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之席卷天下-第5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有人指证,还有行凶者中间自己人承认,最后打人的八个都确定了罪行。
  第三天,八个人的家属都被叫去城事局,并要求他们带上银子和马车。
  家属们都莫名奇妙,但还是带了银子去,还以为官府收银可以放人。
  结果到了现场后,城事局吏员道:“被打的女子中,伤最重的,骨折十六处,右手右腿都断了,头骨也有碎裂。”
  “按大乾律法,首犯斩首示众,余犯双倍。”
  陈锋几乎晕厥,没想到处理这么重,关键第二天他也被通知开除了,直接从锦衣卫变成普通百姓。
  家里的授田和房子全被没收。
  第四天司法部就批核下来,然后城事局召集了京城数千百姓来观看大乾元年的第一次午门斩首。
  刑部先斩了陈志,然后把另七个凶手带到现场,当众杖打,再有医生来判断。
  第一波打了好一会,医生判断,骨折十处,右手断,左手没断,再打。
  第二波第三波再打。
  最后七人个个左右手左右腿全断,骨折三十二处以上才算。
  其中有两人活活被打死,死后伤重不治又死了三个。
  家属们哭的昏天暗地,但你以为这样就完了?
  城事局又道:“朝廷为了你们的案件,动员了一百多人力,和十几次马匹,城内城外奔波多日,还请动医生,刽子手等,包括今天组织现场斩首,打人,都是要钱的,还有证人费用。”
  “朝廷一共出资四百六十两银,需要你们八家平摊。”
  “另给三位伤者每家一百两的赔偿。”
  “现在交也可以,明天午时前送到城事局也可以,总之一文都不能少。”
  有家属疯狂大叫,还有没有王法了,大明朝都不会这样,打死我们的男人,还要我们出钱?
  “这就是咱们大乾的王法,你可以不给。”城事局吏员冷笑:“你试试?”
  “明天午时见。”
  说罢,大家开始散场,无人理这些家属,最后家属后还是老老实实的交钱,钱凑不齐的直接被抄家抄田,驱出大乾,送到济州。
  一月下旬,有商人听到京城最近的几件案件,考虑了几天后,跑到顺天府城事局求助。
  商人是江南的布商,一直做的生意是把江南的布运到京城,由京城的布商来卖。
  崇祯十六年进京时,他给了五百匹织物当时的京城一个布商,对方打了收条,却一直没给钱。
  接着进入崇祯十七年,天下大乱,京城也被攻破。
  好不容易等丁毅平定京城,商人再次进京要钱,对方说家被闯军抄了,没钱。
  现在已经两三年时间,对方一直欠着也不给。
  但商人说,对方在京城,还在开布铺,生意也不错。
  这商人当天进城事局时也吓了一跳,因为刚一进去,好多吏员都围过来,纷纷问他要办什么事,热情的不得了。
  甚至还有人亲自泡茶,请他坐下,细说。
  商人以前那见过大明的官员们这么热情的,一时有点不适应。
  等他把事情讲完后,对面的吏员笑问:“一百匹织物当时值多少钱?可有凭证?”
  “都有凭证,计有纻丝五十匹,每匹三两。”
  “黄纱绫五十匹,每匹八钱。”
  “绵绸五十匹,每匹八钱。”
  “粗白绵布五十匹每匹四钱。”
  “黑青苏缎二十匹,每匹八两………”
  最后凭证上显示,总价为四百六十两银子。
  “好。”吏员拍案而起,兴奋的大叫。
  搞的商人莫名奇妙。
  次日,两吏员带着商人上门要钱。
  掌柜的很嚣张:“我家主人是刑部郎中费大人(正五品高官)。”
  “今天到我们到场了,三天内交钱,并按利息折算给黄老板。”吏员不急不徐,向他说明了三天内要交钱,然后写了张传单,递给掌柜,逼掌柜签押。
  掌柜不肯,吏员直接往店铺里一扔,转身就走。
  三天后吏员带商人黄老板再来,对方拿了一百两银子,说先付一百两,想打发他们。
  吏员没有客气,当下直接宣布,按新的大乾律法:“我们已经通知过你,过时不还,罚十倍。”
  “三天后我们再来收钱。”
  说完,头也不回,转身而去。
  当晚那郎中找到刑部尚书马士英,请马士英找城事部尚书赵大山通通气,说说好话,还想送银子给赵大山。
  马士英大惊,现在大乾谁敢收银子?没有用的,你赶紧把钱还了吧。
  郎中哭道,要十倍呢?抢钱啊?
  马士英想了想:“三天后你再不给,可能是二十倍,五十倍。”
  “杀了我也没有。”郎中哭叫道。
  他心存侥幸,而且此时大乾刚立,新皇帝还是要用他们这些精英官员的,再说新的大乾法典又没正式出来,凭什么啊?
  他准备了一千两子,打算三天后解决这件事。
  不料三天后吏员和商人一到,商人是同意了,城事局的吏员不同意。
  商人原本只有四百两银子,现在对方愿意赔双倍,当然愿意就这么算了。
  但吏员一本正经,我大乾以法治国,岂是儿戏,你说算了就算了?
  现在是二十倍罚款。
  掌柜自然说没钱,要等郎中大人回来再说。
  吏员不管,很快调集了二十名同仁,过来抄家。
  先抄商铺银子,再抄郎中家里的银子,银子不够就抄田,田不够再抄房子。
  好在这郎中家里还是有点钱的。
  一共抄出两万多两,吏员按规定,先收二十部罚款,为九千二百两。
  然后城事局二十名吏员的出工费,每人十两,共拿了郎中家里九千四百两白银。
  其中九千四百两里有两成是办事提成,但办事的吏员最高只能拿一百两。
  另有一千六百八十两里,有大部份要交给朝廷。
  而商人拿到七千多两赔偿,简直不敢相信。
  商人欣喜若狂,又惊又怕,赶紧要拿一千两出来给诸兄弟喝茶。
  众人宛拒,因为不能收。
  事后,该郎中因逾期不还,品德有亏的理由被免职,踢出了官列。
  进入到仁德元年后,大乾的‘天下事’每期都会有一两件发生在京城的案件记载,用来提醒天下的官员和百姓们,大乾的律法已经和大明不同,做生意的如果不好好做生意,用各种龌龊的手段,只会被重罚。
  欠钱的人,老老实实还钱,不然下场也会很惨。
  至于青皮流氓们,动手打人之前,好好想想有什么后果。


第821章 江南的反对之声
  仁德元年天气有点冷,皇后的册封大典因此推迟了一些时日,而且这时女官还没有确定。
  一月二十八日,宫中的女官候选人经过几个月的集训,考核,终于到了决定人选的时候。
  今天是朝廷休息日,丁毅也起的很早,然后到东暖阁批了会奏章,现在很多小事情不会发到他这边批阅,能发到他这里批阅的有,地方上的死刑案、大案。
  税收数据,各省收入数据,三品以上官员升迁,三品以上军将升迁。
  还有就是改革的推广进度,成效。
  从奏章来看,民间对今年的新科举非常期待。
  这种奏章你要是放在明朝和其他朝代,可不一定是真实的民间反应,官员们能把丧事喜报,蒙骗中央。
  但在大乾,地方官员上报到皇帝那里的奏章有两种,一种是必须报的,比如这改革数据,税收数据,地方收入,官员考核等,这各必报的奏章,需要地方头头和各部负责人一致通过,盖印章,签字,少一个都不行。
  像科举的事,县令,县丞、主薄,巡检、教谕等都要认可,才能报到皇帝这边。
  这么多官员要窜通起来,一起说假话可不容易,毕竟现在很多县级官吏,都是丁毅安排提拔的人。
  而且各府会对县,省会对府进行督查,查实,双重保证奏章的准确性。
  因为丁毅知道,古代蒙骗天听的事太多了,皇帝坐在京城根本就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事,不知道发生事情的真和假。
  古代一个县才几个官员,几个人说了算,自然容易欺骗上面。
  现在丁毅在一个县有几百个官吏,再想串通起来欺上瞒下,几乎不可能。
  除此之外,司法部也常年有官吏在天下巡查,就是用来打假,说假话,报假情报的具要严罚。
  另一种奏章不是必须报的,比如县令和知府或巡抚,想单独报件重要的事给皇帝,你可以报。
  不需要经过别人同意,但你得保证,这是重大的事情,而且要准确,一旦报上去,皇帝叫人来查实,查到假的同样要抄家砍头的。
  丁毅看了会全国相关的奏章,奏章里都说百姓们反应还挺迫切,都等着仁德元年第一次科举。
  下面反应这么激动,是因为现在丁毅在中央已经弄了二十二个内阁,十七个部,而地方还是县丞、主薄,巡检、教谕什么的。
  所以今年要把地方的行政系统和中央对应起来。
  各县都会有十几个局(内阁有些职能在县府会合并),府州同样是十几个局,省级是十七个司对应京城十七个部。
  这就会增加大量的官员和吏员。
  按丁毅现在的规定,各局各司都是一名局长(郎中),两名副局长(员外郎),有些部门负责人为官,下面的人为吏。
  当然,大乾的官和吏差不多,待遇和级别问题而已。
  而官员犯错或退休,调升等,吏员都可以替补上去。
  次此科举,各县都是在当地直接招人。
  且很多专业局(司)都要只有专业的人能考。
  比如教育局和卫生局,只能有医生和老师才能考。
  能源局,需精通矿产,包括盐糖等在内。
  这下子不是读书才能考了,很多矿工和盐商都能考。
  所以地方百姓非常欢迎,当然了,大部份以前的读书人很不满意,明朝给了读书人太高的地位,现在一个矿工都能和他们平起平坐了,这还得了?
  于是有些奏章也提到读书人不满,但再不满,现在每个县的官吏数,比大明一次科举加起来还多。
  以前你们院试过了也不是官,乡试过了也不是官,会试过了还不是官,你们还想怎么样?
  现在一旦考过,就能当官和吏,数量比以前还多,大家都有机会,所以,真正的不满的还是少数比较清高自傲的人。
  没一会,丁毅看到南京巡抚的奏章,原崇祯时翰林院侍读学士,礼部侍郎钱谦益在江南到处鼓动读书人不要参考。
  钱谦益在文学上地位崇高。被后世满清学人称“本朝(清)诗人辈出,要无能出其范围”。
  包括郑芝龙当年都把儿子送给他教,可见他在江南文坛地位十分不一般。
  他突然站出来,很快得到江南大量读书人的支持。
  他们都说其他人不配与读书人一起考官,所以他们决定不考。
  奏章中说,南京不打算考的,估计有数百人。
  南京反应这么强,包括钱谦益反应这么激烈,也和当初丁毅强势镇压南京有关。
  当年丁毅裁解南直隶六部,钱谦益等没有等到好处,接着又在南直隶大力镇压勋贵,没收田产和财富,搞摊丁入亩,人人交税,得罪了大量的官员和读书人。
  现在天下间,最反对丁毅的,大概就是江南一带。
  丁毅很快批示,大乾有的是人,他们不考,自然有人会去考,不用管他们。
  批完之后,丁毅下令,召锦衣卫指挥使,路超进宫。
  电影电视里招个人进宫挺容易的,丁毅这边一般都要等半个时辰以上。
  为了节省时间,丁毅还允许宦官们在皇城骑马,第一时候出宫门。
  但京城有点大,很多官员召进来,都要半个时辰以上。
  他又批了会奏章,已经有感觉到无聊。
  突然好像想到什么:“钟显,朕下午要干嘛?”
  钟显小碎步过来:“下午女官要被选出来,皇爷说想去看看。”
  丁毅想着,为啥女官不是让朕来选,让宦官选能选到什么好货?
  但大明朝就是如此,他自己也没改,现在有点后悔,觉的以后得下旨,改掉这种不良风气。
  可转念一眼,这次有徐樱在,如果让自己选,选还是不选?恩,还是让宦官选算了。
  其实他有点想暗示王相尧,不要选徐樱,不要选徐樱,但又觉的对不起徐夫人。
  男人就是这么奇怪,毕竟徐樱在他心里有种很强烈的感觉。
  “走,陪朕走走。”丁毅扔掉笔,站了起来。
  钟显和素月一左一右,后面还有宫女和太监,跟着丁毅身后,往右走。
  出了东暖阁,右边不远处就是景和门,穿过景和门就是东六宫。
  再穿过东六宫南边的交泰殿就是仁寿宫。
  丁毅想去仁寿宫提前看看女官们。
  但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