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他大展身手之际。
一百九十八章 叫苦不迭
大明王朝,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到了十六世纪里头,由于出了嘉靖这么一个修仙的皇帝,以及最会和稀泥的严嵩,整个官场上下逐渐养成了溜须拍马的习性。 虽说在弘历期间,徐阶的上台,使得大明的格局有了不少改善,不过积弊已久的陋习,根本就不可能一下子便能解决。 整个大明就好似臃肿的胖子一般,运转效率非常低下,对于这样的现象,张居正一直都看在眼里,早就想着如何治理这个顽疾。 如今成功将高拱赶回来家,真正站在大明政权的中心,不仅仅是站在朝中大臣的顶尖,宫中也有着冯保这个太监头头支持。 拥有着这样的势头,张居正一上位,便开启了他的第一道政令,同时也是让当今大明官场上下都叫苦不迭的制度。 考成法,这个是张居正一直以来便研究出来的考核制度,其核心也就是十二个字,“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目的便在于裁撤政府机构中的冗官冗员,提高工作效率。 先前的大明制度,京官每六年“京察”一次,地方官每三年一次“大计”,不过这些考察基本上都是流于形式,根本就起不到作用。 而且在指令下达之时,如若完成不了任务,一般也能拖到下一年继续补齐,这样也造成低下的办事效率。 不过考成法执行后,就不行了,给多少任务,你就得完成多少,缺斤少两自己补上,补不上就下课受罚。 张居正的这一条法令,可谓是对症下药,在将责任层层压实之下,将整个走下坡的大明,硬是狠狠地拉上了一把。 当然,没有什么法令是永久不变的,也不可能一直都管用,眼下的考成法确实大大地激励了大明官员的主动性,使得政令通达。 不过按照历史的轨迹,当张居正走了以后,万历在对其清算的同时,也取消了考成法,使得大明再次回到原来的轨道。 而考成法再次出现的时候,便已经是到了崇祯时期的明末阶段,只不过这一次考成法便没能发挥出原有的效应,相反却是使得大明的末日来的更加的快。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在崇祯时期,已经失去了对底下官员有力的监察能力,考成法一推出,为了自己的职位,以及想着弄到好的政绩,很多官员都是将业绩往高了报。 如此压力之下,最终自然是转嫁到普通百姓头上,再加上明末的天灾,最终产生大量流民,掀起一股起义军,大明愣是将自己给玩死。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如今的张居正,依然处在意气风发的时候,下有百官服从,上有皇帝信任,再加上皇宫太监势力的支持,这气势可谓是一时无两。 不过就是这般强势的张居正,在面对迁都的大宋一事,却是在开始时期出使之后,就没有了下。 张居正清楚两国的关系,而且他也没少研究王直这个大宋帝皇的出身,一介商人出身,如今即便是弄出这么一个大国,但商人的性子难以改变。 因此,在张居正看来,大宋那边目前还不足为虑,对方追求的是利益,在没有足够利益驱使之下,根本就不会主动招惹大明。 抱着这样的想法,张居正只是加大了江浙一带的布防,其余的便没再理会。 就在大明这边大刀阔斧地实行考成法制度之际,大宋这边则是轮番地进行迁都,首先迁移的,是最先报名的城民。 按照徐谓的计划,便是在一个月期限过后,统计愿意迁移的民众,再按照不同的阶级进行转移。 而王直整个皇宫成员,便是安排在最后才动身,而且还得等到基隆城的局势全部控制之下才开启。 迁都一事太过重大,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要确保皇族所有成员的安全,经过一番研究,徐谓只能是让王直最后再起动。 不过这样的次序安排,将陛下弄到最后,徐谓一开始便向王直上奏折请罪,以免在迁都之后,再被他人揪着这一点不放。 在徐谓的安排之下,大宋迁都之事正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前后硬是花费了整整一年,其中的花费更是不菲。 光是这些迁移人口的粮食,就花费了上百万,更别说基隆城扩建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 当然,以大宋如今的国库,这迁都的花费自然不在话下,当一切后勤事宜都有所保障之时,便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冲突。 本来还想着看热闹的人士,从始至终,都没能够从迁都事宜里挑出毛病来,硬是被这里边上传下达,井然有序的安排给折服。 其实在大宋宣布要进行迁都,并且一应事宜都交给徐谓这个国师来负责之时,就有人准备要给徐国师下拌子了。 在徐谓担任国师以来,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便让他坐的稳稳的,一直以来都没能出现大的过失。 别看大宋如今商业繁荣,政令通达,一片欣欣向荣的迹象,暗地里从不会缺少各种勾心斗角,权力的征伐。 若不是王直向来都着重于商业,并且心思都放在皇家独立实验室的产品开发方面,估计大宋这边也会如大明那般,始终充斥着各种玩弄权谋的事件。 在这方面,王直不仅是没兴趣,而且还非常警惕,侦查局一直都是按照他的安排,严厉监察各个大臣。 如若出现一些小型聚会,亦或是拉帮结派,那便会立即处理核心人员,并对其他人进行降职处理。 如此治理之下,现在的大宋,除非是有着政务事宜相商,平时各个官员之间,都很少来往。 而且大宋独特的考试方式,也避免了大明那边师生情谊之类的关系,大大地防止派系的滋生。 只不过杜绝了这些,但依旧禁止不了权利的征伐,只要是进入一定层次的大臣,都会觊觎徐谓的位置,没人不想站在这个大臣的最高位置。 也正因为此,徐谓一直以来皆是谨小慎微,这一次的迁都事宜,他也是事先将自己摆在罪人的位置上,主动求罚,严丝合缝。
一百九十九章 东瀛省
整个1573年里头,大宋都在忙着进行迁都,而大明这边则是在张居正的考成法之下,所有官员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王直于年底之前,便来到了新的帝都基隆城,这里是基于原有的城建,再扩建了一倍有余,最终不仅能满足迁移的十多万人口,即便是再翻上一两倍都没有问题。 而大宋皇宫亦是进行了扩充,有着水泥钢筋混凝土这些基建的高效材料,王直也赶在年前住进了新的皇宫。 当然,眼下王直所居住的,只不过是皇宫的一部分,也是最先完成的部分,至于其他的建筑物,还在井然有序地进行着。 整个皇宫的规模很大,自然不会这么快就完成,按照规划,至少还得再花一年多的时间。 这一次大宋皇宫的建设花费,硬是占据了整个迁都费用的一半,如此巨大的支出,若不是这些年国库的积蓄逐渐殷实,王直还真不会答应。 而且在这一次迁都的过程中,很多大宋的商业合作者,也就是那些商业股东们,也在尽力地利用手中的资源,进行帮衬。 诸如粮食,木材,海运等等,这些股东们都将自己的能量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他们如此积极主动的援助,最主要的还是出于王直之前所规定的贡献值制度。 自从贡献值制度提出之后,王直每一次的大动作,都会遵循制度来进行招商引资,很多之前排名靠前的股东们,亦是获益匪浅。 这也就促使如今的局面,只要是王直这边需要的,不用他开口,立即会有人主动询问,事情做到这一步,可谓是一绝。 当初还对贡献值制度有所不解的民众,早就在这方面折服,一说到此事,便不断地称赞自家陛下的英明。 就连对面的大明,亦是极其眼红大宋的待遇,只不过眼红归眼红,想要复制这一套成功的模式,自然是达不到。 没人能像王直这般,动不动就会推出一个新的项目,而且还能够赚取利益,单单这个条件,就令所有人退却。 而且由于体制的不同,大明这边根本就推行不了类似的商业制度,哪怕是大明朝内的大佬们想有样学样,但实际上却做不到。 就拿与民争利这个bug,就没人能突破的了,看看大明的海贸,想要开海,最终也只能是月港这么一个小小的试点,而且还困难重重,这便知道大明的环境如何了。 王直来到了夷洲,之前一直呆在这边的荣皇妃自然也正式搬入皇宫,对此皇后自然没什么可说的,她只管好后宫事宜,其他的可不敢干涉皇帝。 大宋皇宫里边的这些皇后皇妃们,其出身一般都是些小士族,而且在军中也没有势力,即便是皇后,其东瀛那边的娘家,根本就起不到什么作用。 因此,王直的后院里,妃子们都老实地呆着,并没有闹出什么事情来,即便是闹矛盾,那也都是平日里生活的小事,轮不到王直来处理。 有着大豪商们的辅助,大宋的迁都运动,最终顺利完成,而基隆城这个新的帝都,转眼间便成了东方最耀眼的明珠。 为了庆祝新帝都的诞生,在这一届的新年晚会里,王直邀请了所有与大宋有合作关系的大豪商们,并且亲自主持晚会。 由于此次晚会是第一次在夷州举行,这边的民众自然是一窝蜂地聚集,不仅仅是基隆城,整个夷州岛都有人赶来,愣是将新的帝都给挤爆。 就连大明这边的一些知名人士,亦是慕名而来,这些年来,大宋新年晚会的名气,早已经传遍整个东海。 由于月港的开放,大明与大宋之间也有了一条沟通的渠道,平日里一些节日活动,双方都会有人凑热闹。 一场大型的新年晚会,向世人展现了大宋新帝都的风采,同时大宋的军队分布,也做了相应的调整。 在原先朝鲜省以及琉球两个海军基地的基础上,在夷州这边再设立新的海军基地,不过海军的军队规模不做扩大,新基地的兵员,由其他两个基地进行抽调。 而新基地的地点,就建在夷州西部,与大明隔海相望的澎湖列岛,主要的防备对象,自然是大明无疑。 不仅仅是海军,陆军方面也有所调整,征夷军更名为西军,毕竟夷州早就已经成为大宋的一部分,原先的名字自然不再适用。 帝都的护卫自然有亲卫军以及新军负责,而西军的布防,则是逐步移至西边,与海军一起布防。 这样的军事调整,自然也造成大明这边的恐慌,不过张居正早就增加了东边的防控力量,并没有再做调整。 一阵慌乱之后,发觉大宋没有进一步的动静,紧张的氛围也逐渐消散,最终归于平静。 虽说征夷军没了,不过毛海峰的征夷大将军却还保持着,这厮如今在东瀛混的很开,王直保留他的名号,自然有着一定的意义。 在王直看来,毛海峰眼下所处的东瀛,相对于大宋来说,亦是蛮夷一般,因此征夷大将军的名头依旧可以保留。 这么做自然也是给毛海峰一个暗示,让其在东瀛好好经营,说不准以后还能为大宋搞个东瀛省回来。 在迁都之后,原来的首里城并没有就此空置,除了留下来的小部分人员之外,对于其他搬空的地方,全部都用以建设新的厂房。 首里城本来就已经建设的非常完善,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整体规划,只要是稍微的进行改建,便能够满足新的工业区要求。 而且这里交通发达,离那霸港又近,将其改造成工业区的理念,自然是符合现实的需要。 当大宋迁都成功之后,在抛出首里城改造项目之时,也引起了豪商们的蜂拥投资,在失去了基隆城这一块肥肉之后,这些人可不想再错失良机。 此次的招商行动,王直照样是用上了贡献值制度,对于之前极力资助大宋迁都的豪商们,自然是放出了不少优惠,也算是投桃报李之举。
两百章 美妙的轰鸣声
迁都夷州基隆城,大宋也迎来了新的历史进程,在这个新帝都边上,同样是配备着一片皇家独立实验室,这里沿袭着原有的规模,并且有着严格的戒严。 从开设以来,大宋皇家独立实验室便一直在运转着,研制各式各样的产品,从民间的日用品,到军部的武器产品,都有着专门的部门进行立项。 眼下最为出名的,自然要数之前在西班牙战争大放异彩的后膛枪了,为了满足各国的武器需求,如今大宋兵工厂正在火速扩建,一年的时间里头,也将产量翻了几番。 不过这些国家的数目实在是太大,因此想要达到最初的武器存量,至少还得花上大半年,在这方面王直并不急,订单已经拿下,而且订金也收了一半,他根本就不亏。 而且有着王直之前的规定,武器订单都会在同一时间进行运送,这样一来,西欧各国也没有急于催促,最多也就是隔段时间就询问进度而已。 在这方面,王直都是让礼部的人员负责答复,根本就没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