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帝国的崛起-第1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白雪飘飘洒洒。
    驿站里最好的院落后院里,王絮雪正和赵姨娘说话。王承裕宦游京师身边少不了人侍奉,正妻要留在老家侍奉父母,赵姨娘跟着他前往京师。
    赵姨娘是一个二十多岁的美妇,穿着名贵的锦服。容颜美艳,纤腰如柳。气质、风韵都很出众。这时,招待着王絮雪在房间里喝茶,和她闲聊着,轻笑着道:“小雪,他对你怎么样?”
    王小娘子年方十七,穿着青衫长裙,中等身量,婀娜多姿,脸蛋略显清廋,容颜绝美。屋内温暖的很,袄子自然脱掉。初为人妇的她,有一种娴静、明艳和娇媚的风情混合着。流露出幸福的神情,道:“相公对我挺好的。”
    赵姨娘以一种过来人的语气感叹道:“傻丫头,男人都是贪图新鲜的性子。你既然决定和张相公在一起,往后有些事情得大度些,你这两个丫鬟是你的助力。而且,你的性情也要改改。不然会吃亏…”
    王絮雪听着赵姨娘的经验之谈,俏脸微红,保持着礼貌的应答。
    这叫她怎么说啊?
    其实,夫君根本没有要她改变的意思,甚至和她约好,不许自称“贱妾”,而相互称呼“你、我”。踏青、游玩自不必说,还鼓励她出去转转,不要宅在家里。而她喜欢谈论、点评政事,这也由得她。还时不时教她。
    还说回京之后,要为她创办一份报纸。专门用来解读邸报,点评朝廷大事。她来当主编。
    而她和夫君间的私密不足为外人道。她出身大族,有些事知道。瑶琴、秋月两个俏丫鬟是跟着她的通房丫鬟。有些时候嬉戏也没避她们,关系亲密。夫君是尊重、爱惜她,不想在这段甜蜜的时光中分心到她人身上。
    秋月、瑶琴两个站在一旁,想着这些时日以来的场景,俏脸微微发烫。同时心中有着期待,少爷说等回灵州后就吃掉她们。
    赵姨娘说了一回,恍然想起来,道:“呀?光顾着咱们在这里说话,得去看看前头老爷哪里怎么样?之前老爷得张昭很有意见。”
    王絮雪道:“那我们去看看。”
    嘴上如此说,心里其实很淡定。她知道,以她夫君的本事,肯定会让她父亲消除不满的。
    因为,他并不仅仅只是外界加给他的那些光环,也不是一个只知道打仗的武夫。他很有点东西的。
    …
    …
    前厅里。
    张昭谈起公事,王承裕心里有数,道:“曾家、甘州卫问题基本厘清。老夫正好杀鸡儆猴!”
    曾家子骂当众骂他女儿不守妇道,他能给好脸色?想都别想,就是张昭那句话,按大明律办!
    张昭点头道:“王大人敞亮,正当如此。固原镇这里定下来,宁夏镇哪里就好办。年底前把此事办完,上奏朝廷,我也好率大军启程回京师。”
    王承裕忍不住皱眉,“你这么着急回京师?”他才和女儿见面,这是近三年来的第一面。本以为可以和女儿多聚一段时日。
    张昭知道王承裕的心思,直言道:“西北这里已经没有大事。新军卫必须要尽快返京,避免落得镇守西北的局面。我也要回京去做我的事情。”
    新军卫在西北这里呆久了,若等他的爵位都给钦差送来他还在灵州,恐怕会生变。焉知朝中某些会不会有压他几年的想法?张昭可没有坐镇边关的想法。
    接下来,他要增强明王朝的国力,以求横扫漠北。他的舞台,或者说战场都应该在京师。那才是明王朝的政z中心。
    王承裕忍不住叹口气,随即调整好情绪,提起宁夏镇心中一动,问道:“我回西北走的边镇。从红城堡那边过来时,听说你的长随陈康,年仅十六的百户对外放风,说你有一个生意,可以弥补那些将官们在田地上的损失。这到底怎么回事?”
    张昭解释道:“王大人,这一次废除非服役军户们的户籍,分配土地。但两三年内肯定是看不到税收的。朝廷要免税。而且,军户们人数多,田地出的粮食未必够吃。
    有一些富裕的劳动力需要消化。所以,我打算在灵州城、红城堡分办一个纺织厂。招募百姓进厂制造棉袄,羊毛衣。”
    明代时,棉花早就已经普及开,而且纺织技术都有。成化朝的纸糊三阁老中的刘吉,绰号就是“刘棉花”。因为,棉花耐弹。以此可以得知棉花的推广程度。
    但是弹棉花终究没有纺丝织布那么赚钱,江南一带的海贸都是出口丝绸。棉花制作的棉袄是主要的御寒衣物。明军的红胖袄里面就有棉花。
    另外,羊毛可以用来制作成衣服可以御寒。这种技术在西北一带早就有。主要是羊毛有味道,所以没有推广开。
    人类的社会性需求,在解决吃饭问题后,第一件大事就是穿衣。所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从纺织业开始,是有着其深刻的历史原因的,而非偶然。
    张昭希望开始逐渐涉足这个行业。
    当然,纺织业能够消化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也是不争的事实。根据媒体的数据,新中国后,纺织产业解决了全国80的工人就业。
    王承裕出身西北,对本地的民俗一清二楚,沉吟着道:“那销路呢?”
    张昭一听就知道王承裕还不算是技术性官僚,过于务虚,道:“办厂的事,我会让国泰商行接手,棉花可以向关中平原采购。羊毛则是通过收购所得。
    办厂所得的利润,一个是用来兑现瑞昌号手中的银票。另一个就是分钱给军中的将士。这部分会以股份的形式发出去。军中百户及以上的军官才有资格购买。股份将来可以转让。
    至于说销路。北地这么冷,卖的便宜点,总会有人要的。”
    这年头,衣服是短缺的必须品。而能御寒的棉衣更是必须品。
    并且,办这个工厂,他心中还另有计划。这只是一个开始。
    王承裕忍不住点头,张昭说的很清楚。这足以解决他此次到西北来清查土地,废除军户们户籍所带的种种震荡、影响。再想想父亲在信里给他说的话。
    他能来西北,不提王家和张昭的交换,里面还夹杂着他女儿的婚事,单说张昭这个办厂的想法,思虑的很周全。显然并非临时起意,而是早有预谋。如棋手一般,走一步看三步。
    此子确实非常有才干,才华横溢!
    当然,这种才华不是指的诗词、经义,而是指的经世济国之才!
    王承裕道:“你中午留下来陪老夫喝一杯。”
    他不自觉的摆起长辈的架子。而这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明帝国的崛起

第两百六十八章 尾声
    中午一顿酒结束后,张昭和王承裕的关系虽然没有到“贤婿”、“老泰山”这个级别,但也到了“大人”、“子尚”这样的关系。
    张昭叫王承裕“王大人”,那就是工作关系。而古代时“大人”可以代指长辈。
    不得不说,王承裕眼光和变通能力还是很不错的。张昭把纺织厂的事情解释清楚,他从中看到张昭的本事,就开始尝试着转变“不待见”的态度。
    这一点,张昭的另一位老丈人方通判就比不上。方珍和张昭只是维持着一个面子关系。此公有点傲气。一个进士看不上一个秀才,那正常的很。
    其实,八股文后世批评的很多。确实也该批评,因为科举考到最后,题目很难出,不得不搞什么“截搭题”。这就走歪路。要是正儿八经出题目,也不至于搞的乌烟瘴气。
    但是,不管八股文怎么扯谈、落后,有一条,它确确实实起到选拔的作用,以及相对的公平。
    现代社会,一堆人鼓吹素质教育和高考改革的,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
    素质教育,只会让寒门子弟丧失改变在高考时改变命运的机会,将相对公平都搞掉,从此阶级固化。
    如果你没有个几百万的身家,最好不要跟着信奉这一套。因为,学校搞素质教育,最后还是得去校外补课。其费用远不是中产可以承担的起的。
    知识,你不刻苦学习,它能到你的脑袋里去?
    别扯什么创新能力。创新能力跟你一个普通人有个毛线的关系。智商或者天赋没有高于某个值,就别去想这些不切实际的东西。
    所以,科举制度下,能考中进士的人,除了真正的书呆子,那智商都不是假的。
    王承裕一代大儒,明显就是属于把书读活的一类人,意识到张昭的能力后,就作出调整。
    …
    …
    张昭和王承裕的关系变化,让他没有在雪停之后就立即前往灵州,而是在固原城中住下来。
    一个是,他要照顾王小娘子的心情,才和父亲见面。虽然,他知道日后会天堑变通途,不是分别后就有可能是再不见面。但王小娘子并不知道啊。
    另外,他坐镇固原,也是对王承裕的一种支持。谁敢闹事?
    稍后,曾家、吴家的处理结果就出来。曾家作为此次清查田地的典型被下狱问罪,其全族的结局可想而知。甘州卫的吴桉等人被夺职,抄家,贬为平民。
    吴桉将女儿吴姗嫁给张昭的亲卫首领王武为妻,才算是勉强度过这次风波。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为日后计,卫所军官其实追究的都不重。反而是侵占田地的豪绅要严加处罚。
    十二月初八,张昭带着王小娘子一行北上,从红城堡,经由宁夏中卫去往灵州。
    此时,新军卫的辎重早就运过去。十一月底的雪停之后新军卫的辎重就起运。
    跟着张昭队伍的是王小娘子的嫁妆,装了好几辆马车,还有同行的王承裕。
    他业已经清查完固原镇这里的四个卫所,现在固原城后到红城堡,现在则是转场前往宁夏城。之前他到红城堡办公,张昭就带王小娘子跟着,主要是照顾王小娘子的心情。
    马车在天寒地冻的平原中行走。张昭的亲卫们护送着。城池、山峦都在寒风中渐渐消失不见。
    张昭在宽敞、精美由八匹骏马拉着的马车内处理着公务。王小娘子在一旁充当文秘。
    瑶琴、秋月两个也在帮忙。
    张昭现在的事务逐渐的多起来。第一,之前各军镇来灵州受训的火铳兵要返回各军镇。这有些公务往来。
    第二,关于建造纺织厂的事情。虽说有国泰商行的掌柜来出面,但要分配股份,大事还是要报到他这里。
    第三,新军卫已经等着起行,准备返回京师。上上下下都期盼着。因为回京后,才能论功行赏啊!朝廷不可能把赏赐搬到西北来。
    而之前新军卫有些大约两百余名将士在西北成亲。女眷若是怀孕,这天寒地冻的根本没法赶路。这需要张昭决定他们的去留。
    张昭准备将他们派到军镇中担任教官等职务。回头在两三年内分批调动、返回京师归建,或者直接就散出去了。
    这没办法,以这年头的医疗条件,幼儿同样不适合长途跋涉。他得为底下的士卒负责。
    有一批士卒想让怀孕的妻子回老家,而非跟着去京师。榆林镇这里招募的士卒还好。山西镇就不行。从灵州出发,路途太远。更别大同府招募的。
    这又是一堆的工作。
    忙碌的间隙中,张昭伸个懒腰,到马车窗户边看看风景。
    正帮忙整理文书的瑶琴拿着杯温茶走过来,身姿修长、曼妙。双手奉给张昭,低声道:“少爷,要到灵州了呢?”
    张昭一愣,随即想起来,笑着道:“少爷我记着的,傻丫头。”温柔乡里待久了,他现在也堕落了。在两个俏丫鬟面前都习惯自称少爷。
    瑶琴飞快的看自家少爷一眼,眼波荡漾,娇羞的低下头。
    秋月在一旁服侍王小娘子吃茶,掩嘴吃吃的笑,道:“少爷,她哪里傻?这小蹄子分明是聪明的很。你说的话,她都记在心里呢!”
    瑶琴不满的道:“你就没想?上次谁给我说牛奶…”
    王小娘子笑着看两个丫鬟斗嘴,走到张昭身边,微微倚着他,和张昭提起正事,“夫君,我们年后就走吗?”
    张昭点头,“嗯。等老泰山把宁夏镇这边清查完,我就会给朝廷上书,准备回京。也不知道保国公的大军走到哪里了?估计正月会抵达京中。”
    “絮雪,我想回京中啊。不仅仅是西北之战的封赏,还有政z上的考量,还有婉儿她们在等着我啊!”
    他是新婚第四天被叫到军营中,随即点兵出征。
    王小娘子懂张昭的心情,轻轻的握着他的手,道:“夫君,婉儿姐姐和方姐姐喜欢什么?我想挑两件礼物送给她们。”
    甜蜜的蜜月要结束了。她即将离开西北,前往京师。而她的生活又多出一件事来,和张昭的妻妾们相处。
    张昭安慰道:“絮雪,别担心。婉儿很好相处的。她比较喜欢临摹颜真卿的碑帖。我给她搜寻了不少。你要送的话,可以送写琴谱给她。她上次给我说想找个老师教她。晶儿那里,按你们闺中密友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