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了,张冉也不会傻到做这种事。平日低调的他却是能力极强,要不然朱怡成也不会对他一直信任有加。既然张冉说了,已经查实了此事,那就代表了沐山的身份是真实的。
此时此刻,史贻直觉得自己有些被动,尤其是刚才蒋瑾表面上似乎很尊重自己,但实际上却是暗暗摆了自己一道,让自己在圣前失了分。想到这,史贻直觉得自己必须说些什么,当即向朱怡成拱手道:“皇爷,既然锦衣卫已经查实,那么依臣看来这黔国公后人应该不假。其他贵勋也就罢了,黔国公殉国不能不赏,臣建议封其为伯爵,下旨令其进京安置。”
刚才史贻直还口口声声说封个子爵甚至男爵足以,可现在却突然改口可封伯爵,听到这话,朱怡成又笑了。
(和大家说个事,夜深昨天发了本新书,书名《巫谜》,大家可以去看看,新书是都市异能带东方传奇玄幻色彩,以三星堆的偶然发现展开情节,从而揭开上古古巫之谜和山海经的秘密。新书经夜深大半年准备和反复修改已有几十万存稿,每天两章固定更新,希望大家喜欢。此外,新书期老书会继续保持稳定更新,希望广大读者继续支持夜深,并求新书推荐和收藏,谢谢大家!)——以上不占收费字数,
第一千八十一章 失望
“史卿觉得黔国公后人可封?”朱怡成问。
史贻直刚想下意识地回答一声可,可话到嘴边他心中一动,拱手道:“黔国公有功于国,我大明自当善待其后,不过具体如何封赏,此事臣以为还需皇爷圣裁才是……。”
“蒋爱卿的意思呢?”朱怡成把目光移向蒋瑾问道。
蒋瑾也不多说什么,只表示这事非臣子可以确定,还需朱怡成决断才是。
点点头,朱怡成道了一声知道了,接着也不表明自己的态度。随后正好三人都在,朱怡成就询问起了辽东之事。
辽东之战打响有些时日,前线进展顺利,尤其是朝鲜那边由于祝建才的意料之举,使得朝鲜地方力量大损,朝鲜国内百姓矛盾转换,直接把目标对准了朝鲜地方大族和士族之流。
不得不承认,祝建才这一手着实漂亮,可以说在他的手中,整个朝鲜已变得翻天覆地,那些心怀叵测之人如今自保都来不及,哪里还有心思和大明作对?
朝鲜稳固了,前方打的就顺利。原本在辽东的清军就实力不足,董大山领兵又是稳扎稳打,虽然清军借着地型和战马便利,一直骚扰明军,意图切断明军补给线,可董大山早就料到这一出,要知道当年前明时期的后金就是这么和明军交战的,一旦明军补给线被切断,清军就能分而击之。
这一次,清军试图也用这老办法来对付明军,可惜的是时代变了,对手也变了。
眼下的明军早就不是当年的明军,而清军也不是当年的后金了。
横扫天下的明军战斗力之强大,训练之有素,哪里是当年的明军能比?再加上如今明军的火器也早已更新换代,手里拿着不仅是远超之前火铳的燧发火枪,甚至这一次出征辽东,明军还装备了部分刚研制出来的使用纸壳子弹的整装火枪。
这种使用纸壳弹的整装火枪可以说是明军火器装备的又一次飞跃,而且这一次进步可以说是划时代的。
火枪从诞生开始,经历了最初的竹制“突火枪”到铁铸,然后再到之前的火铳、鸟铳这些,再发展演变成燧发枪的各个环节,这其中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
如今,大明军中的老式火枪已经全部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最新式的燧发枪,这种火枪性能可靠,射程远,威力大,从全世界而言已是最为先进的火器了。
可是相比科学院刚刚研制成功的使用纸壳子弹的整装火枪,现在装备的燧发枪就不够看了。整装火枪的出现,可以说是热武器进步中极其重要的一环,随着它的出现,未来热武器的基础已经成型,等到纸壳子弹再进一步成为定装金属子弹出现,这代表着战争又一次发生了彻底改变,而目前还在使用的冷兵器也将彻底退出战争。
为了检验和收集这种新式火枪,或者又叫步枪的各项数据,科学院那边派出了精干人员去了辽东前线,并用这种武器组装了足足一个营的兵力用来实验。
根据目前前线传回来的消息,新式定装步枪的性能令人惊喜,作为统帅的董大山甚至向朝廷提出,应该尽快生产这种步枪,从而全面对明军进行换装。
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明军,清军就算抓到偷袭的机会但也无可奈何。明军根本不惧那些小股的清军,哪怕就是后勤部队也拥有不俗的战斗力。
这种情况,使得清军意图切断明军补给的企图彻底破产,如果用的兵力少非但达不到效果,甚至还会被明军后勤保障部队打得落花流水。而一旦兵力用的多了,那就失去了机动和突袭的意义,假如不小心被明军给咬住,那么清军就得不偿失了。
吃了几次亏后,清军也意识到了这点,把散出去的军队收了回来,除了留下些几人或者十多人斥侯外再也不敢莽然攻击明军。至于那些斥侯,明军也不在意,反正明军的行军目标坚决,根本不怕清军的打探,再说如果这些斥侯靠的近的话,明军同样会派出装备着火器的骑兵斩杀。
眼下,根据前线回复的消息,目前两部明军的钳形姿态已经展开,盛京已在明军的囊中,如果一切没有意外的话,至多七日左右明军就能攻到盛京。
“辽东移民之事军机处需抓紧时间,尤其是朝鲜那边的支持必须加大,辽东战况顺利,后续工作等不了这么多时日,具体如何安排由军机处来落实。”朱怡成语气平静地说道,但听到这话,史贻直眼角一跳,连忙称是。
虽然朱怡成看似只是简单吩咐,可史贻直却是明白这是朱怡成心中有些不满。
因为史贻直反对由海商协助运输物资,只同意调用海军运输,所以现在朝廷由朝鲜向辽东移民的进度不是太乐观。
这点,之前孙嘉淦曾向他提出过,可依旧被史贻直给拒绝了。眼下朱怡成特意如此交代,表明朱怡成已经重视起这件事,这让史贻直心中有些不安。
不过再如何,史贻直依旧觉得自己没有做错,他眼下所想的只是继续同海军方面协调,实在不行直接由军机处下令,让海军出面征调商船,这样一来既能解决问题,又能绕开直接同商人接触的尴尬。
在他看来,军国大事不得由商人接触,这点是底线,只要他坐在首席军机之位,就绝对不能轻易让商人插手。
又聊了几句,朱怡成摆手让他们退下,等三人起身行礼离开后,朱怡成这才轻叹了口气,无奈摇了摇头。
这些日子,朱怡成心中其实对史贻直的不满已有越深,说句实话史贻直的能力有,在朝中威望也不差,可偏偏他的性格有着缺陷,而且眼光也没有自己想象的长远。
毕竟史贻直的文人出身注定了他的眼界,而且偏偏因为史贻直一条道走到黑的个性,让他已经不适合再坐在首席军机之位上了。尤其是刚才对于黔国公后人看法的一事上,他的回答更是让朱怡成感到失望。
虽然史贻直所说的那些有些道理,而且最后也点出了这事要由朱怡成来决断。但在之前,他的话中又透露出了一种其他的意思,这分明是立场不稳,但又想着顾全大局和照顾朱怡成想法的打算。
假如史贻直从一开始就反对,或者强烈支持的话,也许朱怡成不会对他有这种看法。可现在史贻直明明有着自己的想法却又不直接说出口,这就显得很是别扭了。
作为首席军机大臣,要么像是之前廖焕之那样有着调和作用,只把自己处在为皇帝参赞的位置上以朝廷的意志做事,安排好各项事务,有着良好的执行力。
又或者自身能力极强,有着决断和魄力,能够直接点出皇帝未能察觉的情况,为朝廷军国大事做全盘考虑者。
而史贻直分明两者都不是,这就让朱怡成很是失望了。而且现在的史贻直又私下硬顶着不肯雇佣商人商船进行移民配合,以至辽东移民缓慢,从这点来讲已是私心占据了上风。
想到这,朱怡成心中满是失望,更为自己选人不当而后悔。但事到如此,他依旧还未完全打算直接调整军机处的职务,毕竟首席军机大臣更换不是一件小事,一旦这么做了影响极大,再加上史贻直在清流中的名声,朱怡成更需考虑到朝中的稳定。
眼下,朱怡成也只能暂时把军机处的烂事先放到一旁,考虑起其他问题来。
其中,关于沐山的事,张冉在史贻直和蒋瑾来前已经给他做了汇报,就如同张冉说的那样,沐山的来历是没问题的,这点已经可以确定。
此外,岳钟琪除了正式通过军机处上奏书的方式报告此事外,其实还上了一份密奏,在这份密奏中岳钟琪向朱怡成详细说明了关于黔国公的考虑,和自己为何要如此做的思量。
由于这份密奏的原因,朱怡成也彻底明白了云南的复杂情况,同时也对于岳钟琪所提出的建议表示认可。
先不说黔国公之位和其他前明贵勋不同,仅仅以沐天波殉国一事,朱怡成善待其后人谁都无话可说。而且在云南一地,黔国公虽早就被灭,可在民间却是威望甚高,甚至有不少地方土司和头人因为黔国公极有可能主动投靠大明。
假如可以借用其势,倒是省了云南那边不少力气。何况眼下大明四处用兵,能早地解决云南之事,大明也能腾出手来处理其他方向的军事考虑。所以说在这件事上,朱怡成是赞同岳钟琪的建议,以恢复黔国公之位方式安抚云南,顺便解决西南问题。
再者,大明延续前明一朝,虽一直以来大明未对前明贵勋有所优待,这点在朝外是有些非议的。当然了,朱怡成自有自己的考虑,假如这一次恢复黔国公之位,那么不仅可以让天下人知道自己的肚量,也能借此确定大明对于前明贵勋的态度,从而堵住一些人的口。
(新书《巫谜》大家多多支持,求收藏,求推荐票!)
第一千八十二章 沈阳
“王爷!”
盛京的怡亲王府,怡亲王坐在正堂维持着这个姿势已经足有一个多时辰了,
永谦站在门口欲言又止,这一个多时辰里他已经来了三回,可每一回都见怡亲王这样坐着。
永谦明白怡亲王现在的心情,随着明军步步避近盛京,整个盛京已是人心惶惶。
其实在几日之前,怡亲王就下达了撤离盛京的命令,但是要走却不是那么容易的。盛京虽然比不上关内的那些大城,可也是满人在关外的旧都,整个城市人口不少,再加上许多在此居住了百年的满人和一些汉人,突然间要离开自己的家园,心中的抵触是难免的。
普通人家搬家都得折腾几天,何况整个盛京呢?尤其是在盛京的几位铁帽王爷,百年下来的家底可是不少,再加上房子、地产这些都是搬不走的,能带走的也只是些细软而已。
眼看着自己的财富就要离去,满侵王公贵族的心里如同刀割似的。但不走又不可能,大明和满清之间仇深似海,一旦大明打过来,别说银子了,普通人也就算了,可他们这些王公贵族的脑袋肯定是难保。
思来想去,终究还是小命要紧,但整理财物离开盛京他们心中还是不舍,恨不能把所有东西全部搬走。所以能拖着一日算着一日,如果不是怡亲王下了死令,再派永谦带兵强令之下,恐怕一个月都走不了。
就算这样,直到今日盛京的满人这才离开了十之八九,还有一部分依旧在拖拖拉拉。但随着明军前锋已到离盛京仅七十多里地的眼下,撤离盛京已是迫在眉睫。
“王爷!”
永谦又轻呼了一声,怡亲王这才从思绪中回到了现实,这些日子怡亲王的神色异常憔悴,一来是因为明军的原因,二来是因为阿扎兰的去世。
尤其是后者,阿扎兰的突然去世让怡亲王是悲痛万分。对于怡亲王来讲,阿扎兰不仅是他少年时的好友,更是他为之依重的谋士。
如今满清日落西山,许多人才都在关内流失,而在关外这片黑土地上,怡亲王虽然收服了这些和关外的满人,但是能打仗的猛将虽然不少,可真正有勇有谋的人却不多。
阿扎兰出身不凡,是满清的宗亲,更重要的是他这个人极为有才,尤其是对大局的判断和军事敏感性更是出类拔萃。
当年如果不是因为阿扎兰的身体不好,以他头等侍卫的出身早就在清廷位居高位了,进上书房对于他而言更是轻而易举。
如此王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