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叛贼-第6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朱怡成突然说要把李卫给曾逸书,而且还特意提到了户部。聪明如曾逸书自然就想到了这件事,看来朱怡成是打算用李卫这个能臣和孤臣来做皇帝手上的一把利刃,从而彻底解决税收制度问题。

    “李卫能胜任么?”曾逸书不由得琢磨着,可很快他也承认做这件事李卫的确是最合适的人选。

    李卫没有背景,没有关系,如果说他上面有人恐怕也就只是朱怡成这个皇帝了。何况李卫在吕宋杀了那么多土人,眼下人人称他为李屠夫,如此杀性,说不定还真能镇得住人。

    再者,由地方知府直接入户部,等于是地方官做了京官,就算品级不变,其权利也不是一个区区知府能够相比的。

    只要有朱怡成支持,说不定李卫还真能把这件事干成,想到这曾逸书忍不住笑了起来,点头道:“皇爷妙手,臣佩服万分,这李卫臣琢磨了下,还真是合适人选,不过他如今是正四品的品级,如调任户部如何安置?”

    曾逸书必须要问这个问题,户部尚书是二品,侍郎是三品,各司郎中仅仅只是五品,其余如主事、司务、大使这些品级更低。

    李卫入户部,总不见得直接升侍郎吧?这也不符合官员升迁惯例,何况地方官员入中央直接升两个品级成为一部侍郎,这也太过离谱了,要知道曾逸书现在虽是军机大臣,可他在户部也不过只是个左侍郎罢了。

    “这个容易,把各司的征税职能全部划分出来,连同各省、州、县税课重建一个新部门,这部门就叫国税司吧,国税司专管税课,列下户部其他各司之外,其主官就定个正四品,李卫是四品知府,当这个国税司司长正好。”

    “臣遵旨,不过臣觉得如何划分职能还需些时日,毕竟动一发而牵全身,臣不得不谨慎从事。”

    “嗯,此事你琢磨着办,先抽调得力人手把国税司的架子搭起来,其余枝叶可以慢慢来,不过朕希望三个月内国税司成立,如何?”

    曾逸书松了口气,三个月虽然紧了点,不过对于他来说还是能做到的。毕竟税收改革后户部内部已经做过了一系列的调整,眼下只是加深再加新司罢了。当即曾逸书点头答应,随后和朱怡成又聊了些关于户部的其他问题,这才起身准备告辞。

    “对了,你回军机处和蒋卿等人沟通一下,吕宋设省一事可以办了,此外派何人去吕宋任职,人选需好好挑,用心挑,朕可不希望看见不合适的人去吕宋,尤其是那些只知道为了私欲排挤同僚者更不可重用。”

    朱怡成说到这语气变得冰冷,曾逸书心中微微一颤,顿时明白了朱怡成这话的意思。

    朱怡成是用这种方式告诉他和军机处各人,就算吕宋马上设省,对于吕宋官员上至布政使,下至普通知府知县者绝对不能用弹劾李卫包括授意别人弹劾的那些人。

    这些官员在朱怡成看来私心太重,而且为了自己私利不顾大局弹劾一为于国有功的能臣。更重要的是别人不知道,曾逸书难道不知道么?当年决定在吕宋清除土人的正是眼前这位大明皇帝,李卫执行的是皇帝的意愿,那些官员根本就没搞明白李卫清除土人的真正来源,为了区区官位和前途就上书弹劾,这等于是在骂皇帝是屠夫,朱怡成到现在还没直接翻脸处置这些人已是极为忍耐了。

    而如今,朱怡成这话等于告诉曾逸书,这些人的仕途已经到头了,别看他们之前跳得欢,现在通通拉清单,朱怡成可不是好糊弄的。

 第一千一百五十九章 老战友

    北方漫长的冬天终于过去了,随着冰封的解冻,四处隐隐现出了绿色,春天再一次来临。

    张昭骑着快马从辽南赶到沈阳,刚在城门口下马,就听到有人喊他的名字。

    回头一看,只见一个熟悉的身影站在不远处笑眯眯地看着他。

    “老贾,你怎么在这?”

    “你都在这我怎么就不能在这?”贾成笑着迎了上去,两人紧紧拥抱在一起相互拍着对方的肩膀。

    张昭和贾成可是老朋友老战友更是老搭档,当年在崇明编练新军的时候,这两人就是新军下的两个主力团长。为了争夺新军第一,两人之间还争斗过一番,相互看谁都不服气。

    之后,新军建成,第一战就是威震天下的天津之战。张昭作为主力团长担任先锋,而贾成作为副手配合张昭,两团兵力在天津登陆后以极快的速度拿下了天津城,为大明在北方之战打开了局面。

    紧接着,张昭和贾成联合向北京城推进,两部协同作战,一举打垮了驻守北京的数万清军,从而逼迫清廷狼狈逃出北京城,为拿下北京城立下汗马功劳。

    在后来的日子里,张昭作为主力部队留守北京城,而贾成随军调至马功成部下,然后担任进攻山西的主力。

    自在北京分开后,他们两人有好几年没见了,今日没想到居然会在沈阳再碰上。

    亲热地拍着对方的肩膀,好一会儿才分开,这时候张昭注意到贾成和自己一样,肩膀上已经挂上了金星,成为了军中高级将领的一员。

    “好你个小子,都成将军了,为何之前来信不说?”

    “区区一个少将罢了,有什么好炫耀的,再说了,你这个少将含金量可比我高多了,听说马上就要多一颗星了吧?”贾成打趣问道。

    张昭笑着点点头,也不隐瞒好友:“前些时候董帅已正式向朝廷递交了晋升名册,估计过不了多久兵部和陆军部的正式晋升令就会下达。不过说起来我也算是运气,董帅这回提兵北进,我作为部属跟在后面捞了些功劳罢了。对了,你不是一直在山西么?之前山西那边不也打得不错,怎么?你就没捞着什么功劳?”

    贾成摇头笑道:“山西之战虽我军大胜,但鄂尔泰这家伙狡猾的很,与其说是我军打下的山西,倒不如是因为鄂尔泰主动撤离拿下的山西。所以功劳虽有,但我晋升时间较短,所以自然也不可能继续再进一步了。”

    “那你这次?”

    “此次是接调令来的辽东,老部队还在山西那边,我只是带了随身亲兵赶来了,至于接下来去哪个部队,是为主官还是副手,这就得看董帅的安排了。”

    一听这话张昭顿时就笑了,拍着贾成的肩膀道:“我看也不用其他地方了,我们老搭档还是在一起的好,如果你愿意我去同董帅说,来我的部队给我当副手如何?”

    “如能这样安排当然是好,可是董帅那边?”贾成还从来没有在董大山下面任职,虽然当初的天津和北京之战,董大山担任了名义上的最高指挥官,可实际上真正的指挥官却是老上司林建章。

    之后,贾成又去了马功成部下,所以他同董大山之间只不过寥寥见过几面罢了,何况那时候贾成肩膀上还不是金星呢,一个中级军官自然和董大山这样的陆军统帅相差悬殊,哪里能说得上话。

    “这你放心,董帅的为人极好,对于部下也极是照顾,你从山西调至辽东没董帅的认可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再说了,还有我呢,你的事我找机会同董帅说去。”

    “好啊,那就拜托兄弟了。”贾成笑呵呵地点头,他这一次到辽东任职,如果能和张昭在一起搭档自然是最好不过,两人关键亲近,又是老战友,总比去一个不熟悉的部队更合适些。

    “看看,这一见面都忘了,居然在这说了这么些话,走走走,跟兄弟我进城去,还没地方住吧?直接住我在沈阳的宅子先,地方虽然不大,可也足够你睡了,再说了,今日我给你摆酒,也是为你接风,我们不醉不归!”

    说着,张昭一把就抓了贾成的手,朝着城门内走去,至于他们的亲兵跟在后头也不打搅,看着这两人笑笑谈谈地一路入了城。

    第二日,张昭带着贾成来到沈阳督师府,这里原本是满清在沈阳的皇宫,当然这所谓的皇宫根本不能和北京城相比,就连南京皇宫远远比不上。

    原本董大山考虑的一些因素,是不打算把这当成督师衙门所在的,不过朱怡成直接发了话,所谓的伪清朝廷原本就是一群野人,那么他们在沈阳的所谓皇宫也算不得什么。

    再说了,沈阳城并不大,督师衙门代表着朝廷的脸面,所以朱怡成直接就把沈阳皇宫选为督师衙门所在,同时这也是让人知道他对董大山的看重和支持。

    到了地方,按规矩报名求见,不一会儿就有人引着张昭和贾成进了里面,让他们在厅中稍候片刻,有亲兵端上茶来随后退下,两人端坐着也不去碰上的茶水,只是静静等待着董大山的到来。

    等了没多久,随着一阵脚步声,端坐的两人同时抬头朝门口望去,只见身着制服,挂着上将军军衔的董大山到了。

    “末将张昭贾成见过董帅!”

    两人连忙起立,以军人姿态向董大山行礼,董大山停下脚步,干脆利落地回了一个礼,随后笑道:“你们两个怎么一起来了?”

    “回董帅的话,昨日下午进城恰好在城门遇上,贾将军是末将的好友,当年一起在新军任职,后来北击天津、北京城时,末将为先锋,贾将军是末将的副手,所以见着后颇为欣喜,昨日留贾将军在末将府中,故今日一起过来了。”张昭也不隐瞒,一五一十地禀报。

    “对对对,瞧我这记性,我倒差一点儿忘了这事。”董大山一拍脑袋顿时笑了:“你们都是出自于新军,当年在崇明练兵时我还去看过,当时你们两人都是团长,是不是?”

    “董帅正是好记性。”张昭和贾成同时笑着点头。

    “坐吧,不必拘束。”董大山在正位坐下,冲着两人压了压手,两人随即也坐了下来。

 第一千一百六十章 第七军

    董大山温和地询问了两人一路的情况,之后又特意询问了张昭部队的准备工作。

    贾成自然是实话实说,张昭同样也是如此,随后一五一十地向董大山汇报了自己部队的一些情况。

    自明军进入辽东后,清军势力北退,沈阳以南包括沈阳以北的几百里如今都是属于明军的控制范围。张昭的部队现在驻扎在辽南一代,主要是负责清剿地方残余的满清力量,同时为移民辽东做好保障。

    现在大明移民辽东,真正的明人其实并不多,而占多数的反而是朝鲜过来的移民。

    为了保证辽东移民顺利,这些移民大明直接给予了户籍、土地等政策,可以说对于这些普通朝鲜人而言,这简直就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要知道在朝鲜,这些普通朝鲜农人根本就没什么产业,租种的都是地主和地方大族的土地,再加上朝鲜地形山多地少,农业产出并不多,这些朝鲜人生活的极为困苦,往往碰到灾年时,别说混口饭吃了,就连生存都成大问题。

    而眼下大明向辽东移民,给了这些朝鲜人一条出路,对于他们来说简直就是上天的恩赐。从一不名的穷泥腿子突然就拥有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土地,而且大明对于移民还发放了农具和种子,甚至还会给予一笔安置费,这对于朝鲜人来讲就像是做梦一般幸福。

    但同样,这些朝鲜人移民辽东后依旧陆续闹出些事来。倒不是这些朝鲜人敢对于大明有什么反对看法,在他们心中大明爸爸的威严是不容置疑的,可同时朝鲜人性格中的弊端却又显露无异。

    朝鲜人的性格和日本人又有着不同,朝鲜人对于强者和日本人一样会表示出屈从和卑微,但朝鲜人却没有日本人的纪律性,而且许多朝鲜人性格中还有着一朝小人得志就洋洋得意,以欺负比自己更为弱小者为荣的弊端。

    这些,在移民过程中屡有发生。为了占地的好坏,甚至用水多寡这些小事,这些朝鲜人私下的争斗可是不少,甚至还出过拉帮结派打群架打死人的情况。

    别看朝鲜国的军力不怎么样,朝鲜兵更是不堪一击。历史中朝鲜国外族来侵,朝鲜的军队简直就是纸扎的一般,一败如泻根本就起不到什么作用。

    可普通朝鲜人为了些苍头小利却显得勇猛异常,为了争田争水源这些打起架来奋不顾身。如果朝鲜的军队能有这些人的勇敢,也许朝鲜在当年日本入侵时早就反手把日本给灭了,也不会沦落到后来哭爹喊娘的要大明爸爸救命的地步了。

    所以,在辽南的驻军除了平时正常训练和清剿满清遗留外,压制朝鲜移民同样是他们的工作。一开始大明军队还考虑到移民因素不过多插手,可后来越瞧越不对劲,在董大山的授意下,直接出手狠狠教训了这些朝鲜人,还把几个领头的家伙杀鸡给猴看,这才让这些朝鲜人消停了下来。

    “大帅,整个冬天在辽南我可是憋的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