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宋应星不服,回去准备再考,1619年又考失败后,终于绝了考试的念头。
而就在这1616年秋,回来的赵父经过多次尝试,改造,花了一年时间,终于做出来一部机床。
第一台机床献给朝庭,但在浙江放了一年才运到京城,工部看过后,发公文发扬了一番,然后就扔到库房,没几年便毁于一旦。
赵父又花了半年时间在家里重新制了一台,且更加的完整,就是眼前这台。
但因没得以朝庭重视,赵父和其父赵士祯一样,也郁郁而终。
第128章 交给我们夫妻
原来是宋应星,丁毅又是大喜,但他隐约记得,这个时期的宋应星,因为考试失败,还在家乡江西教学,一直到崇祯四年才由吏部铨选,任浙江县令。
眼下去江西是没时间,而且正是他在写书的时候,等他将来来浙江,再来找他。
到时就算人不肯来,把他这几年写的书都弄来也好。
历史上宋应星的大部份著作,都是这个时期在家乡教学的时候写的。
“这个是干什么用的?”丁毅这时指着机床两侧的精钢铁链,还有巨大像扇子般的钢片。
“这是用水力的,咱家把机械放屋子里,没有水车,所以用不到。”
周大虎继续向丁毅解释。
此机床还可以用水力,更加省时省力,但要求更高。
首先要做一台极大的水车,边上做一个蓄水池,水车连接蓄水池,并形成循环,抽上来的水又回到蓄水池。
在水车的中间轴部位,用来连接钻头,当水车转动时,水车的中间轴承带着钻头也就钻动,不需要人力,而且不需要人加水,非常轻松,用一个人,可以看十几台这样的水车。
人唯一的作用,就是要钻穿时及时取下,换面就行。
那钢片是增加水的阻力,用来给水车降速,铁链是用来短暂停下水车,可以拿下钻头和钻好的铳管。
更牛逼的是,每台水车左右两边,可以各放一台机床,同时连上轴承,同时钻两根。
“妙,真是妙,妙不可言。”丁毅听着,拍案叫绝,宋应星和赵父两大高手联合发明的这台机床,完全可以称为是跨时代的科技产品。
他越看越喜欢啊,恨不能立马做个一百台出来。
丁毅小心的莫着机床,沉声问:“你们还有没有这个的图纸,还能做出来吗?”
“当然可以,就是蚬木难寻,要到福建,广东那边才有。”周大虎道。
而且做起来很难,那蚬木超硬,这机床的中轴承,包括连接机床水车的中轴承,也必须用蚬木。
“每台机床,加上水车,用蚬木多少?”
周大虎看向赵氏,赵氏想了想:“至少要二十担。”
赵氏用的重量来算,这蚬木很沉,丁毅后来与她一起估算了下,大概要现代一立方米左右。
这数量要求可不高,一颗有点年纪的蚬木,能做好几部机床呢。
但关键这玩意有点难加工。
丁毅摸着机床,左右看了会。
边上赵大山见状,也学着丁毅想伸手去摸。
“滚。”丁毅赶紧拍开他的手:“拿开你臭爪子,这可是我们旅顺最重要的宝贝。”
赵大山嘿嘿一笑,尴尬的收回手。
周大虎和赵氏听着,心中欢喜,眼神也挺得意的,必竟赵士祯和赵父都没有朝庭重视,没想到眼前这都司大人,居然这么重视,虽然官小了点,但也挺有成就的不是。
看了片刻,丁毅小心道:“其实我看了下,很多部件是不是可以用精钢代替,不一定要用蚬木?”
比如这六个支架(这机床为了稳固,用了六个支架,也是蚬木。)
“可用铸铁也行,省的打造,且更加的沉稳。”
赵氏愣了下,看了几眼后,连连点头:“大人说的是,家父当时因为是用剩的蚬木不想处理,便做了支架,有些地方,是可以用精钢或铸铁替掉的。”
两人对丁毅也大为佩服,没想到他观察的这么仔细。
赵大山则在边上想,丁头这脑袋才是绝,什么都懂,什么都能说几句,不服都不行。
接着周大虎为丁毅又介绍了几款火器,都是当年赵士祯发明的,但大部份华而不实,也有对制造要求高,也有比较有用的,基本在朝庭都没用过。
丁毅看的高兴,大手一挥:“全部带走,回旅顺再细说。”
周大虎夫妻懂的东西很多,一时半会,丁毅那和他们说的完,眼下赶紧要把人带走,当下大伙一起帮忙,帮他们搬家。
所有火器,图纸,书籍,包括机床都要带走。
那机床更是小心翼翼,生怕有一点撞到碰到。
回来的路上,周大虎好像想到什么,大声道:“丁大人想打鞑子,还必须要铸炮,我对炮研究不多,但是我大师兄王又安,当年跟着我父亲他们在爷爷身边,主攻的就是火炮,还曾经工部火炮局呆过五年。”
“早把他弄上船了。哈哈哈。”赵大山大笑。
周大虎扰扰头,憨笑了笑。
当晚在船上,丁毅和他们夫妻,包括王又安等人秉烛夜谈,虚心讨教火器知识。
周大虎和王又安算同门,加上以后都在丁毅下面效力,但也没有藏着,基本有问必答。
丁毅特别问到如何提高射程,射速的问题,以及野战小型火炮的问题。
三人皆提出自己意见,特别赵氏,别看她是女的,识字最多,理论理知最丰富,也提出很多重要的意见。
白天他们看到丁毅改进的颗粒火药,和定装纸包弹,也是相当佩服。
按他们的说法,用钻铳法制的铳管,射程更远,使用次数更多。
这样的威力,已经然是这个时代的最强。
还要改进,只能像丁毅所说,制出子弹。
但眼下的科技是不现实的。
那只有改进装弹速度。
丁毅的定装纸包弹,已经改进了装弹速度,如果再想更快,那只有缩短装弹步聚,减少相应的零件功效。
鲁密铳原先的装弹步骤是五步,由赵士祯提出来的。
分别是:倒铳药,装铳药,实药装弹,著门药,著火绳。
丁毅改进定装纸包药后,先著门药,再倒铳药。
这步骤先后没啥区别,就是倒入之后,需要向铳侧转,再轻轻敲下,使发药入眼中,与铳内的药相连。
丁毅的意思,能不能想办法改进个零件,门药和铳药从不同方向倒入后,不需转铳再敲,只要轻轻拔一下,就能连在一起了,这样最少可以省五秒钟时间。
有时战场上,为防两药没相连,兵士们还要看一看,怕连不上,可能要慢上十秒钟。
赵氏和周大虎听着,对视一眼,片刻后,赵氏用肯定的语气道:“交给我们夫妻,丁大人请放心。”
第129章 人才济济大明帝国
丁毅大喜,这步要是能改进,整个过程又能快好几秒钟。
眼下他们有了颗粒火药,节省了把火药塞进铳内的时间,至少五六秒钟。
以前兵士们塞药进去,太紧不好,太松也不好,反复捅几下,多次查看,感觉。
眼下只要用力往里一塞,塞到塞不动就行,立马可以拔出,时间提升很快。
如今这几个月在旅顺的训练效果来看,(因为铳还少),用实弹装铳训练的铳手,比如丁毅身边现在带的这波五十人,他们从取药到装好,最快只要四十几秒,慢的也就是五十秒左右。
(实战中,因为要点火,加瞄准,有时还要等前面白烟散去,暂时都要一分钟左右才能射一次。)
拿药,倒火门,倒铳,塞进去,侧转,让发药和铳药相连,取火绳,然后就可以射了。
整个动作,都很简单,只要再多训练,还能提高速度。
丁毅想了想,又道:“我听说国外有人用燧石,可在铳中制造击锤,然后在击锤的钳口上夹一块燧石,传火孔边设有一击砧,射击时,扣引扳机,在弹簧的作用下,将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门边上,冒出火星,引燃火药击发。大大简化了射击过程,提高了发火率和射击精度。”
“这种叫燧发枪,不需要火绳,如果成功的话,又可以节省至少十秒左右,而且雨天还能用。”
赵氏眼睛大亮:“这个我也听父亲说过………”
1615年,赵父去京城参加丙辰科再试,也是在这年他在京城认识了宋应星。
赵父是个学习狂,去京城的路上,他又来到山东济南府。
这边也有个火器专家,叫毕懋康。
毕懋康是万历26年进士,万历42(1613)到山东任巡盐御史,也就是前面我们说的专门查盐课的。
他在山东的时候,于1614年建立历山书院,也是当年山东最大的书院。
赵父去京城时,特意经过山东,拜访了毕懋康。
毕懋康向他介绍了自己研发中的自生火铳,就是用燧石击发。
但当时,毕懋康没有做出成品,只有图纸和想法,赵父听了后,一是觉的零件比鲁密铳多,有点麻烦,二是撞击生火后的火星,怕点不燃火药,觉的击发率会太低。
毕懋康想想,好像也有道理,两人并没有深研这个问题。
从京城回来后,赵父专门做机床,偶而谈到这事,也没有研究过。
“往这个方向干。”丁毅大喜:“燧发枪是将来火铳的发展趋势,如果能研发出燧发枪,且训练有素之后,每枪射击时间(连装带瞄准),可以缩短到三十秒之内。”
那简直就是步兵的恶梦,再配上车阵,和野战炮,同样是骑兵的末日。
历史上打燧发枪最快的是普鲁士军队,一分钟最快纪录是四发,大约15秒一发,这效率放在明末,绝对是无敌的存在,炮都可以不要用,配上车阵濠沟就能无敌了。
“明白了。”周大虎和赵氏同时答应。
当晚,丁毅夜不能寐,久久难睡。
毕懋康,赵士祯,宋应星,大明帝国科技人才济济,学识冠绝天下,这些人如果能好好利用,那有后金什么事。
为什么有这么好的人才,你们却用不好?
大明朝不要的人才,我丁毅来用,大明朝做不好的事,我丁毅来做。
总有一天,我要这华夏中国,屹立于世界之巅,科技文化独领风骚,这,这就是我丁毅来到这个世界的使命。
皇天在上,我不会让任何人,任何事,阻挡我席卷天下的步伐和决心。
…………………
丁毅十四日才离乐清,主要在乐清及周边又购了大量的货物。
十五日到温州府,又购物,并在温州搜寻工匠。
周大虎在温州府有熟人,经他介绍,又找了十几个工匠家庭。
十六日,丁毅把船队一分为二,当成宝贝一样的机床,工匠们,由赵大山带徐大号先回,同船回去的还有在乐清及温州购买的部份铁料,精钢。
这一船都是他的心头宝,再三叮嘱赵大山一定要安全带回去。
接着,他们余下的三只船继续往南。
这天出海,突然变成东南风,船速又加快了许多。
九月十八日,经历了多日的海上航行,丁毅终于进入福州,福清湾。
此时的福州海面完全在五虎游击将军郑芝龙的统治下,即便是丁毅的船,到了福州后也要交钱拿旗。
郑芝龙这时刚立的规矩,大明朝从北方来的船,不出国去东南海的,按船料大小交。
外国商船和出国的商船,不论大小,每艘一千两。
几年后打败荷兰和刘香,又升为每船三千两。
即便如此,商人们也趋之若鹜,纷纷往那边跑,因为如果船大,跑一趟最少有旗银二十倍的利润,也就是可以赚到六万两。
丁毅三艘船,不出国,按大小,要交旗旗银两千,拿了三杆旗。
魏继业等人气的哇哇大叫,简直是抢钱。
但这也同时让他们深深感觉到这个时代的海上暴利。
福清湾这边的福州巷(河口巷和海巷间),是福建最重要的港口之一。
这边每天船只如云,海外各国和大明朝各地的船都往这边来,人人都要拿郑家的令旗,没有令旗,必然要被海盗袭击。
阮文燕和丁毅在码头边看着江边密密麻麻的船只,还要排队去拿旗,不敢相信:“这一天要赚多少钱?”
历史上传说郑芝龙巅峰期每年利润两千万两白银,相当于大明皇帝几年的财政收入,也不知是真是假,但丁毅看眼下这形势,几年后等郑芝龙全面掌控东南沿海,每年一千万是完全是有可能的。
他不由沉声道:“这就是海运的暴利,看那些大的福船,无论跑日本和福广,还是福广到南洋,一趟下来,最少二十倍利润。”
“周安和王其吉这两家已经算有钱人了,他们辛苦十几年,加上几个小盐商,我们才抄到三十多万两。”
“有两条船跑南洋来回最多一两个月,一趟就能赚五六万两。”
大伙听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