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尼娘的。”张平笑骂:“可以啊,这么快。”
“什么啊?”丁烨脸色一红。
“你说吧,你喜欢小花吗?”张平问。
丁烨想了想,不知道怎么说。
这要他老爸在,肯定毫不犹豫,喜欢,很喜欢,只要是美女我丁毅都喜欢。
“那你讨厌她吗?”张平再问。
“不讨厌啊。”丁烨道。
“那就行了,那就是喜欢了。”张平毫不犹豫。
“。
”丁烨扰扰头,脸有点微红。
“走,我陪你去街上买点东西。”张平道。
“买什么东西?”丁烨莫名其妙?
“你第一次到人家吃饭,不要送礼吗?你懂不懂啊?”张平无语。
我为啥要送?丁烨本来想这么说,但想到丁毅上次说的话,你也有亲朋好友,有时见面,送点东西不是正常的吗?
中午丁烨买了点脂胭水粉,还是张平带他买的,然后找何小花家。
到了这条街上后愣了下,这条街是京师有名的高官和有钱人一条街,家家都是很大的四合院。
以前这里都是王公勋贵的地方,后来老李进京杀了一批,抢了一批,丁毅进来后就打击勋贵,夺其田,就占了好多,然后分给群臣。
等丁烨来到标着何府的房子后,发现规模不小。
他敲了门,说明来意,何府有个管家,很高兴的请他进去。
进门后发现何府家里的仆人侍女还有好几个。
官员们家里的仆人侍女有限额,何小花父亲是工匠,看起来不是官员。
因为工匠司有官员和工匠之分,工匠以皇家匠师,大匠师,匠师,匠人,学徒来区别水平。
何小花何铁柱父亲是当年丁毅从浙江一带请走的最早一批工匠,当时丁毅给他们每人每月二十五两的高薪水。
当年丁毅没什么工匠,求贤若渴开了高工资,后面就不好降了。
而后面的工匠又不能再开这样的高工资,所以就把工匠分等级,水平高的就给高点。
何铁柱在旅顺十几年,一步步升到皇家匠师,目前整个大乾有皇家匠师称号的,只有二十三个,其中有六个是西夷。
他们每年除了本身的薪水外,还享受额外的皇帝补贴,即由皇室出钱,每人每年一千两。
这表示了丁毅和皇室对他们贡献的尊重。
何铁柱在旅顺还分了二百亩田,到京城后一换五倍,为一千亩,而且他这种身份还免税一成。
所以何家是很有钱的,在京师也算有钱人一族。
何铁柱最近几年已经很少亲自动手了,都是手下的徒弟们在打造,有什么困难麻烦才请他出手。
徒弟们打造的东西,他还有提成,这日子不要太安逸。
虽然没官职,但以他皇家匠师的身份,在京城不比丁烨的五品官身差,论收入更是远远超过。
何铁柱一眼看到丁烨时,就不是很喜欢,因为丁烨看起来呆头呆脑的。
“小子阮正,见过何匠师。”丁烨有点手足无措,不习惯这种场面。
难怪女儿说他蠢,何铁柱无语,但女儿喜欢,他也没办法:“阮大人年轻有为,年纪轻轻就是五品官,不知令尊是?”
他客气的请丁烨坐下。
“家父在福建经商,很少来京城。”丁烨道。
“哦,商人。商人好。好。”何铁柱一听,还有点看不上,但心里只能想,女儿喜欢的,女儿喜欢的。
但女儿再喜欢,也不能白送啊。
他旁敲侧击,意思,要不你找个人,来提亲吧,这事肯定要男的主动啊?
老子虽然不喜欢你,但女儿喜欢也没办法,当然了,何铁柱最近肯见他,也是因为丁烨有了官身。
可丁烨根本不懂这些,也听懂他的暗示。
这把老何给急的,就差明说了,你是男人,要主动,当请媒婆,备好重礼,上门提亲。
但老何好歹是大乾二十几个皇家匠师之一,这要说明了,女儿也太不值钱了,他也太没面子了,好像我女儿嫁不出去一样。
可他不说明,丁烨又听不懂。
果然蠢,怎么考上官的?老何心里一阵悲哀,而且感觉,以丁烨这智商,基本五品官就到头了,很难再升上去了。
当天中午吃饭老何吃的也不开心,食之无味。
吃完后没多久,丁烨就要告辞。
何小花亲自送他出门,到了门口,何小花一把拎住他的耳朵:“你听好了,赶紧找媒婆来,带着东西上门提亲。”
“。
”丁烨,心想这么快?
“听到没有?”何小花满脸通红,气的又想咬他。
丁烨犹豫道:“会不会太快?”
“你再说一次?”
“啊呀,好痛。”丁烨痛的吱牙咧嘴,赶紧点头:“明白了,明白了。”
“蠢死了。”何小花一把推他开。
第863章 击发枪和后膛装
丁烨捂着耳朵出来,心想,我不蠢啊,父皇也没说我蠢。
晚上和同学同仁们吃饭,何小花自然不好意思来。
张平问到丁烨,丁烨这才想起来,他也不懂含蓄,直接和张平说了,小花让我找人提亲,你不说我都忘了。
扑,张平一口酒喷出。
他左右看看丁烨,也没感觉丁烨比自己帅啊?是不是何小花知道他是太子?
“你明天都要走了,你现在才想起来?”张平马上道:“晚两天再走,先把这事办了?”
“这怎么行?这事太麻烦了,来不及,先去扬州再说。”
“。
”张平。
张平心想,将来我女儿若要选中你这样的,我非打断她腿不可。
当晚消息就传到丁毅那里。
丁毅又招来锦衣卫指挥使路超和李忠义,询问了何铁柱的情况。
然后丁毅一脸愁容手托着下巴。
自己好歹也是大明第一海王,儿子却是不成器。
说什么今天晚上也得先睡了何小花再走啊。
“听张平说,何小花品性还是不错的。”丁毅道:“烨儿不争气,咱们却不能让他太随意。”
“找个人下礼,先定下来再说。”
于是第二天,丁烨带着人马浩浩荡荡的去天津码头,路超派人假扮媒婆,以丁烨家里人名义送了厚礼,要求先定亲。
何铁柱虽然不满意是定亲,但也挺高兴的。
但收到厚礼的第二天,发现何小花不见了。
何小花留信,要去扬州找夫君。
这把老何给气的,却又无可奈何。
…………
仁德三年十一月下旬,丁毅来到工部匠作司。
现场有匠作司、科技司很多人在。
仁德二年一月匠作司做出了雷贡,然后开始在科技司的配合下,研究雷贡火帽。
经过一年多,近两年的研究,大乾帝国终于制造出雷贡火帽,并装备到燧发枪上。
当然,此时按原理来说,已经从燧发枪,进步到击发枪了。
先说说雷汞的优势,雷汞hg(onc)2中文全称雷酸汞,定位是起爆药,因为自身性质问题容易腐蚀炮膛和弹颗,现在的起爆药已被叠氮化铅等新起爆药代替,但在当时,已经属于跨时代的发明,这种高敏性起爆药在接受1…2n的轻微撞击后便会被引爆,爆速可以高达5400m/s(无烟发射药为2000)收到撞击后起爆,产生的火星可以引燃枪膛内的发射药。
丁毅很快拿到一把击发枪,外观上看,和之前的燧发枪没多少区别。
那么击发枪好处都有啥?为什么在历史上同样的装填方式他能轻易取代了猎装各国300年的燧发枪?
首先击发枪不用药锅装点燃药,可以提升一定的装填速度,并且状态更加容易,士兵更好上手,没有药锅后气密性也更好了,大幅度减少了从引燃部位泄露的火药燃气,进一步提升武器性能。
其次重要的是燧发枪在射击时是有一段开火延迟的,因为先要药锅内的火药完全燃烧才能引燃枪膛,点燃过程缓慢,射击移动目标时,需要提前计算燃烧时间。
丁毅的兵马以前打满清时,只有熟练的老兵才能掌控自如,很多新兵打骑兵效果不好,更多的是靠运气。(因为满清经常以大量的骑兵冲铳阵,闭着眼睛都能打中一个)
而击发枪在击锤击中火帽的瞬间,雷汞产生的火苗就会以5400m/s的速度直接冲进药室,这使得击发枪射击移动目标精度更高也更容易瞄准射击。
此外击发枪结构简单造价低廉,且最重要的是,丁毅的燧发枪的哑火率为1/10左右,而击发枪则可以达到1/200,甚至更低。
这么低的哑火率,可以直接大幅度增加了击发枪的作战能力,这也是击发枪迅速成为主流枪械的主要原因。
李忠义这时向丁毅介绍:“现在这燧发枪不用药锅装点燃药,提升了装填速度,又不需要燃烧火药,没有了缓慢的点燃过程。”
“我们熟练的枪手,每分钟可以打出四枪。”
“关键是哑火率大大降低了,平均打两百枪,才会有一枪哑火。”
这就是击发枪最牛逼的地方。
此时加了膛线,米涅弹(大乾称子弹),击发枪的射程最高能达到惊人的四百五十米。
且在一百五米内,轻易贯穿铁甲,二百米内还能撕破。
在丁毅和满清交战后期,满清为抵抗丁毅的燧发枪,很多八旗精锐身披铁甲、锁甲加棉甲,披三甲之后,燧发枪在五十米外都能难贯穿,就算打穿了,当场也死不了,最多受点伤。
当然了,当时丁毅燧发枪太多,而满清工匠和铁料跟不上,无法大规模普及三甲,只有少数精锐才能身披三重甲,最终还是败亡。
现在击发枪加上膛线米涅弹,百米之内都能击破三重甲,加上他的身程和速度,冷兵器的时代很快就要过去了。
丁毅亲手试了几枪,果然感觉到不错。
“哈哈哈,不错,不错,你们干的不错,匠作司和科技司参与的人员,都要赏,每人赏银一千两,加十亩田,月工薪晋一级。”
“多谢皇上。”众人皆大喜。
“此枪已经和燧发枪完全不同,还请皇上取个名吧?”李忠义这时拍马屁道。
丁毅笑眯眯看了他一眼,还要取啥,后世都有了:“此枪用击发的形式开枪,咱们就要叫他击发步枪。”
“皇上圣明。”众人齐呼。
丁毅说击发步枪,是因为现在可以取代簧轮枪,用同样的方式制造击发手枪。
但这还不是最先进的,而且还可以在这个时代进行改进。
“这击发步枪暂时叫48式。”丁毅又道:“你们再研究研究,进行改进。”
“看到这枪托没有?”丁毅举起来:“想想办法,用后装式。”
“前膛装弹,还是非常麻烦,还需要捅条往里捅,这都是很耗时间的。”
“想办法在这里开个孔,把子弹从后面推进去。”
“至少可以节省十秒以上的时间。”
丁毅说的就是后世的后膛装填方式。
原历史在击发枪出世后(1808),于27年后,到1835年,普鲁士的德雷发明了历史上第一支后膛装填的刺针击发枪,这种枪已有了定装药的概念,用纸筒作弹壳,将弹丸,发射药,底火定装在一起,装填时用枪机从后面把抢弹推入药窒,扣动扳机后,枪机上的击针刺进纸壳,撞击底火。引燃火药,射出弹丸。
现在丁毅的击发枪已经提前一百多年问世,又有丁毅提前提出后膛装填概念,可以极大的缩减工程师和工匠们的研究时间。
果然,丁毅一提出来后,现场的工程师和工匠们纷纷眼睛大亮,皇上这个提议,很有特色啊?
毕竟大伙在前面装弹装火药已经用了上百年,谁也没想到,为什么不能在后面装?
击发枪的改进,已经减少了药锅,如果再从后面装弹,且不需要装火药,那射击速度绝对是突飞猛进,不敢想象。
“如果从后面装弹,那就要把弹丸、发射药、底火装在一起才行。”这时,科技司的英国工程师史维格这时又提出自己的想法。
他是当年膛线的主要发明者,现在听丁毅一说,马上想到重点中的重点。
“史维络你说的是更一步的击发枪,可以用铜筒,或纸筒做弹壳,然后装弹头、发射药、底火在一起?用针式撞击,引发射击。”
“来人,给朕笔和纸。”丁毅兴趣一来,就要开始画。
李忠义也知道他的习惯,早就准备好了,让人拿上笔和纸。
丁毅一看,居然是鹅毛笔,然后沾墨水:“这是?”
“原本打算看完击发枪再请皇上去科技司看的,这是科技司新制的鹅毛笔,沾墨水写字。”
“写的字比较细小,抄书蛮不错的,节省,哈哈哈。”李忠义笑道。
以前大明都是用毛笔,写的字比较大,有点废纸。
科技司根据丁毅发明的碳笔,造出了鹅毛笔,简单实用。
鹅毛笔其实在几百年前就已经有使用的记录,但真正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