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叛贼-第7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爷,臣觉得此事应该由臣上书,臣今日回去后就写奏折,阐述利弊,为我大明千秋,为我大明万世之基,拆分礼部,新建教育部!”何显祖慷慨言道,仿佛他才是真正迫切希望要成立教育部的那人。

    “好!等何卿的奏折来后朕定好好看一看,如果没有问题就让军机处各位大臣都拟个折子,然后再进行后面的工作。”

    “臣遵旨!”何显祖极为高兴地连连点头。

    “对了,教育部成立后其职极重,何卿可愿意兼其部尚书?或由礼部尚书改任教育部尚书?”心情不错的朱怡成突然问道。

    何显祖微微一愣,紧接着毫不迟疑道:“臣谢皇爷恩典,但臣以为礼部事务本就极重,臣兼任教育部恐怕心有不逮。如改任教育部尚书,倒不是臣不愿意,只是担心臣能力不足,辜负了皇爷的期望,还请皇爷另选贤明才是。”

    何显祖很聪明,他知道自己如果答应下来或许朱怡成一高兴还真的就把这个职位给他了。可是这个职位坐上去并不是容易的,况且他本来就是礼部尚书,如果不拆分的话教育一事就是他的本职。

    现在,无论让他身兼两部又或者转为教育部尚书都不合适,教育部初立,按照朱怡成的想法之后教育部的工作极重,何显祖如今已是位极人臣,身为礼部尚书和军机大臣的他也从来没有想过当首席军机,何必去做这个吃力不讨好的事呢?

    此外,今天朱怡成高兴,只不过随口一言。万一何显祖答应下来等以后朱怡成反悔的话,这不等于自找麻烦么?所以何显祖一口就婉拒了此事,这样做非但能够不沾染麻烦,还能在朱怡成面前有一个大公无私不贪恋权力的好印象。

    果然,朱怡成在听了何显祖的话后略微思索了下,微微点头道:“你说的倒也有道理,朕倒是没有考虑周全,这事就暂且罢了吧。”

    “皇爷英明!”何显祖连忙道了一句。

    “你执掌礼部也有些日子了,依你看来,新建立教育部后,何人为尚书比较合适?”朱怡成开口又问。

    这一次何显祖没有马上回答,而是仔细想了想这才说道:“回皇爷,教育部为天下教育计,非寻常人不能为尚书,臣思来想去目前礼部中并无合适人选,反而福建左布政使蔡闻之是合适人选。”

    “蔡世远蔡闻之?”朱怡成问。

    “正是此人!”何显祖道:“蔡闻之号梁山先生,曾任罗源县教谕,后受满清福建巡抚张伯行之聘主持福州鳌峰书院,其人极有才学。满清时期,还曾为翰林院庶吉士,对于理学颇有研究。永业二年,在家守制的蔡闻之出仕入我大明为官,永业十年由苏州知府调任福建先为右布政使,后迁左布政使至今。在福建这些年蔡闻之对于教育极为重视,深得学子敬仰,依臣来看,他为教育部尚书正是合适人选。”

 第一千三百一十一章 尚书人选

    朱怡成听完何显祖的解释并没有马上说话,而是静静思索着。

    蔡世远作为福建左布政使,朱怡成当然知道他,何况当初蔡世远调任福建还是朱怡成做的决定。

    当年福建贪腐大案后,整个福建官场从上到下几乎被撸了个遍,大大小小的官员被砍了脑袋的不少,至于判刑和流放者更是不计其数。

    为稳定福建地方,改变福建现状,朱怡成亲自提拔了不少干吏能臣去福建任职,蔡世远虽然不是头一批去福建的官员,但他在后来中央对福建多次官员调整和任命中却是留在福建级别最高,干的时间也最长的人。

    蔡世远这人官声不错,能力也没问题,再加上他在满清时期就曾今在福建呆过,对于福建地方很是熟悉。更重要的是蔡世远在文人中名气不小,不仅是理学大师,同时还极为热衷教育。

    当年蔡世远就主持福州鳌峰书院,成绩显著,从所从这点来看他对于教育不仅有资格也有能力,再加上威望足够,官职也高,正如何显祖说的那样他的确是担任教育部尚书的合适人选。

    不过,蔡世远真的是最合适的人选么?

    对于这点朱怡成倒不是对蔡世远的品格和能力有什么看法,而是觉得作为理学大师的蔡世远在这点上并非最好的人选。

    要知道教育部的建立意味着什么,朱怡成要用教育部的设置推行未来的大明教育体系,从而由根本上来影响中国数千年下来的科举制度和人才培养制度。

    这点才是朱怡成的真正用意,所以教育部尚书这个位置非常重要,其他的不说能够领悟朱怡成的想法并且把这些想法付诸于实施这是最为关键的。

    其实朱怡成之前开玩笑的说让何显祖来当教育部尚书,实际上也并非全是笑言。何显祖这人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他从来不会反驳朱怡成的想法,而且还会尽最大努力来进行实施。

    从这点来讲,何显祖的执行能力很是不错,所以这些年来他在军机处虽然排名不高,但何显祖却在这个位置上坐得稳稳当当,不得不承认他在这方面的能力。

    所以讲,蔡世远虽然从表面上看适合教育部尚书的职务,但他是否能真的体会和执行朱怡成的意愿么?对于这点朱怡成有些保持怀疑。

    “蔡闻之是个人选,他这些年在福建做的不错,前些时候也有人向朕推荐蔡闻之,不过朕暂时还没决定。”朱怡成淡淡地说道,接着又问:“依卿看,除蔡闻之外,还有何人适合?”

    何显祖微微一愣,心里琢磨难道皇帝连蔡世远都看不上?还是真如皇帝说的那样因为有人推荐蔡世远,要另有重用不成?

    可不管如何,作为臣子既然皇帝这么说了,何显祖肯定要为皇帝解忧,当即他转动着眼珠子,心里不断思索着。

    接下来的近半小时中,何显祖又向朱怡成推荐了几个人,这些人基本和蔡世远差不多,都是大明文臣中的佼佼者,虽然他们这些人中有些官位并不高,可在学术名望上却颇有建树,而且个人品德也没什么问题,在何显祖看来朱怡成应该满意了。

    可谁想到,朱怡成越听越是皱眉,何显祖推荐的人如果放在前明的时候别说新成立的教育部尚书了,恐怕就算当个礼部尚书也够资格。但是现在的大明和前明完全不同,朱怡成要的不是精通理学的官员,他要的是能够独当一面,能够实施对教育体制改革的先锋者。

    何显祖后面推荐的人甚至有几个还不如蔡世远,还有些人朱怡成虽然听说过名字,但仅仅也只是听说过而已,教育部尚书这样重要的职务不可能随便任命一个不了解的官员,朱怡成必须谨慎,如果是那样的话,他倒不如直接任命蔡世远呢。

    至少朱怡成对蔡世远有所了解,他的品格和能力都没问题,仅仅只是蔡世远在理学方面的偏向罢了。

    思索了片刻,朱怡成最终也没决定下来,反正教育部从礼部中拆分出来这事要办也需要时间,朱怡成暂时不需要这么着急,他打算仔细考虑后再决定。

    何显祖的动作不慢,第二天他就以礼部尚书和军机大臣的名义上书朱怡成,主动提出了建立教育部的建议。朱怡成看完何显祖的奏折后,对于何显祖奏折中所写的理由和条文颇为满意,从这些足以看出何显祖对自己想法的领会和执行力。

    这份奏折朱怡成直接转给了军机处,让军机处进行讨论。虽然表面上朱怡成没有明确回复意见,但他这么做的态度已经表示了对这件事的支持。何况何显祖作为礼部尚书却上了这么一份东西,其中的道理大家自然明白,如果没有皇帝的默许何显祖绝对不敢这么干的,而且朱怡成把这东西转交军机处讨论也用这种方式表示了对这事的支持。

    教育部成立的事正在按着朱怡成的意愿逐步实施,估计再过两三个月教育部就能够从礼部拆分出来,从而单独成为一部。

    对于教育部尚书的人选朱怡成这几天依旧还在考虑,他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觉得还是启用蔡世远来作为尚书的人选,不管如何蔡世远从品级、威望、能力、品格各方面来看都是最合适的人选。

    不过考虑到蔡世远偏向理学,这点和朱怡成要推行新的教育体系有所冲突,所以朱怡成假如真的任命蔡世远的话就必须给蔡世远配备一个副手,用这种方式来避免蔡世远在执行过程中的偏差。

    这个副手的人选朱怡成也在琢磨着,而且这也是朱怡成目前能想象出来的最好办法了。

    今日,朱怡成处理完公务后拿起边上的茶喝了一口,随意翻了翻放在另一边的一些文件。

    相比皇帝每日都必须处理的公务,这些文件一般都不是必须的,很多仅仅只是一些处理后的反馈和抄送,以供朱怡成有空的时候御览一下。

    所以这些东西朱怡成有时候会看一看,更多的时候就会放在一旁,等到第二天由内侍整理归档即可。

    就像现在一样,朱怡成随手翻阅着这些文件,基本都只是看看标题或者在其内容上扫上一眼而已。

    “咦!”朱怡成翻了几份,都不置可否地快速掠过,而当他看到夹在中间的一份文件时略有些意外,随后特意从中取出细看了起来。

 第一千三百一十二章 彻底改变

    这份东西很是普通,或者说在朱怡成眼里根本就没必要细看。

    因为这份东西写的都是关于满清的“黑材料”,也就是批判满清和顺便进一步低踩满清的揭露文章。

    这种文章在大明复国的时候就出现了,当年朱怡成让汪景祺持笔写的《清宫密闻录》就开了这种文章的先例。

    《清宫密闻录》在当年红极一时,可以说传遍天下万人传阅,为所有看过的人津津乐道。

    中国人嘛,最不缺的就是“追寻真理”的老百姓,何况这本东西还从各个方面描述和清宫所不为人知的秘密,如何不让人爱不释手?

    就算后来传到满清那边去后,就连不少满人也因为好奇特意弄了本回去关上门来私下“拜读研究”,直到最后康熙发现后雷霆大怒,处死了几个人同时下令绝禁此书后,这才勉强制止了这书在北方的流传。

    但制止仅仅只是表面,私下究竟有多少人看过恐怕数不胜数了。大明也借用这书让满清的威望大跌,从根本上动摇了满清的统治。

    此外,除去《清宫密闻录》,后期大明还陆续出了不少类似的书籍,比如说《我在满清三十年》、《满清官场我所见》、《什么是真正的奴才》、《满清皇位正统之论》等等,这些东西有的是宣传部找笔杆子写的,有的索性是那些劳动改造过程中原满清大员捉笔。

    虽然其中的内容有真有假,或者假多真少,但因为有着部分证据支持和当事人的持笔,依旧造成了极大影响。

    宣传部,这个部门虽然在朝廷各部中不太起眼,但不能否认宣传部的作用不小。也正是因为宣传部的这些宣传才加剧了满清在中原统治的快速崩溃,同时也彻底把满清从高高在上的统治者打到了尘埃。

    随着大明的不断强盛,尤其是彻底占据中原之后,宣传部针对满清的“泼脏水”行为开始逐渐减少了,主要工作也渐渐转到了其他方向。

    但因为满清还没彻底灭亡,这些工作虽然减少却没有彻底取消,何况为了“统战”需要,大明朝廷针对那些曾今在满清为官为将的人后期投靠或者被俘虏者依旧会用这种方式来进行“改造”,从而让他们彻底和满清决裂,走向新生。

    这些手段还是当年朱怡成所确定的,并且在这些年中证明了其非常好的效果。眼下,已经成为了大明的一项长期执行的制度。在朱怡成看来,后世的成功经验证明了这手段的效果,如何不能拿来使用?何况就算之后满清被彻底消灭后,大明也不是没有了敌人,仅仅是藏地和西域,就有着两股强大的敌人,大明如果想要拿下这两地这些手段还是需要继续进行。

    何况除大明本土外还有海外呢,大明和西方世界的合作中同样有着较量和争斗。这个世界很大,同样这个世界很小,随着大明的复兴和向海外猛烈的扩张过程中,整个世界的瓜分已经到了最后阶段。

    一旦世界瓜分完毕,为了各自的利益和势力范围,东西方之间的战争很可能会爆发,而到那时候这些宣传手段依旧能够用上。

    今天朱怡成看的这份东西是田文镜写的,田文镜投靠大明后由西北被送往京师,按照大明的惯例要求自然是需要田文镜他们这些人对满清的黑暗面进行揭露和批判,并且自我反思。

    相比其他人,田文镜开始对此极为抗拒,尤其是当他们还没到京师的时候,宣传部方面就利用田文镜他们的投靠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