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此同时,大量的长枪兵往前,铳兵往后。
接着有人拿出更大的雨蓬,层层叠叠放开后,用棍子拉起四个角,形成遮雨棚,然后把火炮推进去。
一个防雨雨棚更做好了。
城头的沙雄安不知明军在干嘛,只看到明军拉起一个个雨棚,这让他目瞪口呆,不知是什么东西。
“防雨的,明军在防雨。”有人惊叫:“那一会明军的火炮可以用了。”
“特娘的,哪玩意能防雨?”沙雄安有点不敢相信。
因为历史上从来没听说过,也没看到过。
何况,下雨天谁打仗?明军有病吗?不会雨停了再上?
武定城最大的缺点是没有护城河,明军要下雨天攻上来,这还是特麻烦的。
因为城头的所有防守武器都不能用,火炮,火油,火桶,万人敌等等。
轰,突然空中传来雷鸣声,接着现场乌云越来越浓。
没一会,哗啦啦,细小的雨丝便飘落,然后越来越大。
。
外面大概搭建了一百个遮雨棚,只有正前方十个有火炮,其余的雨棚里都站满了人。
天空突然下雨,沙雄安脸色也变的难看起来,而且那雨越下越大,城头的土司兵纷纷开始后退,或下城墙躲雨。
“不许下,不许下。”沙雄安大怒:“明军也在雨中,不许下。”
但雨越来越大,上面的火炮都没有人管,很多火药直接就湿了,能抢救到的,也要搬到城下和瓮城去。
开始还有人在他的命令下不下城,但随着雨连绵不断,没有停的迹象,沙雄安自己也站不住了。
这种下雨天,明军要是来攻城,岂不是有病?
他实在想不出明军如何来攻城?
“走。”沙雄安自己也赶紧下城,留着人在上面打伞和披着蓑衣看着。
不一会,正面城墙上,只余下十几个披着蓑衣和打着伞的人。
赵大山正站在一个雨棚里看着,不时用望远镜看城墙,下雨天虽然视线不好,但也能看到城墙上确实没什么人。
也是,这个时代下雨天谁打仗,大伙都休息呢。
可是咱大乾的兵马,偏要在下雨的时候打。
“准备,推炮上前。”
随着赵大山一声令下,有辅兵背起装满泥土的沙袋,有兵士纷纷去拿雨棚的四个角。
四个角的棍子被举起来,雨棚也高高被举起。
然后炮兵们开始推着炮,雨棚跟着缓缓移动。
后面还有雨棚保护着火药和炮弹,一起往前走。
疯狂的下雨天里,所有人看着几个雨棚缓缓往前移,如果遇到水坑不好走,会有人背着沙袋往前来填。
“不好。”城墙上的守兵看到明军上前,又惊又怕又不敢相信,纷纷跑下去向沙雄安汇报。
沙雄安这会还没回府上呢,正想着回去洗个热水澡再说,突然接到汇报,明军进攻了。
“什么?怎么可能?他娘的,他们有病?”沙雄安没办法,赶紧疯狂回城头,同时下令:“集合,集合,把民夫也都叫来集合。”
但这会整个城中在下大雨,谁肯出来。
等他匆匆跑回城头,明军的雨棚已经来到城门口三十米外。
沙雄安鼻子都气歪了:“为何不打?”
众兵士顶着大雨,一边不停的摸脸上的雨水,一边问,用什么打?
火炮现在不能用,弓箭也不能用,这用什么打?
沙雄安瞠目结舌。
然后眼睁睁看着
“他娘的,拿箭射,射啊。”
他也不管了,就算弓箭报废也要射。
可这会赵大山的大炮已经对准了他的大门。
“轰”
火炮率先打响。
雨天的箭很难射,距离和力道都不好控制,好不容易射中雨棚上面,箭都插在上面,无法透入。
就算透入,
短时间很难影响到火炮。
而且赵大山那边第一炮就把城门打了个洞,接着就有兵士穿着雨衣,再用雨衣包裹着百人敌直接冲到城门
轰,轰,轰,三声连爆,武定城大门被轰然炸开。
仁德元年三月,赵大山在狂风大雨下率兵攻城,打了城中守军一个措手不及,很多守军都呆在屋里避雨不愿出来。
大乾的兵马杀进去后,他们都不愿出门。
因为下雨,弓箭几乎无用,明军的铁甲牢不可破,简直是一边倒的战斗,两小时不到,尽灭城中的叛军。
第829章 仁德的第一次科举
赵大山奉丁毅的命令专门为了沐氏财富而来,第一时间攻破武定城。
进城之后,他从抓到一个叛军口中得知,沙定洲还准备将所有财富先埋到地底山下的,不过还没来的及动手,赵大山的兵马就杀进来了。
“来我去看看。”赵大山也奇怪,到底多少财富,运了四十多天。
路上他问这叛军俘虏:“你们点验了没有,一共多少财物?”
“只有万氏知道。”对方哭道。
他们运出昆明时,万氏点验过一次,但中间有很多民夫甚至卫兵都偷走一点,到了武定肯定要少,但也只是少九牛一毛。
等赵大山到了其中一片地方,也是看的震惊。
他们用箧来装盛,是当地一种用藤治的藤框,当地人叫箧,每箧装满后是一百斤。
黄金、赤金、琥珀、佛顶石等,各种珍宝都是满箧满箧的堆在一起。
仅这些珍宝,属于沐氏的一共装了125000箧,另有昆明掠夺到的,装了30000箧。
赵大山都不知道如何统计这价格。
仅黄金有一千多箧,共十几万斤。
除了这些外,另有白银三千多万两,堆积成数十堆银山,赵大山要没攻进来,他们打算先埋起来埋到地下。
其他珍宝,绸棉等各不计其数。
这还是城破之间,很多乱兵私拿,四下逃窜后留下的。
事后赵大山清点统计,毛估估算,按当时云南的价值,这些所有财富加起来,价值一亿白银是有的。
难怪历史上李定国有钱有粮和满清干,当时大西军进来打破李定洲后,应该大部份落到大西军手上了。
当然了,大部分珍宝短时间内是变不了现的,像沐氏储藏了大量的琥珀、佛顶石、各种珍宝珍玩等很难一下子卖出去变成现银。
这么多财富要运走可不容易,好在他们有水路可以走,留下一部分在当地用于重建,先运到贵州,再从贵州镇远水驿道往京城运。
前花费后大半年才运到京城,财政部阮文龙嘴巴都笑歪了。
他们的大乾,大概是各朝开国以来最富的一个皇朝,阮文龙都感觉钱越花越多。
赵大山原本还想平定云南后再走,但朝廷于四月中旬来了诏令。
圣旨说,如果己打下云南,留杨畏知为楚雄总兵,率两万兵马驻守楚雄,守云南中部,艾能奇为昆明总兵,率两万兵马守云南东南部。
吴朝忠为大理总兵,率两万兵马守大理,北控鹤庆府等地。
各部都只留原一万乾军,然后在当地募兵和这次的降兵中挑选,重训。
如果还没有打下,再调广西兵进来。
这种圣旨很少见,赵大山知道皇帝怕他有失,心里很感动。
四月,赵大山带沐天波和其家人回京。
六月中旬他们来到京城,沐天波连丁毅的面都没见到,直接被全家发配到济州岛。
同样的六月,仁德元年第一次科举在全国开始,引起全天下的关注和震动。
科举什么时候开始,后世各有说法,但总体来说,大伙一致认为汉朝以前,基本都是“世卿世禄”世袭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即使有某种举荐选拔,也基本上不超出宗法家族的范围。举荐选拔超越世袭血缘关系的罗网而登上高位的只能是极其偶然的例外。
所以说,汉以前,当官无非是贵族、血源、宗亲等几种世袭方式。
后世关于科举的开创有各种说法,有说汉朝的,因为汉朝有秀才(茂才)、明经、明法、贤良方正、孝廉多个科目,汉朝的对策、试经是考试,因此部分学者认为科举制是开始于汉朝。
也有说是隋代设立进士科作为科举制度的开端,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定十科举人,其中有“文才秀美”一科,当即进士科…………这是科举(主要是进士科)制度的开始,将进士科的出现作为科举制度起源的标志。
但科举制度的最重要的特点在于:一、投牒自应,读书人都可自行报名参加考试,不必非要先由官吏推荐;二、考试定期举行;三、严格考试。而隋代选官制度则不具备上述三个特点。隋文帝、隋炀帝的诏书都表明,参加选官的士人仍然必须先得到高官的举荐,制度上并没有给予他们投牒自应的权利。
隋代分科选举共三次,都是由皇帝临时下诏举行,没有定期举行的制度规定。至于开皇七年(587年)关于诸州岁贡三人的诏令,也跟两汉时州郡每年向朝廷举贡士一样,人数既少,考试也不重要,不同于唐宋定期举行的全国大考。如果不以上述三点为科举制度标志,那么两汉察举也是科举制度了。所以,有人认为大规模正式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在唐朝,而不是在隋朝。
所以从唐以来,科举三要点已经深入人心。
读书人可以自行报名,考试定期举行,严格考试。
但是,大乾皇帝一登基,就改掉了科举三要点。
大乾百姓可以自行报名(不是读书人也可以?)
严格考试更说不上,因为居然不是以儒家经典为正宗?
之前丁毅废弃奴隶制,让各地缙绅分田于奴隶,已经引起天下士绅的的强烈不满,很多士族几十上百年的积累田产,被分割大半。
接着丁毅又分级设税,摊丁入亩,田越多,税越重,可以说,现在天下的士绅,都站到了丁毅的对立面。
大伙谁不知道,打天下靠武夫,治天下还是得靠士大夫,你丁毅倒好,现在根本不把天下读书人放眼里,把咱们的和那些农夫,商人,工匠等低贱人放在一个位置,你这皇帝,还想不想干了?
天下读书人愤概,而天下读书人最多的地方,就是江南一带。
江南是这个时代唯一没受满清兵锋肆虐的地方,所以存活的读书人最多,明末时,丁毅还没有打出山东,京师都有很多读书人跑到江南,贼兵横行天下时,天下各地的读书人又都往江南跑。
所以现在南京等地的读书人特别多。
当丁毅的科举新政张贴以南京各地后,江南的读书人直接炸锅了。
大乾的科举和以前历古历朝都不同,全部事先张贴了空缺的职位。
你想考什么职位,就报考什么,但首先要看看自己的条件。
比如工部南京司匠作局局长一人(从四品),十年工匠,能打造燧发枪,火炮,副局长两人(正五品)五年工匠,能打造鲁密铳铳,或火炮。
工部南京司司船车局局长一人(从四品),十年船匠熟练三级战列舰和其他船、车的制造。
教育安全部南京司司长(正四品),十年教学经验,熟悉数学,化学、物理、地理、农学、机械等各科。
教育安全部南京司理学局局长(从四品),十年教学,精通儒家经典。
能源部南京司矿产局局长(从四品),精通各种矿产的识别和寻找,有组织开采中大型矿产经验。
能源部南京司盐业局局长(从四品),精通制造,贩卖、运输精盐,粗盐,有五年以上相关经验。
卫生部南京司瘟疫传染局局长(从四品)有丰富的应对瘟疫传染病的实践经验,善于痢疾、腹泻等病症的诊断和治疗。
六月一日南京从府到镇到村,同时开始大规模张贴科举职位,六月二十日前是报名时间,二十五日统一在南京考试。
第一批南京(一府加八县)的官位合计有二百六十五个,最高是正三品左右布政使。
丁毅把巡抚当一省之长用,不再是明朝巡抚地方,而是固定在一省,当后世的高官用,官职从二品。
地方三司的左右布政使,丁毅就当两个高官用,正三品。
然后就是各部下属的各司司长,为正四品。
基本各省的配置就和后世一模一样了。
一正两副,下面一大堆厅长(司长),司内再设各局。
府州也是如此,一个知府或知州为正职,同知、通判、巡察、教学四个为副职。
县里是知县正职,县丞、主薄、巡检和教谕四个副职。
府州和县对应中央各部,都设分局。
因为中央有十七个部,导致地方主官员大幅增加,加上各局副手等,此次全国新增官吏估计有四万人以上。
但其实大部分人都是为丁毅原先的吏员准备的职位。
包括他在旅顺培养的工匠、教书先生,医生等,将大量的充斥到天下的官员行例。
这些人从旅顺开始跟着他,任劳任怨干了十几年,现在也是该他们享受成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