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之席卷天下-第3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前明廷定的税全不算,事实上以前也是名存实亡,根本收不上。
  这时有大量的商铺都不在里面,如肉铺,衣铺,脂胭水粉,杂货等,不在里面的还沾沾自喜。
  第一批被征税的人中,自然有不服的。
  有人还想学南直隶(南京),组织人驱赶殴打上门收税的捕快衙役。
  “杀”各县没有犹豫,户主被杀,家里被抄,所有财产充公。
  几个出头鸟被杀,其余的俱是瑟瑟发抖。
  这时官府有人出来保证,以后除了这定额税,不会再有其他税费,只是每年会调整高低。
  官府收税,就要保护商铺,有人敢到你们商铺闹事,必抓。
  其间路超的情报司行动起来,派人暗中鼓动各地青皮去商铺闹事,商人们报官,官府果断派营兵出动,活捉了几百个青皮,在各县当众砍头,查抄青皮家里,赔偿给商人。
  大部份青皮很穷,官府认为商铺破坏较大的,则免税若干。
  这下商人们的心情又不一样,突然觉的这种交保护费性质的税费,挺好的。
  你交了税,官府替你做主,还不收你的好处。
  这么好的官府,到那找啊,大伙自然慢慢认可了这种税。
  到九月时,各县府和登州一样,选最繁华区,设正规堵档,按各县人口不同,每县每州只准二家。
  与登州一样,按人口数每家每年要交一到五万两,县州下面的镇,每镇只准有一家,每年按人口数交三千到五千两。
  众商人趋之若鹜,纷纷投重金找关系竟争,莱州人口众多,有商人甚至提议,本州只能开一家,我给你们二十万。
  十月,登莱两地十几个县府同时打击红楼,每县州只能开二家,每镇只能开一家,与堵坊在同一条街上。
  每家按县府人口数,每年要交五千到一万两,镇级的则为一千到三千两,商人们同样趋之若鹜。
  很多之前被逼卖田的乡绅们,也开始竞争干这个行业,丁毅也果然上路子,支持一些失去大量粮田的缙绅们,算是对他们的补偿。
  这商业税能收起来,还是非常可怕的,特别加入了红楼和堵坊这两个暴利行业。
  到崇祯十二年(1639年)末,登莱两府加十五个州县所有镇新收各种商税破100万两(因为是先交税,所以算到当年9月算到明年9月一年的税)。
  登莱两地的商业税震惊丁毅的部下们。
  所有明末的人第一次见识到商业税的威力。


第654章 人生有多少个十年
  但对丁毅来说,这种还只能算是小钱,如果将来占有江南,商税将更加的可怕。
  当然了,这也是这个时代山东地区受灾不严重,丁毅经营的好,人口比较多的原因。
  你换成陕西山西等地,很多县都没多少人口,商业也不发达,你开价五千,也未必有人愿意干。
  明代不是没有消费能力,明代的人大量藏银,把银子做成冬瓜,一个个藏放在家里。
  明代有的是银子,只是大伙不拿出来消费。
  丁毅把堵坊和红楼放在一起,形成热闹的商业街,再把欧洲,日本,朝鲜,大员,济州,东江等地的特产拿到各县去卖,并且在他治下是没有宵禁的,晚上一样可以活动,促进消费。
  再控制数量,让他们相互以质量取争,争抢客源。
  商税的威力慢慢呈现,百姓也愿意消费。
  为了征收农田税,商业税,丁毅先征八千吏员,然后又在次年再征七千吏员。
  登莱两地新增吏员达到一万五。
  这在大明朝已经是不可想像的夸张。
  整个大明全山东省的官吏加起来,估计也没有这一半多。
  但想想后世,随便一个县里,吃财政饭的加起来,就可能有上万人。
  这个时代官员少,却能办事,以前就是靠各地乡绅。
  现在丁毅踢掉乡绅,全由自己人来办事,只要人多就好办事,人多了就有控制力。
  但丁毅在登莱十五个县府州仅吏员就接近一万七八千人(登州是最多的,以前就有一千多)。
  平均每县达上千吏员,对当地的村、镇级控制力极强。
  吏员们分县里和村、镇。
  县里的吏员家属,都由县里安排事做,比如建筑,缝衣,打扫卫生,清理沟渠,引流安置灾民等。
  村镇的吏员家属在各村被分配田地,囤田养渔,养殖家禽等。
  从而使丁毅的人马和势力,完成了从府,州,县,镇、村,五级的控制。
  当然,这样的花费也是巨大。
  这么多吏员的工钱、福利加吃等,有孩子的还要集中上学,这样一年各种开支近五十万两白银。
  这要放在以前,对丁毅又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现在每年他征税就一百一十万石粮,按现在的粮价,随便卖个二三十万石粮就够了。
  而吏员的家属们也帮着丁毅卖粮等各种用工,从而保证吏员全家都依附丁毅而活,死心踏地跟着丁毅。
  等丁毅商业税和农田税全收上来后,登莱地区仅每年两税,折合银子已经接近三百万两。
  有了钱他马上又大手大脚花钱,因为手下的营兵和吏员家属都要养起来。
  他开始修整各县道路,清理卫生,修建水渠,打造水车,加大用工,促进当地就业,和提升农田质量,银子哗哗的流出去。
  次年就用了一百多万,而这么多银子砸下去,不但带动了各种消费和用工,整个登莱各州县的面貌完全不一样了,老百姓都能体会到,很快人人称颂。
  并且经过丁毅这么一搞,县城卫生情况不说,乡村农田抗灾能力也获得极大的提升。
  看到登莱两地农商两税如此之高,东江镇的人也终于明白,只要有固定的地盘,有大量的人口和繁华的商业,这银子来的也很容易啊。
  丁毅层层推进,先全面控制登莱,再推进商业税,终于在经营登莱近十年后,开始获得丰厚的回报。
  过几年,等民心稳固一点后,他再征收其他所有商铺的商业税。
  到时又能小赚一笔。
  ………………
  时间回到崇祯十二年(1639年)六月。
  五月时,丁毅把登莱各地守备以上营将俱强留在登州,然后他自己也回到旅顺。
  而旅顺那边,还有朝廷宣旨太监王承恩在等着他。
  王承恩做为丁毅的老朋友,当年第一次过来宣旨时就与丁毅一见如故,但后来随着丁毅的官越做越大,崇祯对丁毅的印象越来越大,王承恩也很少再过来。
  但每次过来,丁毅都十分尊重他,对他也很有礼貌。
  这次朝廷再次颁旨,崇祯选来选去,还是让丁毅的老朋友王承恩过来。
  果然,这次宣旨时,王承恩连皮岛都没有机会去,丁毅直接向他表示,整个东江镇的封赏圣旨都给我吧。
  然后丁毅也没去登州任登莱总兵,并要派人送王承恩回京城。
  王承恩顿时感觉到大事不妙,私下劝丁毅,你是不是有什么想法,陛下虽然升了你的部下,但对你也念念不忘,你有太子少保,署左都督了呀,实在是武将里面,都无法再升了,再升就要封候啦。
  你有什么想法,可以和咱家说嘛。
  当时丁毅就说,要张应求任登莱巡抚。
  此时刘元也请辞,不肯去任保定巡抚。
  王承恩随行锦衣卫立刻赶回京城,说出丁毅的要求。
  崇祯没办法,最后妥协,张应求为登莱巡抚,刘元为济南巡抚。
  之后丁毅就凉着王承恩,对于王承恩要召集张济,徐威,毛信,肖永秋,等麾下诸将宣旨的事,充耳不闻,直接去了登莱,收编登莱营军。
  王承恩也不敢走啊,只好留在旅顺等。
  他们几个京城来的京军和锦衣卫都被软禁在一个院子里,那也不能去,每天有丁毅的人来送吃的。
  丁毅在收编登莱营军时,王承恩他们就住在这院子里,他发现每天来送食物的人都不同,这如果要想放消息出去,或收买人都没法下手。
  王承恩是个老实人,之前大伙都说丁毅狡诈,老奸巨滑,他还有点不信。
  他一直以为丁毅也是想自保,和祖大寿一样,怕崇祯皇帝翻脸不认人,所以不敢去京城。
  但现在他们住在这里,却被软禁,且每天送食物的人都不同,的确比一般人做的老到。
  这天王承恩正和随行锦衣卫百户魏观和几个京军聊天,这边实在无奈,王承恩也只能与人聊天打发时间。
  魏观也有心交好他,不时附合,寻找话题。
  几人说着说着,说到东江镇。
  有个京军实在忍不住,不由大声道:“这丁毅什么意思,把我们关在这也算了,连王公公也凉着,简直大逆不道。”
  王承恩尴尬笑笑:“无妨,丁总兵可能忙于军务,等他空闲,必会来的。”
  魏观用眼色示意京军不要乱说话,陪笑道:“丁总兵这待客之道也是,不让咱们走可以,让咱们四处迋迋嘛,不知这几年旅顺变成什么样了?”
  “咱家也不知道啊。”王承恩叹道。
  原来他们从莱州坐船过来的。
  自从丁毅开始在登莱建北港,朝廷所有人员想到旅顺,都从莱州湾坐船。
  下船前,所有人头上戴黑布,罩住眼睛。
  当时丁毅的行为就震惊众人,但无人敢反抗,只能被盖着布。
  所以他们根本看不到旅顺到底变成什么样了。
  王承恩被魏观说到,心中也很好奇,外面现在是什么样。
  他几年前来过旅顺,当时就感觉旅顺很干净,与京城不同,现在想想,还真很想出去看看。
  但外面有兵丁看守,他们又出不去。
  众人站在院子里,齐齐看着远处的高墙,各种心情。
  突然,外面一阵喧哗,接着有人挑着两个箱子进来,正是当天送午饭的。
  只见一个中年汉子,穿着一身得体的青布衣,神彩奕奕,走路有劲,他进来时还和守卫说了几句话,然后哈哈大笑,好像很熟,接着就挑了进来。
  王承恩他们面面相觑,内心更复杂了。
  和前几次送饭的一样,丁毅这边的人,神情神态充满希望和高兴,每个人都是开开心心的,不像京城很多百姓死气沉沉。
  连个送饭的普通人,都能穿着绸布衣,实在让他惊叹。
  前天那送饭的也是这样,后来魏观问了几句,对方说儿子刚工作,是工匠,工钱比较高,所以买的绸锻做了件衣服给他穿。
  而像他们这样送送饭,打打杂的工人,开始每月只有三钱银,呆在旅顺每过三年工钱涨一钱,另丁大人包吃早饭和午饭。
  当时魏观想多问问,但对方才说了两句,就不肯说了。
  “各位大人,将军,吃饭啦。”新来送饭的中年大汉哈哈一笑,放下扁担,抬头和魏观对视。
  刷,两人同时脸色大变。
  中年汉子反应很快,飞快的回头看了下门外的守军,然后赶紧低头,打开箱子,拿出一盒盒的饭菜。
  他拿盒子出来的时候,手已经在情不自禁的抖动着。
  好在他心理素质似乎也不错,深深几个呼吸后,终于慢慢平复下来。
  王承恩也感觉到不对劲,凝惑的看向魏观。
  魏观脸色通红,左右看看:“吃饭啦吃饭啦。”招呼四周几个人吃饭。
  他自已也上去拿了一盒,然后一步步后退,往右边一个柱子后面走,并不时抬头看中年汉子。
  中年汉子站在原地发盒饭,也不时看他,还用余光看门外。
  他内心好像很纠结,犹豫了好一会,在魏观的目光中,终于往前走过来。
  两人走到柱子后面时,魏观飞快几步,躲进房间,汉子也赶紧跟了进来,吱,把门关上。
  王承恩长舒口气,拿起盒饭吃了起来,心情好像好了很多。
  中年汉子刚走进去。
  扑通,魏观单膝跪下,语气激动道:“拜见百户大人,没想到大人,你还活着。”说着眼泪也要滚出来。
  原来这中年汉子仍是当年和袁贵一批,混入旅顺的锦衣卫百户王海亮。
  当年锦衣卫派了大量细作进旅顺,有人被赵大山他们抓了,有人直接投了(比如袁贵),而这王海亮,当年在皮岛找了个刚死了家人的小孩,牵着他一路来到旅顺,居然被他混过去了。
  王海亮几乎要哭:“快起来,你,你也是百户啦。”
  “都快十年了,我以为百户大人已经死了………”魏观当年就是王海亮手下,且是好兄弟,这次前来旅顺,也是自告奋勇。
  因为当王海亮来后,再无音迅,所有人都以为他们死了。
  王海亮能混进来,一呆近十年没事,也是有点水平的。
  他马上反应过来:“我不能和你说太久,马上要走,你有什么事要说的?快?”
  “百户大人出不去?”魏观感觉旅顺这么大,总有办法能出去吧?
  “我出不去,也不能出去。”王海亮说到这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