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丁毅主动说要让权,这把他们给激动的。
东江镇徐大堡的文武们也纷纷跪下,不过他们太了解丁大人了,恐怕不是想像中的让权。
“你们起来罢。”丁毅先让他们起来,然后继续道:“为了限制君权,朕决定。”
“扩充内阁,内阁成员共二十二人。”
“。。”刚刚兴奋无比的王铎他们好像脸上被人抽了一巴掌似的,满脸通红。
这,这,这什么鬼?
内阁大臣变二十二人?这到底是限制君权,还是限制咱们的权?
丁毅这会一挥手,钟显拿出一大堆纸张,分成现场诸人,每人拿了一大叠,不知写了多少东西。
丁毅成立大乾新内阁,成员二十二人。
计有:内阁首辅:张慎言。
内阁次辅、礼部尚书王铎。
户部尚书陈有富。
兵部尚书张缙彦部。
吏部尚书张忻。
刑部尚书马士英。
工部尚书李忠义。
财政部尚书阮文龙。
农业部尚书杜如海。
商业部尚书钟镇奴。
教育宣传部尚书洪安书。
卫生部尚书赵理。
城事部尚书赵大山。
司法部尚书吕大器。
能源部尚书姚新汉。
交通及建设部尚书宋飞。
海外安全部尚书尚可喜。
退役军人事务部尚书魏继业。
另有锦衣卫指挥使路超。
大乾海军司令部总兵官郑芝龙。
大乾陆军司令部总兵官张经。
大乾皇家大学副校长宋应星。(校长由丁毅兼任)
丁毅的人还好点,以前在旅顺和东江镇时就分了很多部门,但王铎和张慎言他们是看呆了。
丁毅在纸上进行了很多讲解,大伙也仔细的在看。
首先各部在各县、府、省都有分局分部。
其中原都察院改为司法部,职能除了督查全国,还负责起草新的律法,制定大乾皇朝律法,建设和管理全国监狱,大理寺的职责也划归司法部。
这里监狱从各县衙脱离出来,直接归司法部管,从而防止当地县衙将人私捉大牢。
但司法部没权力把人抓进去,有权抓人的是城事部。
城事部在地方上叫城事局,城事局的职责包括以前的捕快,后世的城管,即户口管理,城市管理,罪犯抓拿,还有现在张贴各种朝廷通告。
赵大山相当于后世城管局长加警察部长。
城事部可以抓人,但管理不到监狱,抓人之后,要由当地刑事局审迅定罪后,可以押入到监狱。
这样从抓人,到审迅,到关押,分属三个部门,把县令至高无上的权力,先完全分解。
古代的县令权力极大,后世无数部门的权力集于一身。
丁毅直接先把县令的权大大的消减了。
凡有死罪,必须得到京城部里的审核和批准。
礼部其实没啥大变化,户部变化比较大。
因为有财政部分离出来,这是根据丁毅的农业税和商业税来区别。
农业税收上的粮食,皆归户部管理和分配处置,商业税收上来的是白银,由财政部统一管理和分配。
户部同时管理全国粮仓建设,粮食的储存囤积,全国军士的粮食吃用,官员的吃用,皇室的吃用等。
农业部负责全国囤田,水利,畜牲,瓜果类的生产,养殖。
农业部王铎他们能理解,商业部的职能也不小。
包括后面商业税的制定和收取,和外国的通商,甚至丁毅将来要成立银行,发行货币,皆由商业部组织进行。
财政部则负责全国所有现银的收入和支出。
吏部和兵部变化也不大,丁毅取消了明朝的五军都督府,只有兵部统管。
但兵部下面,添加了陆军司令部,和海军司令部。
两个司令部的总兵官,郑芝龙和张经,都是同样进入内阁的。
能源部则管理全国和海外的矿产资源,同样是个赚钱的大部门,另外盐业和白糖都暂归能源部。
交通建设部的事情也不少,国内交通道路的建设,新驿站的建设(因为崇祯裁减驿站,使李自成造反。)丁毅为了信息的传递加快,要求重新建设驿站,同时修建全国道路,如果将来有电报出现,驿站的人员都会转为电报局人员。
另交通建设部下面负责全国的造船厂,还有当地各种城市建设。
锦衣卫相当于情报局,还是负责国内外情报工作,直面丁毅。
海外安全部则负责海外殖民,和殖民地的管理,目前仅有济州和大澳、吕宋、安南四地算,大员不算海外殖民地,这个部门也是有单独的军队,人数待定。(丁毅打算把他们当东印度公司这样建设,专门在海外打仗殖民赚钱。)
退役军人这个部门,是因为丁毅以后会把战兵服限时间压缩为五年。
五年后退役,由这个部门来安排退役后的工作、任务。
想继续打仗的,可以进入海外安全部的海外部队,进行海外殖民。
这次内阁改制,非常重大,从六部扩展为十几部,把六部的很多权力都分开了。
但正如丁毅所说,君权也将被限制很多。
“朕刚刚看了一些奏章,什么问候了,请安了,有的省官员,屁大点事都上奏,刷存在感,简直是尸位素餐,对的起朕发的俸禄吗?”
群臣默然。
自古以来,下面的官员都是这样的啊。
“以后什么奏章就往什么部发。”
“各部自己解决。”
“比如吏部,七品官员以上升迁,调动,和处理等,由各府州自己定夺,五品以上官员升迁,调动和处理,由各省自己定夺,三品以上官员升迁、调动和处理,才报由朕来批阅、任命。”
官员们喜欢争权,主要就是财权和人事权,丁毅第一条先把自己人事权给限制了,官员的任命,由地方和吏部自己决定。
他表态,理论上吏部考核的官员,皇帝只负责任命,不干涉,但皇帝也有一票否决制,如果觉的这个人不行,可以直接否决,并有提名权。
仅这么一搞,以后吏部的事就少了一大堆,丁毅在人事上的事也少了一大堆。
有官员们肯定很高兴,皇帝真的限制自己的权力了。
其实丁毅还保持着三品以上的任免,而各路总兵等于只能由丁毅任免,而大量的中下层军官都是总兵直接任免,少量中层由兵部任免。
丁毅掌控着军队的总兵和中下层军官,比掌控吏部的文官要重要的多。
这时阮文龙小心的提意见:“皇上,这样的话,下面的督抚权势会不会过大,官员都是由他们任命和升迁?”
这是提醒丁毅,以后封疆大吏们会不会成独立王国。
“地方督抚四年一换,知府知县五年一换。”
“官员的升迁,不是由他们决定,他们和朕一样,负责批阅,官员必须由司法部、城事部、教育部、卫生部、建设部、财政部等诸部联合考核,从优到合格,择优晋升。”
简单来说,一个知县每年一考核,由州府级的相关部门,对其辖区农业税,商业税,学生数量,医疗设施建设和医士配备,县府水利,农田,道路建设,案件处理情况,财政收入,等各方面进行考核。
第809章 摊丁入亩和降税
连续三年优秀者,可以破格提拔,五年一优秀者正常提拔,五年合格者,平调,第二个五年还是合格,则降职。
若五年中有二年不合格,降职,三年不合格,免职。
这样考核的话,地方官员所谓的人事权,其实和丁毅这皇帝一样,只是一个任免权,晋升调动,都是要看考核。
地方督抚也是一样,由中央诸部直接考核全省的各项指标。
军将们同样都需要考核。
“像山东省,在朕手上,每年税银三百五十万,税粮二百万。”
“朕现在交给蔡懋德,如果你每年税银二百万,税粮一百万,这肯定就是不合格的。”
“当然,粮食产量受天气影响,百姓失收,消费也会降低,所以可以根据天灾,上下有所调整。”
丁毅现在刚建国称帝,一切考核还是以数据来说话,先让朝廷能正常运转起来,有足够的收入可以开支。
下一个五年,就要全面考核民生,注重民间的呼声,鼓励百姓进京告御状。
他要现在接受告御状,下面的乡绅地主们还不潮水般的往京城来,个个告他这大乾皇帝。
群臣听完,也都脸色凝重起来。
丁毅看似放权,但考核严格,其实所有人都没有权,所有的权,都在你为官一任的表现上面。
其实历史各朝,都有对官员的考核,但从来没有像丁毅写的这么细。
丁毅每个省每个府每个县,根本人口和田地数,都要制定相应的农田税和商税,甚至连有多少学校,多少学生,多少医生,都有规定。
每年当地征兵多少也有替定。
考核之细,短时间在场的官员都看不完,他们越看越是心惊。
“这些东西,你们好好看看,每个人都要看完,看完后放下,不得带走。”
“然后有什么疑问,或觉的不妥之处,大伙都提出来,一起改。”
丁毅给他们每人差不多一叠资料,都是这次的改革资料,众人光看就要看半天。
当下,所有人也不再说话,低头细看起来。
写在最前面的,当然是一些比较重要的改革。
比如丁毅学自清朝的‘摊丁入亩’又叫摊丁入地,地丁合一。
这个政策,原本在雍正时期开始实行。这种制度的实行,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了人口增长。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身自由,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赋税规则的简化减少了官府打马虎眼任意加税的可能。
摊丁入亩的实施,直接导致中国人口的爆炸性增长,从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人口突破1亿,到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突破3亿,再到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全国人口突破4亿,占世界人口超40%(1830年全世界人口为10亿),奠定了中国人口大国的基础。
明朝,丁银与里甲、均徭等四差银一起,都由地方官员征用,并不上缴明中央政府,实际上这项收入多落入官吏的私囊。在明朝中央政府那里,也没有全国丁银的统计数字,只有户丁的总数,在行政及政策制定方面,中央政府也未涉及丁银的处理以及如何支配的问题。
丁毅在山东省等自己控制的地盘,都是按田亩数来收税粮,不收银子,与明朝也不同。
丁毅自己的方式其实就是清朝的摊丁入亩,不过清朝收的是丁银,丁毅收的是粮。
而且丁毅在山东各省收时,比清朝还狠一点。
清朝十亩以下每丁(一个成年劳动力)每亩为两分钱。
假设一家五口,有两个成年劳动,大概是一亩四分钱,十亩为四钱。
四钱银在明朝,那怕是一石一两银的低粮价时候,才不过四斗粮。
而丁毅十亩以下收两成粮,按一亩两石产量计,十亩二十石,两成就是四石粮。
所以丁毅的税收表面上看是清朝摊丁入亩的十倍。但清朝的摊丁入亩是以‘丁’为基础,丁毅是田为基础,收税主体不一样。
比如清朝一家五口有两个成年人十亩田,就是两个丁,收税按两个丁乘十亩算,丁毅这边,你一家五口只有十亩田,还是按十亩田算。
整体比较起来,肯定没有十倍,当然,丁毅的税的确比清朝时重了点,这也是他前期有大量粮食,支撑他席卷天下的根基。
而他收税收粮和清朝收银与是时代不同的原因,明末粮食奇缺,白银也不流通,大量的白银在富人的地下窑子里藏着,所以丁毅收税以粮为主。
现在天下平定,丁毅还收商税,所以他决定改正税率,降低百姓的压力。
同样是摊丁入亩,根据清朝时用‘丁’当收税主体,全国统一标准,十亩以下,零点二成。
从两成降到零点二成,降了足足十倍,这样田少的百姓,税率非常之低。
十亩到三十亩,每丁零点五成。
三十一亩到六十亩,每丁一成。
六十一亩到一百亩,每丁一点五成。
一百亩以上,每丁两成。
一千亩以上,每丁三成。
另外,家中有人当兵者,免三年。
从清朝实际的统计情况来看,当时天下三十亩以下,约占百分之八十,这部份是交税主体。
看到这里,陈有富率先提出异议:“皇上仁德,体凉百姓,但这样税收直接大降,比我们在山东济州大员等地,少了足足十倍?”
“而皇上到处征兵,增加吏员,全国要在一年内增上百万的吏员,数十万兵马,这些税粮够用吗?”
这是东江镇所有官员担心的事情。
丁毅大幅降税是好意,但是收下的粮食会够用吗?
丁毅想了想,只能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