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兀鲁伯都没有,所以他也没能亲自使用过望远镜,却没想到来到大明后,竟然见到如此巨大的望远镜。
“驸马,这架望远镜是用来观测天文的吗?”兀鲁伯几乎飞奔到望远镜下面,仰着头一脸兴奋的对李节问道。
“不错,它的名字就叫天文望远镜,虽然倍数还达不到预期,但比一般的望远镜要强得多了。”李节这时也笑着迈步上前介绍道。
真正的天文望远镜,以现在的技术根本造不出来,所以李节也只能用最笨的办法,在原有望远镜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使得望远镜的倍数增加,于是也就有了眼前这东西,虽然在李节看来效果不及预期,但却是天文台的镇馆之宝。
兀鲁伯围着天文望远镜转了几圈,随后才央求李节教他使用,而当他通过这架天文望远镜,看到月亮的表面时,这才发现原来月亮并非像人们想像的那么光洁,反而有一个个圆环样的东西,看起来像是伤疤一样。
接着兀鲁伯又看用望远镜观测了一下其它的天体,虽然不如像月球看的这么清楚,但却比他以前只凭肉眼观测要强多了,这让他也兴奋的手舞足蹈,最后甚至还亲手画了一副月球表面的素描画。
体验过天文望远镜的神奇后,兀鲁伯也对天文台更加期待,李节则给他介绍了几位驻守天文台的学者,这让兀鲁伯也更加高兴,如果不是时间有限,他恨不得与这几位知识渊博的学者讨论到天黑。
接着李节又带兀鲁伯去看了一下天文台的藏书,里面不但收录了中原历代天文学者的著作,而且还有天文台建造起来后,对各种天文现象的观测记录,这些记录虽然看起来十分枯燥,但对于天文学者来说,却是第一手的资料。
兀鲁伯对这些著作和资料也极为感兴趣,可惜这里的书不外借,想要看就只能来天文台,这也让兀鲁伯十分失望,如果可能的话,他真想把这里的藏书从头到尾全部看一遍,可是以这里的藏书量来看,想要看完估计得花上好几年的时间。
参观完天文台后,李节这才带着兀鲁伯去乘坐了热汽球,当然李节没上去,而是找了书院的学生,操作热汽球带着兀鲁伯飞上了天,等到热汽球降落时,兀鲁伯也有些失魂落魄,虽然之前他就听李恩讲过天上的情景,但是当亲眼看到时,还是给了他极大的震撼。
第701章 市舶总司
兀鲁伯在书院呆了整整一天,直到天黑才恋恋不舍的离开,不过李节告诉他,如果他愿意的话,以后可以经常来书院转一转,毕竟书院是开放的,也欢迎其它的学者来交界,当然他也只能进入一些公开的区域。
得知自己可以随时来书院,兀鲁伯也兴奋的差点跳起来,所以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他几乎天天都泡在书院里,大部分都呆在天文台,要么是自己看书,要么是与天文台的学者交流学问。
李节之所以同意兀鲁伯来书院,主要也是看出兀鲁伯最感兴趣的是天文学,虽然天文学很重要,但它是研究天上的学问,不像物理、化学那样,直接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推动,所以就算兀鲁伯掌握了大明的天文学,回去后也照样造不出蒸汽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兀鲁伯对数学也同样很有研究,不过他的数学主要是为天文学服务,毕竟在天文学中,需要用到巨大的运算,所以一个优秀的天文学家,同样也是一个优秀的数学家。
阿拉伯数字虽然是印度人发明的,但却是由中亚人传递出去的,所以兀鲁伯在接触到大明的数学后,也感觉十分亲切,只是在深入了解后,他却发现大明的数学更加完备,各种运算符号的运用,使得运算也更加的简便,所以他在学习天文的同时,也在学习大明的算学。
算学虽然是其它学科的基础,对社会的推动比天文学要强一些,但毕竟是间接作用,而且兀鲁伯在北京也呆不了几个月,又要同时学习天文学,所以他再怎么聪明,估计也学不了多少。
不过使团中除了兀鲁伯外,其它人却都没有外出的心情,毕竟他们重任在身,现在大明皇帝迟迟不见他们,这让使团的人也越发的焦急。
紫禁城暖阁之中,朱允熥与李节相对而座,两人面前也摆放着一份沿海的地图,上面标注着大明的一些重要海港。
随着海贸的兴盛,海港也越来越重要,不但像泉州、广州这样的老港口重新焕发出活力,更有太津、松江这样的新兴港口。
“各个港口都设立了市舶司,用于收取税收,只是没想到海贸发展的这么快,收取的税额也越来越大,我看有必要在京城设立一个机构,专门用来管理市舶司了。”只见朱允熥沉思片刻这才开口道。
“的确是应该成立一个管理机构了,不过我觉得市舶司的职能也需要重新划分一下,不能让他们只是用来收税,另外还要对进出港口的货物进行监督审查,查缉走私等职权,这样我们就可以加强对进出口货物的管理,减少港口的漏洞。”李节也建议道。
其实李节增加的这些职能,就是后世海关的职能,以前的市舶司主要是一个收税机构,而且市舶司的官员甚至是由宫中外派的太监担任。
这些太监仗着皇帝的威严,经常在地方上胡作非为,当地的官员又管不了他们,所以闹出不少的事端,所以现在李节和朱允熥就是在讨论将市舶司纳入朝廷的正规机构之中,派驻正式的官员来管理。
“好办法,我现在就记下来,等下再和大臣们商议一下,到时在京城成立一个市舶总司,统一管理各个港口的市舶司。”朱允熥闻言也立刻赞同道。
本来李节是想建议把市舶司改为海关的,毕竟简单易懂,但听到朱允熥还是喜欢市舶司的名字,所以最后他也没有开口,说起来市舶司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的确比海关更容易让人接受。
“对了,四叔那边来信了,说是高炽他们已经乘船出发了,估计也就是这两天就能到太津,姐夫你明天替我去太津迎接一下吧。”朱允熥这时忽然又想以一件事,于是再次开口道。
“行,那我就在太津多呆几天,带高炽他们在太津转一转。”李节闻言也立刻笑道,当初他就答应过朱棣,会照顾朱高炽他们,所以去迎接也是应该的。
“好啊,也不知道高炽怎么样了,现在是不是还像小时候那么胖?”朱允熥闻言也点头赞同,随后又笑着说道。
朱高炽和朱标一样,都是身宽体胖,甚至当初朱标第一次来还叫北平的北京城时,朱高炽还亲自登门拜访,向朱标求教减肥的方法,据说后来也颇有成效,但却几次反弹,毕竟减肥这种事,只要管不住嘴,很容易就会反弹。
“听四叔的意思,高炽好像还是有点胖,不过这也说不准,毕竟四叔这人对自己的儿子太过挑剔,高炽也是他培养的继承人,哪怕做的再好,也会被四叔一再打击。”李节说到最后也不禁无奈的摇头道。
人无完人,朱棣就是后世那种打击式家长,无论孩子再怎么优秀,他都挑出毛病来,在他看来这是防止孩子骄傲自满,却忽略了这种打击对孩子的心理影响,也就是朱高炽这孩子从小比较坚强,否则换成一般人早就撑不住了。
聊到朱高炽他们几兄弟要回来的事,李节和朱允熥顺便也聊了一下与朱棣有关的事情,比如李节这边正在集结人力物力,为日后朱棣迁移美洲做准备,而这些事情十分的繁杂,牵扯到方方面面的事情,除了李节还真不是其它人能做到的。
聊完了朱棣的事,李节也想到了前段时间去书院的兀鲁伯,于是他也开口问道:“陛下,帖木儿的使团已经在京城呆了快两个月了,您打算什么时候见他们?”
听到李节提到使团的事,朱允熥也露出沉思的神色,过了片刻他这才开口问道:“那个兀鲁伯怎么样,听说他这段时间经常去书院?”
“不错,这个兀鲁伯虽然是帖木儿的孙子,但他对学问的兴趣,远超过他对权势的兴趣,所以这段时间他几乎泡在书院的天文台那边。”李节如实回答道。
“这倒是有趣,既然如此,那就明天见一见他们吧,这次大胜帖木儿,也是时候结尾了。”朱允熥最后终于笑着开口道。
第702章 朱氏三兄弟
这天一早,李节坐上火车赶往天津,他已经接到确切的消息,朱高炽等人会在今天傍晚时分到达太津,所以他要早点坐火车过去,到时刚好可以接到他们。
也就在李节坐着火车离开京城的同时,朱允熥也召见了兀鲁伯与卡西姆等使团众人。
对于这次召见,李节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因为他十分清楚的知道,双方无非就是在谈一桩交易,关键在于帖木儿一方愿意出什么样的代价,把哈里勒和沙哈鲁两人换回去?
所以李节几乎可以肯定,朱允熥与帖木儿使团的见面,其实就是一场讨价还价的过程,根本没什么意思,当然身为皇帝的朱允熥肯定不会亲自讲价,到时自然会有专门的官员去和使团谈,李节这个人不怎么会讲价,索性就不参与了。
李节坐在火车的窗边,打量着外面飞驰而过的景色,说起来铁路修通之后,最方便的就是经常来往京城与太津之间的人了,李节就是其中之一,这段时间为了朱棣的事,李节也经常去太津,偶尔还要从太津乘船去登州,来往都是乘坐火车和蒸汽船,的确是快捷多了。
天气开始转冷,窗外的景色本应该显得有些萧条,但是李节却发现,在铁路沿线的空地上,却有不少工地在开工,铁路两侧当然不适合居住,但却十分适合建造作坊,特别是越靠近车站的位置,土地的价格就越贵。
看着外面那一座座正在兴建中的作坊,李节心中也有一种激动的成就感,这些年来他东奔西走,为的其实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释放手工业与商业的活力,加强大明的经济流通能力,而眼前的这一切都在表明,李节之前的努力并没有白费。
另外还有之前大明与帖木儿之间的战争,如果放在以前,大明就算是再怎么强盛,也不可能胜的那么轻松,可是现在的结果却是大明以少胜多,而且付出的代价也要小得多,可以说赢的十分轻松,主要就是大明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方面,都对帖木儿帝国产生了碾压式的优势,因此帖木儿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
其实绝大部分都没有意识到,大明国内正在进行着一场革命,只是这场革命的名字叫“工业”,蒸汽机的出现,为这场工业革命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资本也开始出现,银行就是资本的代表,只是相比于后世的资本,银行这个资本却完全掌握在皇权手中,那些手握资本的大资本主,也只能跟随着皇权的指挥行动,而不会对皇权产生什么太大的威胁,毕竟他们的利益与皇家其实是一致的。
可以说大明的这场工业革命,虽然与后世英国的工业革命有些像,但却又完全不同,另外最重要的是,大明的体量与英国的体量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英国的国土狭小,国民数量有限,而大明却是它的数十倍。
所以若是大明的工业革命完成之后,肯定会爆发出让整个世界都为之震撼的力量,要知道后世那个小小的大英帝国,就搅的整个世界不得安宁,甚至一度号称日不落帝国,连小小的英国都能在工业的作用下爆发出如此的力量,更别说庞大的大明了。
当然大明也有自己的缺点,比如因为国土庞大,人口众多,所以大明想要完成工业革命,肯定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同时也会遇到更多的问题,一个搞不好,可能会让自己国内先乱起来,所以这就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控制工业的力量。
幸好现在大明还做的不错,朱允熥虽然没有老朱那的威望和能力,但也是一位十分出色的帝王,只要保持现在的水平,成为一代明君也并不困难,甚至若是能在他手中将工业革命完成的话,那么他也许会成为历史上最有名的帝王之一。
想到上面这些,李节也不禁长舒了口气,虽然前路漫漫,但他至少已经走出了一条路,而且还拉拢了许多人陪自己一起走下去,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条路肯定会越来越平坦,到时也许不用自己再带路,其它人也可以坚定的走下去了。
一路沉思,李节在下午终于来到了太津,他下了火车后,也直接来到太津的码头,然后找了个酒楼,一边吃饭一边等候着朱高炽等人到来。
李节大概等了将近一个时辰,终于看到几艘打着燕王旗号的大船驶来,李节这才下楼,很快就大船在港口停下,三个年轻人也从船上走了下来。
“高炽?”李节打量了一下为首的年轻人,随后有些试探的叫了对方的名字,虽然他以前见过朱高炽,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