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秦扶苏:开局起兵靖难-第8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脑海中的地图,是自驾游时的公路地图,虽然和两千多年的道路大致重合,但沿途生活的是什么国家,都有哪些风土人情,重要的是可以为大秦提供哪种原材料,以及成为哪种商品的倾销地,这些扶苏一无所知。

    一瞬间,扶苏有了一种玩后世探索类游戏的乐趣。

    不过这也正常,在他看来,汉武时期张骞凿空西域的壮举,可以称得上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地理大发现!

    而这一次,主导者是中国人。

    唯一可惜的是,由海洋方向开始的地理大发现,主导者却并不是中国人。

    从那以后, 华夏开始慢慢落后于西方世界,最终有了百年耻辱!

    只是对于现在的扶苏而言,海洋方面的事情可以先放一放。

    他首要解决的,是眼前这条浑浊的渭水。

    传说商君说过,渭水汤汤,在秦无险,可谓天赐佳水。

    但在扶苏看来,此时的渭水只可用于灌溉,却不再适合通航了。

    无他,泥沙含量太高,于是就有了诗经中‘泾以渭浊,湜湜其沚’。


………………………………

第一百五十九章 扶苏:朕不是炀帝!

    渭水边,郑国在两名身高力大的侍从搀扶下,缓缓向扶苏走来。

    韩国之间谍,却为敌人建立了万世之功的郑国,如今已经是黄土埋过了胸膛的老人了。

    曾经昂扬挺直的身躯已经有些佝偻,浓黑茂密的头发,已变得雪白而稀疏,干枯的脸庞像数九寒冬的蜡梅枝干,皱纹深刻而纠结。

    扶苏转头看过去,在心中长叹一声,只盼望他能够迷途知返,善始善终。

    继而扶苏的目光穿过郑国,看向在军队护卫中的右丞相、御史大夫车驾,嘴角显露出意味深长的神情。

    无胆鼠辈!朕把咸阳都给你们让出来了,居然什么也不做……扶苏微微摇头,对他们的警惕之心越发强烈了。

    这些人都在等待,等待着他出错,然后一剑封喉,再不给他还手的机会!

    就像一把上了弦的强弩,引而不发才让人毛骨悚然!

    扶苏收回目光,伸手制止了郑国的下拜,直接说道:“朕想要沿着渭水修建一条运河,不知治粟内史有何看法?”

    郑国略微思索了一下,问道:“不知陛下要如何修?”

    扶苏用脚在地上比划了两下,说道:“运河分为两段,一段从咸阳连通函谷关,另一端从陈仓连接咸阳。”

    扶苏比划的连接函谷关的运河,大致就是后世的广通渠。

    而从陈仓到咸阳的运河,方便将蜀郡、汉中的物资沿褒斜道或故道运往陈仓,然后顺流而下直接送到咸阳。

    至于为什么不直接利用渭水开展航运,则主要因为渭水泥沙含量大,水文情况复杂,修建码头的费用过高。

    而与此同时,渭河旁边是非常平坦的平原,土层深厚,土质细腻,而且有华山、秦岭附近的河流补充水源,修运河的难度非常低,可以说是挖条沟就可以开船。

    在扶苏的记忆中,即便是后世的京杭大运河,经过天然湖泊也要用一条堤塘把运河隔离出来,就是因为天然水域环境复杂,后期的维护费用会很高。

    郑国凝视良久,轻声问道:“不知陛下准备用多少时间修好这两条运河?”

    扶苏伸出两根手指:“两年之内修好从咸阳到函谷关的运河,五年之内修好从陈仓到咸阳的运河!”

    他可不是后世的隋炀帝,疯狂赶工期。

    考虑到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所以后世里开车一天来回的距离,扶苏准备用七年的时间来完成。

    而之所先修咸阳到函谷的运河,则是预防万一天下事真的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方便从咸阳运粮运兵,重新打一场统一战争!

    如果战争没有爆发,运河也不会用不上。

    在火车没有普及的年代,即便是沿着运河逆流而上,运输物资的费用也比陆路便宜。

    而且运河一旦贯通,沿河的旱田瞬间化身水浇田,同样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这是函谷方向的运河,至于陈仓方向的运河,一则用来准运巴蜀汉中的物资,二来也可以方便开发咸阳以西的矿藏资源。

    就像之前所说,渭水已经不适合通航,陆路运输费用太高。

    所以扶苏一直没有让人去开挖陈仓附近的矿产资源。

    运河修好之后,那里的石灰矿和煤矿就可以大力开发了。

    重点则是煤矿,煤炭不仅可以运送到咸阳附近的工业区,更可以改变雍城秦人的生活习惯。

    渭水为什么泥沙含量爆表,就是因为自西周开始,人们在渭水流域上游的聚居和迅猛发展,造成了渭水流域特别是上游水土流失的加剧,使得渭水变得浑浊起来。

    追究其主要原因,则是因为对于燃料的需求,导致了大量植被的破坏。

    后世里之所以很多地方变得青山绿水起来,就是因为用电、天然气或煤炭等能源,代替了木柴。

    扶苏清楚记得,杜甫曾有一首诗写道:浊泾清渭何当分。

    这是因为唐朝年间的人口大量集中在了泾水上游,导致泾水变得浑浊而渭水清澈。

    泾渭两水的清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类活动的变化而变化的。

    现在既然不能把渭水上游的人口迁走,那么就只能让他们换一种生活方式了。

    富人用大块煤,穷人买点混杂着黄土的煤粉回家做成蜂窝煤,一样用!

    郑国大致估算了一下修运河的数据,劝谏道:“陛下想过没有,修建运河势必要征发大量徭役,而今春耕在即,若是此时动工……”

    扶苏笑着摇摇头,打断郑国的话说道:“其一,不是征发徭役,而是按照改造兰池宫的方式,招募工人。”

    “其二,今年关中地区多是种植冬小麦,不如往年一般春耕繁重,最初的重活由男丁完成,之后的除草除虫工作,妇孺即可!”

    “其三,朕不急于一时,两年时间修一条可供通航载货量数百石的船只的运河就行!”

    扶苏记得隋朝年间修广通渠的时候,带队的是当时有名的工程学家宇文恺,因此只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就搞定了一条三百多里的运河。

    当然了,后世的广通渠是在汉代漕渠的基础上开浚的,所以扶苏才会把时间放宽至两年!

    郑国听完扶苏所说,不由点头说道:“陛下面面俱到,颇有先皇帝继位之初的风采,倒是臣老了,跟不上陛下的脚步咯……”

    既然如此,那你何不上奏疏告老还乡……扶苏在心中吐槽,强忍着没有脱口而出。

    看着郑国颤颤巍巍远去的背影,扶苏略微摇头,要不是看在他有修建郑国渠的经验,扶苏只会将决议诏命下发到治粟内史府,让他们按照计划给工地调拨粮食。

    只是要修渠,就不能只是依靠经验主义。

    毕竟后世编纂的一部《中国水利史》中, 出现最为频繁的,就是‘水不通’、‘不能通’……

    嗯,是时候攀一攀科技树了……扶苏略微沉吟,转身对侍立在身后的韩让说道:

    “让她们先回兰池宫吧,召御史中丞张苍,将作少府公输轨章台宫见驾!”

    “另外,命太官丞栾步准备一石黍米送过来!”

    “还有,命他们把推荐票投了!”

    ps:感谢‘浮云’、‘懂王’、‘曾有布衣闯大荒’的打赏!?(′???‘)比心


………………………………

第一百六十章 贯虹

    章台宫,扶苏坐在高高的帝座之上,微微喘着粗气。

    并非生气,而只是单纯累的。

    秦国,乃至于后世汉朝的首都,是由属于皇帝的宫殿群组成的城市。

    比如此时的咸阳,是孝公时令商鞅在渭北咸阳塬建渭城,修宫室作为都城。

    惠文王时,取岐、雍巨材,新作宫室,使咸阳城的规模‘南临渭,北逾泾’。

    昭襄王时,市肆跨过渭河,扩张到了南岸,还在渭河上架设了横桥,章台宫等离宫别馆也陆续建成。

    到了始皇帝登基之后,他不知道从哪个犄角旮旯里翻出了一卷竹简,上面记载着楚国曾经修建过一座离宫,章华台。

    据竹简中描写章华台‘台高10丈,基广15丈’,壮丽无比,号称天下第一台。

    事情坏就坏在这句天下第一上了。

    于是那个胖子本着‘额滴额滴全是额滴’,以及什么都要大的原则,开始重修章台宫。

    现如今的章台宫台高十二丈,基广20丈,比传说中的章华台大了不止一圈!

    章华台号称三休台,是因为体力不好的大臣在登上章华台之时需要中途休息三次。

    扶苏觉得,当年荆轲刺秦王时,要是安排荆轲等人在这里献图,肯定不会有秦王绕柱这种事!

    传说中,荆轲的副手秦武阳之所以掉链子,固然有被秦军阵仗吓破了胆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咸阳宫太他喵的高了,以至于还没爬完台阶就体力不支,瘫软在地。

    而荆轲之所以追不上那个胖子,不仅仅是因为那是个灵活的胖子,其实也是因为爬楼梯太累了!

    在扶苏坐在帝座上喘息的时候,台下的张汤等人则撅着屁股趴在地面上分拣着一大堆黍米。

    这是从上党郡羊头山取回的黍米,除了吃这一属性之外。

    这些黍米还是确定度量衡的工具!

    挑除其中个头大的和个头小的,剩下的大小均匀的黍米,首尾相连排列,一百粒正好是一尺长,既23。2厘米。

    这一数据,即便是后世测量,也同样相差不大!

    扶苏要做的,就是重新校准度量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要想上马大工程,光靠工师的经验可不行。

    不过扶苏暂时并不打算重新修订度量衡,比如将一尺细分为232份,确定毫米,进而确定出厘米和米。

    然后在此基础上,利用水这一基本恒定的物质,确定出千克等重量单位。

    其主要难点,在于治吏!

    扶苏记得,他参观后世博物馆的时候,曾经见到过相同年代出图的度量衡工具,但它们之间的单位并不恒定。

    归其原因,就是国家基层的吏员亦或是中央朝廷在捣鬼!

    通过制作远比实际标定更大的量具,就可以在收粮食赋税之时,多搜刮些民脂民膏。

    至于多收的,扶苏觉得应该是到不了皇帝手里。

    不过这些小手段到了明清之后就基本没有了,这倒并不是他们良心发现,哀民生之多艰。

    而是发明了更加高效的盘剥手段。

    淋尖踢斛!

    火耗归私!

    扶苏觉得新度量衡不急着向全国推广,可以再等等。

    毕竟道家常言,治大国如烹小鲜。

    大泽乡起义为什么能席卷山东六国,就是因为秦国在统一之后,除了当地的郡县长官之外,其他的官僚依然沿用了六国遗留的旧吏。

    扶苏在翻看了存档的上计文献之后,发现后世里常说的统一度量衡,也只停留在了官方的诏书上。

    山东六国的大多数地方,依然沿用着六国固有的度量衡!

    也因此而引发的赋税问题,让本就不平静的山东六国成为了一个巨大的火药桶!

    比如后世里文献中常说的,‘田租口赋盐铁之税二十倍与古’,‘泰半之赋’……

    这一切在山东六国故地都是真实存在的!

    归其原因,还是度量衡的混乱造成的。

    比如扶苏看到的上计档案中,咸阳以北的云阳县有一农户,交的租税为九十七石六斗粟米。

    因为中下田都有,所以平均下来每亩田向朝廷交了一石半的粟米。

    而当年魏国的李悝有过调查,五口之家种百亩田,每亩的产量正巧是一石半!

    也就是说,如果按照这样计算的话,云阳县的农户去年什么也没有剩下!

    所以,暴秦啊!

    但魏国的度量衡,源自于周王室,一亩田长度为一百步。

    秦国的商鞅变法后,每户百亩授田,每亩田长约两百四十步!

    加上这些年铁器和农耕技巧的进步,秦人拥有的田亩面积是魏人的一倍,虽然收的赋税还是很重,但却可以勉强度日。

    如果按照同样的方式去收魏人的税呢?

    这就是朝廷在把他往绝路上逼!

    关中地区因为是秦国旧有之地,所以有充足的吏员去监督收税。

    衡器每年校准,收税现场还有‘监者’,防止收租时的舞弊现象,之后还有‘刻所’的吏员负责验收,在质、量上进行考核。

    最后才是颗粒归仓。

    听起来很美好是吧?

    但即便是到了后世,粮站收粮的具体情况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