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叛贼-第19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朱怡成正在翻阅由军机处初步设立的警察制度,在完善兵制后,进一步就是建立各地的警察制度。在目前,各地治安维护大多是由部队来进行,地方政府的衙役和以往并没有什么两样,还是延续着各朝历代的方式。

    从表面来看,这种制度的运行并没什么太大问题,但实际上却有着先天不足。用军队维护地方,一来导致军政不分,容易产生军队影响地方,从而滋生出一系列的问题。二来,大明需要维持一支数量庞大的军队,以确保地方,从而导致大明的军力随着地盘不断扩大但实际上并未能达到实效,进而分散了军力的使用。

    警察制度的建立,就为了以上问题的解决,同时利用警察制度使军队变得更为纯粹,然后在这基础上,朱怡成还将利用这种方式慢慢着手建立预备役。除了战区驻兵和接壤部的安全保证外,正常的大明各州府治安都将由警察来负责。

    在六部之外,不仅设置理藩院,还将设置警务部。警务部等同于六部,并独立于外,和六部一样设尚书、侍郎、员外郎等各职,地方设警务司、警察局、分局、派出所等各层机构,以各自对应省、州府、县、镇、村等等行政区域。

    此外,警察的警衔类同于部队军衔,也就是使用虚衔实职的方式进行划分。原本,朱怡成是考虑重设警衔,但考虑到民众对于朝廷制度的接受和警察制度推行,最后还是接受了军机处的建议。

    军机处这份上报的警察制度方案已较为完善了,朱怡成边看边拿着朱笔在几处地方圈点,以便让军机处根据他的意见再一次进行修改和完善。

    “皇爷!廖大人和邬大人求见。”正当朱怡成聚精会神地的时候,禀报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抬头一看只见平常服侍他的小黄门正忐忑不安地跪在不远处。

    放下手中的笔,朱怡成揉揉有些发酸的手腕,随后示意小黄门请他们进来。不一会儿,廖焕之和邬思道就来到了偏殿。

    “皇爷!”

    见了朱怡成两人先是行礼,随后朱怡成招呼他们进暖阁坐,这天寒地冻,殿外冷的厉害,小黄门早就搬来了椅子,放在离朱怡成不远处。

    道了声谢,两人各自坐下。朱怡成笑呵呵地询问他们急着找自己有什么事,反正军机处离他办公的偏殿不远,像这样的天气直接派人传一声就行了,何必冒着风雪前来。

    “回皇爷,刚接到一份奏折,臣下不敢怠慢,所以这才来求见皇爷。”廖焕之拱手回道。

    “奏折?”听到这话,朱怡成先是一愣,紧接着急忙问道:“何处来的奏折?广东?还是安庆?或者是宁波?”

    一份奏折能让这两位亲自冒风雪急急来找自己,那么这奏折定然不是普通奏折,难道是广西或者江北江西,又或对外方面出了什么问题?一想到这些可能,朱怡成心中不免有些焦虑。

    不过还好,廖焕之告诉朱怡成这份奏折都不是从那些地方来的,各处也没什么大问题,而是这份奏折的上书人和所来的地方有些特殊,因为这是一份远在河南的祝建才送来的奏折。

    “祝建才的奏折?”听到这解释,朱怡成略有诧异,同时也起了兴趣,顿时笑着道:“这倒是稀罕了,我们这位祝大王爷什么时候想起来给朕上折子了?”

    话音刚落,廖焕之和邬思道同时也笑了起来,实际上就在刚前,当这份奏折以八百里快马由江北送至南京来到军机处的时候,他们两人同样觉得意外,等看完后更不敢专断,商议一番还是决定立即告知朱怡成。

    从廖焕之手中接过这份奏折,朱怡成打开后细看,随着奏折中的文字逐一入眼,朱怡成的神情也渐渐变得古怪起来,最后忍不住哈哈大笑。

    在笑声中,朱怡成合上奏折,摇头叹道:“这位祝王爷可是费了些功夫呀,这份奏折写的文采不错,春秋笔法用的甚妙,如不是下面具名是他,朕还以为写奏折的人是王世琛呢。”

    话音刚落,邬思道口中含着的茶水差一点儿都喷了出来,好不容易才憋住却连连咳嗽,至于廖焕之也是忍俊不已,这王世琛不是别人,正是本科的状元,其人是苏州的才子,诗词绘画无一不精,如今任职翰林院为修撰。

    说笑了一番,朱怡成直接询问廖焕之和邬思道对祝建才突如其来的这份奏折如何看,实际上祝建才上这份奏折,无论是朱怡成还是在坐的两位心里都很清楚,这无非是祝建才在河南支持不下去了,现在打算来抱朱怡成的大腿。

    虽然,朱怡成复监国位的时候就承认了袁奇和祝建才各自势力,而对方也默认了尊他为大明正统。但实际上,无论是当年的袁奇还是现在的祝建才,都保持着极大的独立性,从来没有听从过朱怡成的调遣,就连平常的书信文件来往都从所未有。

    但在此时,祝建才突然发来这份奏折,其意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他在河南的局势大为不妙,正是因为如此,祝建才才会用这种方式向朱怡成救助。

 第三百四十一章 顺者昌逆者亡(求票)

    “看来,如今的河南局势堪忧啊。”笑过后,廖焕之如此说道:“之前军机处就接到战报,说是清军已增兵河南,祝建才、王致清两部在河南局势岌岌可危,而今祝建才又向皇爷送来如此奏折,明摆着就是打算南下了。”

    “可有王致清那边的奏折送来?”朱怡成想了想问道。

    廖焕之和邬思道同时摇摇头,朱怡成笑道:“看来这王致清还抱着他的三圣王不放,不过也是,他可是堂堂的白莲教主,哪里那么容易向朕低头。”

    朱怡成的话虽这么说,但话语中却没有丝毫惋惜,反而带着一丝嘲笑。王致清同祝建才不一样,作为白莲教的教主,他是无法作出投靠大明举动的。毕竟,自太祖起,白莲教就同大明不共戴天,终明一朝,朝廷对于白莲教防范甚深,而白莲教在明朝时期起兵数次,但都被残酷镇压。

    假如王致清如祝建才那般向南京发出奏折,那等于表示白莲教彻底向大明投降,作为教主的王致清是绝对不会干这种事的。另外,如果他真这么做的话,朱怡成说实话也不敢接收王致清,这样一颗定时炸弹摆在身边,天晓得什么时候白莲教再一次会给天下人一个惊喜。

    邬思道开口道:“祝建才此举是为他南下做准备,恐怕用不了多久祝部就将撤离河南,从而南下湖北。祝建才这么一撤,王致清也不可能继续留守河南,从局势来看两部南下已成定局。此外,高进部就在湖北,虽然现在受阻于江夏,可一旦三部在湖北汇合,以清军在湖北兵力要拦住他们根本就不可能。至于隆科多是否会领兵南下追击,依臣看来是一定的,如此河南之战就将蔓延至湖北,此时如我大明西进江西,那么湖北、江西两省就成了主战场,几方势力将在此决一雌雄。”

    朱怡成边听边想,邬思道判断的没错,现在的局势的确如此。原本明军集结部队进攻江西,为的就是要给河南的义军减轻压力。但看来祝建才和王致清现在就顶不住了,以时间来看,恐怕他们南下湖北迫在眉睫,究竟是顶着寒冬不顾一切南下,或者还是再苦苦支持,等待开春后再做此行?无论是何种举措,也就是一两个月的时间。

    对于这个局势变化,朱怡成现在考虑的是究竟如何应对。是继续按照之前的策略西进江西,还是按兵不动等待对方南下后在湖北大打出手?究竟如何选择,朱怡成一时间有些迟疑。

    天下义军,最有名气的当属于之前的袁奇。对于袁奇此人,虽说朱怡成曾经恨之入骨,因为就连性命都差一点儿断送在他的手上。但除此之外,朱怡成还是比较佩服袁奇的,相比祝建才,袁奇才是真正的枭雄,其他的不说,仅从高进在袁奇死后依旧掌握袁奇部,不顾一切攻击江夏,意图恢复当年袁奇在江西的势力就能看出袁奇对其部署的影响力。

    高进此人,在袁部中地位不低,却一直声名不显,朱怡成同高进的接触也只不过是当年寥寥几回而已。但没想到在袁奇死后他居然能继续以袁奇旧部的名义同清军作战,由此可见这也是一位英雄。

    假如送来奏折的是高进,或者说袁奇不死现在向朱怡成低头的话,那么朱怡成绝对会伸出援手救援。可偏偏这是祝建才的奏折,以祝建才的为人,在场的三人都清楚的很,也一眼就看穿了这奏折的用意。

    王致清的白莲教就更不用说了,大明和白莲教的世代之仇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反清复明就能抹去的。

    在这种情况下,究竟如何选择,朱怡成一时间难下决断,不由得把询问的目光望向了廖焕之和邬思道。

    见朱怡成向他们投开询问的目光,廖焕之和邬思道不由得暗暗叫苦,实际上在前来禀报的时候,两人就对于这选择私下讨论过一番,却没有最后定论。

    “说说吧,江西之战是否继续?或者另做打算?”

    对视了一眼,廖焕之先开口道:“回皇爷,江西之战已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依臣看来,九江是必打的,拿下九江,江西、安徽、浙江三省就可连成一片,同时扼守住长江要害,进可攻,退可守。如今叫停江西之战,不仅白白耗费军资,更对于大局来讲得不偿失。但臣又觉得,拿下九江后再继续西进就没这个必要了,我军可由九江、南昌一线,沿潘阳湖以东,以取江西半省,同浙江、福建相连。之后,究竟是向北直攻中原,或者说朝西南先解决广西,这还得皇爷做主。”

    廖焕之的观点非常明确,他是暂时继续攻击江西,但是把西攻江西全省的战略进行调整,以改为只取江西半省之地的方针。这样的话,既不打乱现在的军事部署,也能适当地继续坐山观虎斗,看着祝建才、王致清、高进和清军四方在湖北和江西以西进行大战。

    不得不说,廖焕之这个建议着实不错,朱怡成听后大为心动。

    朱怡成正要说什么的时候,见邬思道一副思索的表情,到了嘴边的话顿时改了,他开口向邬思道询问他的看法。

    “臣先问皇爷三个问题,可否?”

    朱怡成微微一愣,当即笑道:“有何不可,邬先生要问直接问就是了。”

    邬思道拱手道:“那就先请皇爷恕臣无礼了。”

    朱怡成笑着摆摆手,让邬思道直接问就是,邬思道这才问道:“其一,皇爷您觉得,如今我大明军力是否可以一战以定天下?”

    “这……。”朱怡成没想到邬思道会问这个问题,顿时哭笑不得道:“先生为军机大臣,如何不知我大明之军力?虽说我大明如今拥兵六十余万,更有江南半壁,再加上海军之盛纵横四海,但无论从军队数量和控制的地盘、人口而言,还是不如清廷。另外,康熙并非庸主,其臣下也有不少干才,想要光复神州那绝不可能是一战而定的。”

    邬思道神色平静,既不说是也没说不是,继续问了下一个问题:“自神州沦落以来,满清夺我汉家衣冠,灭我汉家文化,天下人无不为之愤慨,但奉我大明为正统者,无不思复明之举,这才有我大明在皇爷带领下光复天下之举。所以,自清入中原,神州大地处处有义士起兵,打出反清复明之旗号,此乃天下之心,也为百姓之愿,是否?”

    “当然如此!”对于这点,朱怡成丝毫不能否认。满清入关,仅是平定四方就用了许久,民间抗清之举从所未有断绝,直到袁奇起兵之前,还有四明山起义发生,就连现在的大明从基础上来讲也是以最初的义军为结构,这才建立起来的。

    而从历史上来看,终清一朝,民间起义从来没有缺少过,大大小小上百次,直至清末,孙大炮打出了驱逐鞑奴,恢复中华的口号,从这点来讲和当年的朱洪武口号没什么区别。

    “其三,皇爷为天下反清共主,有朝一日必举北伐大旗,到时候北方义士自当奉皇爷为正统,以迎王师,是否?”

    听到这,朱怡成不再做回答了,因为他已经明白邬思道这三个问题的真正用意了。邬思道是要借这种方式来告诉朱怡成,现在大明还未强大到一战就能吞掉满清的地步,而且接下来还有很长的路,尤其是北伐中原更是重中之重。作为天下正统,作为大明的皇帝,朱怡成的一举一动全在天下人的眼中,只有得到了天下汉人的认可,那么这光复神州大业才能真正取得成功。

    “天子之仁虽是王道,但这天下还尚有小人。如有居心叵测者不服王道,邬先生觉得如何处置呢?”廖焕之在一旁突然间问道。

    邬思道两眼猛然一睁,眼中冒出精光:“既有天子之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