的一个缩影。
节度使在所辖区域首脑城池驻军叫内牙军,是精锐心腹,驻扎在治所外围保卫治所的叫外牙军,依旧是主力。
一般来说内外牙军就是一个节度使最精锐的部队。
外镇军就是听命于节度使,镇守治下其他州县的军队,州兵是节度使治下各刺史的军队,属于地方民兵武装。
李筠治所在潞州(今长治市附近),因为长期抵御北汉,契丹,所以一直保持庞大的军队。
但大周有禁军十八万,还不包括地方军队,即便除去他派出去戍守各方要地的部队,保卫京城的部队,他也能随时调动至少出五万精兵。
这就是大国的好处,一个小国如北汉那样,要出兵五万,意味着必须放弃多数防守,放弃很多普通百姓的生产生活,还需要长时间准备。
但秦国不同,只要号令一下,京城周边随时有庞大精锐的部队可以立即开拔,投入战斗。
辽国也是同理,当初他们在幽州遇袭击之后,短短一个月内派出五万大军,奔袭千里救援,后续还有陆陆续续的部族军,如果僵持半年,他们可能就集结出十万大军来了。
如今秦国也是同理,如果真要举国拼命,只要五万精兵能抵挡或迟滞敌人半年,后续各部队陆陆续续投入战斗,半年之内他还能集结起超过十五万部队。
这就是大国的底蕴。。。。。。。
“李筠也是老将了,心里应该有数。。。。。。。,若和别的节度使勾结应该没那么大的底气,如果和伪汉国交通只怕更麻烦些。
伪汉贼兵应该也有数万,如果两家联合起来不可小觑啊。”王溥开口,去年先去江陵筹备军粮,再被调去河北办事回来,这个三十多的宰相瘦了不少,也黑了不少。
他开口之后,卢多逊等几个文臣也点头:“官家,若他们交通合兵,确实是很大的隐患,只怕蜀军也不能比。”
王全斌立即插话:“蜀军数十年不知兵,不善战,徒有其表。
号称十四万,实则死战到底的不过千百号人而已,北军也就西县一战韩保正稍有像样抵抗。
东路除夔州高彦俦战死,随后降旗一路直举到成都。
而昭义军常年与北汉,契丹等作战,这些年来大战小战就没停歇,要某看,李筠手下必然比伪汉军强。
放倒是伪汉贼兵常年不过靠着叫契丹老子,做个孝顺儿子才得以保全,不然当初周世宗时就把他们的脑袋带回大梁来了,要说打仗还常年打不过李筠。
如果是他们联合反而好!”
王全斌和王溥,卢多逊等人看法完全不一样。
王溥等人认为李筠联合北汉是麻烦,联合其它节度使可能情况更好。
王全斌则认为李筠联合北汉是更好的情况。
双方互相辩了几句,脸色都有些不好。
史从云抬手打断他们争论:“在朕看来,北汉注定是仇敌,如果他鼓动其他节度使反而是麻烦。”
他看着地图,接连指了好几个边地节度使,他心里也希望李筠的外援是北汉,而不是国中的其他节度使。
当天,史从云立即下令,让高怀德和邵季立即出城去整兵备战。
同时让冯继升去集结神火军,同时让孟玄喆跟着冯继升去,有让他学习的意思。
让军队做好打仗的准备,同时再次下令,让洺州防御使郭进派人给李筠送信,说朝廷给他最后一次机会,让他自己进京来做官,保他荣华富贵。
这是史从云最后一次外交尝试。
毕竟上兵伐谋,即便概率小也可以试一试,如果李筠怕了,乖乖交出兵权来京城,既能威慑其余节度使,又能减少很多伤亡和靡耗。
但同时,军事上的准备史从云一点没有放松。
而且这次他更加重视和紧张。
这是立国之后的第一战!无论如何只能胜不能败。
这和之前所有的战都不同,这场如果输了,新建立的秦国就会岌岌可危,因为不少节度使要镇不住了,他们肯定是在观望的。
这种关键时刻,他也不敢下令让那些节度使进京,万一逼急,跟着李筠一起起兵,能要了他的老命。
。。。。。。。
所以这次,史从云格外重视。
接下来几天,他不仅在朝堂广泛征集大臣们的意见,也亲自骑着马去汴河边大营里巡视三军,鼓舞士气。
同时也开始考虑,谁能代替他摄政。
多数节度使都是谁赢他们帮谁,这开国第一战就显得生死攸关。
历史上李筠联合北汉反叛时是赵匡胤是亲征,留他弟弟赵光义摄政,可他没有那样的臭弟弟。
最好的选择是皇后摄政,可他不在,六妹没有打理好一个国家的才能。
所以最后他干脆不管了,二月初,他也不在乎别人说他什么秽乱庙堂了,直接强硬的把符太后从魏王府弄到宫里住,和六妹住在坤宁宫,并且嘱咐六妹,等他不在京城时,所有的事情让符太后来处理。
随后也和李谷,魏仁浦,范质,闾丘仲卿,王朴,王溥等几个宰相交代了这件事。
他们倒是见多识广,毕竟各个都是数朝老臣,什么场面没见过,镇定得很。
做好这些安排之后,史从云几乎天天都去军营。
除了鼓舞士气,就是监督训练新战法。
这种战法就是步兵,骑兵和射石炮配合的新打法,一种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