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听到他这么说,朱怡成顿时笑了:“谁说朕一定要彻底解决这事了?所谓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俄罗斯又不是大明的属国,他们如果下定决心要做些什么,朕难道还硬制止不成?”
“皇爷的意思是?”汪景祺有些不明白地问道。
朱怡成端起茶喝了一口,很是平静道:“让外交部出面仅仅只是敲打对方而已,至于能起到多少效果这暂且不论,但足以表明大明的态度。再者,俄罗斯人一向贪婪野蛮,这点朕是很清楚的,朕以为就算他们表面否认,同时对这件事暂时消停下去,恐怕私下依旧会想其他的办法。”
“眼下,大明在此事上已占了上风,这就足够了。何况俄罗斯也被大明抓住了痛脚,将来的事将来自有其他办法解决,等到哪时候今日的所为作用就能体现出来了,卿以为呢?”
汪景祺仔细琢磨着朱怡成的话,过了片刻顿时眼睛一亮,隐隐约约猜到了朱怡成的真正用意,当即无比佩服道:“皇爷谋略无双,臣实在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听皇爷如此一说,臣是拨开云雾见青山啊!皇爷英明!”
“哈哈哈。”朱怡成大笑,还是汪景祺这老小子会拍马屁,说话一直好听。虽然他知道这是马屁,也有些夸张,可听起来就是受用啊。
又向汪景祺交代了几句,朱怡成就让他先行离开了,等汪景祺走后,朱怡成起身来到一旁,凝神看着面前巨大的沙盘,把目光停留在蒙古和辽东这一块。
蒙古现在名义上归顺于大明了,但实际上还是独立存在的势力。不过这对于朱怡成来说并不算什么,至少大义已经握在他的手中,接下来如此安抚蒙古,拉拢蒙古各部,再逐步削弱鄂尔泰在蒙古的影响力,从而彻底吞并蒙古,这是大明北方战略的重要一环。
借着册封顺义王这件事,大明已经开放了之前封锁的商道,所以大明和蒙古的商业贸易已经重新开始,而且现在前往蒙古的商团中有着不少大明官方的人员。
这些人员中有锦衣卫,有军方,有通事处,也有其他衙门的密探。这些人或者藏身在普通商团中,有的甚至自己组成了商队前往蒙古,他们各自肩负着不同的任务,对蒙古各部进行拉拢、分化、刺探和其他工作。
按照之前的中原和蒙古的贸易惯例,一般是用选择一地或者几地来进行易市交易。可现在的大明不同,商业气氛浓郁的大明对于普通的易市根本就看不上,再加上朱怡成故意放开,所以才导致了现在各路商团深入蒙古的情况发生。
这种情况对于蒙古人而言自然是好事,要知道假如只是易市贸易的话,能够进行直接易市的部落并不多,限于地理位置和其他因素,也就是靠近地区的寥寥几个部落才能做到。
而且能够做到的这些部落,其真正的易市权都掌握在上层王公贵族的手里,对于普通牧民而言根本就得不到什么好处,其获利都归于了他们的主子。
而现在不同,大明商团主动出击深入蒙古,彻底打破了之前的商贸方式,由点转而面,使得蒙古王公无法再垄断商贸。
这样一来,其获利范围就增加了许多,大多数普通蒙古人也能从中得到利益,这对于普通蒙古人了解大明,并且通过这种方式对大明感受到亲近是极为有利的。
再者,这么多探子深入蒙古,蒙古的地形包括蒙古各部自然在大明眼中没了任何秘密。再加上大明的各种手段,潜移默化之下,恐怕用不了几年整个蒙古就会发生变化,等到哪时候鄂尔泰再要完全控制住蒙古各部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了。
这一套,在后世并不稀奇,朱怡成也是拿来一用罢了。不过在这个时代却是极为罕见的,头脑简单的蒙古人如何能搞得明白大明的用意?恐怕就连鄂尔泰要回过神来也不是短时间能成,而到他真正明白地时候,一切都已晚了。
此外,朱怡成已经得到了科尔沁部的消息,对于鄂尔泰册封顺义王一事,科尔沁部是强烈反对,并且骂出了鄂尔泰是乱臣贼子的话来。
这事的发生正中大明下怀,朱怡成已经授意锦衣卫那边进一步跟踪此事,最好能挑动鄂尔泰和科尔沁部之间的战争,一旦双方打起来,无论谁胜谁负,对于大明都不是坏事。
第一千一百九十四章 缅甸
换句话来说,大明其实并不需要一个统一的蒙古,对大明来讲分散的蒙古更符合大明的利益。至于那些蒙古人,虽然和俄罗斯人一样贪婪残暴,同时在他们心里也没有丝毫道德可言。
从这点来讲,倒是也后世所谓的“狼性”有些类似,为了达到目的,又或者为了利益,所谓的道德根本就没丝毫约束,哪怕是在父子妻儿之间也能眼睛不眨地下手。
对于这种人,简单的“教化”是无济于事的,这点朱怡成心里很是清楚。所以他在蒙古的方针就是利用大明的强大先压制住蒙古各部,随后再利用实实在在的利益来拉拢和分化对方。
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等到时机成熟,那么大明就能彻底展露爪牙,随后顺理成章地一口吞并整个蒙古。
科尔沁部的反应倒是朱怡成之前没有想到的,不过现在的事情变化反而给了大明新的机会。眼下朱怡成考虑的是科尔沁部或许会和辽东的怡亲王合流,虽说因为漠北蒙古的原因,科尔沁部得罪了怡亲王,可毕竟科尔沁部和满清的关系不简单,再加上现在的局势变化,谁都无法确保两部是否会因为各自原因进行合流。
对于这个情况,朱怡成已让相关部门把消息送至了在辽东的董大山,让其防备两部合流,以避免影响到辽东战略部署。同时朝廷还在密切关注鄂尔泰对科尔沁部的反应,更希望鄂尔泰和科尔沁部能够先一步打起来,这样的话更符合大明的利益。
除去蒙古和辽东,还有西北。
西北现在是清廷的所在,但是朱怡成却没马上针对西北的计划,或者说短时间内不考虑西北问题。
大明眼下对于西北的策略是封锁和监视,以这种方式压迫西北的清廷继续向西发展。
在朱怡成看来,西北的清廷并不为患,留着清廷在不是什么坏事,反而是一件好事。
西北,或者说之前的西域,这在汉朝时就是中原的势力范围之一,在唐朝时中原实力甚至深入到了中亚地区,如果不是因为后来安史之乱的原因导致唐朝开始衰败,恐怕西域这些地方早就和中原一体了。
拿下西北,或者说拿下整个西域,这是大明未来的计划,也是朱怡成必须要完成扩张的关键。朱怡成绝对不允许西北独立于中原王朝之外,如果有可能的话他甚至要把大明的势力直接深入到中亚,从而超越汉唐时期的范围。
但现在不是对西北下手的最好时机,先不说蒙古和辽东问题还没彻底解决,仅仅西北的民族和势力复杂化就不是好处置的。一旦大明过早地介入西北,很有可能因为西北的特殊情况导致大明的军力、财力耗费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而无法在短时期内获得利益。
所以朱怡成认为留着清廷,逼迫清廷先行经营西北更好些。在失去了中原后,清廷现在唯一能够扩张或者说唯一可以借地立足的也就是西北了。之前建兴皇帝派人攻击西域各国也是打着这个算盘,用西北来填补清廷的需求,从而继续延续清廷的存在。
而现在,建兴皇帝死活不知,作为摄政王的雍亲王在西北的策略和建兴皇帝基本一致,再加上清廷内部的斗争,双方在西北扩张的同时还进行了战争,而战争的延续和扩展也影响到了西北各小国或者民族,使得西北失去了原本的稳定。
这对大明来说不算什么坏事,朱怡成很希望西北乱起来,无论将来胜出者是谁,大明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再行介入,从而利用大义和其他手段稳定西北。
当然了,这是一个长期的计划,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完成的。对于这点,朱怡成早就有所考虑,何况他现在还年轻,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在皇帝的宝座上足能坐上数十年,从而有条不紊地处置西北。
想到西北,朱怡成突然间又想起了一个人,这人正是当年朱怡成的老朋友,袁奇的结义兄弟,在义军中曾今赫赫有名的高进。
自大明在云贵展开战略后,高进的处境就变的极不乐观,朱怡成曾今试探地招揽过高进,只要高进能够投靠大明,以他的身份和能力一个荣华富贵是少不了的。
可惜的是,高进拒绝了朱怡成的招揽,非但如此高进之后还接受了王致清的白莲一脉,成了白莲教的首领。
自此,朱怡成就再也没招揽高进的想法了,要知道白莲教可是造反的老祖宗,自晚唐和宋朝时期就和中央政府作对,前明时期白莲教更是遭受朝廷禁止,他们的教义和活动是每一个大一统的王朝都不允许的,朱怡成为了大明的未来,同样对白莲教保持强烈打击的态度。
可就算这样,朱怡成考虑到其他问题并没有直接消灭高进的想法。打垮高进的军队,甚至灭掉高进其实对大明来说不是很难,可消灭高进部先不说大明需要付出多少代价,同样在灭掉高进部后也不等于彻底消灭了白莲教,反而会引起白莲教由明转暗,从而在大明内部暗搓搓地搞事。
此外,高进在义军中的声望颇高,再加上他对袁奇忠心不二,其人品和德行受到不少人赞誉。直接对高进部出手,对于朱怡成来说不是一件合适的买卖,最终在进行私下谈判后,朱怡成决定放高进一条生路,让其南下,把所有白莲教教众带走,从而离开中原。
就这样,在进攻云南的战争开始后不久,高进部就向南进军,直接由云南进入了缅甸。
而现在,高进部已再缅甸北部站稳了脚跟,根据通事处之前的情报显示,高进部已经有向缅甸南部进军的打算,相比高进的军事实力,缅甸的军队根本不值得一提。
不过相比中原,缅甸作战因为地形和气候原因很是麻烦,这也是高进部进入缅甸后一直留在缅甸北方没有深入的主要原因。而现在,高进部决定南下,看来他是做好准备了。
第一千一百九十五章 对抗还是合作
高进一副短打,袖子只有半截,大半个臂膀赤裸在外面,原本就不白地脸庞现在更黑了几分,束着的长发用一块布包着,正挥汗如雨地砍着木柴,看上去除了个子高些外,就和缅甸的土人没太多区别。
把斧子举到头顶,再顺势向下,竖起的一个木桩直接就被高进劈成了两片。随后高进再把这两片砍成四片,弯腰捡起放到一旁。
抹了一把汗水,看着堆在一旁的木柴,高进满意地点了点头,放下斧子转身朝着不远处的竹楼走去。
这个竹楼就是高进的“府邸”,在缅甸这种地方,空气潮湿,天气炎热,普通的建筑不适应当地的气候,所以这种竹楼是最适合居住的。
虽然高进是首领,更是白莲教的教主,可进入缅甸后,他并没有和普通上位者那样高高在上,而是亲力亲为,不仅自己建了竹楼,就连日常的一些事也是他自己来做。
“王爷,喝碗茶解解暑。”亲卫见高进砍完柴,端着早就准备好的茶碗给他倒了杯茶,茶水是凉的,煮茶的时候不仅有茶叶,还加了当地的一些药草,用来消暑是最为合适不过。
接过茶碗喝了一口,高进舒坦地吐出一口气,同时道了声谢。
亲卫跟着高进好些年了,自然知道高进的为人和习惯,憨笑了声说道:“张相爷他们等会就来了,王爷您是否要更衣?”
“不用了,又不是什么外人,给我端盆水来擦洗一下就行。”高进随意地说道,亲卫连忙去端了盆水过来,帮着高进擦洗了一下,去了汗水高进身上舒服多了,随后就上了竹楼。
“夫君。”
听到脚步声,正在带着孩子的王铃儿、王婉儿抬头见高进上来,连忙笑着说道,同时要起身迎接。
“不用起来了,你们都又有了身孕,这身子重不方便。”高进摆摆手说道,走近后见自己的孩儿正笑呵呵地仰头看着自己,心里高兴的高进伸手抱起孩子逗弄着,引来孩子一阵阵欢快的笑声。
过了片刻,他把孩子放下,继续让姐妹两看着,随后道:“张淼和林娘子等会过来,我先去大屋。”
“夫君,是商议南下的事吧?”王婉儿问道。
高进点点头:“在这一年多了,兄弟们也陆续适应了这里的气候,我们也不能总呆在这里,南下是必须的。”
“夫君,能跟着你一起南下么?”王玲儿期盼地问道。
高进摇头道:“之前不是说了么,你们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