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之席卷天下-第2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江华岛之盟的结果是,朝鲜和丁毅双方都觉的自己占了偏宜。
  朝鲜人付出每年二十万石粮和三千根大木,但他们觉的粮石和大木都是普通物资,很常见,也比较容易得到。
  明人却要每年给他们各五千斤硝石和硫磺,还要帮他们出兵打后金,又卖炮和铳给他们。
  工匠就不说了,丁毅用布匹换来的,朝鲜人又觉的自己大赚。
  人口嘛,这个时代最不值钱的就是人口。
  而济州岛原本就是明朝的,因为老朱说不要,才给了朝鲜。
  上面还有十万百姓,对朝鲜来说,又孤悬海外,不好管理,你要就拿去吧。
  于是离开大明皇朝数百年的济州岛,终于在丁毅手上回归了。
  26日清晨。
  一队朝鲜和丁毅的船队一起来到济州岛。
  双方在济州岛以东登陆。
  岸边有大量的朝鲜人和官员已经在等着了,他们早接到通知,明人要接管这边。
  按双方协商决定,愿意回朝鲜国内的百姓,可以回去。
  当地官员送上册薄,沉声道,济州牧户两万五,口十万八千。
  又说,愿意回国的,有六千多户两万多人。
  此时这两万多人都聚集在岸边,很多人都在人群中哭泣。
  丁毅也不管,让人接过册薄,愿意走就走,愿意留的就留。
  另有原岛上养的几千匹马,有一半被朝鲜人运走。
  这样等朝鲜人用船撤走后,最后岛上还有两万户不到,七万多人。
  丁毅这次过来,还从旅顺带了一批人。
  他沿着济州骑马逛了好久,果然是个好地方。
  东部近120万亩的巨大草场,是天然养马的良场,加上这里气候宜人,没有草原上的寒冬,根据当地经验丰富的蒙古人所说,最多可以养4万匹左右。
  因为气候比较好,后世的这里还是韩国水果基地之一,非常适合种植朝鲜此时有的柑桔。
  丁毅这时上岛时,还能看到一些当地的桔树,树叶茂盛,长势极好。
  朝鲜人运回国的用了三天时间,丁毅的船也帮着他们运。
  等要走的人都运走后,丁毅召来当地朝鲜人、蒙古人和汉人代表。
  这边目前主要就是这三股人。
  留下朝鲜籍有五万多人,算最多的,蒙古人也有一万多,以前蒙古人很多,但在1374年,高丽恭愍王派崔莹讨伐济州,平定牧胡(专门养马的蒙古人)时,杀了好多。
  另有一股就是汉人,有自己迁移过来的,包括还以前从皮岛东江跑过来的,也有被明朝发配的后裔,大部份是元朝时过来的,在元朝时,岛上汉人反而最多。
  济州岛自从1388年高丽收回后,就再也没有经过战乱。
  经过这么多年的休生养息,这才有了几万人口。
  丁毅先召来了牧胡的代表突哲儿。
  突哲儿自称是成吉思汉的后裔,黄金血脉,但岛上除了牧胡,其他蒙古人也不信。
  他今年四十多岁,长的比较胖,但双眼有神,一看就是很精明的商人。
  据他说,岛上蒙古人也分两部,一部是以养马为生,大伙称之为牧胡,以突哲儿家族为代表,这部大概有三千多人。
  另一部不怎么养马,主要养羊,养牛,为主,这部蒙古人养了少量的马,自用,主要是养牛羊,还会少量囤田,也不喜欢别人叫他们牧胡。
  这部份蒙古人的祖辈基本和汉人和朝鲜人通过婚,不喜欢别人叫他们‘胡’。
  “突哲儿你养了多少匹马?”丁毅和颜悦色的问他。
  “丁将军,我养了两千匹,但朝鲜人走时,买走了我一千匹。”他很无奈的道。
  朝鲜是个多山地区,骑兵并不多,全国骑兵应该不超过两万。
  所以济州岛朝鲜人也不重视,当年是蒙古人在养马,元朝灭亡后,明朝又不要,这边的人养马也越来越少。
  元朝刚灭亡时,岛上还有两三万的马,最近这几十年,岛上最多没超过一万匹马。
  因为他们养了太多马也卖不出去。
  现在到济州买马的,基本是朝鲜本国人,还有胆大的明国商人。
  有明国商人会到这边来买马,然后运到大明去卖,能赚大钱。
  包括沈世魁当初也帮皮岛买过。
  但风险也不小,必竟跨海过来,随时可能船翻人亡,所以他们销量少,养的马自然就少。
  这次朝鲜人撤走,以每匹五两银的价格,低价要走了他一千匹马,突哲儿虽然无奈,也只能接受,但是他不打算告诉丁毅卖的是五两。
  “你平时一匹马卖多少?”丁毅又问。
  “每年不同,一般在二十两左右。”突哲儿眼珠闪动着灵光。
  “突哲儿,岛上不是只有你一个人养马,如果你不和我说实话,我们无法成为朋友,而我的刀和铳,是不会对敌人客气的。”丁毅冷冷的看着他。
  突哲儿顿时脸色大变,感受到丁毅身上满满的杀气,看着四周冷冷凝视他的明军,他胖胖的额头上,很快出现汗珠。
  他轻轻抚了下头上的汗,强笑道:“尊敬的丁将军,是突哲儿记错了,十两左右。”
  “你们养马的成本多少?利润多少。”丁毅沉声道。
  突哲儿正要开口。
  丁毅打断了他:“在你回答我这个问题之前,请你想清楚再回答。”丁毅说话的时候,眼看向他身后的其他胡牧和蒙古人。
  突哲儿回过头,和众蒙古人面面相觑。


第394章 战马不易
  丁毅能问他,自然也能问其他蒙古人。
  总有蒙古人愿意说实话的。
  这里大部份牧民都已经几百年没有经历战争,比较朴实,没有草原上的蒙古人那么有侵略性。
  很多人与汉人和朝鲜人通婚后,几代下来,都不能称之为蒙古人了。
  只是当地汉人和朝鲜人还视同他们为蒙古后裔。
  突哲儿的脑袋飞快转动,仅仅几秒钟后,就道:”这边成功比较低,小马儿可以自己培育,我们都留有优秀的种马和母马。”
  “草料是天生的,上百万亩的肥草任我们使用,唯一所需的就是时间和人力。”
  “每年冬季前需要割大量的草料备用,因为战马在冬季最好少量外出,容易受伤,受伤之后就不值钱了。”
  “以我的估计,每养一匹马,算上小马,人力,时间,成本应该是…………二两。”突哲儿咬牙报出一个数字。
  丁毅不动声色抬头看看其他牧胡和蒙古人,大伙表情差不多,看来这成本也在谱子上。
  明朝初期,明朝自己国内养的马大概10…15两一匹,但马的质量不高,官方采购也有黑幕。
  后来与当时的高丽交易,用文绮两匹布八匹换一匹马。
  土木堡之后,回到十两银子换一匹马。
  直到和蒙古开通马市,马价被降到五……八两。
  嘉靖时(1537)年,辽东与蒙古人在马市上交易,卖给明朝的骟马一匹是6钱,儿马一匹是五钱,骒马一匹是四钱,牛一只是二钱,羊一只是一分,熊虎皮才三分。
  这是历史上最偏宜的时候。
  之后就越来越贵了,到隆庆五年(1571年)新平堡马市是五两八钱五分一匹,张家口马市是七两六钱六分一匹。
  然后越来越贵,八两,九两,再然后到了明末,特别是后金兴起后,从蒙古买马的成本激增,也逐渐被后金断了这条路,现在战马的价格基本是三十两到五十两之间。
  按突哲儿所说,成本二两,卖五两已经有很高的利润。
  因为这边养马的成本比蒙古草原还要小。
  那边冬季更冷,草量大减,都需要在冬季之前囤集大量的肥草,所以冬季养一匹马付出的成本更大。
  这边天气适宜,肥草繁盛,有时冬天到来之前也不用割草,能继续放牧。
  刚刚突哲儿也说,最好少量外出,不是说不能外出。
  “你们卖给朝鲜人多少?”丁毅问。
  突哲儿这会不敢乱说了,只能道:“五两。”
  丁毅回头看看沈世魁。
  沈世魁沉声道:“我们刚刚看过那些马,好像不是很高大啊,这能当战马?”
  突哲儿瞪着眼睛:“当战马养的话,那成本就更高了。”
  各朝各代对军要求不一定完全一样,但突哲儿说,大部份对马的肩高有要求是必须在四尺三寸以上,在收时马的齿限八岁以下,3…5岁为最好。
  突哲儿又道:“咱们现在养的马基本是商用民用,因为如果要当战马用,要求比较高。”
  “马不但要吃草,还要吃大量的粮食。”
  战马要驮人,千里奔袭,这样仅吃草是不够的,需要吃到大豆,小米,麦子等。
  在这个人都吃不饱的时代,还要用粮食喂马,就太奢侈了。
  按照突哲儿所说的标准,这时期无论后金还是明军,蒙古人,大部份战马都是不合格的。
  “你们这边马,只吃牧草?”丁毅又问。
  “也会喂少量大豆和小米。”这边的牧胡也会种点大豆和小米,主要就是给马吃的,调养马的胃,这会让马卖出去的时候,看起来更壮实,卖个好价。
  当然,为了降低成本,用粮食还是比较少,所以马基本不能达到他所说的肩高在四尺二寸以上。
  丁毅想了想,沉声道:“如果我要求,所有马匹达到标准战马要求,肩高在四尺二寸以上,马龄3年以上,8年以下。成本几何?”
  突哲儿脑子飞快转动起来,最后咬着牙道:“一匹马一年大概要吃3500斤草料。”
  “按十分之一配粮算,最少需要350斤大豆或小米。”
  “考虑到将军要求战马的品质,起码达到400…500斤。”
  这样算算,仅粮食成本,就要二到三两。
  突哲儿最后道:“成本算六两。”
  丁毅回头,与众兵将相互看了眼,这骑兵果然费钱啊,养马成本一年就六两。
  若不打仗,一匹马能用好几年,甚至十几年,但一打仗就损失巨大。
  而且这只是成本,后继拿到手上后,又要费钱去养。
  “这边能养多少匹马?最大。”丁毅又问。
  突哲儿道:“5万匹。”
  “哦。”丁毅笑道:“我刚刚听人说,只能四万。”
  “四万是全部成年马,丁将军现在要开始养,也不可能全是成年马,我们可以始终保持,二万匹成年,三万匹幼马,每年为丁将军提供约一万匹合格战马。”
  “一年才一万?”丁毅觉的有点少。
  “每两万匹战马里,能合格的,估计只有一万,另外的只能当运输马。”突哲儿道。
  沈世魁这时点点头,的确如此,而在大明朝,曾经都说十匹里面,才有一匹合格的。
  这是为什么?因为另几匹都被他们贪污了。
  事实上只要认真养马,(前提是认真自愿),都能达到二选一。
  明朝初期官府强制民间养马,大伙纷纷故意养死,后来没办法,改成官方采购,民间自愿。
  顿时民间养马的多了,但官府采购时,就说十选一,十匹里才有一匹合格的,大量的贪腐,民间养马也不认真,养的马质量都不是很高。
  突哲儿向丁毅解释,原本养马死亡率也挺高的,特别幼马时期,好在这边气候比草原上好,存活率比较高。
  所以要准备三万幼马,幼马养到成年,后面的幼马又出来了,形成替代,周而复台,包证每年能为丁毅提供一万匹合格战马。
  不合格的可以给朝鲜,丁毅心中暗想,他思索一会,又问,你们平时除了养马,还干点什么?
  突哲儿道,他们也种少量的田,一是用少量粮食粮食喂马,保持马的状态,可以卖好价钱,二是自己也要吃饭。
  丁毅接着叫过另一股蒙古人,这股蒙古人主要是养牛羊为主,丁毅问了问后,发现他们大部份养的都不多,每户几十牛,几十或几百只羊,几乎没有养到一千头以上的。
  而同时期的草原蒙古人,经常有一户人家养上千头的。
  当然了,草原上人多,消耗也多。
  这边人口少,他们主要养的是自己吃,然后少量的卖,牛也是以食用的黄牛为主,耕田的水牛为少。
  他们养牛羊,吃牛羊肉,卖牛羊皮,同样会少量种田,种田和养马的一样,不只是为了自己吃,也是因为牛羊也要吃少量粮食。
  丁毅和明军诸人听的也是面面相觑,大明朝很多地方连人都没的吃,而济州岛,还要考虑牛羊马的吃食,不过这是好事啊,证明这边的田真的好。
  丁毅召来了一百多人,基本都是济州岛的大户,富户,以前的低层官吏,或者村里的长者村长等。
  他问了七个蒙古人,然后来到一片朝鲜人身前。


第395章 我信你个鬼的
  现场的朝鲜人最多,有五十多人,有些是以前的官吏,有些是村长什么,看到丁毅过来,众人表情也变的讨好起来。
  因为谁都知道,这片土地,现在已经换了主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