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康熙心里很清楚,他更了解大阿哥的本事,自己这个长子虽然不是合适的继承人,但从军事角度来看,在他所有的儿子中是首屈一指的。以大阿哥的能力,在江南领兵围剿反贼应该不成问题,可现在却步步艰难,其归根结底的原因还在于钱粮。
一说到钱粮,康熙心中就窝着一团无名火,国库空虚导致他许多事都没办法大力推行,之前为了江南局势他让马齐等人追讨国库欠银,好不容易才凑出一笔银子来送去江南。可转眼才过了多久?这国库又空了,一想到这,康熙就恨的不行,这也是马齐被革去户部尚书一职的主要原由。
但康熙心中也明白,马齐虽然是首席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但他对于国库借款的现状也没太好办法。从国库里借钱的不仅有普通官员,更有皇亲国戚,就连自己的那些儿子们也没少向国库伸手。
为了这事,康熙甚至让太子出面负责追讨欠银,可这个太子倒好,不好好办差反而当面糊弄自己,接手户部没几天居然跑来和康熙说欠银的官员们日子不好过,希望朝廷能够多宽限些日子之类的话。这个太子难道就不知道这天下归根结底是他的么?居然说出这样的混帐话来,作为太子居然还想着拉拢人心做好人,简直让康熙太失望了。
其实,康熙自己都没意识到,他的做法和太子没什么区别。如今康熙对于自己在天下人眼中的“仁君”人设是非常看重的,作为皇帝的康熙自己不严格下令追讨欠银,而且是把这事交给大臣和太子去做,让别人去趟这个雷,无非还是要守住自己这个“仁”字罢了。
第一百零六章 两地
“皇上,太子和四贝勒求见。”
正在康熙暗中恼怒的时候,太子居然来了,还有被封为贝勒的四阿哥胤禛。康熙心中本就对太子不满,刚想说不见,可转念一想还是让他进来。
不一会儿,太子和四阿哥进了上书房,见了康熙连忙磕头问安。
“起来吧……。”康熙平淡地说道。
太子从地上爬起,四阿哥后一步也站起身来。
“太子找朕所为何事呀?”拿起边上的喝了口,康熙平淡地问道。
“回皇阿玛,儿臣今天来还是为的库银借贷一事,之前儿臣对此事想的有些偏了,回去后细细思来这库银借贷关系重大,儿臣当时未能体会皇阿玛所虑,未能替皇阿玛分忧实是不该,故此儿臣请皇阿玛再给儿臣一个机会,儿臣定然不负皇阿玛的期望……。”让人意外的是太子一开口就是做自我批评,说自己当初没能体会圣意,只更没领会领导的意图,没有做好库银借贷的回笼工作。现在,他经过仔细琢磨后已恍然大悟,知道应该怎么去做了,希望康熙再给他一个机会,一定会拿出工作成绩来。
这番话让康熙有些惊讶,他怎么都没想到太子居然会说这些,虽说之前对太子的和稀泥处置方式很是生气,可毕竟康熙对太子还是有感情的,当听完太子这番话后,康熙心里倒是有些欣慰。
“你能这么想倒也不负朕这么多年来的教诲。”康熙放缓脸色点头道,太子听了脸上顿时一喜,自从塞外回京后,康熙对自己一直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的,难得有现在这样和颜悦色,看来自己这步棋还真是走对了。
想到这,太子不由得看了一眼站在一旁的四阿哥,心中微有感激。其实太子今天会来,并且说这些话,完全是四阿哥的劝说所至,作为太子党的干将,四阿哥这人虽然平日性格无趣,做事往往也是一板一眼的,但对于太子还是很忠心的,此次来见康熙,看来真的起到了效果,他老子康熙的确爱听这些话。
“那么,你接下来打算怎么做?”康熙神色中带着期盼,开口询问道。
“回皇阿玛,儿臣打算分三步着手,这第一步是清查户部帐目,第二步是核对借贷数额,第三步就是着手追讨欠银,其中对于在京官员的欠银是必须要收回的,随后就是……。”太子当即侃侃而谈起来,可越听下去康熙心中却暗自叹息,太子这些措施听起来似乎不错,可实际上都是老生常谈。
早在之前马齐追讨欠银的时候也是这样,可这又有什么效果?也许一时间能讨回一部分,但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康熙早就一眼看穿了结果,对于太子所想到的这些措施根本就不看好。
心中微微摇头,康熙刚有的一点对太子的好感随着这些话不翼而飞了,取而代之的是思虑。耳中听着太子的夸夸其谈,他目光不由得望向了起身后一直没说话的四阿哥,对于这个平日里不怎么起眼的四阿哥,康熙很是了解,同时心中一动,有些明白了前因后果。
“可!”耐着性子等太子把话说完,康熙不置可否地开口道,听到这句话太子是喜不自禁,连忙跪地谢恩。
谁想,康熙接下来还有话,他看着太子,又望向四阿哥,脸上露出了慈父的笑容:“太子有所长进,这是好事,朕着实欣慰。不过库银借贷一事千头万绪,太子一个人恐怕也忙不过来,既然老四今天也在这里,老四呀,你和太子可一向交好,可否能帮衬太子一番?”
四阿哥闻言不亢不卑上前一步道:“皇阿玛如何安排儿臣就如何做,何况这还是太子的差事,儿臣定尽全力。”
“太子,你看又如何?”
“不瞒皇阿玛,今个儿臣带老四来就是想求皇阿玛给老四指派这个差事,既然皇阿玛已提起,儿臣当然是求之不得了。”太子笑呵呵地回答道。
见他们两人都没异议,康熙点点头,当即下旨由太子主管户部,负责清查库银借贷一事,至于四贝勒胤禛作为太子副手协助清查。
等太子和四阿哥离开,看着已经没了人影的方向康熙脸上的笑容早已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凝重和沉思。他手中拿着一份奏折,却没有翻开,而是轻轻拍着手心,不知道在思索些什么。
此时的宁波,朱怡成刚接到三个好消息。
第一个好消息,闽浙总督梁鼐得知福建水师在宁波大败后开始收缩防线,并主动让出了宁海一带的控制权,同时防止宁波的义军沿海而下开始加紧在海岸线进行设防。
第二个好消息是江南的粮荒终于正式爆了,大阿哥的官军如今已经没有精力继续围剿祝建才和袁奇等部,随着临安的暴动生,浙江几个州县在十来天内已有三处也生了暴动,没有粮食,快活不下去的老百姓终于造起了反,另外浙江巡抚黄秉中中风不能理事,更加剧了局势的恶化。
至于第三个好消息,那是来自四海商行的。自四海商行成立后,海贸的扩展是朱怡成极为重视的。早在福建水师来犯之前,四海商行就已派船南下,悄悄走了一趟南洋。
而现在,去南洋的船队回来了,虽然这一次只是试探,但反馈的情况不错。不仅把带去的货物全部一销而空,而且还带来了不少朱怡成特意要求的西洋货。其中有西洋火器,有原始的机床,还有欧洲和南洋各地甚至来自美洲的一些特产,更重要的是这次试行让四海商行和南洋那边搭上了关系,这对于将来的海贸扩张是极有好处的。
如今的南洋虽然各国势力错综复杂,除了老牌的西班牙、荷兰等国在南洋拥有殖民地外,欧洲的英国、法国等国的触手也伸到了南洋,其中英国早在多年前已在印度占据了大片地盘,成立了孟买舰队和东印度公司。至于法国也不甘落后,同欧洲各国不断争夺殖民地,扩张商路。
此时,已是大航海时代后期,随着对海洋的探险,新大6和无数航道的现使得欧洲各国开始迅猛展。但从总体来看,位于亚洲的中国依旧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低头猛追的欧洲诸国暂时还没把中国这个老大帝国越。
从同南洋的接触来看,一切都很顺利。由于欧洲如今正进行着战争,先是法国和荷兰于英国交战,战争平息没多久,又因为西班牙王位继承战爆,欧洲各大强国几乎全部卷入其中,从而导致南洋的势力扩张陷入停滞状态,再加上欧洲战争,在南洋的欧洲人迫切需要从中国来的各类商品,此次朱怡成派出四海商行前去接触,双方几乎是一拍即合,不能不说运气着实不错。
第一百零七章 大工房
宁波的财政看起来似乎不错,实际上朱怡成有些吃不消了。在拿下宁波前,义军在桐庐了笔横财,到了宁波后除了查抄了官府的钱粮外,还有撞上枪口的赵济世等人的家财。这些钱粮看起来似乎很多,如果是普通人的话恐怕几辈子都花不完,但实际上对于整个宁波或者义军来讲并不算多。
在宁波,要花钱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先是义军的军饷和开支,队伍大了,当然不能像之前带着百把个兄弟到处流窜那样,有口吃有身穿就行,何况朱怡成就任大都督后对于义军上下均分封了官职,力图改变义军之前流寇的结构,从而向正规军展,这样一来这些花费是难免的。
其次,江南一地的粮荒给宁波也带来极大影响,虽然朱怡成提前让各大商家在四处购粮运至宁波,其中的购粮款大多也是由商家自行垫付,可这粮毕竟还是要钱的,除了军队和宁波一地的消耗外,朱怡成在这上面也花费了大量资金。
第三,稳定市场和对宁波一地的安抚,同样需要大批钱粮,何况还有四海商行的建立,水师的训练和人员招募,这些钱的耗费同样不在少数。
最后,对于火器和其他技术的研制,也全都是花钱的大老虎。这些一个个扳着手指头算下来,钱粮几乎如流水似地往外流,就算有税金和其他部分收入,依旧入不敷出。
在这种时候,四海商行去南洋的船队回来可谓是件天大的喜事,尤其是这一次不仅打通了南洋航道,更要紧的是和西洋诸国搭上了关系。从这次船队所带回的收获来看,能够大大缓解宁波的财政问题。
对于四海商行的重视,朱怡成甚至亲自接见了带领船队的负责人,而四海商行的掌柜、户部副使王樊在场陪同。一方面是对船队的勉励和嘉奖,另一方面也是对于南洋和西洋情况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定下接下来的海贸计划,以尽快对于后续的船队出准备。
接见在热情而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作为宁波的领导人朱怡成平易近人,对于四海商行所取得的成绩给予表演,同时要求四海商行的全体人员戒骄戒躁再接再厉,扬敢于创新的精神,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大成绩……。
对有功人员封了几个小官以示奖励,再勉励一番后,朱怡成在王樊的陪同下去看了看这次的收获。
当看见那些特意买回来的西洋火器时,朱怡成饶有兴趣地摆弄了一番,可很快又略有失望的放下。
“这些是红毛鬼现在的装备?”
“回大都督,正是。”陪同朱怡成和王樊的王连杰连忙回答道,王连杰是王樊的近支侄儿,也是这一次去南洋的负责人。
“不会是淘汰下来的旧装备吧?”朱怡成冷冷问道。
王连杰连忙跪倒在地:“大都督,小的如何敢坏大都督的事,这些装备正是红毛鬼自己使用的,小的花了不少银子特意直接从一个红毛商人手里拿的货,据说是当地红毛鬼军中的现有装备。为此,小的还特意派人打听过,绝对不会有错!”
听了这话,继续拿起一把火铳看了看,朱怡成忍不住皱起了眉头。这些火器实在是落后,样子瞧起来也不怎么样,和他自己的,也就是在宁波府里搜出来的火铳相比外形差远了。不过仔细再看,其结构类同,而且其中有几把火铳还是没打过火的新火铳,王连杰应该不会说谎。
宁波的火器一直都在研制,小批量的成品也已造了一些,从威力和实用型来看和西方火铳几乎没太多区别,有些甚至还优于西方的火铳。
朱怡成其实并不知道,在这个时代中国的火器并不落后,甚至可以说有部分还是领先于西方国家的。比如说南怀仁在康熙面前大吹特吹的所谓子母炮,其实早在明朝中期就有了,而且还有一个赫赫有名的名字叫弗朗机炮,这种炮分为炮身和子铳,可以快更换子铳进行射。
除了弗朗机炮外,还有类似于近代迫击炮的虎蹲炮,用于守城攻城的红衣大炮等等,此外,火铳种类也繁多,如三眼火铳、四眼火铳、十连珠铳、拐子铳、迅雷铳等等,如果再加上其他各种不同类型的火器,真是琳琅满目数不胜数。
所以,中国的火器真正落后于西方国家主要还是从清后期,也就是道光年间开始。更随着科学技术的展,西方国家的火器更是日新月异,从而远远过了中国这个老大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