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五代河山风月-第3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关于战争的对策,准备,已经商议了很多,许多重要关节,史皇帝已经亲自把关过,他去扬州就是为了看后勤补给准备得如何。
  不过有件事他还在考虑,就是如何把林仁肇弄下去,他守武昌,多少让人不放心。
  关于这点,党进,荆嗣等这些后起之秀,又是猛将的都觉得无所谓,一个林仁肇在十几万大军面前能起什么波澜。
  而王审琦,司超,李处耘等参加过后周攻淮南之战的老将则都觉得如果有办法在战前把林仁肇搞下去的话,那还是很有必要的。
  因为林仁肇在淮南之战中给众人留下的映象实在太深,有勇有谋,一个人领着一千多人奇袭就扭转了战局。
  要知道当时无论是后周还是南唐,都在淮南投入超过十万的兵力,这样大规模的战争中,他居然可以凭借千人扭转战局,无论是胆色勇气,还是谋略都是个人才。
  这样的人在江南,万一被国主重用的话,确实可能给他们带来很大麻烦,所以老一辈的人都赞成想办法安排一下林仁肇再开打的事。
  而且最重要的,南唐之前和他们打过,他们对南唐大多知根知底,如今的江南在他们看来,除了林仁肇,大概也没什么可堪大用的将领了。
  只要把林仁肇弄死或是弄下去,那南唐还有谁能做领兵大将来和江北对抗?这是一招收益很大的杀招。
  史皇帝也觉得是这个道理,不过暂时没有头绪。
  直到月底,第一批武德司安插在南唐的间谍发回来报告。
  史皇帝召集枢密院和两军司的高层来一起分析研究,里面有大量的南唐军队驻防情况,是十分重要的情报。
  里面还提及因为十多年的和平,很多南唐军队江防松弛。
  关键是其中一个重要情报引起史从云的注意,里面说根据他们和士兵军官闲聊探查得到的情报,南都留守林仁肇似乎和朝中的官员也好,将领同僚也好,关系都不好。
  关于林仁肇情报,是史皇帝特意交代他们打听的。
  这件事立即让史皇帝上心了,脑子里一下想到“离间计”三个字,让武德司回信,让他们接着查查看仁肇和官员将领们为什么关系不好。
  武德司的间谍,大多数都是商人,旅客的生份在南唐往来、
  潜伏最好的一处是金陵城的一处酒楼作为据点,因为酒楼老板的儿子叫张永福,八年前就从江南来大梁做生意,随后定居下来,娶了当地的姑娘。
  当时他爹大概就是害怕北面大军打过去,乱军中丢了性命,所以把儿子送到北面安居,他自己留在金陵继续经营酒楼。
  之后武德司给他抛去橄榄枝,给了他入仕途的机会,面对这样的机会,张永福立即同意了,以探望父亲的名义回了江南,随后留在父亲酒楼里帮忙。
  很多消息都是从那里打听到的,据说他家的酒楼很出名,叫望江楼,南唐朝中的很多达官显贵都喜欢去那里聚会游乐,消息很是灵通。
  。。。。。。。。
  武德司间谍的效率十分高,史皇帝的命令下去没多久,半个月之后,张永福那边就秘密回信,给他们带来一个又惊悚,又诧异的答案。
  林仁肇被军中同事和大臣们不喜欢的原因大致有两个,一个是他功劳太高,说话做事直来直往,得罪人。
  二来则是林仁肇老是在朝堂或军中说秦国大军肯定会打过去的,要加强江防,加强武昌,九江防御,早做准备,或率先出击,于是被所有人不喜欢。
  面对这样的情报,史皇帝和一种枢密院官员,两军司将领都脊背发凉,惊悚在于林仁肇的直觉准确,和处理得当。
  而诧异则是。。。。。。。。就因为这个所以林仁肇得罪了很多人?这南唐。。。。。。。匪夷所思啊。


第463章 、迎刃而解
  又一年秋,四十艘战舰全回到汴水,通过考验,交给水军士兵进行训练,最远的一趟,它们还沿着出海口去往近海进行试验。
  而水陆大军的备战训练也在秋收之后悄然展开,城外大营,汴水军寨中已经热火朝天。
  时间过得飞快,七月初大朝,不少人出来汇报各地秋收情况,在一个农业国家,这几乎是惯例了。
  其中蜀地,淮南,中原等地都有不错的收成,而河东,关中比之去年增长很大,不过总量就没有那么突出了,毕竟关中荒废许久,河东战乱很多,人口锐减,这些年还在恢复。
  不过史从云最关心的还是河北的情况。
  河北官员出列汇报道:“会官家,相较去年,今年多收了一万两千石左右粮食,不过依旧和受灾之前差距颇大。
  得益于官家的隆恩,今年来不断下放赈灾的粮食,衣物和鞋子,还发放了春耕的粮种,很多灾民这两年过来也安置妥当。
  加之官家怜爱百姓,还让天雄军青壮解甲归田,解决了大灾之后人手不足的情况,如今整个河北基本运转。”
  随即话锋一转,“不过要完全恢复到灾前,以臣看还需要三年左右。”
  史从云点头,有些欣慰,先夸奖了官员的务实,报告事情具体明了,随后嘱咐道:“河北既是富庶之地,我朝沃土,也是北面交兵重镇,边防要地,所以你们任务很重,既要恢复生产,也要兼顾边防。”
  河北的官员连出来应诺。
  史从云点头,有夸奖他们几句,随后让他们退下。
  他也知道强把这些事压在他们头上也是治标不治本,最好的办法就是躲过有燕云十六州,控制辽东,将防线往北推。
  不过他心里也有数,他夺关北几个州,辽国咬牙也就认了,收回河东那毕竟不是他们的地盘,可一旦全面进攻幽州,就意味着两国完全开战了。
  幽州是辽国南京,其在辽国的地位不比首都上京低多少,在家经济地位上甚至远超上京,这大概有点类似后世北京和上海的关系。
  所以动南京幽州辽国绝对会举国之力拼命,正因如此,史皇帝才会拿了关北诸州县,灭了北汉,按理说下一步打幽州水到渠成,街头巷尾都这么猜测流传,朝中不少人也在私语,他却迟迟不北进幽州。
  因为史皇帝虽然膨胀,但没昏头,再厉害的国家两面开战都是不可取的,连单纯的唐朝都不敢,尽量是拉一边打一边,何况江南都还没收回,比之唐初还差呢。
  正因如此,决不能两面开战,而不与辽国开战的底线就在幽州,史从云在这点上十分清醒,他可以蚕食周边土地,也可以在外交上强势施压,甚至让边防大将李汉超经常派轻兵在幽州附近袭扰。
  这些在两次大败之后,辽国都能忍让,只要不出兵幽州。
  所以史皇帝的时间表里,他是想在三年之内解决江南问题,随后用两年时间准备,点齐兵马,水陆并进,与辽国决战。
  一旦进攻,就不能只是夺回十六州那么简单,还要顺带打通辽西,以达到控制辽东的意图,控制了辽东一方面压缩契丹人的生存空间,一方面女直等诸多部族才好监视控制,朝鲜半岛上的动态才好掌控。
  那将会是一场水陆并进,举国之力的大战,不能马虎,需要数年准备。
  当下,还以平江南为重。
  大朝之后,今年的很多事情都已经决断完毕。
  。。。。。。。
  到七月二十二,上林苑来报喜,樊若冰的浮桥搭成了!
  史皇帝激动之下,立即让人准备车马,连小黄花都没来得及带,只让符昭愿点一队东西班禁军,直接便出门去了。
  到了上林苑大湖,湖上的浮桥确实震撼他许许久。
  五百多艘大小一致的船只铺开湖面,中间用铁索相连,弯曲蔓延一眼看不到尽头,上面铺着大量用篾制板块,也随着波浪微微浮动,却丝毫没有被扯碎或开裂,而是随着波涛轻微浮动,如一条不见首尾的长龙。
  身边的符昭愿看了都惊讶不已。
  樊若冰,冯继升,陈承昭等官员已经在等候多时。
  史皇帝看了很高兴,跃跃欲试。
  符昭愿却紧张起来,连道:“官家,这桥还动呢,牢不牢靠还两说,万一掉下去怎么办。。。。。。”
  史皇帝不理他的当心,脱下长袍执意要走走看,符昭愿一见这架势,也没办法,立即卸了甲,又令几个会水的禁军高手也卸甲跟着。
  放倒是机要司的官员们都不怕,随行陪同,一坛走下来很长,浮桥其实很宽,可因为太长一直随波轻微摆动,走在上面起初还有些害怕,不过很快就适应了。
  史从云一路走一路问他们各种问题,一行人走得不快,足足走了将近一个时辰才到达对岸。
  双脚再次踩到泥土之后,符昭愿等人更加叹为观止了,这个时代的人,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长桥,太令人震撼了。
  史从云稍好,他见识得多了,不过他激动的是另一件事,他想若是这次浮桥架成了,那他这可是历史上第一座长江大桥了。
  要知道真正一一上的第一座长江大桥还是新中国建国之后建造的,足见这个难度有多大。
  脚才落地,史皇帝就道:“架这样的浮桥需要多少工匠。”
  “禀官家,工匠五百,民夫三千左右。”陈承昭回答。
  史从云当即道:“今年把所有在上林苑内参与此事的人召集起来,人手不够就继续招募,之后多加演练,明年可就看你们的了,至于钱朕给你们。”
  “些官家隆恩!”几人激动拱手。
  “冯爱卿多去管理机要司的事,这件事交给樊爱卿和陈爱卿,不要让我失望。”
  “诺!”
  。。。。。。。
  浮桥的事有着落,胜算立即多了一大截。
  之前史皇帝设想过无数以如今秦国实力打江南还会失败或是不利的情况,最终只是想到一种可能,那就是渡江不利,导致前线大军补给不上。
  如果能搭建浮桥,这个问题将迎刃而解。
  这是一件天大好事,让史皇帝对即将到来的战争更有信心,高兴之余,又去临幸了好几天周玉英。
  直到八月,水陆军高级将领,两军司高层联名上疏,提出一个军队改革意见,说是为增强军队战斗力,为明年的战争作准备。
  史皇帝十分好奇,水陆军向来不合,这次怎么站到一起了,而看过之后也陷入仔细的思考之中。


第464章 、解散神火军
  枢密院官署,皇城南面,史从云组织了一次军方的大会议。
  枢密院,侍卫司,殿前司,机要司,兵部,神火军,控鹤军,铁骑军,虎捷军,龙捷军,驭浪军,沧波军,内殿直等,诸官署,军司首脑都参加了。
  人数足有五百余人,枢密院官署的大院子里都坐不下,最后该为门外开阔地,史皇帝的上座暂设在上方,还好因为秋高气爽,太阳也不烤人。
  会议的内容便是商议之前两军将领的上疏。
  上疏的内容简单又复杂,总的来说,就是希望打散神火军。
  这个提议史皇帝沉思了很久,因为这并不是乱提的,而是有深远的考量。
  之前将神机营独成一军,集中使用火炮。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多年前,整个秦国不过几十上百门火炮,不集中使用发发挥不出实力,所以组建了神火军,总管火炮,相当于一个国家的战略炮兵部队。
  可到今年秋天,根据机要司上奏,秦军中的火炮数量各种类型加在一起已经有两千一百四十二门,而且还在以每个月五十门左右的速度增加,如果是特殊需要,每个月可以再加造三十门左右。
  到现在,还把全部火炮集中在神火军,就十分不利于作战了。
  王审琦,李处耘的意见是,将神机营拆分,为主力部队每军配备两到三个炮兵营,五十到八十门炮。
  或者为每厢配备一个炮兵军,二百到三百门左右大小火炮。
  对于他们两的提议,史皇帝十分重视,也觉得很有必要。
  之前炮兵独立成军是因为炮兵少,必须作为战略单位。
  如今秦军炮兵越来越多,确实要下放到更加基础的作战单位中才能发挥它跟多的力量。
  简单的讲,以前是整个秦军的大单位,二十几万大军,才有一个炮兵军,所以炮兵军作为战略力量,必须是军团指挥才能调动,虽然也能发挥实力,可普通营级(两百到五百人)战斗单位,军级别战斗单位(两千到五千),乃至厢级(八千到两万五千人)战斗单位都无法独立调度火炮配合作战。
  以前的火炮确实很厉害,但只在军团级别战斗中,在军团指挥官调度下才能发挥作用。
  根本原因还是火炮太少,如果把几十上百门炮分开,去支援军级战斗单位,那每个军都只有一两门,还不如集中使用,作为战略力量。
  可如今秦军火炮已经超过两千门,还在增加,就该考虑为每个军,厢单位配火炮部队了,让他们可以让他们的战斗力得以发挥,每个军级或厢级战斗单位可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