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这些洋洋洒洒写了不少,但最后祝建才又写道:“朝鲜人服从性较好,通常吃苦耐劳,性格坚韧……。”
反正总而言之,祝建才得出了一条结论,那就是朝鲜人是条不错的狗,但又要防备这条狗会咬主人,所以应该时不时地敲打敲打,让他知道谁才是真正的主人。
这些是后话,现在的祝建才已经抵达了汉城,开始处理起朝鲜内乱后的各项事务。
汪文作为朝鲜参赞大臣,在祝建才抵达汉城后就把朝鲜的大部分权利直接移交给了对方。不过他这个参赞大臣依旧驻汉城,其主要工作转为负责朝鲜向辽东的移民事宜,同时作为大明官方和朝鲜小朝廷的联络官的性质。
这样的安排也是朱怡成特意做出的,对于朱怡成而言,祝建才可用,但同样要防。毕竟祝建才不是朱怡成的班底,更是曾经驰骋风云的人物。
必要的牵制和防范还是要有的,这点祝建才心里也明白。何况朱怡成这么做也是给祝建才一个定心丸,假如朱怡成真的无比大方把朝鲜全部交给祝建才的话,那么祝建才恐怕反而得心里害怕了。
天晓得朱怡成这么做是不是故意引祝建才上勾,然后再找借口处理掉祝建才?反是现在以汪文为牵制更来得让人放心些,至少这一切都是摆在明面上的,也去了祝建才的戒备之心。
辽东那边,拿下沈阳后明军开始向沈阳以北继续推进一段距离,随后暂时停止了军事行动。
虽然现在刚是夏初,但辽东向来入冬比较早,在前明时期九月之时(农历)辽东往往就会开始降下初雪。如今的天气比前明之时要暖和许多,但往年间九月中下旬降雪也是很寻常的。
再加上大明拿下沈阳后,在天启年间基本丢失的辽东故土已经收复,而且辽东原本就是地广人稀,明军虽然强大,人数也不少,可在如此大的地方散出去,这军力依旧有所不足。
所以董大山没有采取趁胜追击的战术,反而继续稳扎稳打以巩固地方为首要目的。
除去继续向辽东移民,以巩固辽东地方外,明军对于沈阳以北的区域设置了一道防线,以避免清军向南偷袭。在接下来的大半年里,大明会对所占地区进行军政和民政双重治理,以做好来年继续北进的准备。
当然了,稳固地方也不是什么军事行动都不做,对于北逃清军,还有西北方向的蒙古人,董大山也不会让他们好过。在修炼内功的同时,董大山还采取了分兵骚扰,小规模主动出击的战术。
他用这种方式一来可以继续保持对清军和蒙古各部的压力,二来也能让其部更为熟悉辽东的地形和作战方式,三来也可以借此消耗敌人的物资,以为之后的军事行动做好准备。
当朱怡成仔细读完董大山发回来的奏书后,提起朱笔在上面写了个可字,随后放到一旁。
对于董大山,朱怡成是绝对放心的。而从山西出的马功成做的也不错,眼下虽然没有辽东那边如此喜人,但同样对长城外的蒙古人造成了不小的打击,使得那些蒙古部落为避其锋芒主动后撤,哪里还有余力去帮辽东那边?
东北、北边的事可以暂时放一放了,接下来就是西北和西南的事。
西北方面,由于道路交通的问题,明军暂时没有采取主动的军事行动,而是遏制住各处要道,对西北的清廷继续进行物资上的封锁。
要知道西北本就贫乏,大明直接封锁要道,等于卡住了清廷的物资来源。仅仅依靠西北的出产要供养整个清廷都是勉强,何况清廷还得继续养兵妄图恢复其江山呢。
当然了,清廷为解决这个问题早在之前就采取了继续西进,由西域各地掠夺来满足的方式。这个策略倒也不能说是不好,而且也的确起到了一些效果。
可在建兴皇帝被软禁,雍亲王自称摄政之后,情况就发生了改变。原本雍亲王是打算掉头解决掉郭亲王,也就是他的十弟,可谁想计划不如变化快,不知道怎么回事他软禁建兴的消息居然传了出去,眼下郭亲王直接斩杀了雍亲王派去的人,领兵掉头在哈密驻扎,打出了讨伐乱臣贼子的旗号,以至于西北的清军彻底一分为二,形成对峙。
西北那边,满清自己窝里斗,朱怡成自然是乐于其见的。再者,西北的局势很是复杂,虽然之前满清的大军横扫西北,灭了不少小国,可要知道西北那边还有一股力量,而这股力量一直都是满清的死对头,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准噶尔部。
当年,准噶尔部的首领噶尔丹雄心壮志,要同康麻子一争胜负,差一点儿把康麻子斩杀在大漠。只可惜最后功亏一篑,输掉了战争,死在了科布多。
但噶尔丹虽死,可其部依旧还在,而且整个准噶尔部同满清之间的仇恨根本无法化解,在历史上准噶尔和满清的战争从康熙年一直持续到了雍正朝,又至乾隆时期,这仗打了近百年,最终才被满清灭国。
而现在,强大的满清已不复存在,之前元气大伤的准噶尔部同样看到了复仇的希望。再者,眼下满清如想在西北立足,双方必然要分一个胜负,这胜负可以说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结果。
所谓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眼下的情况就是如此,甚至因为满清内部分裂,西北可以说有三头猛虎相争,在未解决这局势之前,满清连生存都是困难,所以朱怡成索性让人关上大门,任凭他们打个不休,等以后再腾出手来一个个收拾也不迟。
(新书《巫谜》求收藏,求推荐票!求月票!)
第一千八十七章 混帐儿子
西南的战役必须尽快解决,经过慎重考虑后,朱怡成最终决定恢复黔国公一系的封爵。
毕竟黔国公一系同其他贵勋有很大区别,当年沐天波殉国,此忠义之事举世皆知。如今朱怡成的大明延续前明,无论是法理又或者人情,恢复其爵位理所当然。
再者,沐山对于云南平定也有重要作用。虽说沐山隐名埋姓多年,可实际上沐家同云南各土司、头人之间依旧有着联系。其他的不说,当年沐家藏在此处,正是有地方的协助,要不然也不会躲过清廷的搜捕。
再者,沐山的一子二女所娶和嫁的都不是普通人,虽然只是势力不大的头人之女或者其子,可要知道云南这个地方特殊,各民族复杂众多,各土司、头人之间既有恩怨,同时也有通婚。
一直以来,常人只是以为沐山的运气好,一户普通寨子里的人家居然子女都能娶到和嫁入头人之家。可实际上,这些头人,包括一些在头人身后的大土司,他们对于沐家的身份是知道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这才用这种方式私下同沐家同婚,以维系这种依存关系。
所以,岳钟琪和锦衣卫所猜测非常准确,一旦沐家重新出现在世人眼里,对于稳定云南地方是极为有利的。所谓百足之虫死也不僵,往往就是这个道理。
当朱怡成确定了沐家身份,并且正式为沐家恢复封爵后,云南的局势顿时一变。当得知黔国公一系重现云南,无数地方势力在惊讶之余先是怀疑,而当他们在各处得知这件事是真的后,原本一些对大明持警惕和针对姿态的地方力量很快就改变了态度,从而由大明的敌人转为大明的朋友。
正是因为这些变化,使得明军在云南的战局终于得到了彻底的改变。原本由于气候、地理和疾病等各方面的影响,再加上满清和地方力量的反抗,云南的进军很不顺利。
但现在,除去满清和一小部分依旧对大明有所敌视的地方力量外,其余不再成为大明的障碍。非但如此,甚至有不少地方力量成了大明这一边的助力。
其他的不说,那些主动帮着大明稳定地方,用草药来帮助明军治疗疾病,山民协助大明打听军情,甚至还有土司和头人带兵助战等等。
这一切,使得岳钟琪的明军士气大振,军事方面更是进展顺利,眼下清军根本抵挡不住明军的进攻,拿下昆明已在眼前。
曲靖城,这里已是明军在云南的重镇,属于明军进攻昆明的大后方。
随着朱怡成的圣旨抵达,沐山期盼已久的好消息终于来了,当他接过大明皇帝复封他为黔国公的圣旨,并且特意赏赐的蟒袍、印信等物后,沐山当即泪流满面,哭倒在地。
百年的艰辛,终于拨开乌云,自己也终究重归本姓,黔国公一系也自今日真正重现于世。
想到这,尤其是想到自己已去世的父祖,沐山是老泪纵横,几乎不能自己。
好几日,他都沉浸在无比激动的心情中,每当在梦中醒来,他都情不自禁地看一看,摸一摸皇帝所赐之物,生怕自己一闭眼再睁开眼睛,一切就如同梦境一般破灭。
只是,这一次是真的,一切都是真的。沐家终于在自己手中复兴,而现在他也能堂堂正正对世人说一句,自己是黔国公之后,是当代的黔国公,是沐山而不是张山。
曲靖城内,岳钟琪率兵进军后,特意把城中最大也是最豪华的一个宅子留给了沐山,以此为黔国公府。
除此之外,还留下一队精锐的卫士以保护黔国公,同时还有锦衣卫在一旁协助。这更让沐山激动不已,一晃十多日过去,沐山渐渐熟悉了自己这新的身份,而最初的激动也慢慢褪去,眼下沐山的心情也恢复了平常。
“阿爸!”
沐山的幼子约日快步从外面走来,正坐着在喝着茶的沐山一看约日的打扮就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你的衣袍呢?”
“那些穿着不舒服,还是这一身穿着自在。”约日看看自己这一身和之前差不多的打扮,脸色有些尴尬地回答道。
“还快去换来!你如今不再是山民约日,是沐家的世子!穿着这一身到处乱逛,成何体统!”沐山心头来气,顿时喝骂道。
在一旁的老妻连忙安慰,同时向着儿子使了个眼色。原本同样山民打扮的老妻如今早就是一副汉人贵妇的打扮了,只不过她从未穿过这种衣物,穿着总觉得不自在,但作为黔国公的正妻,她又必须这么穿,所以在她心里倒是比较理解儿子。
可正如沐山说的那样,现在他们的身份不同了,随着皇帝的旨意到达,黔国公一系彻底恢复,作为大明的高级贵勋,自然再也不可能和以前那么随便,再说这身衣服虽然不怎么自在,但其华丽和造型却是爱美的女人无法抗拒的,就算她已是老太婆了同样如此。
约日……不对,如今他有了正式的名字叫沐成南,而他的大哥也有了沐成建的大名。
至于嫁出去的两个女儿,也改称沐氏,留在身边的小女儿友阿木眼下也起了个叫沐琳琳的名字。
黔国公的爵位恢复,自然要上表黔国公一系的族中各人名字,不过沐山这一系也是简单,也就是一个老妻再加二子三女而已。
老妻自然是正妻,得了朝廷的封赏为一品夫人。至于二子三女中,长子早就成家,二女和三女也分别嫁给了地方头人家子弟。
二女和三女既然是嫁出去了,按理常理最多入宗谱记上一笔而已,其他的也就是一个名字上的封赏了。倒是小女儿沐琳琳在沐山身边,朝廷除去名义上的封赏外,还赐了不少实际的东西。
两个儿子,因为都是黔国公的嫡出,这就牵涉到世子之位的选择。按理来讲,世子之位应该是给长子的,和沐山对于自己这位长子知之甚深,知道自己这个长子是个平庸之人,反而幼子少年英才,无论是能力还是其他都胜过长子许多。
所以,在给朝廷的上表中,沐山就恳求朱怡成允许自己立幼子沐成南为世子,为安抚沐山,朱怡成允了这事,所以沐成南就成了黔国公世子,以云南当地的惯例而言,他眼下就是沐王府的小王爷了。
片刻后,换了身衣物装饰的沐成南回来了。瞧着自己这个儿子身材高大,穿着华丽的衣袍,长发梳起戴着银冠,面容英俊的样子,沐山很是满意地点了点头。
“孩儿,如今已不同以前,你要记得你是沐家的子弟,也是未来的黔国公。这个位置将来终究是要传给你的,之前你在寨中怎么穿,如何举止,做阿爸的自然不会说什么,可现在却不一样了,你的一举一动代表的是黔国公,是沐家的脸面!”
沐成南很不习惯这一身,不过看着自己阿爸还有阿妈一脸期盼的样子,他依旧用着刚学会不久的礼仪向沐山和母亲行了一礼,连连称是。
欣慰地点了点头,沐山让沐成南坐下,可他屁股刚刚坐到椅子上,沐山的下一句话顿时令他情不自禁站起了身。
“阿爸,您……您说什么?让我和阿妹去京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