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骑着高头大马志得意满的康德来到时,穆罕默德。沙就如同一个卑微的仆人一般跪在地上,双膝曲地连忙前行上去,用自己的后背给康德当成下马的凳子。
等康德下了马后,穆罕默德。沙更是五体投地,恭敬无比不住亲吻康德的靴子,用赞美的语言拼命歌颂康德的丰功伟绩,甘愿当康德的最忠心的仆人,只请求康德能够留下一条性命。
面对这样的皇帝,康德也是无语,他还从来没有见过如此贪生怕死又无耻的帝王,不过仔细想想这也不是什么坏事,作为莫卧儿帝国的皇帝,穆罕默德。沙还是有些用处的,他的投降能够让大清轻而易举地吞并掉整个莫卧儿帝国,而且留着他一条狗命也更利于对地方的统治和拉拢。
为了安抚穆罕默德。沙,康德和颜悦色地把他从地上搀扶起来,亲切地拍着他的肩膀说了几句话,随后让人带领着大摇大摆开进了德里。
这时候,穆罕默德。沙才松了口气,虽然他听不懂康德在说些什么,可有一点他是明白的,至少自己这条小命保住了,这对于现在的穆罕默德。沙来说已经足够了。
第一千五百三十一章 文明和野蛮
德里占领,皇帝穆罕默德。沙和他的大臣被一网打尽,虽然莫卧儿帝国还依旧存在,帝国在南方、东方和西方的各省都未陷落,但实际上明眼人都已经看出,莫卧儿帝国在此时刻已经算得上是亡国了。
康德没有杀穆罕默德。沙和他的臣子,在康德看来这时候不杀他们反而更有用处,康德让穆罕默德。沙依旧作为莫卧儿帝国的皇帝,牢牢把他们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向各省发出旨意,要求各省投降满清。
穆罕默德。沙虽不是一个明君,可他也不是傻子,试想一个能以少年君王的身份毒杀权臣的皇帝会不明白这点么?这无非就是早死和晚死的区别。
一旦整个莫卧儿帝国被满清吞下,那么他这个傀儡皇帝也没有半分用处了,到时候等待自己的会是什么样的结果穆罕默德。沙心里非常清楚。
可就算这样,穆罕默德。沙依旧没有丝毫反抗的勇气,生死之间有大恐怖,穆罕默德。沙为了活命哪怕明白最终的结果依旧配合康德,只期望到那一刻时康德能看在自己可怜的份上留他一条性命。
莫卧儿帝国的巨变消息很快就传了开来,第一个得到消息的自然是印度南部的西方各国,西方各国根本就没想到庞大的莫卧儿帝国居然会在满清的打击下这么快就丢失了首都,甚至包括皇帝和朝中众臣全成了俘虏。
北方的巨变令西方各国为之担忧,尤其是在印度南部势力最强的英国和法兰西人,他们担心一旦满清彻底吞并莫卧儿帝国后会给他们在印度的统治带来大麻烦,所以遏制满清南下,包括满清吞并莫卧儿帝国必须做出反应。
在英法两国的利益趋势下,莫卧儿帝国南部、东部和西部各省以皇帝陛下失去自由,旨意并非出自皇帝陛下意愿为由拒绝投降,相反各自联合起来组成了南方反抗联合,推出自己的首领,也就是莫卧儿帝国第八任君主贾汗达尔。沙的小儿子阿拉姆吉尔二世为新的莫卧儿帝国皇帝,同北方的满清抵抗。
为了各自在印度的利益,英国和法兰西人对阿拉姆吉尔二世不仅给出了支持的承诺,还在军事上给与极大协助。
有了两大强国的援助,临时上场的阿拉姆吉尔二世心里有了底气,开始集合原本要去增援德里的部队在南部设置防线,企图和满清决一高下。
消息传到大明的时候已经是永业二十年一月下旬了,这时候的大明正是新年到来的时刻,整个京师都洋溢着新年的热烈气氛之中。
今日是除夕,按照现在大明的制度,第二日正月一日是新年的大朝会,大朝会后朝廷下午就开始休息了,除去各部和军机处值守人员外,普通官员将休息三日,随后在元宵节再休息五日(原本是二日,后改成五日),总计八日的假期。
偏殿中生着地龙,同外面的严寒不同,偏殿内温暖如春,穿着普通袍服的朱怡成正同首席军机大臣蒋瑾谈着话,时不时有笑声传来,看来无论是朱怡成还是蒋瑾的心情都很不错。
“南边的缅甸,西南的印度,至少数年甚至数十年是肯定稳定不下来的,眼下西方各国的注意力都从我大明身上转向了那边,这些日子英国和法兰西公使已几次联络外交部,提出让我大明出面协助各国稳定两地的建议。”蒋瑾带着笑说道,神色中满是轻松。
朱怡成点点头,有些认真道:“这的确是件大事,我大明同西方诸国交好,自然要从中出一份力,此事蒋卿让外交部看着办就行了,以表明我大明的态度即可。”
朱怡成这番话让蒋瑾脸上的笑容更甚,他装模作样起身向朱怡成行礼,口称遵旨,等坐回去后,君臣两人同时哈哈大笑起来。
没错,态度可以表明,但做不做,或者如何做就是另一回事了。
无论是缅甸还是印度,这都是大明落下的两颗重要的棋子,其目的就是要扰乱印度次大陆地区包括南海地区,给西方各国找点麻烦。
随着大明的不断崛起,西方各国对大明的警惕和防备越来越甚,甚至在一定程度下已经有了遏制大明的行动。为了打破外交僵局,同时转移西方各国的目标,朱怡成花了这么长的时间好不容易下出了这一盘棋,如今这盘棋的威力已经显露,朱怡成心中是高兴都来不及,哪里会“自废武功”?
“皇爷,缅甸那边还好,就是印度那边恐怕满清有些吃力,虽说拿下了德里,俘虏了对方的皇帝,可莫卧儿帝国各省已推举了新皇,其背后还有西方各国的支持,臣担心到时候满清挡不住南部联合的反扑,一旦失败印度这颗棋子可就废了……。”
蒋瑾有些忧虑道,从传回来的消息来看满清虽占了上风,但满清在印度的人口实在是太少了,要知道整个印度的人口不亚于大明本土,再加上还有西方各国对南部联合的强力支持,最终满清是否能彻底吞并莫卧儿帝国还是两说。
“无妨。”对于此事,朱怡成却比蒋瑾更有信心,印度人是什么货色这个世界没有第二个人比朱怡成更了解的。何况根据情报,满清在印度以八旗为模板着手建立印度八旗,同时采取了当年后金时期的野蛮统治手段。
虽然文明高于野蛮,但在一定程度上野蛮却是摧毁文明的利器。这点,在当年蒙古帝国建立的时候就已经证明了,而且在印度这片土地上,满清的这种半封建半奴隶的制度更适合推广。
从这点来说,朱怡成倒是有些佩服康德,康德还是有几把刷子的,到了印度后很快就摸清楚了印度的政治格局和印度种姓制度的情况,果断采取了推行印度八旗制度的决策。
这个决策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满清的八旗制度虽然落后,可相比种姓制度却又稍稍先进,而且等级森严的八旗制度又和种姓制度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很容易让印度人接受这种制度,并利用这种制度维持满清在印度的统治。
第一千五百三十二章 两地总督
“过了年,董大山就要回来了。”朱怡成悠悠说道:“缅甸和印度这么一闹,南海就能太平几年。”
“蒋卿觉得董大山回本土后,吕宋那边何人接替总督合适?”朱怡成转而对蒋瑾问道。
蒋瑾微微一愣,董大山回本土一时之前就是定下来的,作为前军机大臣,开国公,董大山去吕宋任职主要是因为这两年西方诸国对大明的举动,为了安定南海坐镇吕宋。
正是因为董大山在吕宋的坐镇,南海这几年虽说有些风波,但整体还算太平,这一晃就是几年过去了,随着缅甸和印度的棋子发挥作用,董大山也是回来的时候了。
等过完年,蒋瑾的军机大臣任期也到了,接下来他就要从军机处退出,不再担任军机大臣。
廖焕之在离京之前曾和蒋瑾聊过此事,蒋瑾退出军机处后自己是有想法的,其中去吕宋任职是他的一个选择,而且对于此事蒋瑾试探地询问过朱怡成,但朱怡成却一直没给蒋瑾明确回复。
今天朱怡成突然提起了吕宋总督的人选,这话一出蒋瑾心里就明白自己去吕宋这件是恐怕泡汤了,要不然朱怡成也不会这样问。
无法去吕宋,蒋瑾心里未免有些失落,不过他很快心情又平静了下来,静静思索了下。
对于吕宋总督的人选,蒋瑾在之前也有过考虑,当即说道:“回皇爷,臣以为前马尼拉知府,现国税司李卫较为合适。”
朱怡成听到蒋瑾提起李卫,嘴角露出了笑容。李卫眼下依旧是国税司司长,但官职已升至了户部侍郎,这些年李卫在国税司干的着实不错,不仅按照朱怡成的意图组建了国税网络,更打造了一直强力的税务警察部队。
这几年里,大明的税收节节上升,财政收入已经达到了令人无法想象的数字。
去年财政收入第一次突破了十亿元,要知道在大明刚复国初期多少?永业十年的时候,全国财政收入也不过二亿五千万,现在直接翻了四番都不止。
这个财政收入还不包括海外的收入,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明财政收入将继续不断上升,按照国税司的报告显示,用不了几年财政收入恐怕会再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李卫是一个能臣,这点已从他的政绩证实,再加上李卫原本就在吕宋呆过,对于吕宋极其熟悉,再加上其能力、官职品级都是最为合适的人选。
“那就让李卫去吧,在吕宋历练几年再让他回京也好。”朱怡成点头道,蒋瑾微笑着表示同意。
李卫这次外放吕宋和之前担任马尼拉知府完全不同,他这次由国税司调任吕宋是当封疆大吏的。如果不出意外的话,等李卫在吕宋呆上几年然后再回京师后资历足够,恐怕接下来就是让他直入军机处的时候了。
说完了吕宋的事,朱怡成看了一眼蒋瑾,虽然蒋瑾刚才听到朱怡成询问吕宋总督时候蒋瑾的神色变化极为轻微,但朱怡成却落入了眼中。
对于蒋瑾心里是怎么想的,朱怡成非常清楚,再过几月蒋瑾就要从军机大臣位置上退下来了,对于蒋瑾的安置这些日子蒋瑾试探地说过几回,朱怡成却都未表达意见。
“这时间过的还真快,一晃就二十多年过去了……。”朱怡成站起身,悠悠叹道:“朕还记得想当年刚入宁波的时候,如不是蒋卿协助,宁波也不会轻易落在朕的手中。如没有宁波,也不会有现在的大明,对于大明,蒋卿是有功的,有大功的!”
“皇爷……臣……臣何德何能……。”听朱怡成如此赞誉自己,蒋瑾心中激动不已,虽说相比廖焕之等人蒋瑾的功利心较重,但不得不承认大明复国蒋瑾有着大功劳。
而且投靠朱怡成之后,蒋瑾无论在工部尚书还是后来的军机处职务上干得着实不错,这些年大明蒸蒸日上,蒋瑾是出了大力气的,这也是朱怡成看重他的原因。
“功劳就是功劳,朕都记在心里。”朱怡成微笑着对蒋瑾指了指自己的心口:“蒋卿心中所想朕明白,朕心里也赞同蒋卿的想法,这些年蒋卿在军机处做的着实不错,其实朕真是不想让蒋卿如此退下去,但国家制度乃朕亲立,既然是制度就不能破坏,如此还请蒋卿明白。”
“臣明白,臣不为权不为身份地位,臣只想能为大明,为皇爷多做些事……。”蒋卿声音有些哽咽,大礼向朱怡成跪了下去。
“起来起来,你我君臣何至如此?”朱怡成上前搀扶起蒋瑾,安慰道:“朕知道你想去吕宋,但朕不能答应!”
待蒋瑾起身后,朱怡成正色道:“吕宋虽重,但李卫足以。你蒋瑾乃国家重臣,放在吕宋实在大材小用,朕为国家,为蒋卿想,自然是不会同意的……。”
蒋卿听朱怡成这么说心中刚还有的那一丝怨气全部散去,取而代之的只有深深的感激和羞愧。
“这些日子朕仔细想了想,眼下中原尽复,北地战事已了,满清也已驱赶至印度,这大明本土从表面来看已然天下太平。但实际上地方并不稳,尤其是西域、藏地两处,后续要做的事还有许多。”
看着蒋瑾,朱怡成目光柔和,同时又带着鼓励:“西域和藏地要彻底归于大明不是那么简单的,此事非短短数年就能完成,恐怕终朕一代都不一定能做到。朕打算让蒋卿统领西域、藏地两处几年,为朕好好治理地方,教化万民,不知蒋卿可否愿意?”
“臣愿往!”蒋瑾毫不迟疑回答,作为首席军机大臣,他当然明白西域和藏地的重要性,更明白这个任务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