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各国其实也清楚,如正式同我大明开战必然要承受我大明的报复,恐怕这也不是各国想看见的。换句话来说,西方各国的行为仅仅只是想遏制我大明而已,要不然也不会如此。臣以为,目前我大明虽国力强横,但也需防备同各国全面开战,一旦开战风险极大。”
“西方各国同我中华不同,他们看到的唯独就是利益二字,如今所为说白了也是利益。皇爷,臣恳请皇爷千万不要莽然开战,开战容易,收拾起来就难了。眼下什么对大明最为重要?还请皇爷三思而后行啊!”
第一千三百五十八章 连横
在众人表达意见的同时,朱怡成已经彻底冷静下来了。
一开始朱怡成对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是愤怒不已,在此时此刻他感受到了来自西方各国的满满恶意。可当冷静下来后,朱怡成开始分析和考虑如何面对现在的情况了,曾逸书所说的这些也让朱怡成感到欣慰。
军机大臣中,曾逸书的资历是最浅的,他在担任军机大臣之前并没有当过地方官,而是中了进士后先去了翰林院,然后又调任至刚成立不久的军机处内担任行走。
军机行走,说起来就是军机大臣的秘书,军机处内的军机行走人数不少,主要是传递公文、整理资料、协助军机大臣同各部联络等等,说白了在后世也就是办公室打杂的角色。
当然了,军机行走和军机行走之间也有着不同,有些军机行走做着打杂的工作,也有些军机行走做着军机大臣秘书的工作,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代替军机大臣处理部分公务。
曾逸书就是后者,在军机处的几年中,曾逸书的才华逐渐显露出来,从军机行走中脱颖而出,之后不仅入了当初军机大臣的法眼,同样也被朱怡成所关注到。
直到后来军机处换届的时候,朱怡成这才破格把曾逸书从军机行走提拔到军机大臣的职务上,同时曾逸书还负责户部工作,这才开始真正执掌一部政务。
相比其他军机大臣,曾逸书的升迁之道和他们完全不同,但不得不承认曾逸书这人的确有能力,而且也有才华。其他的不说,仅凭他刚才的那一番话,在大局和外事方面曾逸书就比其他人强,他冷静思考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所在,并由此劝阻朱怡成不要冲动而为。
说句实话,在心里朱怡成是想冲动一把的,面对西方各国私下联合,在这种时候突然打脸的行为,朱怡成是愤怒无比。可是朱怡成也清楚,作为皇帝,作为大明的拥有者,他的一举一动绝对不能任性,因为他的决定将影响整个大明的未来,一旦失败大明根本承受不起。
朱怡成不是后世的慈禧,更不会冲动就作出和十一国开战的举动。
面对现在这种情况,他必须做出最合适的决定。
“合纵?呵呵……。”朱怡成心中冷笑,在这事件上朱怡成有些嗅到了后世的一些套路味道,这种熟悉的配方倒和后世的灯塔国所为有些类似,对于崛起的中国进行各方面的围堵和压制。
但是,时代不同,现在的大明也不是后世的中国,如今大明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实力。
不过再强大的国家也难敌四手,西方各国的军事力量如果以单一而言大明谁都不惧,但联起手来就难说了。
更要命的是,本土还好,海外领地就有些困难了。一旦海外开战,本土就算能抽出兵力支援海外也需要耗费不少时间,而且这个时代的运输远不如后世那么方便,就算是比较风平浪静的太平洋也随时会有暴风雨的危险,大规模的兵力向新明等地运输根本不太可能。
朱怡成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有取舍,这种取舍不是抛弃那一方,而是要有轻重缓急的考虑。
大明也经受不起全面开战的结果,从时间来看,大明复兴到现在仅仅不到二十年而已,而且大明最大的敌人满清依旧存在,西域、藏地包括蒙古都未真正归属于大明,内外矛盾一直未彻底解决,一旦大战爆发,大明会有什么影响可想而知。
想到这,朱怡成决定用政治、外交和军事行动各方面来解决眼前的困局。对于大明本土,西域战略计划不能停止,这是决定大明彻底解决满清问题的重要行动,大明绝对不会允许满清继续在西域盘踞。
既然俄罗斯已经否认了他们出兵西域,私下帮助满清对抗大明军队,如此的话那么大明也就当是这样,装作不知就行了。
俄罗斯方面不是说了么,这些人有可能是所谓的哈萨克人,不是真正的俄罗斯人,那么大明就把这件事全部坐实,用哈萨克的存在来让俄罗斯人吞下这个苦果。
朱怡成相信,就算西域进攻因为这个原因会造成更多的伤亡,也会延缓大明解决满清问题的时间,但是以大明的强大依旧会获得胜利。
此外,大明完全可以在辽东以北作出戒备状态,以防范哈萨克人越境的理由对俄罗斯形成压力。
至于在蒙古方面,既然科尔沁死灰复燃,那么朱怡成也能借此直接介入蒙古,利用这件事蚕食蒙古各部,以达到控制蒙古全境的结果。
对于新明那边,朱怡成的手段不多,不过以新明目前的军事力量和储备就算打不赢对方自保应该没有问题。
无论是王东还是朱一贵,这两人都是军中悍将。
王东善于海战,朱一贵在陆战中一向以神出鬼没战法多变著称,只要不急于求胜,凭着他们的能力以守为攻问题不大。
在南海,大明控制了吕宋和柔佛,尤其是后着遏制着进入南海的交通要道,这对于大明是有着天然主动权的。
此外,还有缅甸,这倒是有些麻烦。不过朱怡成想了想后决定放弃缅甸,缅甸和其他海外领土不同,高进原本就不属于大明,朱怡成之所以册封高进为缅甸王仅仅只是为了解决缅甸王朝,顺手又在缅甸这个地方落下一子而已。
既然是落子,那么就有弃子的用途,反正大明已经做到了应该做的,如果高进能够挡住西方各国在缅甸挑起的反扑,那是再好不过的。就算挡不住,大明也可以安全躲在后面,利用云南向高进进行部分物资补充,使得高进尽可能地消耗对方的力量,从而为大明赢得时间。
此外,西方各国既然能合纵,那么大明也可以连横。对方的合纵无非就是利益,这个利益大明同样可以给,朱怡成很清楚这些西方人根本就没什么道德底线,对于他们来说唯独只有利益,只要有了足够的利益,所谓的合纵一样可以瓦解。
第一千三百五十九章 廉颇老矣
偏殿的御前会议开了整整一日,等大臣们离开后,朱怡成感到无比的疲惫,太阳穴两旁更是疼的厉害。
“皇爷,是否传太医?”小江子小心翼翼地询问。
朱怡成摆了摆手,示意他下去,等小江子离开后他半靠在椅子上,用手指柔着额头两旁,过了好一会儿才舒服了些。
会议虽然结束了,可事情还未解决,何况这么大的事不是开一场会就能确定下来的,现在千头万绪都要一步步来。
现在的大明可以说是危机四伏,稍有不慎之前那么多努力就会前功尽弃,朱怡成必须考虑周全,做出合适的应对。
翌日,卫国公府。
卫国公董大山如今是无官一身轻,辽东战役结束后,董大山辞去了所有本职跑去皇家学院任教,作为开国重臣,董大山虽退了下来,但他的地位丝毫不减,何况董家现在和皇家结亲,在外人看来是更上一层楼。
和往常一样,董大山五更天左右就起来了,先在院子里打了趟拳,等拳打完天色也已大亮。接着洗漱后用了早点,卫国公府的早点和普通人家没什么区别,董大山虽然位极人臣,但在平日享受中却不注重,董家的门风极严,在董大山看来只有从细节做起,才能保持董家长盛不衰。
正吃着油饼,喝着豆浆,突然下人来报,说是宫里来人了。
董大山顿时一愣,连忙放下手中还未吃完的油饼急急出门迎接,一看来人居然是常在皇帝身边的小江子。
“江公公,您怎么来了?快快,快快请进。”
“卫国公,贵府我就不进了,皇爷有旨,召您入宫。”小江子向董大山行了一礼开口轻声说道。
董大山微微一愣,已经离开朝堂的他对于政事平日已不过问了,不过作为卫国公,曾今的陆军统帅、军机大臣,他的消息自然比旁人灵通许多,马上就想到了这些日子各处传来的消息。
听说,昨天皇帝开了御前会议,会一开就是整整一天,今天一大早就派人寻自己入宫,恐怕是为了这事。
想到这,董大山不敢怠慢,连忙让小江子稍等,回府换了衣服,穿戴整齐后再同小江子一起入宫。
路上,董大山询问了下小江子,虽然小江子对于事情的细节也不清楚,但也大致说了说昨天会议的情况,并且告诉他朱怡成昨日会议后神色疲倦,精神也有些不好。
知道这些后,董大山心里稍有了些底。不一会儿来到皇宫,入了宫中直接引到偏殿。
到了偏殿,朱怡成早就等着了。
“臣,董大山叩见皇爷……。”
“行了行了,都不是外人,在朕面前没必要搞这套,起来起来。”见董大山到来,朱怡成心中极为高兴,上前搀扶起跪下的董大山。
“谢皇爷。”董大山站起身来,借此打量了下朱怡成。
正如小江子说的那样,虽然朱怡成的精神还好,但神色有些憔悴。
朱怡成同样打量着董大山,自董大山去学院任职后,朱怡成已好些日子没见他了,现在的董大山看起来和之前没什么区别,甚至气色更好了。
“听说你平日除去学院外就呆在府中?还打打拳?”
“回皇爷,的确如此。”董大山微笑着道:“臣是武将出身,这拳也是当年就打惯了的,一天不打这身上就不得劲。”
“打拳好呀,这身体是最为要紧的,朕倒是不打拳,不过朕凡是有时间也会在宫中走走,要不天天坐着这骨头都坐酥了。”朱怡成开着玩笑,董大山也笑了。
“臣不敢同皇爷比,皇爷身系天下万民,哪里有臣这等悠闲。”
“这倒也是,要论悠闲,朕是肯定比不过你们的。”朱怡成叹了口气,这句话董大山不知道怎么接,自然闭口不答。
招呼着董大山坐下,朱怡成同董大山闲聊起来,无非就是问问董大山这些日子过的如何,还有他在学院任职的情况等等。
对于这些,董大山心里清楚朱怡成问这些只不过是由头,不过董大山依旧没有丝毫隐瞒,一五一十地禀报。
拉了会儿家常,朱怡成这才说到了昨天会议的事,对于董大山这样的近臣朱怡成不需要隐瞒,把目前的情况仔细同他讲了讲。
在朱怡成讲的时候,董大山默默坐着没有说一句话,等朱怡成全部说完后,董大山依旧没有开口。
“此事你怎么看?”
朱怡成直截了当地问道。
“臣以为皇爷的考虑是对的。”董大山说道:“西方各国对我大明起了防备,故私下联盟采取了针对我大明行为,臣以为大明不能退!一旦退了,那么将来我们说话的腰杆子就不硬了。何况,我大明自复兴以来国力强盛,大小仗打了无数,说句不好听的,大明是打出来的!真要开战谁怕谁?”
说到这,董大山语气又缓和了下来,继续道:“但臣也以为,能不开战的为好,退而求次,就算真要开战也不能举世为敌,大明虽强,但也难以同时在各方作战,一旦有所失败,对于我大明而言恐怕不是什么好事。”
朱怡成点点头,董大山看待的问题同样也是他想到的,大明绝对不能退缩,但大明也要尽量避免多线作战,这点朱怡成已经确定下来的。
在这种情况下,外交和政治上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对方合纵,那么大明就想办法连横,以其之道还其之身,拆散西方的私下联盟。
此外,大明也必须做好随时全面战争的准备,全面战争要尽量避免,却也需要随时准备,绝对不能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别人的身上。
今天把董大山找来,朱怡成是要继续启用董大山。作为曾今的陆军统帅,董大山是大明数一数二的将领,更是优秀的指挥官。
这样的人物放在一旁养老,朱怡成可没这么蠢。之前董大山辞去本职,那是从各方面考虑,而且其中更多的是董大山自己的原因。而现在,大明面临如此危机,董大山如何还能袖手旁观呢?这点无论是朱怡成还是董大山本人心里都很清楚。
“董卿,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