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叛贼-第1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四川巡抚叶九思,自动乱开始就未见到他人,而当巡抚衙门被白莲教众猛攻之时这叶九思也未出现。城中近万白莲教众汹涌而来,挥舞着武器,口中高喊着“真空家乡,无生老母”的八字真言,悍不畏死,在王致清的指挥下付出百多人的伤亡后终于拿下了巡抚衙门。

    随后,成都各门逐一陷落,城中清军抵抗力量越来越弱,由于自巡抚到知府,以及成都参将等各级清廷官员一直未及时出现,导致清军无法组织起有效的反抗,至酉时,成都全部被白莲教众所占领,如此首府就此丢失。

    成都丢失后,人们才知道四川巡抚叶九思的下落,原来当日一早叶九思就莫名其妙死在其房中,至于是怎么死的外面的传言颇多,有的说是叶九思被人毒死的,也有的说是叶九思得了马上风死的,但不管怎么样,这一日蹊跷死的在川清廷官员可不仅是叶九思一人,其究竟原因明白人自然知晓。

    当日,不仅只是成都,包括金堂、彭州、简阳、崇州、中江、乐至……等十多个州县同时也有白莲教众同时起义,一时间川中白莲教众聚众三十多万,仅用三日时间就取得了以成都为中心的周边百多里的区域地盘,起义成功后,王致清自称弥勒在世,号三圣王,昭告天下起兵反清,以建天下乐土。

    而同时,在江夏的高进部早就留一部用以迷惑清军,而主力悄悄沿江而上,神不知鬼不觉地过宜昌,入巴东,趁清军暂未反应过来时一举就冲进川中,然后直接沿长江向重庆府而去。

    自明末后,重庆由于多次战乱导致人口锐减,直到康熙四年,重庆全城仅只有三千余人,作为一个府城,这点人还不如浙江的一个镇子的人多。后来清廷采取了湖广填四川的政策,这才使得重庆的人口逐渐增加,但至此重庆依旧未能恢复元气,当高进部沿江而上,一口气突然打到重庆的时候,重庆守军根本无法抵抗,二月初二,重庆落入高进之手,这样一来成都、重庆这川中最重要的两座城全部被占,四川几乎全境丢失,天下为之震动。

    二月十一,王致清部同高进部在武胜汇合,两部合二为一,此时王致清已拥兵五十万,而高进部也扩张到了十万人马,合兵一处的白莲教总兵力超过了六十万,从兵力人数来看几乎超过了南京的大明。

    高进被王致清封为平寇王,同时下嫁其女二人,高进也不拒绝,当即同意拜王致清为主。就此两部正式合二为一,其势更是大振,而在江西的隆科多得知此事后惊恐万分,连忙出兵攻击江夏,但此时早已晚了,江夏的高进部仅留了千人虚张声势而已,当高进西进入巴东时,这千人已在高进的安排下早就以整化零不知所踪,也许跟随高进往西去了,或者返回鄱阳湖潜伏,另待机会。

    二月底,消息传到南京,正在南京准备下一步计划的朱怡成得知此变后同样大惊,他没想到川中白莲教居然会有如此动静,而且一下子膨胀到如此程度。如今整个四川入到白莲教手中,而且再加上高进投靠,王致清如虎添翼,以川中为基,白莲教的触手直接可进至鄂、豫、陕、甘四省,其发展绝对不能小视。

    白莲教如此起事使得天下局势顿时一变,为此,朱怡成连忙招来各重臣会议,以商讨对策。

 第二百三十章 乱上加乱

    此次议事虽不是朝会,但参与的人却不少,文臣中除廖焕之和邬思道外,还有蒋瑾、王樊、何显祖等人,至于武将中,董大山、马功成、王东、庄岩,黄朝云和潘老大等。

    其他人未来不是坐镇各地,或就是远在台湾和南洋,随着开春,歇了两个多月的海贸已重新开始,再加上东南沿海已全掌控在大明水师手中,所以今年的海贸无论其规模还是航线的延伸都比去年更甚。

    “张冉,你给众爱卿说一下川中之事。”朱怡成最后一个到,坐在主位受了众人礼后直截了当地开口道。

    早就有所准备的锦衣卫指挥使张冉站起身,当即向众人讲述有关川中白莲教大起义的情况。其实,在场的所有人对于这事都已知晓,但他们所知道的都是表面上的东西,至于一些细节和内幕,锦衣卫所掌握的情报远比旁人来的详细,随着张冉的讲述,众人的神色各自不同,有的若有所思,有的面带欣喜,也有的略有忧虑。

    张冉说了足足半个多时辰,这才说完,随后他朝着朱怡成行了一礼,坐回了自己位置。

    “诸位,此次川中白莲教起兵,大家先议一议吧。”

    短暂的平静后,庄岩先起身,他作为总参谋部的参谋长,对于川中巨变所形成的局势变动是最有言权的,当即开口道:“皇爷,诸位大人,王致清在川中起事,声势浩大,短短时间席卷全川,而袁奇部的高进也由江而上直接入川,两部合二为一,聚兵六十万之众,如今已控制了全川大部地盘。川中地理位置特殊,有道是蜀道难,难以上青天,占据川中,不仅易守难攻,更主要的是由川而出,可直至鄂、豫、陕、甘四省之地,清廷丢失四川,更被切断了西北之路,云贵两省一向远离中央,如此更是雪上加霜,依总参谋部推演,王致清接下来很可能由川入豫,打通于祝建才的联系通道,进而入中原之地……。”

    “庄将军,本官不敢苟同。”说到这,蒋瑾开口道:“祝建才此人一向骄横,而且行事怪张,依本官看,祝部在河南早就视河南为自己地盘了,如王致清由川入豫,难道祝建才会坐视不理?他恐怕没这么大的气量吧?”

    “蒋大人说的没错,仅看祝建才当年同袁奇部的那些事就能看出他绝对不会让王致清由河南入中原,要知道如今川中兵力雄厚,一旦入和河南他祝建才何去何从?”黄朝云是军中老人,对于祝建才并不陌生,当即也出言说道。

    “两位说的没错,其实这考虑参谋部也推演过,但不管如何这可能性是有的。所以除了由川入豫外,王致清还能由川入鄂,至于陕甘两地,一来有清军主力驻扎并不好打,二来这两地原本就是贫乏之地,所以我断定王致清绝不会选这两处。”

    庄岩补充的这些话让大家微微点头,的确如此,从四川而出基本就是这几个省份,陕甘两省位于西北,一向是清廷边军驻扎重地,而且还是陕甘总督直接管辖的要地。虽然王致清现在兵力庞大,聚众六十万,但这六十万人撒在四川如此大的地盘上,手中的机动力量应该也只有二十多万而已。

    而且从义军起事的一向情况来看,这些人数大多应该都是凑人头的,这六十万中如能有十多万精锐已经是了不得了。这些人马如果和陕甘的清军硬碰硬,估计讨不了什么好去,但如依托川中地势防守的话那就两说了。

    所以庄岩说的没错,王致清拿下全川后也就两条路可走,一个是进河南和祝建才联手,第二就是入湖南,然后沿江而下反攻江西。但是河南有祝建才在,以大家对祝建才的了解他绝对不会放一支如此强大的义军跑到自己地盘上来的,所以入湖南的可能性更大。

    “诸位,大家别忘了,前面张指挥使说了,清廷已从蒙古调集骑兵开始南下,而在河南、江西等地的清军也在集结,接下来清军同义军之间定有大战,如果祝建才抵挡不住的话,或许会向王致清求援,所以川中义军入河南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就在这时候,董大山突然说道。

    话音刚落,众人顿时略有所思,董大山这话也没错,川中大起义爆后,清廷一下子就丢了四川全境,对于清廷来讲是雪上加霜。原本,清军早就有南下先扑灭祝建才所部的军事计划,为了保证一击而尽其功,甚至从蒙古调动蒙古八旗精锐南下。而如今川中又出事,那么清廷就更要先灭掉祝建才了,因为也只有灭了祝建才部才能遏制川中军里入河南的通道,再加上江西的清军已在西进,看来也想是封住王致清进入湖南的通道,然后再调动陕甘边军精锐全力攻川。

    就在大家苦苦思索如果自己是王致清的话会如果选择的时候,廖焕之顿时笑了起来。

    “其实不必如此,川中起事虽说使天下形势大变,但以我大明而言却是好事。无论王致清或祝建才如何应对,关键是我大明接下来如何做,是继续南下,还是掉头北攻?这才是重要的!”

    坐在廖焕之身边的邬思道同时面带微笑,因为他和廖焕之的想法是一样的,他早就猜到了朱怡成把他们这些人召来的用意,朱怡成并不是想站在王致清或祝建才的立场上来处理问题,而是想看看在这局势下大明接下来如何选择才能获得最大的利益。

    对于大明来讲,西南和中原打的越乱越好,牵制的清军力量越多越好,只有这样,大明才能获得更多的机会,看来朱怡成此时已把目光朝南边移到了北边,对于中原有所想法了。

    廖焕之的这句话顿时点醒梦中人,之前还在苦苦思索的人顿时恍然大悟,而这时候,坐在上的朱怡成嘴角含着笑容,心中暗暗给这个老狐狸点了个赞。

 第二百三十一章 出宫

    接下来,众人把讨论的目标从川中转移到了眼前,针对大明下一步应该如何各抒己见。

    总的来说,分为两派,一派是南下派,而另一派是北上派。

    南下派自然以马功成和王东为首,虽然大明已拿下福建,但从整体战役来看,除在东海一战歼灭蓝延珍的联合舰队外,陆军并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如今福建的确已入大明囊中,但无论是蓝理还是年羹尧已先行退到广东,福建绿营的主力依旧在,蓝理的两广绿营也未受到太大损失。

    这些兵力退至广东,清廷两广总督赵弘灿已在大明攻击福建时加紧广东防务,大肆扩充兵力。两广绿营加八旗兵力如今有六万余人,再加上蓝理和年羹尧入两广的主力,总兵力已近十万。这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在马功成看来,必须尽快打垮两广的清军,歼灭清军有生力量,近而完全控制整个南方。

    这个战略从整体来看是可行的,而且福建战役开始朱怡成也是如此考虑,不过由于蓝延珍的联合舰队打乱了预先计划,导致明军未能及时实施登陆包抄的战术,从而错失良机。

    放跑了蓝理和年羹尧,马功成和王东可以说是耿耿于怀,所以一力要求南下也是理所当然的。再从整体来看,如能一口吞掉两广,那么清廷在南方的统治就不复存在,对于大明而言是有极大好处的。

    可南下有南下的难处,正如前面所说蓝理和年羹尧的主力未失,再加两广兵力,清军兵力已近十万,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虽然明军拿下福建后士气正盛,从装备和训练也超过清军不少,但相比十万清军,明军所投入的兵力是极大的,而且福建贫乏多山,道路很不好走,大军所需要的粮草运输大多需海运补充,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导致许多不确定的因素。

    再者,攻击两广这战线太长,准备和耗费几乎是天文数字。之前打福建,大明就耗资甚多,东海一战虽然赢得漂亮,可舟山和王东的主力舰队也不是没有损失,直至现在这些损失还未能补充完全。

    所以,对于南下派来讲,以董大山为首的几人力主北上。如今川中白莲教大起义,清廷丢失四川,导致周边四省不稳,从局势来看清军必然会对河南的祝建才和川中白莲教进行围剿。

    这样一来,清军的主力就将调动,那么江北和山东一地必然兵力不足,这正好给了大明可乘之机。

    董大山认为,大明如今有长江之利,又有水师在手,完全可以趁清军的主力集中中原和西南的时候直接渡江而击,一口气拿下扬州等地,进而逼近山东和河北。这样一来打通江北,威逼清廷要害,如有机会的话甚至可以直捣黄龙,以复天下。

    说实话,董大山的北上建议令许多人不由得动心,如能做到此步那么可以说定天下为之一役。但对于董大山的北上建议,也有人当即提出反对,首先江北不同江南,更不同福建和两广,渡江而击不难,拿下扬州也不难,可拿下扬州后就得北上中原,无论是入山东还是进河北,大明就将直接面对清军的主力,而且平原作战拥有大量骑兵的清军有着先天优势,虽说大明的火器犀利,可毕竟机动不足,对于后勤补给要求也高,一旦在中原陷入苦战,那么非但不能达到目的反而会导致巨大损失。

    除此之外,还有祝建才和王致清等部的不确定因素,如果清军到时候把主要目标对准大明,那么等于为其二部做了嫁衣,就算到时候打垮清军,那么三部汇聚中原必有大战,到那时候大明就算再兵强马壮,面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