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之席卷天下-第2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好用草木灰再提前铺垫一层。
  这样今年可以试一试,如果有用的话,夏收产量就能保证。
  这个时代最严重的就是天灾和人祸,但在丁毅这边,不会有人祸,只要能抗住天灾,他就会有源源不断的粮食。
  “后勤司还是注重两点。”丁毅对着后勤司司长陈有富道:“一是注意冬季防冻,二是防止缺水。”
  钟镇奴去济州岛后,财政司的陈有富被调来后勤司,丁毅让他记住这个时代最大的粮食对手。
  一是干旱,二是严寒。
  干旱在大明朝福建河南等地很常见,辽东这边比较少。
  严寒在这边就比较常见,也是他们防备的重点。
  另一个蝗虫灾害,目前还好,明史上的记载,大明终其一朝,基本五年一次,且大部都在山西,山东,北京,河南等地。
  所以对东江镇来说,只要防好严寒,有肥地,必能种出粮食来。
  就在众人正在北沟城上四下打量时,突然。
  前面传来轰隆隆的铁蹄声。
  接着整个大地都好像震动起来,许多人在城头都能感觉到城门在抖动。
  刹那间所有人的神情激动无比,众人举止望去。
  只前远处的天边,从几骑开始,到几十骑,几百骑,然后是几千骑。
  大股的骑兵在平原上奔驰,呼叫。
  “尼娘的。”丁毅看了破口大骂:“济州马刚送过来就骑上了?不能让他们养一养,缓一缓。”一脸心痛。
  原来这两个月济州陆续送来了三批战马。
  经过一年多的牧养,突哲儿让弟弟突忽烈,送来合格战马六千匹。
  他说是第一年,所以有点少,因为很多马马龄不够。
  明年开始,必保证有一万左右。
  当然,死亡率肯定有的。
  这六千匹马中,原本有七千多,养了一年死了一千多。
  另有不合格的战马约三千。
  丁毅拿不合格一千送给朝鲜,另两千也要了过来,准备当运输马用。
  所以他看到张经的骑兵,还有步营们,已经开始骑马了,顿时很心痛。
  他要求东江各部全都要学会骑马,将来和后金一样,出战时,人人带马。
  现在先分配到马的,都开始练了起来。
  不练不知道,一练起来,这马受伤挺快的,每个月要损失几十匹,这让丁毅更心痛。
  突然他又觉的济州岛养的马好像太少了。
  济州岛好像也太小了。
  “丁大人,兄弟们都等不及啦。”张经哈哈大笑,去年皇太极吃败仗,送了很多马,结果都是残次品,他的骑兵等战马早等不及了。
  边上陈有富突然道:“大人,咱们的战马太好了,比蒙古和建奴的都好,就那些不合格的,我觉的卖到明朝,能卖好多钱。”
  “。。”现场很多人无语的看着他。
  丁毅嘴角抽了抽,现在他的钱虽然够用,但谁不想多弄点。
  “登州那边现在战马什么价?”丁毅赶紧问。
  他的不合格战马,比起明朝的战马都要好。
  “市价是20两,实际要出到40两左右。”有人道。
  丁毅想了想,还是算了:“再等等,等马再贵点。”
  “。。”众人。
  看过北沟城后,诸文武又随着丁毅去了长生岛。
  这边的长生船厂经过一年多的建造,于今年三月完工,四月开始造船,历经四个月,第一船千料战船已经出厂。
  这是仿制明朝的大号福船,只是取消一层甲板,总长36。9米,最大宽度是8。6,吃水2。9米。
  新出厂的千料战船被命名为黄河1号,上面共有佛朗机炮4门,12磅炮12门,24磅炮6门,共22门炮。
  全船70个炮手,50铳兵,30枪盾兵,12个水手,核载162人,最大满员300人。
  这船开始以是海战为主,但考虑到丁毅经常要运人口和物资,后来缩小了里面其他空间,增加了运载量。
  原本设计是最大载重200人,硬生生变成300人。
  这艘千料战船,用的都是丁毅阴干了七八年的陈年老木,质量非常好,能用很多年。
  而现在丁毅四百料和以下的船,基本都用阴干一两年的新木头,船用的时间不长,可以用三四年左右。
  千料以上战船将用陈木,增加使用时间。
  在征服朝鲜后,他每年得到三千根适合制造大船的木头,从今年开始,丁毅以每年多给朝鲜一千匹马的要求,让朝鲜再提供五千根木头,朝鲜李倧兴奋的一口答应,五根木头换匹马?大赚啊。但丁毅也有要求,让朝鲜自己送货上门,送到旅顺。李倧想了想,也答应了,还是觉的赚。


第468章 学校改革
  现在丁毅每年有八千根大木过来,他以每年存三千根,用五千根的速度,囤积大木。
  原本皮岛这边自己砍大木的工人有九成转向其他用工方向,所有造船的木头,靠朝鲜提供和用存货。
  丁毅这边只少砍一点用来制炭的木头。
  这艘船出来后,将在旅顺和济州之间来回,专门用来训练水师,因为以后水师会配备大量的黄河号战船,必须要水师官兵提前适应。
  丁毅等人在李织的带领下,上船看了一遍,众水师将领非常满意。
  炮不少,空间大,即能打,又能运。
  唯一的缺点就是船速有点慢。
  但你要了空间炮又多,自然不可能速度也起来。
  因为这个船厂比旅顺那边的船厂还大,丁毅和李织研究过后一致认为,以后旅顺船厂专门造千料以下的船,长生船厂专门造一千料以上的。
  但仅有两个船厂是不够的,济州岛那边,在丁毅的计划中,也要造两个船厂,且更大。
  现在丁毅有钱有人,唯一能影响他进度的,只有工匠的数量。
  如果他工匠足够多,他能一年造五个船厂起来。
  但现在造的再多也没有用,造船工匠太少。
  这个时代造船工匠比铳匠和铁匠还少,还难找。
  丁毅也算有日本和朝鲜的支持,从这两地方弄了不少造船匠过来,还是不够用。
  从长生岛回来的路上,丁毅就一直在想,有什么办法能大量的为自己提供船匠工匠铁匠?
  靠抢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像自己所想的那样,自己培养。
  这些年他专注军事和经济,很少关心学校,上旅顺之后的第二天,他马上叫来李氏,洪安书,这两人在宋哲走后,是教育司的主要负责人,李氏负责女生,洪安书负责男生。
  教育司现在共有两座学校,一座在旅顺口,这是新学校,去年刚刚完工,能同时容纳五千人上学。
  当时因为面积不够,还毁了二百多亩粮田,把丁毅心痛的半死。
  另一座在皮岛,规模小了点,只能容纳二千学生。
  旅顺这个学校,用丁毅的话说,就是为了卖学区房。
  这几年他在旅顺建了大量的房子,借着上学的理由,去年卖了几千户,当时每户暴卖一百两到三百两,一共卖到八十多万两,好好的大赚了一笔。
  可见学区房在古代也是很有市场的。
  丁毅这番操作把过去几年发给工匠军官医生老师们的高工资,一下子回收了好多。
  这让阮文龙佩服的五体投地。
  可惜也仅仅到此为止,因为旅顺这边没地方建房了。
  他现在两地四十多万人口,旅顺这片就有十万,实在没地方盖房子了,再盖就要毁田,把农田全毁掉,这是不可能的。
  李氏率先向丁毅汇报。
  旅顺学校共有五十个班,共二千四百多学生,学生年纪在十岁到十八岁之间。
  另有五个班是军中扫盲班,即军中军官每年抽一个月来学字,只学字,和简单数学,每年每人都要参加一个月,有的学了好几年了。
  但只要通过考试就不用再来。
  如果认真学,很多军官只要一年就能通过考试,现在军中最长纪录是一个把总,学了四年才通过考试,成为大家的笑柄。
  而军中普通士兵的学习就由军官们回去教,每五天学一课。
  这样下来,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学习,丁毅的兵马基本个个都识字,绝对是整个历史上,识字率最多的军队。
  另外四十多个班中,有五个班两百多人是学制铳,有五个班两百多人学的船匠,另有五个班三百多人学的是造炮。
  还学种田,木匠,缝衣,制甲等等都是一个班一个班的。
  所有班都有文化科,即学认字和简单数学。
  几个班约五百人,主学的是大明朝的四书五经儒家经典,用前任教育司长宋哲的话说,是为丁毅将来培养地方文官的。
  丁毅以前没关注这边,现在才知道这边居然有五百多人主学儒家经典?
  主学个毛啊,当然当副课啊。
  丁毅决定改革,分级制。
  而且听李氏说,仅旅顺10岁到18岁的少年就有上万,这边才两千多人,大家都在排队进来学。
  现在只有旅顺的工匠子女,老师子女,军官子女等高等的才能进来学。
  距离学校远的百姓子女们,都没机会到学校,因为各堡城都有识字的,采取各堡自己教,基本就是识几个字为主。
  难怪我人手不够用了。
  现在像复州,金州,北沟城等都有上万人口,很多也有子女在,都是要建立学校的。
  “我要成立教育部。”丁毅沉声道:“李氏你任部长,洪安书任副部长。”
  两人俱是动容,李氏眉开眼笑,她一介女流,在大明是毫不起眼的存在,但在这里,居然能做官。
  “教育部的主要任务,尽快在复州,金州,北沟城,皮岛,长生岛,还有各岛,全部都要建立学校。”
  “这么多学校啊?”两人大惊失色,没想到丁大人要搞这么大。
  洪安书激动道:“丁大人说过,教育是立国之根本,必须的,必须的。”
  他是大明的读书人,在大明没考到功名,但在丁毅这里,他得到了尊重和重用,他是相当激动。
  当然要建,不然怎么再卖房子,丁毅想着。
  “所有8岁以上,18岁以下的都要上学,没有任何理由。”
  两人凝神细听,李氏突然想到什么,随身拿出一个小本本和炭笔,开始记起来。
  洪安书也赶紧的,果然也带着。
  丁毅看着两人拿本本和书,嘴角微抽,突然想到后世某个大佬说话时,边上一堆人拿着小本本。
  “咳咳。”他干咳几声,继续说了。
  他采用了后世的方法,旅顺建大学,主要是16…18岁之间的男女,学制三年。
  旅顺和金州等其他地方,包括各岛都建小学,主要是8岁到11岁之间的男女孩,学制四年。
  旅顺和皮岛有中学,主要是12…15岁男女孩子,学制三年。
  小学新近读,主学识字,数学,副课有儒学,队列,骑马三门,小学共五门课。
  中学需要到旅顺和皮岛来寄读,每年放寒假和暑假。
  主学识字,数学,地理,副课有历史,打铳(射击),弓箭,队列,骑马。共八门课。
  大学也是旅顺和皮岛才有,每年放寒暑假。
  这时文化课就变成副课了,另按各人选择和学校分配两种,分为制铳,制炮,造船,农事,医学,后勤等不同专业。


第469章 人人皆能成兵
  丁毅的这种学制,一个东江镇少年到大学毕业,基本只学到简易数学,识字,世界地图,国内外历史,然后就是会射箭,骑马,并拥有各种专业技能。
  文化水平估计和后世小学生三四年级差不多,技能相当于后世的职业技校。
  这也是丁毅现在急需的。
  至于科学家,物理化学什么,那不是他现在能考虑的,也不是他现在能培养出来的。
  考虑到选择专业时的平衡,虽然没有专门培养当官的儒学,但所有专业的人,毕业后都有机会当文官。
  必竟这个时代的人都想读书考上官员,而丁毅这边不靠儒学,学什么都能当官,从而保证他们能选择不同的专业。
  而在东江镇,无论工匠还是造船医士,工资都很高,这保证了每个专业都要有人去学。
  按丁毅这么改革,丁毅治下四十多万人,假设以学生2万计,若干年后,就是两万专业人才,并且每年都能出几千人才给他用。
  李氏和洪安书听着丁毅这样的安排,都眼睛大亮,佩服的不得了。
  “虽然前期我们会很辛苦,很艰难,但一旦踏上正轨,照这么进行下去,以后每年,我们东江镇最少都有几千人才出来啊。”洪安书和李氏齐齐叹道。
  “都是人才不敢说,但我相信都能用。”丁毅笑道。
  两人叹服。
  建这么多学校,最大的难点是老师和课程。
  好在丁毅在这边多年经营,一直在教书读字,现在能当老师教教识字,简单数学的人是有很多的。
  “地理用世界地图来教,要告诉大伙,这世界很大,地是圆的。”
  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