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马齐这人原本就没什么野心,对于大清更是忠心耿耿,之后康熙看在他勤勉的份上又把他给招了回来,不过首席之位却没有了,列在张廷玉之后成了次席,但马齐却没丝毫怨言,依旧老老实实地做事。
等到后来,建兴皇帝联合满清王公贵族逼宫,最终成为太子,再借北京之变把权利由从康熙的手中夺去,此时张廷玉因为和康熙的关系过于密切被暂时软禁,马齐就又成了首席。
再后来,建兴皇帝亲顾茅庐,说服了张廷玉,使其回到了上书房,这时候暂待首席的马齐就又成了次席,但他依旧和当初一样没有半点怨言,依旧如初。
对此,建兴皇帝曾在私下称赞过马齐,说马齐此人心如赤子,对大清忠心不二,是位难得的良臣。而事实同样也是如此,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马齐虽在政事上不如张廷玉多谋善断,其人也不如耿额揣摩皇帝的心思善于钻营,更没有鄂尔泰的勇猛善战的用兵之能,可马齐恰恰有别人没有的长处,那就是对于皇帝和大清的一片忠心耿耿。
建兴皇帝早就醒悟过来了,在他内心深处异常悔恨当时没有听马齐的话,从而铸成了如此大错。所以他才会感叹,说马齐是一个好奴才,要知道能得到皇帝如此称赞那是极为罕见的,如果是平日的话,马齐定然会高兴不已,但如今面对这样的局面,马齐和建兴皇帝同样忧虑不已。
“皇上,奴才以为不必如此,其实这些奏折暂时留中不发即可,至于其他的,容奴才想想办法,或找人劝说一二,或许也就过去了……。”马齐安慰着说道。
建兴皇帝迟疑了下,马齐这话说的委婉,但实际上是等于代替他给奴才们认错。要不然,马齐又拿什么去劝说?作为皇帝,建兴皇帝的面子可谓比天还大,再加上原本满人的皇帝就是极好面子的,这种事他如何能做得?
摇摇头,建兴皇帝咬牙切齿道:“这些狗奴才!朕就不信了,没了这些人朕的大清就不成了?岳钟琪判国投敌,本就罪该万死!而这些狗奴才食我大清俸禄却不为我大清孝忠,同样也该死!”
“皇上圣明,其实奴才同样也是如此觉得,可有道是雷霆雨露皆是君恩,霹雳手段放显菩萨心肠。有些奴才鼠目寸光,不明白皇上真正的心思,也不懂得皇上的恩典,这固然是他们的问题,但如今用人之时,奴才以为皇上也需让他们有一个醒悟的机会,奴才觉得只要这些人彻底明白了皇上的苦心,一定会感恩零涕为我大清孝忠的。”
经历了几起几落,马齐再傻也早就学会了用什么方式来表达了,当即婉转地劝道。
其实,建兴皇帝也正是要找一个坡下,明着认软他是肯定不会的,但只要有适当的理由当皇帝适当安抚一下臣子又如何呢?当即沉思片刻,缓缓点了点头。
“这些奏折你等会取走,此事如何处置朕就交于你了,朕希望不再看见有类似的奏折再送上来。”建兴皇帝一指那些奏折幽幽说道。
马齐当即点头称是,心里松了口气。但这件事要真正按下去他也知道并不容易,何况他作为一个满人要劝说朝中汉臣,面子再大也是不行的,当下马齐琢磨了几个人,这些人不仅是汉臣,更是大清的忠臣,在朝野威望甚高,只要说服了他们再让他们去安抚其他人,恐怕这事就好多了。
“你来找朕所为何事?”建兴皇帝的怒气渐消,这时他才想起来问马齐的来意。
马齐来找建兴皇帝自然是有事的,不过对于汉臣之事刚才已经借着讲了,至于另外一件事同样不是什么好事。
迟疑了下,马齐开口道:“皇上,今年西北大旱,陕甘总督殷泰多次上奏,多地几月滴雨未下,这些日子朝廷虽有救济,可杯水车薪却实难解决问题,如再这样下去,奴才觉得恐怕不到秋收之时就要出大事……。”
建兴皇帝一听头就大了,脑门子嗡嗡直响。西北干旱,此事他早就知道,可是他如今又有什么办法?该救济的已经救济,至于朝四川移民的工作也早就做了,但依旧各地的告灾的奏折如雪片一般飞来,闹得他如今一见奏折就下意识地心慌,这个皇帝做的真是苦哇。
第七百一十二章 用兵
“这事朕知道……。”建兴皇帝从嘴中挤出这几个字,马齐静静地听着,但接下来却没听到建兴皇帝接下来的话,他情不自禁抬头朝建兴皇帝望了一眼。
只见建兴皇帝双目无神,目光涣散也不知道望向何处,发辫之中依稀居然有了几缕白丝,马齐心中同样不由得长叹一声,谁能料得当初翩翩少年的八贤王如今却成了现在的这副模样,这皇帝的确不好当。
一时间,上书房内静悄悄的,谁都没有说话,仿佛两人同时陷入了沉思。
过了良久,建兴皇帝这才继续道:“罗刹国之事你知道了吧?”
“回皇上,奴才已知道了。”马齐小心翼翼地回答道,对于罗刹国的合作他当初就不怎么赞同,可那时候建兴皇帝急病乱投医,自以为能和罗刹国联合就能扭转乾坤,这才有后来之事。
眼下,漠北的清军同罗刹国联手,虽然彻底解决了漠北三部,但结果又如何呢?
平定漠北后,漠北三部虽然飞灰烟灭,但罗刹国却没有遵守协议联军拿下攻击大明,反而坐地讨价还价起来。虽说罗刹国明着没有撕毁协议,但其所作所为却是明摆着的。
可以说,漠北这战虽然从战术上获得了大胜,可从战略上来看却是一着臭棋。罗刹势力取漠北三部代之,清廷非但没有获得好处,反而丢掉了漠北大片草原。
这样一来,建兴皇帝原本的算盘打空了,可苦果却要硬着吞下去。这些马齐心中是一清二楚,但他却不能说,只能慎言道:“罗刹国的火器还是很厉害的,朝廷这些时日购了不少火枪火炮,使我大清实力大增,再加上直亲王那边又在抓紧仿造,依奴才来看,假以时日,我大清定能借此练就强军,一雪前耻。”
建兴皇帝的脸色好看了些,微微点头道:“罗刹国的确不弱,如今暂不能出兵朕也情由可原,朕已令鄂尔泰再同罗刹联系,让其多派教员至我各部,以新试火器尽快练就强军。有道是这求人不如求己,强军在自己手中才是真正的力量!”
“皇上圣明!奴才也是这么想的。”马齐连忙点头称是。
建兴皇帝接着又道:“练军非一日之功,耗费又极大,而今中原丢失,朝廷入不敷出,西北又多地干旱,朝廷实在是拿不出更多的银子来了。马齐啊,依你看,这西北之事有何良策?”
马齐暗暗叫苦,他有良策的话早就说了,哪里还会跑到这里来讨主意?
建兴皇帝这一脚球直接踢到了他的脚下,但皇帝问话他又不能不回,苦着脸想了半天这才说了几个办法。
马齐所说的办法无非是开源节流,或者老生常谈。这些听起来似乎不错,可实际上却根本就做不到。在之前,满清还占据中原的时候,以江南税赋之地补贴贫瘠之省份自然是没有问题的,但在朱怡成拿下江南,猛然坐大后,满清的财政就出现了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缺口是越来越大,直到丢掉北京后,满清就再也无法扭转这个局面了。
如今的满清也只有几省之地,而且这些地盘要不不是鞭长莫及,比如辽东关外。要么就是朝廷无法掌控,比如云、贵、桂三省,又或者听调不听宣,比如说长城以北的蒙古各部。
朝廷真正能够掌握的无非也就是山西、陕甘、四川再加上陕甘以西的部分地区罢了。
这些地方,真的要说起来也就是四川稍微好些,毕竟那地方称得上天府之国。其余各地不是穷的要死就是三天两头闹灾的地方,这就如一个败家子败光了家业,把赚钱的企业全给丢了个精光,省下来的只有一些亏损的破摊子。
建兴皇帝听着马齐的话,一开始还有些期望,可听着听着心里渐渐就沉了下去。其实马齐也知道自己所说的这些根本不切实际,如果能做到的话早就可以做了,何必等到现在?
见建兴皇帝的脸色慢慢难看起来,马齐心里也不由得提了起来,再这么讲下去,说不定刚刚消了气的建兴皇帝又得发起火来,作为奴才,不能为主子分忧,这是奴才的失职啊!
“皇上,奴才还有一个办法,或可解如今局面。”最终,马齐一咬牙开口说道。
“有什么办法说吧。”建兴皇帝有气无力地讲道,此时此刻他已经不怎么奢望有什么好办法了。
马齐开口道:“如今朝廷最大的问题就是财政,失去江南后朝廷就失去了大半入项,再加上中原大战我军惨败,更令朝野上下人心惶惶,眼下西北各地受灾,可谓风雨交加,如不能尽快想办法改变一二,奴才心中实在是担忧不止。”
“这还用你说?我这个皇帝早就愁得不行了,这些情况老子心里清楚的很!”建兴皇帝听到这番话心里直骂娘,可作为皇帝依旧还是耐着性子继续听马齐继续往下说,不过他的脸色极不好看。
马齐顿了顿继续说道:“之前皇上安排了各项策略,虽有缓解却无法根治,眼下奴才以为必须做到两件事,一件是银子,另一件是打胜仗。”
“马齐,有什么话直接说,不要绕圈子,朕自然知道朝廷缺的就是这些。”建兴皇帝按捺不住,当即扳着面孔道。
谁不知道满清需要银子?有了银子就能安抚地方,让满清统治得到稳固。至于胜仗同样也重要,在同大明的多次战争中,满清是碰得头破血流一败再败,更因为中原之战的大败使得天下都以为满清不行了,也正是如此那些汉臣才会有如此大的胆量上折请辞。
如果是在几年前,满清还坐拥天下的时候,那一个狗奴才敢如此大胆妄为的?更不用心坏不测了。至于岳钟琪投明之事也根本不可能发生,这就是满清的威严所在,但如今却早就成了昨日黄花。
马齐应了一声,继续道:“依奴才所见,我大清应该尽快用兵,打一个胜仗才是,而且非大胜不能鼓舞人心,同时依此胜仗来凝聚人心,并从战争中获得极需的财物。”
“用兵?向何处用兵?直隶?河南?或是湖北?”建兴皇帝不以为然反问,中原大败的元气还未恢复,满清哪里有力量向明军开战?假如这时候罗刹国主动联军南下的话他或许有几分希望,可是以目前清军自己的力量自保已经勉强,更谈主动进攻?
“都不是……。”马齐摇头道,他用低沉的声音说了两个字,当这两个字从他口中而出时,建兴皇帝听得顿时一愣。
第七百一十三章 西域
“西域?”
建兴皇帝没想到马齐在这时候居然打上了西域的主意。
满清入关后,从地理来讲基本接收了前明的疆域,但又有所不同。在前明时期,大明对于西域的控制是极有效率的,可以说自元朝开始,历经元、明、清三朝,其中明朝对西域的控制力最强。
纵观前明一朝,明廷向西域直接派出官员,并且设置卫所进行实际管理,修筑城池,虽然其中近三百年间西域各方势力有所变更,但整体而言这些地盘依旧控制在前明的手中。
可到了满清时期,由于中原改朝换代,中央政权对于西域的控制从而流于形势,再加上地方势力应势崛起,导致西域各方开始各自建立了各自势力,再不听命于中央政权了。
其中就有和硕特汗国先行崛起,早在明末时期,和硕特部落趁天下大乱以西域为立足之地,先占据了青海,并以青海为基建立了和硕特汗国,随后势力不断向四周发展,一度征服西藏和西域各处,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
之后,准噶尔汗国崛起由北南下,两大势力开始碰撞到了一起,准噶尔汗国先灭掉了位于南疆的叶尔羌汗国,统一西域。准噶尔汗国后来在噶尔丹当上大汗之后,就开始南下攻打和硕特汗国,最后和硕特汗国在军事上遭受失败,臣服于准噶尔汗国,准噶尔汗国就此征服了青藏高原。
至此噶尔丹雄心大起,妄图同满清争夺天下,这才导致了满清和准噶尔汗国的大战而起。战争之初,准噶尔汗国咄咄逼人,依靠其强大的军事实力一路东进,令满清惶恐不已。
可惜的是,噶尔丹并没想到,那时的满清却是一个比他更为强大的对手,尤其是正处在康熙最强盛的时期的满清。平定三藩后的康熙毅然做出了起兵政讨准噶尔汗国的决定,并在近二十年中亲自领军先后三征准噶尔,最终把噶尔丹的梦想彻底破灭。
同满清的几番大战后,一代雄主噶尔丹征服天下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