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件事,初看起来似乎正常,但实际却不正常。眼下,中原大战在即,西南还未平定,山东清军已窜入徽州,各处战事几乎到了白热化的阶段。在这种时候,军费开支已极为紧张,何况之前江北收复后朝廷已拨巨款以恢复生产,眼下朝廷能拿出来的钱并不多。
作为首席军机大臣,廖焕之对于朝廷的家底是非常清楚的,所以他马上就感到了这事的蹊跷,这件事分明就是针对户部,换句话来讲是针对王樊的。第一时间,廖焕之就想到了蒋瑾,再结合之前弹劾朱一贵的事,他判断蒋瑾分明是在私下拉党结派,借题发挥,以此攻击自己的政治对手。
他蒋瑾这样做究竟想干什么?廖焕之越想越是心慌,朝会后他特意找了个机会询问了下蒋瑾,谁想蒋瑾当着自己的面一口否认,而且在廖焕之感觉,蒋瑾对自己虽然和从前没什么两样,但他感觉到蒋瑾如今对自己的疏离,这更让廖焕之细思极恐。
第六百一十二章 胆寒
要论智谋,廖焕之并比不上邬思道这样的奇才,要说能力,朝中比他能力强的并不是没有,要讲资格他也没董大山跟随朱怡成时间长,不过廖焕之却有着其他人没有的优点,那就是他为人谨慎小心,而且忠心耿耿,向来在朝中唯朱怡成马首是瞻,再加上运气不错,又是第一个投靠朱怡成的正式官员,这才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说句实话,廖焕之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有今天这样的地位,当年以举人身份当县太爷的时候,他最大的希望也就是这辈子能以知府之职告老回乡。可是,如今的他却已位及人臣,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做到了文官的顶峰。
廖焕之在政治上并未太大野心,而且他更清楚自己的地位来自于何处,这也是朱怡成看重他的原因,并把他一手扶到了首席军机大臣的位置上。
但在这个位置上坐的越久,廖焕之就越是谨慎从事,在朝堂上廖焕之的官声还是不错的,再加上朱怡成改革官制,实施了新的官俸和养廉银后,作为首席军机大臣的廖焕之每年的收入就是一笔不小的数字,足以令他舒舒服服地过日子而不用伸手去弄脏银子。
之前,廖焕之建议蒋瑾接替邬思道入军机处,一方面是出自于公心,毕竟蒋瑾是朝中重臣,不仅执掌工部,而且这些年立下不少功劳。而且蒋瑾此人能力颇强,做事也极为果断,当初第一次军机大臣人选中就有蒋瑾的名字,只不过因为其他原因而未入军机,如今邬思道退了,蒋瑾替补入军机处在所有人看来都是理所当然的。
其次,廖焕之和蒋瑾本就是好友,双方的关系非常亲密。这也是当年廖焕之主动向朱怡成献计,从而拿下宁波的主要原因。
无论于公于私,廖焕之举荐蒋瑾都是理所当然的,可惜的是最终这个位置并没落到蒋瑾的头上,朱怡成而是选择了史贻直,这个结果让人实在是出乎意料之外。
原以为十拿九稳的结果居然发生了变化,再加上这些日子蒋瑾的暗中举动,顿时令廖焕之警惕和不安起来。
他猛然间就想到了一桩旧朝故事,说起这个故事来还得提到当年大明开国的时候。朱元璋驱逐蒙元,以布衣身份建立大明,之后封赏群臣,并对于开国贡献最大的六人封为公爵,而这六大公爵中五人是名将,分别为徐达、常茂(常遇春之子,因为常遇春早亡而封)、李文忠、冯胜和邓愈。
除这五位名将外,还封了一人而且是六大公爵之首,那就是韩国公李善长,更重要的是这李善长并非将领出身,而是文官。
由此可见,如今的情景同当年极其类似,现在大明将星闪耀,名将辈出,先不说已为陆军海军的董大山和王东,还有马功成和庄岩,另外杨勖、林建章、黄朝云、张鲣、朱一贵、潘梦园……等等,这些将领个个独当一面,都是身经百战立下大功的人物,可是实际上,作为文官的廖焕之无论职权还是地位都在所有人之上。
可是相比朱元璋所封的六大公爵中的其余五人,反而是首功的李善长的下场最为悲惨。廖焕之是读书人,当然知道当年的故事,李善长是如何死的?他是被卷入胡惟庸案最终被朱元璋处死,而同他一起被处死的还有其家人七十余人,一代名臣,开国功勋就这样而去,当年廖焕之读史读到此处时还忍不住叹息不止。
但廖焕之怎么都想不到,他当年所看的史中故事居然发生在他的身上了!李善长是文官位及人臣,他廖焕之同样是文官位及人臣,李善长为大明立下大功,他廖焕之同样也是如此,李善长同胡惟庸私交甚好,两者还有亲戚关系,李善长弟弟的儿子娶了胡惟庸的侄女,而他廖焕之和蒋瑾一样是好友,而且他的外甥女几年前还嫁给了蒋瑾的堂侄……。
这些情况联系起来,不由得让廖焕之吓出一身冷汗来。更可怕的是,蒋瑾入军机这事先是朱怡成作为皇帝没有蒋瑾替补而入,反而选择了其他人,足以表示朱怡成对蒋瑾,或者说对他廖焕之和蒋瑾一起担任军机大臣有所顾虑,不愿意看见廖焕之或蒋瑾两人同在军机处。
如果仅仅只是这样,倒也不算什么。毕竟皇帝的皇权要保证,政治平衡是不可缺的。蒋瑾入了军机处,他廖焕之在军机处的影响力必然大增,换而言之蒋瑾也是如此,这样一来就会打破朱怡成对军机处的平衡安排,所以否决蒋瑾而挑选史贻直反而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对于这点,廖焕之事后已想明白了,为此他还特意找了蒋瑾,虽没有明说,不过他安慰蒋瑾时顺口提了一句等几年后他退出军机处,定会有蒋瑾一席之地。当时蒋瑾似乎接受了这个事实,廖焕之也未多疑,这就放下了心,谁想到蒋瑾依旧对此耿耿于怀,甚至暗中拉党结派趁着凤阳之事推波助澜。
蒋瑾这么做打着什么算盘,作为好友的廖焕之如何看不明白?他不仅对夺了他军机之位的史贻直恨在心头,拉拢都察院的御史为己所用,而且还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推荐史贻直的王樊。
那些上书,明着似乎冠冕堂皇,但实际上是削弱史贻直在都察院的影响力,同时用这些御史攻击朱一贵之事来引起朱怡成对御史的反感。
毕竟,史贻直现在虽已是军机大臣,但他依旧还是左都御史,都察院的御史要论起来都是他的属下。刚刚入军机不久,他所管辖的御史就对朱怡成所重用的朱一贵群起而攻之,这让朱怡成会如何想?
至于所谓的善后处理和恢复民生,拉拢凤阳民心,重修凤阳等等,这矛头又指向了王樊。王樊掌管户部,如今户部是什么情况廖焕之是一清二楚,户部根本就拿不出这么多钱来,而且朱怡成现在首要关心的是中原战场,对于其他事他能缓就缓。
可是这样,以大义直接压下来,闹得朱怡成也无可奈何,作为大明天子,他总不能当着天下说出不管不顾的话来。
一旦王樊拿不出银子,耽误了拨款,那么妥妥的就是替罪羊一个,到时候不用朱怡成开口说话,朝中众人,甚至包括民间的口水就能把他给淹死。
第六百一十三章 军机
王樊是何人?他虽是军机大臣、户部尚书,可要论起出身是所有人中最低的,之前只是一个商人而已。可是他蒋瑾就不想想,王樊以一个商人的身份坐到如今的位置,难道真的就是靠他的理财本事么?
其实并非如此,廖焕之比蒋瑾看得更清楚,固然王樊成为重臣有着一定的机遇,同样也有如今大明重视商业的原因,但实际上王樊和其他朝臣不同,因为王樊是朱怡成的人。
要说是朱怡成的人,以朱怡成皇帝之尊,当然整个明的百姓都是他的子民,自然也包括朝中各级官员。而廖焕之之所以说王樊是朱怡成的人,那是因为王樊几乎等同于朱怡成的管家,或者说是朱怡成的家奴。
如果说整个大明是一家商行的话,那么朱怡成就是东家,他廖焕之、董大山、王东甚至包括蒋瑾等人都是掌柜和伙计。而王樊却不然,他是朱怡成从自己家里派出来的帐房,是替东家把着钱袋子的“自己人”,所以从这点来讲,王樊是和其他臣子有着本质区别。
蒋瑾自以为聪明,用这来逼迫王樊,可廖焕之却知道国库里的确是暂时拿不出这么多银子,但朱怡成却是拿得出来的。
逼迫王樊也等于逼迫朱怡成,一旦王樊群起而攻之,那么作为皇帝的朱怡成难道就没半分瓜葛了么?就如同之前所说的那样,天下是大明的天下,子民都是朱怡成的子民,王樊替朱怡成挡了枪,这事还是需要办,该花的银子还得掏。
更重要的是,如果王樊由此而下台,那么谁来执掌户部?又谁能替代入军机?廖焕之想象得出朱怡成到时候的恼怒。
所以,这事归根结底板子还是打在朱怡成身上,为了解决问题,替自己也是替王樊解围,朱怡成必然会动用内库的钱,不管他用什么办法把内库的银子借给户部使用,但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王樊并不会受到什么影响。
用这招术看起来似乎巧妙,可实际上却是愚蠢之极。蒋瑾这样做等于是自找死路,而且刚前长子廖方正的那番话更让廖焕之心中愤怒不已,这蒋瑾居然还暗中挑唆自己长子去凤阳,明着看似乎没任何关系,而且还有使廖方正施展抱负的机会,但实际上他这是用这种方式把廖方正绑到他的战车上,并且把自己也扯了进去。
说实话,刚才廖焕之真想一口否决廖方正,不让他去凤阳,可话到了嘴边却又被他生生咽了回去。
毕竟这事从明面没有问题,廖方正自己也想去,自己否决不仅不近人情,更容易给其他人一种错误的判断,尤其是蒋瑾那边定会有什么想法。在这种时候,所谓一动不如一静,廖方正去还是不去都影响不了结果,所以廖焕之最终还是答应了。
目光继续向那奏折望去,如果在一个时辰前,廖焕之已经决定明日入宫递交这份辞呈的,但是刚才廖方正的那番话却让他改变了主意,他思来想去,打算把这份辞呈放放再看,另外他还需要彻底摸一摸朱怡成的真实想法。
内库借款给户部的是就这样定了下来,这令为钱焦头烂额的王樊总算松了口气,接下来就按照李娟儿的要求去进行安排,这些事王樊自然是办得妥妥当当,要不他也不会执掌户部这么多年了。
事做完了,朱怡成的心里却极不舒服,这件事的来源和背后隐藏的东西,他是看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不过朱怡成并没有像常人那样大发雷霆,更没有追究任何人责任,依旧和往常一般处理政务,关心各处战局。
这一日,在偏殿忙了半天的朱怡成出了殿,打算在附近走走活动一下筋骨,谁想想着心思的他居然走到了离军机处不远的地方,抬头看了眼前面的军机处,朱怡成径直走了过去。
军机处的所在是由一处旧殿改造而成,其规模当然比不上皇帝和后宫嫔妃的宫殿,而且位置也靠近宫门,属于比较偏的地方,但好在这里离宫门近,进出极是方便,无论是朝外还是宫内,军机处都能第一时间联系,再加上后来又特意把宫门靠内的围墙向内移了移,重砌了一道墙把军机处和内宫隔开,同时由禁卫驻守,也不影响到军机处的办公。
由此可见,军机处实际有两道门,一道是从宫门向外,而另一道是向宫内,两道门都有禁卫把守,无出入令牌者根本无法入内。
朱怡成走过去的自然是靠近宫内的那道门,当他刚走到不远处,站岗的禁卫就瞧见了朱怡成,虽然禁卫没有前来迎接,但他们却由双脚分跨的姿势一下子变成了立正的姿势,同时紧紧手中的武器,用目光向朱怡成投来。
见此,朱怡成点点头,这些禁卫都是军中精锐挑选出来的,其素质自然是没话可说,他们的表现也让朱怡成非常满意。
很快,一个身着百户的禁卫军官小跑着迎了上来,在朱怡成面前立正敬礼,并询问朱怡成是否要去军机处,他可随时通报。
“不用了,你们站你们的岗,朕自己进去走走就是。”朱怡成摆摆手。
百户稍稍一愣,紧接着又向朱怡成敬了个礼,随后以其标准的姿势回到岗位。
朱怡成点点头,大摇大摆地进了那道门,过了门后还有一条回廊,等过了这回廊再前面的院子才是真正的军机处。
穿过回廊,来到那院子半圆的门近处,军机处那边相比幽静的内宫可要热闹多了,时时传来不住的脚步声,还有人轻声的交谈声,虽然都为太过喧哗,但却显得很是繁忙。
过了院门,入眼终于看见了军机处的样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