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海煮清末-第9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盛宣怀只瞅了谭嗣同一眼,就对林海大笑道:“徐先生太客气了,你在湖广干的大事震惊朝野,皇帝亲赞你为爱国商人,国之栋梁,我一直渴望前往湖广向你讨教办洋务的经验,想不到却是你来到了寒舍,蓬荜生辉啊。”

    自从徐志摩被他赶到湖广以后,成功拿下汉阳铁厂,并且更新设备,开矿采油,《泰晤士报》进行专访,在海内外引起轰动,使盛宣怀十分后悔,心想早知道此人财力如此雄厚,能为国家做出如此大的贡献,那么无论如何应该把他留在直隶,就算真与李小姐闹出一点绯闻也值了。后来李鸿章知道了这事还狠狠训过他一顿。这次林海再赴天津,盛宣怀就琢磨着无论如何要让他出点血,在天津搞几个企业,所以对他非常客气。

    客厅靠墙摆放着一张小方桌,方桌两侧各摆放着两张木椅,林海在靠近方桌左边的一张椅子上坐下,谭嗣同虽然被盛宣怀忽视,也不生气,就在林海身边坐下。盛宣怀撩开官袍,在方桌右边落座。

    林海双手将装着玉器的盒子轻放在桌面上:“一点小意思,不成敬意。”

    按照中国的礼节,礼物不宜当场打开,但在西方却正好相反。盛宣怀知道林海是在西方长大的,所以采用了西方的礼节,将盒盖揭开,十几条精致的玉制战船令盛宣怀眼前一亮,也令谭嗣同眼界大开。

    盛宣怀拿出其中一舰,兴致勃勃的欣赏了一会儿,说道:“徐先生,这些模型是按北洋水师的战舰雕制的吗?”

    林海微笑点头。

    盛宣怀将手中的小舰放回盒子,将盒子推向林海:“这样的礼物太贵重了,我不能收。徐先生不妨把这份礼物送给李中堂,北洋水师乃是李中堂的秉要之军,收到这份礼物,他必然十分高兴。”

    林海笑道:“我又不认识李中堂,如何送给他?”

    盛宣怀说:“徐先生是皇帝亲点的爱国商人,想必李中堂也很愿意和你见上一面,我愿意将你引荐给李中堂,不知徐先生意下如何?”

    林海又将礼品盒推向盛宣怀,笑着说:“李中堂被称为东方俾斯麦,能结识这样的大人物,我当然乐意之极。不过届时我自当另备厚礼,今天的这一份礼物盛大人还是收下吧。我这次来时有求于你,你不收下礼物我怎么好意思开口呢?”

    盛宣怀笑道:“那好,我就姑且收下。徐先生有什么事情需要我帮忙尽管开口,只要我力所能及,一定全力以赴。”

    林海说:“小事一庄,我想在天津办一份报纸,望盛大人肯。”
………………………………

130、投资办学

    盛宣怀听得心中大乐,觉得徐先生不是在求自己帮忙,而是在帮自己的忙啊。他本来就希望林海能在天津办洋务,林海提出办报纸,虽然不如办工厂那么炫目,属于小投资,但蚂蚱虽小也是肉啊。

    于是立刻答应下来:“这没有问题,徐先生住在何处?等一会我开一份准予你行商的公文,令下人给你送过去。徐先生办报还有什么需求可一并提出。”

    由于中国历代统治者实行的是“重农抑商”的政策,至此还没有完整的商法,工商管理原则上是纳入户部范畴,但实际上管理得非常混乱,只要是当官的写一份公文,说允许某某开店摆摊,落一个章都管用,当然如果办的企业够大,那么文的官员官位也要够大。

    盛宣怀让林海再提要求,林海也不客气,便说:“请盛大人再出一张公告,内容是《中华日报》招募编辑二十人,记者五十人,销售人员一百人。编辑要求年龄五十岁以下,记者要求年龄三十岁以下,销售人员年龄不限。从明日起在吉安广场进行面试。”

    目前中国最大的报纸《申报》不过记者十余人,林海所办报纸的规模竟然五倍于《申报》,盛宣怀乍听之下吓了一跳,惊讶的说:“徐先生所办报纸规模很大啊。”

    “这只是广而告之。”林海呵呵笑道:“一个小小的手段而已。我招募的人越多,应聘的人就越对我的企业有信心,就会有更加出色的人才来参加面试。实际上我招募的工作人员只有上述的一半数量。”

    盛宣怀是有名的红顶商人(官商),但他是倾向于“红顶”,而不是倾向于“商人”这一块,搞溜须拍马,尔虞我诈,官场斗争,他是一流的,不过搞商业他却不行,别看他在商界名气很大,那主要还是因为他起点高,是地主出身,若是贫下中农出身,说不定他现在还在种田呢。

    林海的招聘技巧令他深深叹服,盛宣怀说道:“即使只招募一半的人,也是世界一流的报纸了。除了办报,徐先生还想不想办点其他企业?只管说来,我这里畅通无阻。”

    有了铁厂和军工厂,能够生产武器已经够了,林海并没有在天津投资的意愿。但盛宣怀的语气十分殷切,林海知道他肯定希望自己在天津投资,以增添其政绩,减轻洋务运动开展不利带来的压力。而自己花点小钱,却能结交一个朝廷大员,也很值得。想了想说道:“盛大人,目前在天津没有可以吸引我投资的项目,不过既然盛大人邀请我投资,我是盛情难却啊。这样吧,我先在天津搞一点公益投资,如果盛大人有好的投资项目,可以介绍给我,我一定会认真考虑。”

    言下之意,林海办企业不为赚钱,完全是给盛宣怀面子,盛宣怀当即表示了感谢。

    接下来商议了公益投资的项目,最后确定为合资办学。林海和盛宣怀各投资十万两银子兴办两所大学,十所中学,三十所小学,一所女校。这个计划是由林海提出的,完全按照后世的学制来施行,小学主修语文、数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中学开始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自然、地理等知识,大学则进行术业专攻,完全打破了旧时代的教学体系。

    把教育作为第一个公益项目投资,是因为林海深知教育的重要性,教育乃是国家万年之大计,清朝末年的教育制度完全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如果不寻求改变,就算林海推翻了封建统治,中国也是难以真正腾飞的。

    同时林海也知道,中国有革新教育的期望,这种期望还很迫切。按照历史的轨迹,1第一所现代化大学――北洋大学,同时还会兴办了一些中小学堂,林海的计划只是将历史推进了一段时间。

    计划一经提出就得到了谭嗣同的赞同,令人意外的是,某种意义上可以成为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的盛宣怀却提出了质疑。

    盛宣怀接触西学很深,深知教育改革的价值和意义。在这个科技飞展的时代,文章作得好已经不管用了,所以清政府也试推行了一些类西洋的教育方法,譬如福州船政学院就要学习英语、物理、化学,清政府还组织了几次幼童留洋,专门学习西方的医学、矿务、锻造等知识,但以西洋的教育模式在国内进行大规模办学却是从来没有过,这种与传统教学截然不同的办学方式一定会受到保守派的抨击,成功了固然好,但一旦失败,恐怕连李鸿章都会承担很大的压力。

    盛宣怀提出了自己的质疑,林海想了想,觉得有道理。最后定下来,计划不变,但分三次进行投资,第一次只办一所大学,三所中学,十所小学,一所女校。

    大学的名字:北洋大学;

     竒*書*蛧*w*W*W*。*q*Ι*s*ú*W*ǎ*Й*G*。*℃*O*m 
    中学分别为:天津一中、天津二中、天津三中;

    小学以所处校址命名,譬如办在吉安广场的小学就叫吉安小学;

    女校命名为北洋女校。

    大学招收秀才以上学历。小学学制五年,中学五年,大学四年。小学男女合校,毕业以后男生升入中学,女生升入女校。

    计划定下来以后,盛宣怀立刻前往总督府奏请李鸿章批准,林海和谭嗣同离开盛宣怀府,前往康有为落脚的旅店聘请他出任《华报》总编。

    盛宣怀派了一辆马车给林海和谭嗣同。途中,谭嗣同问林海:“徐兄,北洋大学之办成,是国家幸事,是我中国教育历史上一大里程碑。要把学校办好,任校长之选择非常重要,因为此人的性格将会直接影响学校的治学风格,不知徐兄心中可有校长的人选?”

    林海哪有什么人选,他认识的人除了李家欣和胡里奥,其他的人都只认识刀枪剑炮,摇头说:“我没有可用的人选,谭兄有没有推荐的人?”

    谭嗣同说:“徐兄认为康南海如何?”

    林海笑了:“莫非谭兄欠了康南海的钱?报纸总编推荐他,大学校长也推荐他。”

    谭嗣同笑道:“康南海对西学的认知远远过我中华的其他学者,既然办的是西学,他正合为校长的第一人选。这一次前去拜访他,总编校长一起解决了,岂不省心?”

    林海说:“康南海知识渊博,的确是我等难以望其项背的,但我认为他性格偏于激进。我素知他的言论,他主张中国的改革是全盘西化,就很能说明他偏激的性格特点。我认为治学应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循序渐进,以康南海为校长并非最好的选择。”

    谭嗣同思考了一会儿,点了点头说:“虽然我很推崇康南海,但也不得不承认徐兄的见解颇有道理,他的确不适合当校长。徐兄,我另向你推荐一人吧,湖广欧阳中鹄,此人是我的老师,其学问实能出风入雅,振前贤未坠之绪。他推崇西学,主张变革,曾表“变法之论”,最难得的是他的变法主张循规蹈矩,非常适合徐兄提出的实事求是的要求。”

    林海嗯了一声,说道:“欧阳中鹄这个人我是知道的,他是清末改革派里少有几个能够保持冷静的人,而且这个人高风亮节,还是谭嗣同的老师……”话到此处,林海突然被自己的话噎住了,欧阳中鹄是谭嗣同的老师,而这个谭壮飞刚才说什么,欧阳中鹄同样是他的老师?林海蓦然转头,两只精光如炬的眼睛因为激动而充血,他紧紧盯着“谭壮飞”,似乎要把他看穿。

    “谭嗣同……谭壮飞……是了,我就觉得谭壮飞这个名字有些耳熟,却总是想不起来在哪里听说过。原来你就是谭嗣同!谭嗣同啊谭嗣同,你小子以假名欺我,很不厚道啊。”林海激动的说。

    说这话的时候,林海完全没有想过,以后自己怎么向对方解释:其实徐志摩也是一个假名。

    谭嗣同笑着说:“我自幼喜爱结交各路朋友,但因父亲是湖北巡抚,家境颇厚,有的人为了权势便刻意与我结交,所以现在我遇到生人一般不以真名示人。不过我这点家境和徐兄比起来就差远了,遮遮掩掩实在是贻笑大方了。”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可能是林海最佩服的清末人士了,因为此人不但才学出众,更有一身的侠气,隐隐和小时候读过的武侠小说里的人物相吻合,所以当林海得知这个人就在眼前,激动是难免的。但这种激动并没有保持很长的时间,因为此刻的林海自己已经是比谭嗣同更加出色的人物。而且他见过了柴鲁尔,见过了哈桑,更见过了俾斯麦这样的一个世纪才出一个的牛x人物,远远不及俾斯麦的谭嗣同又怎能让他失态?

    谭嗣同推荐的欧阳中鹄得到了林海的认同,谭嗣同表示看完了海军会演就回湖广请自己的老师出山任职。

    马车在靠近码头的一间名为来来客栈的旅店前停了下来。这是一座三层的砖砌小楼房。

    在这座小楼,林海与自己未来的第一幕僚实现了次对话。
………………………………

131、《大同书》的震撼

    见面以前,林海对康有为的印象不算好,见面以后,印象更差。

    康有为给林海的第一感觉是傲。

    康有为出身于士宦家庭,是广东望族,虽然说不上从小锦衣玉食,但和同龄人比起来,各方面都优人一等,这就难免滋生出一股子傲气。他读了很多书,修养还是有的,待人也很平近,很多时候这种傲气被刻意掩藏了,但时不时还是会露出一点。

    房门虚掩着,林海和谭嗣同推开门时,康有为正伏在桌前,手握毛笔,在一张白纸上撰写着什么,他眉头锁得厉害,书写的度很慢,似乎是一边写一边在思索,以致林海和谭嗣同进屋也没有察觉。

    康有为这年已经三十五岁,但看起来要年轻五六岁,脸圆圆的,像电视剧里的员外。

    “康先生,学生谭嗣同与挚友徐志摩来访。”谭嗣同朗声说道。

    康有为这才现了门口站着两个人。康有为与谭嗣同有旧,谭嗣同曾有一段时间向康有为学习西学,虽然没有拜师,但也算得上有师徒之谊。见了故人,康有为心中大喜,把毛笔扔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