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清廷一起灭亡。在这种情况下,这些满人自然要为自己的出路着想,而现在鄂尔泰投靠大明封了顺义王,这也等于说一直悬在他们头顶的利剑已烟消云散。
鄂尔泰神情有些恍惚,他没想到自己被册封顺义王的消息传开后,自己的部下支持的反而更多。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人心已经散了啊!这人心一散,队伍就不好带了。
别说自己的部下了,就连那些蒙古人这些日子也不是欢天喜地的?之前还跑来自己这边告状的巴图眼下也不说什么了,反而屁颠颠地和大明商人做起了买卖,所以说利益才是最重要的,一旦鄂尔泰不接受大明的册封,先不说自己部下的反应,恐怕原本压制住的蒙古人就不答应。
之前愤怒的心情现在已经渐渐平息,鄂尔泰琢磨着接下来应该怎么办。
思索了片刻,鄂尔泰终于下了决心,在这种时候他已不可能再明确拒绝大明册封了,如果他这么做的话非但把自己推向了绝境,甚至还有可能引来杀身之祸。
大明这么做的目的很简单,要的就是确定蒙古和大明的君臣定位,同时扶持一个所谓的顺义王出来控制住蒙古。
假如自己拒绝的话,非但把自己的退路堵死,说不定大明那边更乐于见到蒙古大乱,等到哪时候大明完全可以重新扶持一个顺义王出来,而到哪时候自己就没了任何利用价值,这是鄂尔泰绝对不愿意看见的结果。
挥挥手,让亲卫下去,鄂尔泰心里有了想法,而这个想法也是他目前唯一能做的。
两日后,鄂尔泰聚集帐下各将领会议,召开这个会议的理由自然是为了所谓的军事行动,可实际上鄂尔泰是要借这个会议的理由清除一些不稳定因素。
当各级将领如期来到准备参加会议的时候,早就做好准备的鄂尔泰毫不迟疑地动手了,他一口气囚禁了两名参将、五个游击还有十几位中下级军官,然后直接把这些人的部队全部打散,交由自己信得过的亲信。
在动手地同时,冲突是难免的,可这种冲突对于早就有准备的鄂尔泰来讲根本就不在话下。轻而易举地处理了内部可能的问题后,鄂尔泰马上就联系了蒙古各部,以争取蒙古各部王爷、台吉的支持。
对于归顺大明,这件事其实对蒙古人而言并不算什么,毕竟自蒙古帝国崩溃后,整个蒙古就再也没有统一过。哪怕前明的时候,蒙古最强盛时也是分成两个或者三个大势力而已,再也没有蒙古帝国时期的辉煌。
几十年前的战争,导致准格尔部一统蒙古的梦想破灭,而接下来的漠北战争使得漠北三部名存实亡。如今蒙古各部如同一盘散沙,各部王爷、台吉无不为自己的前途着想,再加上强大的大明又在南边,谁不担忧明军会攻过来?
对于蒙古人来说,投靠强者是他们的生存之道,中原王朝强大的时候就是草原民族的灾难。为了生存,投靠强者是理所当然的事,哪怕付出一些代价也是值得的。
所以对于鄂尔泰决定投靠大明,整个蒙古归顺大明的这件事上,蒙古绝大多数部落都是赞同的。这样一来来自大明的威胁就不存在了,而且商路的畅通也能使得蒙古人摆脱目前困扰的局面,这何乐而不为呢?
来自各方的消息陆续传来,直接支持鄂尔泰归顺大明的蒙古部落不在少数,同样也有一些部落暂时没有完全表态,但也未反对归顺大明,这等于是做默认。
但依旧有一个部落保持了反对意见,甚至割下了鄂尔泰派去人员的耳朵,把来人驱赶了出去。按照带回来的消息,这个部落不仅如此做,还痛骂鄂尔泰是乱臣贼子,身为满人不仅不忠于大清,反而投靠大明,还出卖了整个蒙古,人人得而诛之。
第一千一百九十章 正式册封
“呵呵,科尔沁,好一个科尔沁,哈哈哈。”
鄂尔泰气极而笑,漠南的科尔沁部不仅拒绝了他,还痛骂他是乱臣贼子,要人人得而诛之。
其实派人出去的时候,鄂尔泰心里清楚科尔沁部恐怕不会同意归顺大明,但他没想到科尔沁部的反应会如此激烈,而且还做出了这样的事。
在蒙古,割去使者的耳朵,这意味着彻底决裂,双方结成死仇的意思。而现在科尔沁部偏偏就这么做了,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表示他们的态度。
科尔沁部和其他蒙古各部不同,自后金时期起,科尔沁部就和满清几乎合为一体,成了满清的忠狗。而且科尔沁部和满清之间还有着通婚联姻,多位女子陆续嫁入当时的建州女真,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后来的庄妃,也就是孝庄皇太后。
满清用联姻拉拢蒙古各部,这是一贯的政策,可在联姻过程中,科尔沁部的联姻是最多的,占了全部联姻的三分之一还强。尤其是孝庄皇太后的存在,使得科尔沁部和满清之间的联系极其稳固,在康熙执政年间,科尔沁部同满清几乎做到了真正的“满蒙一家”。
现在科尔沁部落做主的人是第四代科尔沁郡王,也被称为温都尔王的诺扪额尔赫图。
诺扪额尔赫图从血统关系来说可以算得上康熙皇帝的表弟,不过从年龄来讲他并不算大。
康熙四十九年,诺扪额尔赫图册封为第四代科尔沁郡王,那时候他不过二十出头而已,到如今也只是三十来岁的青壮年。
作为科尔沁郡王,诺扪额尔赫图在蒙古各部的地位不低,再加上科尔沁和清廷之间的关系,所以诺扪额尔赫图的性格骄横而自大。
“这个白痴!”鄂尔泰虽然生气,却没把科尔沁太过放在眼里,哪怕因为之前瓜分漠北蒙古三部的原因科尔沁的地盘扩大了不少,而且还从中获得了更多的牧民和牛羊。
有了这些,科尔沁的实力在整个蒙古也算是数得上的。不过科尔沁这么做的后果就是直接和在辽东的怡亲王撕破了脸,这也是之前怡亲王求助蒙古找到鄂尔泰而舍弃离辽东最近的科尔沁的原因,因为漠北蒙古是怡亲王的母系家族,而在漠北蒙古灭亡时,科尔沁可是罪魁祸首之一,再加上怡亲王从漠北逃亡辽东的时候,科尔沁还派人企图抓捕怡亲王。
双方之间可以说有着深仇大恨,科尔沁现在虽然看上去对满清忠心耿耿,可是他这么做又有什么用呢?科尔沁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他无法前往西北,而最近的辽东因为漠北蒙古的覆灭又和怡亲王之间势同水火。
诺扪额尔赫图这么做不仅惹怒了鄂尔泰,同时也没在怡亲王那边讨得什么好处。现在先让这个跳梁小丑折腾些日子,等自己这边腾出手来再对付也不迟。
大明册封鄂尔泰为顺义王的使团经历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终于来了,其实从大明京师出发,到鄂尔泰所在的地区,赶路快点的话十来天就能到达,就算慢些走个二十天左右也可以到了。
可偏偏这次大明方面不急不缓,不仅大张旗鼓,还走的特别慢。一路北上,经过各蒙古部落时候,使团还会作几日的停留,见一见蒙古部落的王爷、台吉和一些蒙古贵族,不仅赐予了大明天子带来的礼物,还好言安慰这些蒙古部落,双方喝着马奶酒,吃着烤全羊,畅谈明蒙一家美好的未来。
不仅如此,跟着大明使团的还有大明那边几家大商团的商队,同时给蒙古带来了许多琳琅满目的商品。此外,大明商团还和一路上接触的蒙古部落签订了长期的商业协议,收购蒙古人的牛羊甚至在蒙古人看来无用的羊毛等物品。
这些东西,大明的出价不仅合理,甚至有些超过了蒙古的预期,这使得已经穷的不行的蒙古人大喜过望,直接促进了蒙古人对大明的亲近感。
所以这一路北上,说是册封,其实算是大明官方和商界的一次宣传,再加上大明一路北上的刻意所为,使得整个蒙古都期待未来的和平。
如果不是使团还肩负着册封的任务,恐怕这一路再走半个多月也是有可能的。终于,蚂蚁爬似的大明使团总算到达了,使团的主使是礼部右侍郎,副使为太常寺少卿,此外还有其他各部和五寺的一些中下级官员。
面对天使的到来,鄂尔泰自然是殷勤款待。在这种时候他能做的也只有这个了,虽然对于自己这样成了顺义王心有不甘,可鄂尔泰也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而现在大明又占据了大义名分,自己如果出尔反尔的话,这对于鄂尔泰来讲可不是什么好事。
京师,外交部。
汪景祺自日本归国后,朱怡成给他增加了一个外交部左侍郎的头衔,所以他现在的官职不包括爵位是宣传部部长、礼部左侍郎、外交部左侍郎和翰林院掌院学士。
从官职来讲,最高的不过二品,而且他所担任的这些职位都属于比较清贵的官职,更不能和掌握大权的军机处几位大臣相比。但汪景祺实际的权利并不像想象中的低,尤其是宣传部和外交部方面,在国政中起到的效果虽然外人不知道,可在朝中有心人眼中却是非常明确的。
现在,日本移民外流的行动已经开始了,这一块由外交部和宣传部进行,同时由新明总督衙门进行协助。作为搞定日本幕府,促使日本对外移民的功臣,朱怡成特意把这件事交给了汪景祺去办,而汪景祺也是最合适办这事的人。
除此之外,蒙古那边的宣传和册封也是由汪景祺负责,虽然他人在京师,可是从朱怡成决定直接册封鄂尔泰为顺义王的那天开始,无论是大明内部和蒙古的政治宣传,包括一系列暗中的动作,都离不开汪景祺的手笔。
眼下,算算时间册封的使团已经完成了对鄂尔泰顺义王的册封,这也表示从这一刻起,蒙古就成了大明版图的一份,虽然蒙古实际上还是处于自主阶段,但君臣的确定却是无疑的,而这一步也恰恰是朱怡成最需要的。
作为大明有名的人,汪景祺可不是普通人,他极其聪明,又善于揣摩上意,当朱怡成把这件事交给他的时候,汪景祺就明白自己要做些什么了。而他这近两个月的所为也证明了他的能力和价值,使得朱怡成极为满意。
第一千一百九十一章 俄罗斯公使
“大人,俄罗斯的公使到了。”
外交部的吏员进门禀报道,汪景祺微微点头表示自己知道了,接着说道:“请公使阁下先在花厅用茶,我稍后过去。”
“是。”吏员应了一声,转身出去。
等吏员走后,汪景祺并未起身,反而坐着闭目养神,直到过了小半个时辰这才睁开眼睛。
他看了看摆在桌上的自鸣钟,觉得时间差不多了,这才站起身来整整衣袍,朝着门外走去。
俄罗斯帝国驻大明第一任公使是从圣彼得堡派来的纳雷什金伯爵,纳雷什金家族是俄罗斯著名的大贵族家族,纳雷什金伯爵的祖父是沙皇费奥多尔三世的大舅哥,其妹妹生下了如今的沙皇,大名鼎鼎的彼得大帝,从这关系来说,年轻的纳雷什金伯爵算得上是沙皇的外甥,如此显赫的出身注定他在俄罗斯的不凡。
俄罗斯帝国决定和大明帝国建立正常外交关系,并且互派公使后,为了锻炼纳雷什金伯爵,同时也为了给他未来政治发展找一条合适的出路,所以在家族的努力和沙皇的照顾下,这个肥缺就落到了年轻伯爵的头上。
所以纳雷什金伯爵就这样成了俄罗斯帝国驻大明的公使,他来到大明的时间并不长,仅仅也就不到二个月而已。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纳雷什金伯爵却深刻感受到了大明的富饶和强大。相比先进的欧洲,大明更像是一个明社会,充满着令人惊叹的美好,而大明的人们,无论是官员还是普通百姓,他们所展露出来的自信和骄傲更是在其他国家所无法看见的。
其实纳雷什金伯爵和远东是有着渊源的,在他祖父时期俄罗斯向远东的开拓队就深入到了东方,并且和东方的帝国展开了一场耗时几年的战争。
这场战争就是所谓的清俄之战,而这场战争的结果以尼布楚条约的签订最终落下帷幕。
而当时,纳雷什金伯爵的祖父,老伯爵作为沙皇的特使曾今到过远东,虽然他不是主要谈判成员,却依旧参与了大部分谈判过程。对于远东的了解可以说在俄罗斯算是数得上的,而且回到俄罗斯后,老伯爵还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了他远东之行的全部,作为留给子孙的财富。
这也是纳雷什金伯爵能够脱颖而出成为驻大明公使的原因之一,在大明这些日子,纳雷什金伯爵深深为大明这片土地而吸引,同时也彻底明白了为什么保罗阁下回到俄罗斯后会如此对大明进行推崇。
在俄罗斯帝国,许多人都觉得保罗伯爵是夸大其词,甚至笑话他是一个没见过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