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在西周当国君-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最重要的是,大豆还有固氮的作用,可以有效增加土壤中的氮元素含量,提高土地的使用年限,不至于耕几年就因为肥力不足而被迫抛荒。

    综上所述,虽然商离对于芸薹的喜爱要远超大麦,但是他依旧非常理性地选择了先开垦大麦田,而后再补耕芸薹田的做法。

 77。井田制

    “不过话又说回来,我记得农村老家的油菜花似乎都是种在水稻田里的,也不知道应该如何运作。”

    突然,商离脑海中闪过了这个念头:

    “如果可以的话,一次性开垦水稻田和芸薹田,不是更加省心省力吗?”

    在占城稻进入中国之前,中国的本土稻种基本都是晚稻。这种水稻的种植时间是每年的6月到10月,恰好可以和种植时间11月到6月的芸薹完美岔开,实现一田两种。

    如今最大的问题是,商离不知道应该如何实现一田两种。毕竟芸薹与水稻不同,芸薹是不能泡在水里的,因此水稻田并不适合芸薹生长。

    “我记得每年到秋季之后,水稻田中的水基本都会干涸。裸露出龟裂的田地,莫非是和这个有关?”

    商离有些不确定地想到:

    “算了,保险起见,还是先分开来耕作吧,毕竟芸薹种子有限,涝死了就真的完了。不过在这之前,先轮种一波还是可以的。”

    虽说水稻田难以改回种芸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芸薹田就不能改种水稻了。商离计划先在靠近水源的地方开垦一波芸薹田,先在这个季节种一波芸薹。等明年芸薹收获之后,他再引水入田,将其改为水稻田,用来种植水稻。

    这么做的好处显而易见,如今宜国百废待兴,到处都需要人力。将芸薹田改种水稻,可以在短时间内节省下一波人力,用来尽可能地打造武器,为消灭留国做准备。

    没错,消灭留国。之前商离让沃氏商队散播宜国正在闹瘟疫纯粹只是为了拖延时间罢了,等时机成熟了,他是一定会主动出击,将留国消灭掉的。毕竟不论是留国的男人还是留国的女人,都是商离非常眼热的战略资源——男人可以充作奴隶,用来挖矿种田。女人则是可以用来赏赐给平民当妾,让他们更好地开枝散叶——这年头平民只能娶一个老婆,但是没规定平民不能有妾,毕竟妾本质上只是女奴隶罢了,士兵上战场杀敌,攻灭敌国之后俘虏了几个女奴隶带回家当妾,是没有人会站出来说三道四的。

    “别怪我,怪就怪,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蛮荒时代吧。”

    商离看向东边的方向,忍不住摇了摇头。

    “王上,王上!”

    这时候,子旬和子牧也已经完成了一轮的耕作。两人一脸兴奋地跑到商离的身边,先是行了一礼,而后子旬开口道:

    “此真乃神物也!有此神物,我宜国将再也不用担心农耕之事了!”

    “是啊是啊!”

    一旁的子牧也连连点头,表示赞同子旬的话。

    “如此,便准备开始开荒吧。”

    听到这话,商离先是笑着点了点头,而后对着一旁的卫兵道:

    “你们先将这副曲辕犁带回去,将其交给宗伯,告诉他立马组织人手打造这个东西。”

    子更原先是负责宜国战车管理的,因此手下聚集了一群负责打造战车的工匠。战车和耕犁一样,都是木头做的,想来那群工匠上手起来应该不会太困难。

    “喏!”

    一旁的两个卫兵应了一声,而后一人扛犁,一人牵牛,朝着子更的居所走去。

    在目送两个卫兵离开之后,商离这才转过头,对着子旬说道:

    “接下来,便有请王叔规划耕地范围了。”

    “王上放心,此事便交给臣了。”

    子旬对着商离行了个礼,而后转身面对着这片区域道:

    “臣刚刚简单估量了一下,此处大致可以开垦出一千亩左右的田地。若以井田论的话,那便是八百亩的私田,以及一百亩的公田……”

    “且……且慢!”

    这时,一旁的商离察觉到了不对劲,打断子旬的话道:

    “王叔说的是……井田?”

    “是啊,怎么,王上有什么疑问吗?”

    子旬被商离的话问得莫名其妙,当即一脸疑惑地看着商离道。

    还有什么疑问吗?疑问大了去了好吗!?

    听到这话,商离忍不住在心中嘶吼道。

    这尼玛都什么时代了,你还搁这玩井田制呢?你咋不让老子玩禅让呢?

    诶?等等,现在是西周初年?哦,那没事了……才怪咧!

    身为历史系研究所,商离自然知道井田制这种奇葩制度。

    所谓的井田制,简单说就是将一块地分成九块,宛如九宫格一般。其中周围八块属于私田,而中间那块则属于公田。

    当然,说是私田,实际上这些田并不属于农民,而是属于领主的。从本质上来说,农民其实是租领主的田去种,也就是后世常说的佃户。

    而与佃户不同的则是,这个年代的农民是不需要交佃租的,取而代之的则是农民需要付出更多的劳动,帮领主将九宫格中间的那块公田耕种掉。

    等粮食成熟之后,周围那八块私田的产出完全属于农民,而中间那块公田的产出则完全属于领主。

    说白了,这种制度完全就是在原始社会“财产归公”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原始时期人们并没有私有财产的概念,一切财富都属于集体,人们每天都付出劳动,为部落赚取食物,进而获得分享食物的权力。

    后来随着文明的进步,部落中那些更加具有力量,亦或者是更加具有智慧的人逐渐脱颖而出,成为了身份更高的人。这些人不需要劳动,就有权分享部落的财富,吃到其他人打猎获得的食物。

    再后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逐渐掌握了农耕的技巧,因此也获得了更多的食物。在这个时候,那些身份更高的贵族也就跟着吃起了粮食——当然,打猎获得的肉类他们也是有权分享的。

    不过这种状态并没有持续太久,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财产私有制逐渐被人们接受。在这种情况下,那些身份更高的人自然就吃不到大锅饭了。不过能够获得那种身份的人也大多不是庸才,在权衡利弊之后,他们最终搞出了井田制这种制度,让其他人帮他们耕地。

    之所以会是井田制而不是直接搞出税收制度,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原始习惯的遗留。毕竟以前不论是打猎还是农耕,本质上都是底层用劳动去供养上层。贵族们搞出井田让底层帮自己耕地大家都能接受,你要是直接索取人家的私人财物,底层可能就没有那么好说话了。

    至于什么由于人才不足,行政效率有限,无法有效收税什么的都是次要的。上古时代一个国家拢共也就一千多号人,下面再分一些贵族,每个贵族管理的平民也就那么几个。就算自己亲自上去收,也不至于收不明白。真正让井田制存活下去的,主要还是上古习惯的遗留。

 78。坑爹的上古农业

    井田制的存在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合理的并不一定就是好的。

    相较于后世的税赋制度,井田制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无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想想也知道,公田的产出完全归贵族,只有私田的产出才是自己的。只要那个农民不蠢,就知道应该怎么做——精耕自己的田,粗耕公家的田。

    虽说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贵族们特意规定农民必须先耕作公田,而后才能在自己的私田上劳作。但是农民们也不蠢,让我先耕公田没问题,我随便扒拉两下应付差事不就行了吗?反正你也没对公田的产出做了明确的要求,到时候你还能以此来惩罚我不成?

    有人可能会问了,既然如此,那贵族们对公田的产出做出一个明确的要求不就行了吗?比如说要求公田的产出不得低于周围私田的平均值什么的。

    以前商离读书的时候也是这么想的,直到后来他了解了上古时期的农业之后,才明白这是一件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后世的中国人时常调侃自己是天生的农耕民族,然而这个世界上哪里有什么事情是天生的?在3000年前的上古时期,中国人对于农耕的态度其实和后世的黑叔叔没有太大的区别——靠天吃饭。

    什么意思呢?简单说就是这个年代的中国人种田其实也是和黑叔叔差不多的,都是把种子往地里一丢就不管了的。在这种情况下,农作物的产出也就可想而知了。

    有人可能又会说了,你这是扯淡。种子一丢就不管了,这样能种出粮食吗?要知道,小麦和水稻那可都是需要精耕的作物啊!

    没错,小麦和水稻确实都是需要精耕的作物。但问题是……这年头中国人的主要作物并不是小麦和水稻。

    小麦原产于地中海沿岸,喜欢的是夏天炎热干燥,冬天寒冷湿润的气候,天然和中国夏天炎热湿润,冬天寒冷干燥的季风气候不符,因此汉朝之前,小麦在中国的种植范围是非常有限的。直到后来,随着全球气温降低,北方变得寒冷了起来,小麦才逐步在北方被推广开来。而在商周时期,小麦是一种非常不受待见的作物——这一点从“麦”字的归属权就能看得出来,这年头的“麦”指的是大麦,而非小麦。

    至于水稻,这东西确实是中国的本土作物,其产量也确实非常高,但是由于其种植起来比较麻烦,因此在中原地区只有非常少量的种植。而且最重要的是,这年头中原种植的水稻主要是糯米,而非后世常吃的籼米和粳米!

    吃过糯米的小伙伴应该都知道,糯米这东西是不能多吃的,否则很容易消化不良。因此在上古时期,水稻虽然是六谷之一,但是种植面积也是非常有限的。

    既然小麦和水稻都不是商周时期的主要作物,那么商周时期的主要作物是什么呢?答案是粟和黍。

    所谓是粟,其实就是小米。而黍,则是黄米。这两种作物最大的优势就是不需要花费大多的精力进行打理,将种子往地里一丢基本上就可以不用管了。等到了作物成熟的季节,依旧可以收获不少的粮食。

    有了这两种“懒人神器”在,你还想上古时期的农民在地里花费太多的精力?做梦去吧!有那功夫,多去林子里打几只野兽回家吃肉它不香吗?

    不要觉得上古时期的人们懒散,因为人的天性就是散漫的。像后世的学生那样坐在教室里一动不动地学习知识,亦或者是像工人那样站在流水线旁一天到晚都保持一个姿势,那才是违反人性的。后世的人们因为没得选,因此只能那么做。可是这个时代的人们不同啊,他们有的选,丰富的自然资源确保了他们即便是地里种不出多少粮食,也不至于真的就被饿死了——大不了就迁徙嘛,你见过哪本史书记载过商周时期发生过饥荒的?

    也正是因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个底气在,因此哪怕是对待自己的田,这个时代的人们也是爱答不理的——兴致来了,就抽空去地里拔两根野草。兴致不好,那真的是十天半个月都不带去地里看的。在这种情况下,你指望他们将领主的公田打理好?

    想象一下,你放学刚回家,正准备将自己那有些灰尘的电脑擦拭一下,结果你妈跳出来叫你把房间也一起打扫了,你会怎么做?是真的听话将房间也一起打扫了,还是索性连带着电脑也不擦了?我想绝大多数人会选择后者。

    言归正传,这个时代不单单只是农业技术落后,连带着人也是有问题的——要不然那些传说中的上古贤王怎么整天教训子民让他们努力耕作呢?没办法,实在是再不鞭策,这地里就真的长不出粮食来了。

    很显然,上古时期的所谓“贤王”也知道井田制不靠谱,靠这玩意儿供养自己自己迟早要饿死,因此他们也没有真的太过依赖这东西,而是经常组织人手去狩猎,以此来获得更多的肉食。

    事实上不单单是和平时期,连带着战争时期这个时代的人们也是经常去狩猎的。由于地里产不出几粒粮食的缘故,因此这年头的战争后勤也压根不靠后方运输,而是依赖前线狩猎——对,你没看错,就是前线狩猎。这边大军正行军呢,那边统帅就派出狩猎团去林子里打猎,以此来解决今晚的军粮问题。

    而除了前线狩猎之外,随军牛羊也是重要的军粮来源。这年头大军行动的时候往往会带上大量的牛羊,一边走一边宰杀,用这种方式解决后勤问题。

    不单单是商周时期,实际上直到西汉,汉武帝派军西征西域的时候,大军也是带着牛羊出发的。否则从关中运粮食,十吨粮食送到前线的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