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军在宜昌展开几次大战,相互各有胜负,一时间僵持不下。
宜昌知府衙门,如今是高进的临时府邸,外面的天早就黑了,但房间内依旧灯火通明,高进站在地图前仔细看着地图上的地形和敌我势力,眉头深深紧锁着。
王致清在四川大起义的同时高进由江西过湖北入川,两军汇合后实力大振,这一切都在他之前的预料之中。但是,占了四川后,如不尽快出川,必被困在川中,所以在和王致清汇合后不久,高进就提出了尽快带兵出川的建议,可那时候白莲教上下沉浸在一片成功的喜悦之下,上至王致清下至普通教众,个个都急着论功行赏,加官进爵,由此耽搁了些时日。
就连高进,也因为王致清下嫁两位养女在重庆多呆了些日子,而等到这些事了后,白莲教各部准备着手出川的时候江西和湖北的清军已反应过来,直接调集兵力堵住了长江要道,致使高进快速出川计划受阻。
在宜昌,高进所部和清军已交战有些日子了,双方都奈何不了对方,但是对高进来说在这呆的时间越长越是不利。
四川是天府之国,易守难攻,可同样四川的地形限制了四川向外发展,拿下四川只不过是第一步,最重要的一步是从四川跳出去进而争夺中原。如果不能尽快打开通往外面的道路,那么高进的实力再雄厚那也只能憋屈地被堵在川中,一旦天下有变,更无腾挪余地。
如果是之前袁奇未经历九江之战的时候,完全可以依托江西为基础打通四川道路,同时接应四川的王致清出川再合军。但九江一战后,袁奇部损失惨重,高进手中的兵力严重不足,所以他无奈只能采取弃江西直接入川合兵的选择。按照他原来的想法,等合兵后再快速出川,以寻得战略空间,可谁想没料到白莲教的动作缓慢再加上清军反应速度出乎意料,虽然他提前拿下宜昌以为出川后手,却依旧未能达到目的。
“王爷,这么晚了还是早点歇息吧。”正当高进看的入神的时候,耳边传来柔和的声音,回头一看,原来是王玲儿。
王婉儿、王玲儿这一对姐妹花如今下嫁给高进,而高进也被王致清封为平寇王。虽说这两位圣女下嫁自己无非是用来拉拢和监视,对于王致清的盘算高进是一清二楚,不过高进并没拒绝王致清此举,毕竟袁部如今要重整旗鼓只有依靠王致清的力量,再者,大家都是聪明人,高进答应了这事,双方表面上也就成一家人了,那么做起事来大家也放心的多。
不过话说回来,两圣女下嫁高进后双方相处倒也融洽,高进平日间待她们姐妹也不错,就算是之前性格有些泼辣的王婉儿成了人妇后也变得委婉多了。
“你们先歇吧,我这还有点事。”高进见了王玲儿笑笑道,接着问道:“婉儿呢?怎么不见她人影。”
“妹妹说王爷今天十有八九又要熬夜,让我先过来看看,她去给王爷准备些宵夜。”
“辛苦你们了,其实用不着这么费事。”
“这不行,王爷您这些日子一直没休息好,长久下去要是身子累垮了可怎么办。”王玲儿摇头道。
见她坚持,高进也不再多说,直接又把目光投向了地图,王玲儿在一旁看了几眼,轻声劝道:“王爷,其实打不打湖北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依我看只要宜昌在手,这清狗就攻不过来,倒不如跟着义父一起由河南出川,听说义父都和汉王那边谈的差不多了,也许过些日子汉王就能让开河南的通道。”
“汉王?呵呵。”听到王玲儿提到祝建才,高进不由得摇摇头。
“王爷,我知道您一向对汉王有偏见,不过如今出川大事,这义父同汉王直接协商,想来以我教如今大军的实力,这汉王不答应也得答应,您就放心吧。何必苦苦盯着湖北一省呢?如汉王主动让开道路,不伤两家和气,我们从河南出川岂不更好?”
“你不懂。”高进突然说道,见王玲儿疑惑的表情,他又忍不住叹了口气:“之前你们来江夏见我,商议两部合作的事,你还记得否。”
“这自然记得。”王玲儿点头道。
高进说道:“当初我就说过,祝建才此人心狠手辣,唯利是图,像他这样的人绝不可能轻易就范。祝建才占据河南,河南乃中原腹地,更是兵家必争之地,他怎么可能轻易放开道路让你父带兵由河南出川呢?”
“这我知道,可是如今局势我白莲实力雄厚,汉王不借道又能如何?难道他不就不怕两家闹起来么?再说了,我可听说义父那边传来消息,这汉王已略被说动,估计用不了多久就能答应此事。”
“这更不可能了。”高进又摇头道:“祝建才这人是绝对不肯吃亏的主,如果他真答应让道一事,那么我可断定必然有问题。”
“有问题?”王玲儿想了想摇头道:“这能有什么问题?难道汉王想出尔反尔么?如果是这样的话,他就不怕这么做天下人群起而攻之?再说了,我白莲拥兵几十万,就算他想花招又如何?到时候就怕他偷鸡不成倒蚀了把米。”
说到这,王玲儿脸上英气一闪,整个人如同一把锐利出鞘的宝剑。
见王玲儿如此,高进也不再多说,毕竟王玲儿跟随王致清多年,早就把王致清当成半神来崇拜了。在她心里,王致清是不可能犯错的,更不可能轻易被人欺骗,再说现在白莲教的势力的确如日中天,王致清手中握着几十万大军,除非他祝建才自己找死,如果想给王致清设套假装让道却暗中下黑手的话,以王致清的实力来讲,祝建才是老寿星上吊自寻死路。
一时间,房间内静了下来,见高进的目光重新移到地图上,王玲儿略有后悔刚才自己说了那些话。虽说她是王致清的义军,也曾是教中圣女,但如今已经嫁给了高进。高进这人平日虽沉默寡言,但的确是一个很不错的夫君,成亲之后对于她们姐妹一直很好,而且高进性格平和,为人和善,又善于用兵,之前对袁奇更是堪称忠勇,当得上是个大英雄,对于这门婚事,她们姐妹都是很满意的。
正当王玲儿想说些什么,以化解这尴尬的时候,随着一声门响,王婉儿端着盘抄手走了进来。
“王爷,您饿了吧,婉儿刚为您煮的抄手,您趁热的吃。”
王婉儿的到来打破了沉闷,恰好也给王玲儿解了围。高进这时候只能笑笑,道了谢后在桌前坐下,端起那碗抄手小口吃了起来。
抄手是姐妹俩一起做的,用骨汤煮的,滋味很是鲜美,高进的确有些饿了,一碗抄手下肚,这肚子里顿时暖洋洋的。
在高进吃抄手的时候,聪慧的王婉儿看出了王玲儿脸上的尴尬,姐妹之间在一起十多年了,一个细微的神色变化都逃不过各自的眼睛。悄悄问了问发生了什么事,王玲儿低声同王婉儿讲了刚才的争执,听完后王婉儿就明白了。
“姐姐,你也真是的,这王爷自然有王爷的考虑,何况王爷之前一直在江西同清狗作战,如今打湖北也是要由此出川然后回江西给袁王爷报仇,你怎么就没想到这点呢?”王婉儿忍不住埋怨道,听到妹妹这么说,王玲儿顿时反应过来,她之前只不过一直为高进攻打湖北之事日夜操劳而担忧,却忘记了还有这一层原因。
“王爷,我……我前面想岔了,还请王爷责罚。”王玲儿站起身来,楚楚可怜地在高进前认错。
见她如此,高进叹了口气,把她拉起后坐下,看着面前两人道:“都是一家人,你刚才所说也是好意,我又不是不识好坏的人,哪里有什么错呢。”
“姐姐,王爷说的是呀,姐姐就不要再多想了。”王婉儿安慰了一下王铃儿,接着对高进好奇地问道:“对了王爷,您刚才和姐姐说这汉王如果答应让道必然有问题,这话是否有些过了?难道这汉王会对义父下手不成?他哪里来这么大的胆子?”
王婉儿一副好奇宝宝的模样,可实际上两姐妹中小心思最多的不是姐姐王玲儿,而正是这个妹妹。对于王婉儿为什么会这么问,高进是心知肚明,不过他也不揭穿,只是笑笑道:“祝建才此人我了解的很,这是一个无利不起早的家伙,而且又胆大包天,当年袁王爷如此英雄也吃了他不小的亏,至于会不会下手我不敢说,但是他如果真答应让道那么必然有所算计,这点我敢保证。”
第二百四十四章 大明日报(求票)
南京城,曹家老铺。
自上次在曹家老铺吃了顿鸭子后,朱怡成每隔几日都会来一趟,时间久了,倒也成了这的老主户。
之所以会来曹家老铺吃鸭子,一来是老曹家的鸭子和鸭什做的的确好,宫中的御厨根本就弄不出这味,二来上次在这吃过一顿后,朱怡成觉得应该多出来走走,所以无论他多么忙,每隔几日总要抽出几个时辰来这一趟,不仅是为吃鸭子,也是想通过这方式直观地了解外面的真实情况和老百姓对大明变化的看法。
由于朱怡成每次来都换了装,再加上仅带两三个贴身护卫,显得很是低调,根本就没人知道他的身份。朝中除了锦衣卫的张冉和贴身护卫还有宫中的几个近身太监外,其余人都不知道这事,就连皇后李娟儿为了避免她担心也都未告诉。
来曹家老铺,为的是考察民生,了解情况,同时又一饱口福,朱怡成可不想把这事闹得人所共知,一旦知道的人多了,这些人必然会劝阻自己出宫,或者弄些阳奉阴违的官面文章出来。
今天,朱怡成和往日一样点了份鸭子,再加些鸭什,弄了些老曹家自酿的米酒,悠闲地品着,两个护卫一左一右地坐在他两旁,因为来的多了,再加上朱怡成特别叮嘱,他们倒也没什么拘束,和平常人一般无二,不过目光却一直在店中的各人身上悄悄留意着,以避免出现意外,至于在店铺外还有另一个护卫在,这人扮作普通的力夫蹲坐在离店铺不远的地方,以做警示作用。
店里依旧和往日一样热闹,几个老主户和一些路过的食客边吃边聊着,他们聊的话题无非是近日发生的一些事,大明不限制平民言论,当然前提是不能对大明有所损害的言论,如果是当众宣扬清廷的好,以言论攻击大明的话,那么不要说暗藏在各处的锦衣卫了,就连这南京城里的老百姓都会群起而攻之。
随着大明的政权稳固和一系列的政策推行,江南百姓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富人还是普通人,读书人或者农商,都在蒸蒸日上的大明得到了诸多好处,生活在大明治下这日子比在满清时期好了不知多少,在这种情况下还说大明不如清廷,甚至心怀满清,简直就是味着良心胡说八道。
再者,汪景祺编撰的《清宫密闻录》已传播大江南北,对于清廷的抹黑效果异常显著。在老百姓津津乐道其中内容,商讨着清帝看似正大光明但背地里却干着夺妻、扒灰、凌侄、苟合……等等肮脏的密事时,所有人瞬间变得八卦异常,讨论之余,作为汉人的自信心和凝聚力自然而然地开始上升,而对于满清之前的敬畏随之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只有不屑和轻视。
汪景祺编撰的《清宫密闻录》一炮打响,其效果显著,紧接着汪景祺带着人又捣鼓出了其他几本密闻录,同样大行天下。如今,在北京的康熙心中最恨的人不是朱怡成,也不是祝建才或王致清,而是汪景祺,因为汪景祺直接以笔为刀,生生剥开了清廷皇室最为丑恶的一面,而把这些东西曝之天下,为天下所有人知道,使得清廷从上至下丢尽了脸面,却又拿他毫无办法。
康熙越恨,朱怡成就越欣赏,《清宫密闻录》大行天下后,朱怡成直接破格提拔了汪景祺,把他由代办宣传部直接升为宣传部部长之职,领正三品衔。得了如此赞赏和重视,汪景祺兴奋的是热血沸腾,要知道他一直自负才华却始终不得志,而今终于能有出人投地的一日,这都是朱怡成所给予的,所谓士为知己者死,他汪景祺一向自认为国士,如今心愿得尝,当日以力相报。
之后,汪景祺越发以十二分的精力投入到这伟大而又有意义的宣传工作中去,在朱怡成的关怀和引导下,汪景祺还建立了两份报纸,这两份报纸一份为《大明日报》另一份为《神州要闻》,前者注重政治,后者偏向商业,汪景祺亲自抄刀,把这两份报纸做的是有声有色,初一刊行就大受欢迎,如今其影响力不仅覆盖了江南、福建三省一地,更通过商道和民间传播到了其他地方,就连清廷那边也有不少人偷偷找来看这两份报纸。
就像今天,店铺中有几人就在撩着《大明日报》不久前的一篇文章,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