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他叹口气,如果时间允许他也不想如此逼迫自己的叔叔。
  毕竟他年轻时很多时间都是在南京,萧思温就如同他的父辈一般看着他长大,给予许多指导,也将他推荐给朝廷。
  只是如今情况有变,耶律休哥随北府宰相萧斡讨乌古、室韦之叛,在今年夏季,大败叛军,捷报已经接连送到上京,大军已经在善后。
  今年之内必会班师回朝,到时候后起之秀耶律休哥与北府宰相的立场如何又不明朗,说不定会多生变故,所以便急着逼迫萧思温赶快站在他们这边。
  “可别怪我。。。。。。。”耶律斜轸轻声道,他自以为自己是对的,辽国不能再软弱下去,否则只会越来越糟。
  。。。。。。
  接连的战败和失利之后,辽国内部开始充斥抱怨,恐惧,让人们精神紧张,胡思乱想。
  随即最大的问题也接踵而至,处在上升期的时候,任何事任何人都是对的。
  而一旦开始下滑,那任何事任何人都是过错,这就是人类的本质,所谓理智只是水中之月,镜中之花,舌头上的刀剑而已。
  外部的打击和威胁是很难肢解和击败一个庞大帝国的,而内部的分裂则简单得多。
  当有人不满时,再小的问题都是问题。
  八万头牛羊和一位郡主,对于大辽国来说并不是必不可少的财富。
  但很快因为这件事而撕开的割裂与对立却在草原上悄悄发酵起来,有人觉得国主是忍辱负重,毕竟打不过就是打不过,也没有别的办法了,只能暂时隐忍渡过这段艰难时期,寻机再与南方大国决战。
  而有人则斥责这是彻底的软弱,这种时候决不能再低头,一旦此时低头,就是助长南方大国的嚣张气焰,使得他们觉得辽国软弱可欺,很可能会卷土再来。
  至于哪种论调是对辽国有利的,无人知晓,而后人也只能凭借结果去评论指责,但在结果出来之前,辽国上下都充斥着这些声音,并开始逐渐分裂对立,上到朝堂,下至普通百姓。
  随着时间推移,秋雁南归,曾经的北方霸主,天下大国,最大的问题已逐渐不再南方的威胁,而是内部的分裂和对立。。。。。。
第404章 、腾龙二年
  又是一年秋月好,天空逐渐晴朗,时间过得飞快,史从云站在宣德门城头遥望北方,心里有数不清的惆怅,终于在一次贤者模式之后,他彻底看清了自己。
  他承认;  他不装了,其实对于萧绰的种种说法都是给自己一个理由,他无非就是。。。。。。。想尝尝看,谁让她在后世那么出名,这么一个朴素的理由,甚至不带半点感情的。
  为此史从云深深反思了自己的过错,自省了很久,这不能因为下半身的冲动耽误国家大事啊,不过也越发期待起来。
  直到七月末,八万头牛羊被李汉超接收,其中大部分运到大梁之后,令史皇帝摩拳擦掌的萧绰却没有按时到来,萧思温为此上了一道请罪表,说是他女儿害了风寒,远行可能会危及生命,希望秦国天子能够宽恕到明年,再送他女儿南下。
  这无疑令磨刀霍霍的史皇帝意兴阑珊,兴致全无,但考虑到萧绰确实还小,不过十一二岁的孩子,他就算再禽兽还是想当人的,便同意了萧思温的请求,在心里又感慨;  当皇帝就这点好。
  。。。。。。。
  七月初,负责疏浚洛阳附近运河的陈承昭传来好消息;  说整体工程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
  史从云十分高兴,正好闲着没事,于是七月中旬亲自乘水军新船,沿着汴水进入黄河,随后往东去洛阳巡游,朝中的事情则交给范质去管。
  史从云慢慢也发现,老友比茅坑里的石头还硬,油盐不进,冷热不吃的臭脾气也是有好处的,那就是自己不再,让他主理朝政的话根本不用担心宰相会徇私枉法,拉帮结派。
  而史皇帝的此次巡游也意义重大,皇帝在这个时代的影响力是远超后人想象的,天子去洛阳转了一圈,很快就使得神都迎来许多新的机遇,商旅接踵而至,不少退休的官员也到了洛阳。
  到了洛阳之后,史从云观察了周边的情况,发现洛阳很多地方正慢慢从战乱中恢复过来。
  作为中原与关中,河东;  蜀地交汇之地;  洛阳的发展和恢复是很快的,不过最关系它兴衰的还是关中。
  因为水土流失,人口东移等原因,关中如今也不复往日繁华。
  史从云在洛阳期间,好几次领着亲兵出城,骑着马去田间地头,村寨之间观察周边的情况。
  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洛阳确实开始恢复过来了,不过相较大梁还差得远。
  洛阳因为运河恢复,加上这些年和平的铺垫也逐渐恢复往日的繁华,但属于其的高光也在逐渐消散,看了周边的情况好多天后,史皇帝也明白过来为什么洛阳逐渐挣不过东面的城市了。
  关中落寞了。。。。。。。
  关中平原本就不大,在人口不多的时代足以供养整個朝廷,但随着社会发展,人口增长,关中那地方就注定没法养活太多人,唐朝就已经出现在粮食不济的时候,整个朝廷要动迁,由皇帝带着百官去东都洛阳“就食”的情况。
  而关中的落寞也注定了洛阳的落寞。。。。。。。
  史皇帝也不由得有些落寞的说:“关中兴则洛阳兴,关中颓则洛阳颓。。。。。。”
  很少有人能体会史皇帝话背后的落寞,不只是因为关中的没落和洛阳的没落,还有更加大局长远的考虑。
  因为他明白,在这个交通不便的时代,首都所在的位置就决定王朝影响力能够辐射的范围。
  自西汉打通河西走廊并控制西域之后,到唐朝丢失,之后的宋、元、明都未再控制西域。
  直到清朝重新夺回之后以“固土新归”之意,取名“新疆”,而这中间隔了一千年。
  宋朝不说,明朝、元朝没法像汉朝那样控制西域,越过葱岭,总览丝绸之路,甚至没法完全控制河西走廊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国都东迁,向西辐射力量困难。
  正因为如此,史皇帝始终念念不忘,希望以后有机会把国都定在尽量靠西面。
  国都所在,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的战略目的,就好像孙权为迎战西蜀将国都西迁前线一样。
  明朝把首都移到北京,很多人说是天子守国门,可那是后期战略保守,不思进取时候的说法了,一开始迁都可不是为去“守国门”的,而是想着向北用兵,因为首都在北京,帝国的力量向北辐射就方便,往北用兵就能大大节约成本。
  同理,要控制河西走廊,控制西域,最好定都长安,其次就是洛阳,这就是史皇帝一开始就有的执念,他想着收拾了南北,等二十年后他就迁都洛阳,经营西域。
  他让陈承昭等人修缮运河也有这样的长远考虑,就如当年赵匡胤所说,“以山河之胜去冗兵,寻周汉故事”。
  这也是他的愿望,只是这次来看之后,心里又凉了许多,因为洛阳比起大梁的繁华是没法比的,关中没落,江南兴起也让洛阳失去了优势。
  不过这些他都没与外人说,他重重赏赐了陈承昭,将他调往机要司,一同负责新船的建造。
  又在洛阳见了自己已经退休的老丈人符彦卿。
  符彦卿的主动退位放下兵权给所有的节度使做了一个好榜样,所以无论从情感上还是政治上考虑,他都没有亏待自己的老岳父,见面之后又赏赐了不少财物。
  一直在洛阳逗留到七月末,朝中的范质已经写了好几封信催他回去,史从云才恋恋不舍离开洛阳。
  回去的时候他依旧乘坐新型炮舰,在甲板西亡,群山万壑在日光中逐渐变小,白日当空耀眼,神都耸立茫茫河畔,不复当年神采,再往西是苍茫天穹,缥缈群山,黑压压在天际截断远眺的视线。
  在目光那头,虽然什么都看不到,史皇帝却知道那里有念念不忘的河西走廊,西域以及与世界的联系通道。。。。。。
  。。。。。。。
  七月最后两天,他回到大梁,百官在程桥驿迎接,连给了闲官的赵匡胤也来迎接,着实让史皇帝好一番心惊胆战。
  毕竟赵匡胤加上陈桥驿,那确实太吓人了。
  随后便得知辽国的消息,和萧思温的书信。
  当天的会面也让史从云想起一件事来,抛开他那些先入为主的防范,老赵确实是个人才啊,心里便有起复他的意思。
  。。。。。。
  到中秋佳节,史皇帝大宴群臣,机要司给他献上一份打礼,那就是第八百门大炮!
  史从云激动的亲自在皇城中打了一炮,以此来庆祝秦国地八百门大炮的诞生。
  众人都看出了皇帝高兴,也对火器的事情越发。
  到了九月,机要司又新提了一种研究,他们称为“步兵炮”,史从云却一眼就看出来,他们想弄的就是单兵用的火枪。
  史从云立即批准了,并且批款,虽然技术上还很难,需要不知道多少年,可在这样的事上他向来不吝啬。
  到冬天,朝唐上没有大事,之间发生一些洪涝,史从云让陈承昭去处理安抚,今年河北依旧丰收,不过沿黄河的几个州县遭遇洪灾,需要赈灾也花费不少。
  而在后宫中却有大事,花蕊夫人和皇后六妹都在冬天临盆,这无疑也是件非常大的事。
  皇后自不用说,而花蕊夫人也是众多蜀地官员的依靠,如孟玄喆,韩保正,韩保升等,他们都希望同是蜀地来的德妃能母凭子贵,有更高的待遇。
  而皇后那边早就天下人都看着了,虽然史皇帝正是壮年,但如果皇后产下嫡子还是能让他们安心,而且这儿子越早越好,以免步了周世宗的后尘。。。。。。
  不过最终情况却让有些人失望,皇后和德妃在冬天产下两位公主,年纪大的是花蕊的女儿,史从云起名叫史芳,年纪小的是符六妹的女儿,史从云起名叫史琳。
  。。。。。。。
  时光飞逝,腾龙二年很快便走到末尾,这是难得平静的一年,史从云没有主动对外发起战争,反而与最大的敌手辽国议和,保持和平,让天下人都以为秦国是不是准备放缓对外征伐的脚步了。
  只是这些和平之下,秦国新水军组建完毕,职业禁军扩充到二十万!
  新炮舰开始批量制造,列装水军,大炮已经上了船,汴水河畔的工坊不停,积累大量火药,一门门大炮也被加班加点生产出来,到明年秦军的大炮就会超过一千门!
  所有的所有,外界并不知晓,他们只看到史皇帝勒索辽国的郡主,游历古都洛阳,对南汉的挑衅没有发起雷霆反击只是适可而止,游山玩水,游手好闲。
  但只有他身边的大将和宰相们,汴水河畔延绵数十里的工坊工匠们熟知天子的野心,和平静下积蓄的恐怖力量。
  史皇帝虽然在河东以一当百,但他不是莽夫,心里明白进退隐忍,取舍之道,智者不打没准备的战,也不会怒而兴师。
  一切都是基于整体利益的考量,和天下形势的判断,当然。。。。。。萧绰除外。
  总之史皇帝自以为自己是个好皇帝,他的蛰伏和等候不会白费,终有一日会爆发出来,以排山倒海,雷霆万钧之势袭卷南北,一统天下。
  而腾龙二年,就是积蓄力量的一年,也是难得安慰平静的一年。
第405章 、下决心
  东去春来,草长莺飞,时间不知不觉已到了腾龙三年。
  过年的时候吴越,江南,高丽等国都派出使者来大梁,女直人也再次派来使者,从渤海渡海到齐地;  千里迢迢而来。
  女直人的使者兴奋的向他报告,说因为去年因为乌古、室韦各部叛乱,辽国朝廷派出被服宰相萧斡领大军三万多人平叛。
  他们也乘机发起反抗,虽然没能占稳脚跟,但依旧杀了好几个辽国在渤海国的官吏,造成不小的混乱。
  还杀了一百多辽国士兵,劫掠了周边几个县城仓库。
  不过到秋天之后他们就不敢再动作了。
  他们原本以为北面十余部联合叛乱;  怎么也有数万部众,人马众多,会和辽国打上几年,他们也有机可乘。
  一开始也确实如此。
  叛乱去年便开始,辽国地方军队和叛军作战焦灼,互有伤亡,打了一年多还没结果,导致叛军越来越多。
  可没想到今年辽国北府宰相出兵之后,形式立即起了变化。
  辽军北府宰相派出的前锋叫耶律休哥,是个猛将,在北面草原上接连打胜仗,几个月内接二连三击败叛军,追着叛军到处跑,所到之处叛乱悉数平定,有几个反抗的部族甚至除了不高过车轮的孩子和被杀得一個不剩。
  以其强大的战斗力,狠辣的手段,一年不到的时间就通过数次大小战役,将乌古,室韦的众多叛乱部族镇压下去,辽国大军随时可能回上京。
  这使得女直人也吓到了;  迅速往北面雪林中撤退,甚至主动让出几个已经占领的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