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叛贼-第3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对于一些企图逃跑甚至反抗的人,就不会那么客气了,百姓亲眼所见,福州知县的典史带着几个衙役意图反抗,就被当场格杀,其尸体也不收敛直接就横在知县衙门处,令人触目惊心。

 第六百六十章 出事了

    陈五显要么不动,要动就是雷霆万钧。

    一日之间,福州大小衙门全部被查封,收容和收押的官员、吏员,再加上不少当地富商的商号和宅院同样被查封,总人数超过了三百人,可谓一网打尽。

    接着,还有厦门和两府的州县,同样有不少官吏富商在没反应过来前就落网,这些人加在一起已近五百。

    当然了,这些人不可能都是卷入此案的人,陈五显之所以这样做是避免意外,先控制住所有人然后进行删选,在这种情况下他不可能先删选后再逐一抓捕,因为根据他拿到的证据显示,福建上下已经差不多全烂掉了,自三司到下面普通小吏牵扯其中的无数,也许福建各衙门之间也有洁身自好者,但却是极少数。

    查封了这些衙门,自然会影响福州甚至整个福建的运行,不过陈五显早就有所准备,从广东临时调动的官员协助接替了一部分政务,同时福州知府崔宏毅暂代承宣布政使司之职,同时陈五显还第一时间把情况写成奏折,通过锦衣卫的渠道连夜送往南京,以求圣裁。

    这一日,正是朝会的日子,一大早各朝臣就来到宫外等候,随着时间到了,宫门打开,所有人按着品级和职衔鱼贯而入,等入了宫后,各自先在殿外等候。

    廖焕之的年龄渐渐大了,这些年他作为首席军机大臣可以说辛苦的很。尤其是随着中原之战的结束和漠北的意外发生,整个军机处每日里都是处理不完的事件,让他忙得焦头烂额。

    就像昨天,廖焕之根本就没回过家,一直在军机处值守,直到天蒙蒙亮的时候他才简单洗梳换上朝服,然后来到了这里。

    按理说,从军机处入宫可以走别门,廖焕之根本就不用那么辛苦,但他明白地位越高越不能飞扬跋扈的道理,何况他更清楚朱怡成是一个喜欢官员守规矩的主,所以他还是和其他官员一样等候在宫门外,随后同大家一起入了宫。

    熬了一夜,廖焕之觉得脑袋有些晕沉,抬起袖子用藏在袖中的薄荷放在鼻下嗅了嗅,这才让自己清醒了些。

    作为首席军机大臣,他自然是排在前列,可是当他向左右望去的时候顿时皱起了眉,因为在他边上居然少了一个人,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军机大臣、左都御史史贻直。

    在军机处,排列第一的当然是廖焕之,至于原本第二位的是邬思道。但随着邬思道退出军机,史贻直被选中入了军机后,这排名就改了,眼下第一依旧是廖焕之,而接下来分别是董大山、王东、王樊,史贻直排在最后。

    上朝的队列文武分离,虽然都为军机大臣,但史贻直是文官,自然是在廖焕之的这排,可是在廖焕之身后却只有王樊而不见史贻直的身影,这让廖焕之感到有些奇怪。

    “史中堂呢?你可见他人在何处?”廖焕之压低声音问。

    王樊还没发现史贻直不在,直到廖焕之问起这才回头望去,看了几眼顿时也觉得奇怪,因为他没看见史贻直。

    “奇怪,怎么不见他人影?”

    “是否病了?他可有请假?”廖焕之皱眉问。

    王樊摇了摇头,昨天还见史贻直精神着呢,怎么会一下子就病了呢?何况今天是朝会的日子,他是必须要出席的,如果真的生病也必须提前请假才是。

    廖焕之顿时为史贻直担忧起来,心想是不是因为这些日子太过忙碌的原因史贻直突发急病?但现在要去查这情况根本就来不及了,宫里可不是随意走动找人去打听的地方,眼看着马上就要入殿,史贻直却依旧不见人影,廖焕之甚至暗暗琢磨万一朱怡成等会问起来怎么给史贻直打圆场。

    随着一声响,早朝的时间终于到了,廖焕之和在场的所有官员同时先整了整自己的衣冠,接着按着秩序走上台阶,向正殿走去。

    外面的天色已经亮了,如今的早朝已不同往日,自朱怡成重定了规矩后,大明的早朝已不需要官员包括皇帝夜半三更就得起来,然后黑灯熄火地上朝了。这对于大家都是件好事,可以让上朝的众人不用熬夜,同时也让所有人上朝时保持更加清醒。

    外面亮,这殿内相对而言就暗了许多,隐隐约约只能瞧出里面的轮廓。

    廖焕之迈步进入殿内,下意识地眯了一下眼睛,随后才慢慢适应殿里的环境。

    可当他看清楚殿内的情况后,廖焕之顿时愣了一下,因为他分明看见了早就站在原本位置上的史贻直,只见史贻直身着朝服,安安静静地站在靠左边的前头位置,身子站的笔直,脑袋微微低垂着,似乎他在这里已经站了好久的样子。

    这顿时让廖焕之感到奇怪,这史贻直是什么时候来的?怎么又会提前进殿?想到这,廖焕之脸色微微有变,不过他很快就恢复了正常,当是什么都未发生一般向前走去。

    “昨晚皇爷有召,福建出事了,中堂今天需多多在意……。”当廖焕之经过史贻直身边的时候,特意放缓了脚步,而这时候史贻直仿佛也如同有默契一般抬起了头,随后用两人才能听得到的声音说了这么一句,然后又垂下了头站在原处。

    廖焕之顿时心脏猛跳起来,福建出事?难道福建发生了兵变和叛乱?不对!应该不会是这样,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朱怡成绝对会是招自己进宫而不是找史贻直了。就算找董大山也行啊!要知道自己是首席军机,董大山是执掌陆军,无论是兵变或者叛乱,又同史贻直掌管的都察院有什么关系?

    都察院?!

    一想到这,廖焕之似乎悟到了什么,朱怡成把史贻直连夜找去,那么肯定就和史贻直所管的本部有关,再联系到福建出事的说法,难道是福建那位官员出了问题?居然引得如此重视?

    承宣布政使司?还是提刑按察使司?又或者都指挥使司?作为一省,三司长官自然是最高级别的官员。

    自大明复国之后,朱怡成重新调整了官制,对于满清一些官职进行更改,逐渐取消了原本各省的巡抚一职,至于总督为避免权利过大,也不进行常设。重新启用原本大明的三司制度,也就是政、刑、军三权分离,地方三司主管一省事务的方式。

    但相比之前的大明地方三司结构,朱怡成也进行调整,尤其是对原本都指挥使司的定意重新进行划分。要知道都指挥使司是建立在军户的基础上,而现在大明已彻底取消了军户,所以这个部门虽然依旧沿用旧名,但实际上却是警察和预备役的混合体,换句话来说就是后世省公安厅加武装部的结构。

 第六百六十一章 天子之怒

    都察院的职责是朝廷监察机构,主要负责官员的监察、弹劾工作,作为左都御史的史贻直是都察院一把手,朱怡成紧急找他进宫肯定为的是吏治的问题,再联想到刚才史贻直说的那句话,廖焕之顿时觉得左眼皮跳得厉害,潜意识里觉得要出大事。

    同时,廖焕之更想到了自己,自己不仅是首席军机大臣,还是吏部尚书,作为吏部尚书,他在朝中权利极大,要知道吏部尚书一直被称为天官,几乎可以决定中下层官员的大多任命,换而言之就等同于后世的中央组织部部长一般。

    一旦福建真的是因为吏治原因出大问题,那么他这个天官难咎其职,朱怡成到时候板子肯定第一个打在他的身上。想到这,再回想史贻直提醒他的后一句话,廖焕之身上的困意瞬间消失,取而代之地是强烈的不安。

    很快,所有人都入了殿中,各自在位置上站定,这时候许多人也发现了提前在殿内的史贻直,但大家都没说话,只是用着各种不同的目光暗暗交流着,试图找出原因。

    随着小黄门的一声喊,殿中鸦雀无声,随后朝会的正主朱怡成从殿后走了出来。

    今日的朱怡成明显没有休息好,脸色难看之极,但他的表情中又带着一股从来没有过的凝重和严肃,站在最前面的廖焕之清楚的还能从朱怡成那张黑脸上感受到压抑着的愤怒,就如同火山爆发前的短暂宁静一般,让他有些透不过气来。

    迈着沉重的步伐,朱怡成走到宝座前,他并没有和以前那样马上坐下,而是站在那边用锐利的目光扫视着殿中众人,这目光如同实质一般凛冽,最后落到了站在前排的几位军机大臣身上。

    过了片刻,朱怡成这才落座,随后自然是朝臣行礼,礼毕后朝会正式开始。

    一开始的节奏和往常没有什么区别,分别是各部上奏,随后对上奏之事进行讨论和断决,如果一时间无法处理,自然有小黄门把所奏之事留档,等待朱怡成和军机大臣商议后再拿出结果来。

    因为这些日子中原和北方的情况,许多政事都是有关这些,不过朝廷已经定下了大方向,再加上之前廖焕之和军方还有户部所商议的办法,虽然还有些不足,不过也勉强可以解决。

    至少随着朝廷的一步步实施,这些地方的情况已好转许多,这对于大明是非常有利的,这也是大多数官员共同的认识。

    但今日朝会上,朱怡成的心思明显不在这上面,对于一些平日里他比较关心的问题仅仅只是听了听,随后就简单地处置或者交由某部跟进,随着时间的推移,朝会很快就进行了大半个时辰,但这时候廖焕之却丝毫不敢怠慢,暗暗打量着朱怡成的表情。

    当户部右侍郎汇报了这月各处市舶司的收入后,一直未出声的朱怡成终于说话了。

    “这些年,随着我大明商贸大开,海外贸易繁荣,各市舶司收入节节上升,如今每月收入几乎抵得上最初的一年之数,对此朕心甚慰啊!”

    “皇爷英名,此乃皇爷开万年之基业,谋万世之举!”这时候众臣自然是要拍一下马屁的,当即大家连声赞道。

    可廖焕之却发现朱怡成虽然口中称甚慰,但一张脸依旧黑着,丝毫不见半分高兴之色。

    “当年朕领天命聚义反清,前后经历近十载,我汉家儿郎前赴后继,为复我神州征战沙场。天终不负我大明,使尔复国,如今满清已失中原,神州光复指日可待。”朱怡成突然间当着所有人面感慨了起来,众人静静听着他说。

    “综观史书,各朝各代无不是农耕治国,但时代一直在变,农耕虽符合圣人之言,却需变化。远的不说,仅说满清入关之前吧,我大明之前为何会落到那一步,是因为我大明天子荒谬昏庸?自然不是!当年毅宗勤政史书各帝王无出其右,可依旧回天无力,这是为何?”

    朱怡成冷冷看了众人一眼:“关键还是钱!朝廷没有银子,养不起九边之兵,也拿不出救灾的钱粮,再加上满清在关外虎视眈眈,趴在我大明身上吸血,最终使得我大明失了天下。”

    朱怡成这番话虽然并未说出前明灭亡的真实原因,但至少点出了当时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财政问题。研究前明覆灭,财政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如果不是财政坏了,也不会有后来取消驿站,导致李自成失业当了流寇,最终灭亡大明。

    “无农不稳,无商不富!”朱怡成继续道:“朕自心存复明之心以来,无不思索当年前明如何会亡的原因,这也是朕复国后扶持农商国策的因由。而今我大明商业大兴,所获利不仅能强兵富国,更能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这表示朕的决策是对的,并未有错!”

    说到这,朱怡成突然间站起了身,神色中露出一丝凛冽,冷冰冰道:“原本以为朕如此,能让天下百姓所称赞,朕同时又建立养廉制度,提高官员待遇,使朝廷官员不仅能过的体面,更能避免贪污腐化。但朕却万万没有想到,朕的一片好意居然被有些人所利用!这些人不思君恩,不惧王法,更不思牧民之责,上下其手,大肆贪污,官商勾结,在朕的眼皮底下倾吞朝廷之财!”

    朱怡成伸手一指,对刚才汇报的户部右侍郎道:“你刚前所报数字中,福建一省的收入为多少?”

    “回皇爷,月余解款八十三万银元……。”那右侍郎硬着头皮道。

    “八十三万……好!好一个八十三万!”朱怡成顿时哈哈大笑起来,他的笑声在空荡的大殿中回响着,好一会儿才渐渐停息。

    “当年宁波开港,最初也未到这个数字,而今福建一省一月就能入八十三万,一年下来足有近一千万之巨,这个金额实在是不错,呵呵,不错呀……。”

    笑了几声,朱怡成突然间眉目一竖,一手搭在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