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叛贼-第7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隆大人误会了,本王并非此意。”淳亲王笑着解释道:“本王只是觉得事关重大,需谨慎行事才是。皇上,本王建议以隆大人为主将,苏肯为副将,此外再出一军作为偏师,由哈尼为将,两军并进共击策妄阿拉布坦。”

    话音刚落,康德就明白了淳亲王的意思。淳亲王是建议对隆科多领兵同时也必须牵制,隆科多这人雄心勃勃,性格反复,虽有帅才却不能太过重用。

    现在大清在矮子里挑长子,让隆科多领兵,同时由苏肯为副将,这样一来就没什么问题了,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苏肯是康德的亲信,把苏肯放在隆科多边上足以保证隆科多不会乱来。

    此外,再派一军让哈尼领兵,这也是在为了协助隆科多作战的同时对其监视,哈尼是郭亲王的副将,其地位和苏肯相近,有了他们两人在绝对放心。

    “好!就这么办!”康德一言而定,把这件事给确定了下来,当即宣布隆科多为主将、苏肯、哈尼各为副将,领兵五万,分为两部。

    一部由隆科多亲领三万五千人为主力,另一部由哈尼领一万五千人为偏师,一东一西分头南下接战策妄阿拉布坦部。

    旨意下达后,三日内出兵,此战需速战速决,只需击退策妄阿拉布坦即可。需知如今大明还在东边虎视眈眈,大清兵力有限无法更多投入西南,等到以后有机会腾出手来再好好教训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策妄阿拉布坦。

 第一千四百二十五章 老九

    康德、郭亲王、淳亲王三人对坐,桌上摆着一桌酒菜。

    兄弟三人好久没这样坐在一起了,当年还是在北京城的时候,大家一起在八阿哥,也就是后来的建兴府中经常像如今一般坐着喝酒,笑谈天下事。

    自大明在南方崛起后,康德(十四阿哥)在当年建兴的安排下外出领兵,随后没想到南方明军以海路突然偷袭天津,转瞬间直抵北京城……。

    丢掉北京后,清廷无奈西迁,紧接着康熙在西安意外死亡,建兴从而登基,那时候的康德还在山东领军同明军作战。

    随后,由于清廷失去江南后物资紧缺,财政面临破产,无奈之下建兴决定攻略西域,以西域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来弥补朝廷不足。

    从那一刻起,郭亲王也离开了建兴身边前往西域,郭亲王在西域南征北讨,用掠夺得来的财富和人口勉强为清廷稳住了阵脚,从才有后来的中原之战。

    当建兴后来被囚,雍正上位后,仅剩在西安的淳亲王也被圈禁了,兄弟几人就再也没有机会见面。这直到康德由东至西,再由南至北,转战万里来到西域,这才同分别多年的郭亲王碰上。

    可就到那时候,兄弟几人中也仅只是康德和郭亲王重聚,至于淳亲王当时还在雍正手里呢。等到雍正根本拿不下康德和郭亲王部,在明军压力下被迫无奈同意所谓八王议政后,淳亲王这才获得自由,并代表康德和郭亲王入朝议政。

    现在,三个兄弟在经历几年的动荡后终于重在了一起,可物是人非,他们所聚的地方已不再是当年的八王府了,坐在主位上的人也由当年的八阿哥成了现在的康德,耳边再也听不到建兴爽朗的笑声,还有八嫂再他们喝多了的时候会端来解酒汤,笑骂让他们几个兄弟少喝点的殷切关心。

    想到这,康德心里阵阵难受,更对已经自尽的雍正痛恨不已。如果不是雍正为了一己私利,建兴夫妻又怎么会死?就连死后的尸骨都不知道被雍正埋在了哪里。

    在过些日子,就是建兴夫妻的祭日了,康德早就想好了如何操办这事。这么做既是为了死去的建兴夫妻,同样也是为了自己的正统,对于这点郭亲王和淳亲王是举双手赞同的。

    “九哥、十哥,朕再敬你们一杯!”康德拿起桌上的酒壶给两位哥哥倒满了酒。

    “皇上,奴才……。”

    “这没什么外人,在朕心里无论九哥还是十哥,你们都是朕的兄长!”康德不等淳亲王说完就开口打断了他的话,神色真诚地说道。

    “九哥,皇上说的对,在外人面前是君臣,但现在是私下,我们是兄弟!兄弟兄弟,齐心协力,其利断金!”郭亲王伸手取过自己那杯酒,直接仰头干了个干干净净,放下酒杯正色说道。

    “对!十哥说的没错!”康德笑着点点头:“现在能同朕掏心窝的也就两位哥哥了,如两位哥哥这时候还同朕见外,难道让朕真当个孤家寡人不成?”

    “这……。”淳亲王迟疑了下,缓缓点了点头,同样取起酒喝了个干净。

    见他们把酒喝完,康德也干了,亮起酒杯给两人看看,然后又提起酒壶加满。

    “十哥,你觉得这次隆科多能赢么?”倒完酒,康德开口询问郭亲王。

    郭亲王迟疑了下,坦率道:“不瞒皇上,这战事还真是说不好。皇上也是老领兵打仗的人,当明白战无定数的道理。隆科多这人知兵是不错,但此人魄力不够,想法太多,而且现在我朝能用在南边的兵力并不多,恐怕真打起来胜负互半吧。”

    康德想了想点点头,这同他的看法差不多。但目前正如郭亲王说的那样,大清实在是调不出太多兵力。

    眼下,整个大清能够调动的兵力不过二十万左右,这二十万中精锐占了一半,都是属于当初康德的部署和郭亲王部,此外还有东边投靠过来的。

    现在,直接拨给隆科多同哈尼的五万兵力可以说是从牙缝里生生挤出来的,这五万人中有三万人同样是精锐,同时还配备了不少火器,其目的就是要尽快击溃南方之敌,让大清打个时间差,从而在明军展开下一波攻势之前再把兵力调回来。

    想法是好的,但要执行到位却不容易。这点康德心里很是清楚,所以他已经做好了南方战局胶着的准备,如果实在不行的话只能用手里剩余的兵力和明军周旋了。

    “皇上,奴才打算去大明一趟。”说了会儿隆科多那边的安排,淳亲王突然开口如是说道。

    康德和郭亲王下意识地对视了一眼,神色中露出一丝疑惑。倒不是怀疑淳亲王对大清的忠诚,如果说就连淳亲王都要判离这绝对是不可能的。

    “九哥,你这是……?”郭亲王问。

    淳亲王笑了笑,反问道:“皇上,老十,你们觉得我大清面对大明有几分胜算?”

    这话一出,两人皆是不语,大清和大明的实力摆在那边,如果说大清对于策妄阿拉布坦嗤之以鼻的话,那么面对大明就根本没得打。

    河西走廊的战争他们虽然离得远,但战场是怎么样的,大明又是如何拿下河西走廊的,在座三人心中非常清楚。

    康德接下来同大明的战争早就细细思索过了,硬打肯定是打不过,除了和谈和利用西域广阔的地盘和大明周旋别无他法。当然了,还有联合俄罗斯,可俄罗斯不靠谱在河西走廊一战已经证明了,康德不会傻到再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俄罗斯身上。

    “皇上,您之前不已经打算同大明和谈了么?”

    “九哥的意思是你去?”康德开口说道,同时连连摇头:“不妥不妥!九哥不可去!这件事朕已经想好了,让马齐走一趟。”

    “要说身份地位,马齐或许够了,可是皇上,您觉得马齐真是合适人选么?”淳亲王反问。

    康德想了想并没说话,其实这句话的确点到了点子上。以身份和地位马齐作为三朝元老足够,他可是当年康熙时候的上书房大臣,而现在同他相同的地位的人早就没了,从资历和身份而言在朝中无人可比。

    而且马齐这人对于大明忠心耿耿,虽然他之前在雍正手下,但无论是谁都无法指责马齐的操守,这点康德也是认可的,所以在雍正死后,东来的王公大臣中康德依旧重用马齐,继续让他担任上书房大臣。

    但是,马齐的长处显而易见,但弱点也是非常鲜明的,那就是马齐是一个君子,既然是君子,那么在两国谈判中君子往往不如小人,更重要的大家都知道马齐并无急智,如果张廷玉还在,他绝对是第一人选,现在选择马齐也是康德思来想去唯一的可选之人,而现在淳亲王直接指出了这点。

    “皇上,奴才比马齐才更合适!”淳亲王见康德迟疑直接说道:“以身份而言,奴才是淳亲王,是皇上的兄长,奴才去更能体现我大清的诚意。二来,马齐谦谦君子实在不适合这样的谈判,由奴才去更为合适。至于其三嘛……。”

    说到这,淳亲王笑道:“皇上,老十,我平日喜好些什么你们也清楚,据说大明如今大力发展格致,国中诸多新兴事物层出不穷,相比大清简直可以说日新月异。”

    “所谓一步差步步差,当年太祖如何在关外崛起,太宗又如何奠定基业?无非就是取长为我所用!所以奴才去走一趟是最合适不过的人选,就算没有谈成,或许也会给我大清带来其他转机。”

 第一千四百二十六章 呜呜

    在后世人的记忆中,满清就是保守落后的代名词。

    正是因为满清的保守和闭关锁国政策才导致了中华近代史的悲哀。可实际上满清从一开始并非是保守的,相反满清一直都是在学习之中进步,就拿最初努尔哈赤在辽东崛起来说吧,当时的满清就靠着从前明学到的先进技术,这才一步步壮大起来。

    之后的皇太极也是如此,皇太极依靠汉人的农业优势在辽东开垦,大大缓解了辽东粮食问题,又靠着投靠满清的汉军工匠造出了大炮等火器,从而在军事上更进一步。

    随后满清趁中原大乱入关,侥幸坐了天下。在后来对中原的统治中,满清依旧不断吸收汉文化为己所用,从而从一个游牧民族逐渐转融入中原文化。

    如果说满清从一开始就是一成不变的话,那么满清绝对不可能做到这一步。后来之所以保守,那是因为满清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统治中原的无奈,一个外来者如果不用保守的方式阉割和限制中原文明进步的话,那么满清是绝对无法进行长久统治的,从这点来说满清高层采取这样的举措不能说错,但问题在于这种保守措施原本是用来愚民的,可到了后面就连满清统治者都把自己给骗得相信了,并以此为“祖制”遵守,如此满清如何不会灭亡?

    现在的满清还远没到后世晚清的愚昧阶段,就算是晚清时期,满清不同样也为了统治需要搞出了“洋务运动”。

    其实在北京陷落之后,满清上层就开始进行了反思,尤其是明军的火器技术日新月异,更让满清原本为之自豪的“骑射无敌”成了一个笑话。

    建兴时期,满清就着手研制和发展新的火器装备,效仿明军组建新军,以此同大明抗衡。可相比大明的技术开放和人才层出不穷,满清却是举步维艰,虽然捣鼓出了一些成果,可这些成果说白了只不过是照抄大明而已,并没什么新意。

    但不管怎么说,拿来主义还是有点效果的。郭亲王之所以能够在西域横扫诸国,依靠的就是建兴编练的新军和制造的火器装备。但随着后来建兴被雍正替代后,满清的火器研制又一次陷入了停滞阶段,从而导致满清不进则退,白白浪费了几年时间。

    最初,建兴把火器和新军编练交给老大处理,作为续康熙之后的皇帝,建兴从这点上气度还是比后来的雍正强上几分,他虽然和老大之间又夺位的矛盾,不过建兴却清楚老大在军事上的才能不弱,何况刚刚登基的建兴也需要一个善待兄弟的名声,既然不放心让老大领兵,那么放他出来做这些事也算是用人善用。

    之后,建兴又把老九,也就是淳亲王特意放到研制火器的位置上,淳亲王这人是皇子中对于格致研究最为精通的人,换后世的话来说,淳亲王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理科人才,再加上淳亲王又是建兴的铁杆兄弟,把他放到这个位置上既能牵制和防备老大,同时也能加快满清对火器方面的研制和制造。

    不得不说这个安排比较妥当,假如没有意外的话凭着建兴的这个安排满清埋头搞个几年虽不能和明军相比,但也不会太差。只可惜当雍正上位之后,直接就囚禁了老大和淳亲王,然后把这些事务丢给了雍正自认信得过的人,但雍正却不知道术有专攻的道理,他所用之人可靠是没问题,可做出来的成绩就差强人意了。

    而现在,康德准备重拾当年建兴的策略,以图用这种方式增强满清实力,从而改变一直被大明“爆打”的状态。

    所以,淳亲王由东而来后,康德就让他继续之前的工作,对此淳亲王自然不会拒绝,可他心里也清楚仅凭满清现在的技术力量和资源要彻底改变目前状况实在是太难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