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帝国的崛起-第1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她觉得张昭胆子很大,借着有军功胡来。这次带太子出宫给她的感受一样如此。
    不过,弘治皇帝亲口“求情”,张皇后固然能拿捏住丈夫,但不愿意为点小事而争吵,忽而展颜一笑,将脸上的阴霾都收掉,娇声道:“陛下如此说。臣妾自然是信的。呀,陛下,画染墨了。这大半天的功夫白费。”
    张皇后虽然年过三十,但忽而做小女儿形态,娇媚多姿,引人心动。
    弘治皇帝“哄好”老婆,教好儿子,心中很畅快,哈哈一笑,“不妨事。朕回头再画就是。”
    …
    …
    弘治皇帝教子时,张昭回到小安镇中。稍后,准备出使鞑靼的梁储来访。
    :。:

第两百九十八章 梁储此人
    梁储带着轻车简从来访,还带有李教谕的一封书信。
    以张昭此时的身份、地位,即便梁储有“储相”之姿,他贸然上门来找张昭请教互市的事宜,还是需要一封引荐书。否则,张昭未必会见他。
    小安镇中,两进的小院里,屋后还有些车马声音。张昭这次进京,把家眷都带来。幼弟虎子也带在身边。张昭准备让他到新军营中的学校读书。
    南口村中的张氏私塾,终究是蒙童的课程,差点意思。张泰平在里面学习准备科举可以,但张昭并不希望弟弟变成一个秀才或者什么举人。他希望虎子学一点经世致用的知识。
    有他在,不需要虎子再从社会的底层一步步的爬起来。虎子如今十岁,将来的大明可未必只有四书五经才叫功名。
    因家眷都抵达,房屋有些不够。行李带的又多。梁储来访时,后面正在收拾。
    张昭在前院的小厅中和翰林学士梁储喝茶。三月底的春风吹佛着院子里的石榴树。午后的时光静谧流逝。
    梁储时年五十二岁,穿着灰色直裰,装束简朴。除了常见的文臣气度外,他的眉毛略有些短,国字脸上的气质显得刚毅。颌下有着几缕长须。
    梁储等张昭把李教谕写的信看完,客气的道:“张将军,在下前来是想请教和鞑靼人互市的问题。还望不吝赐教。”
    张昭有些奇怪。圣旨以梁储为正使出使鞑靼,“通知”小王子前来朝贡,顺便谈互市。这不是五六天前的事吗?梁储还没出发?
    “梁学士客气。事关国家大事,在下自当知无不言。”
    别看京师中舆论汹涌,都在骂张昭。但梁储对张昭的看法还不错。有些事情,在他这等智商的人物面前,和透明的没区别。见张昭态度谦虚,心里多了几分好感,说道:“
    在下此去草原见小王子,出使的事宜都有国家成例,心里并不担心。唯有一点,在下要请教一下张将军。朝廷和鞑靼人互市,若鞑靼人不安规矩交易,该当如何?”
    梁储并没有参与武英殿的议事。他目前还只是翰林学士,还不够资格。他了解这件事的渠道,只有张昭的奏章,还有重臣们流传出来的只言片语。
    其实,这个问题,张昭在武英殿上回答过。
    张昭耐心的道:“梁学士,税务司会下辖税丁,用来征税,维护贸易秩序。我之所以建议在榆林、宣府两地放开互市贸易,主要就是这两地外的鞑靼部落,都是小王子的对手。
    近水楼台先得月。把鄂尔多斯万户和永谢布万户的鞑靼部落给养肥,这也算是一种制衡之策。而这两部,都是被新军营教训过,他们不敢乱来。
    若是不长记性,我奏请天子,把新军营拉到宣府军演一次,足可震慑宵小。”
    “军演?”
    “就是军中演武。让鞑靼各部的贵族来看看我大明男儿的英姿,让他们掂量一下,在互市中是抢划算,还是老实交易划算。”
    梁储听懂了,心中的担忧落地,点头道:“如此在下心中便有底气。”
    梁储往张昭这里跑一趟,看似是非常多余的。朝廷怎么吩咐,你就怎么做就完了。难道你一个翰林学士能推翻“廷议”的结果?但梁储偏偏就来了。
    梁储成化十四年会试第一名,殿试第四名。智商是没的说的。而且,此刻他五十多岁的年龄,见证两朝兴衰,有自己的一套处世哲学,在宦海中如履平地。
    他不希望,由他出使鞑靼开启的是一个“混乱”的开端。最后,朝廷不得不再次对北虏用兵,并关闭互市。若是如此,他宁可不当这个钦差。
    和鞑靼互市,说是要收商税弥补用度,但这先需要朝廷投入的人力、物力。而一旦用兵,更是劳民伤财。与他的理念不符。
    再者,失败会给他的仕途带来一定的污点。他去鞑靼,不是说宣布旨意就完事,肯定要和小王子等人打交道的。他说的话,就是朝廷的承诺!
    当然,现在张昭给了他一个明确的答案。
    张昭主动的和梁储说起互市贸易里的问题,把里面的一些“门道”都讲解清楚。如果他的记忆不太烂的话,他记得梁储未来会是大学士。提前熟悉一下也不错。
    而梁储也乐意听听张昭的观点。他自然看得出来,张昭不仅仅治军有名将之姿,在政事上也颇多想法。
    聊到最后,张昭见气氛不错,道:“梁学士,我已取得天子同意,近日将在京城创办一份报纸,每日出版,针砭时事。不知道梁学士近日可有文章?
    不一定得是关于废除卫所的,其他的文章亦可。”
    这话说的非常敞亮。
    梁储看张昭一眼,笑着道:“对于废除天下卫所,我是不同意的。废除卫所有利有弊。但边境地区没有卫所不行。张将军索要文章,我写出来,你会刊登吗?”
    张昭就笑,喝口茶,“这当然会。”
    梁储颔首,道:“那就一言为定。我明日会派家仆送来。”
    …
    …
    张昭敲定翰林学士梁储一篇文章,往后院而去。
    婉儿刚去隔壁院子把弟弟虎子的住处安顿下来,正和方晶、王絮雪在后院里喝茶闲聊。瑶琴、秋月两个身姿高挑、丰盈的俏丫鬟侍立在一旁。
    王絮雪穿着粉色长裙,华贵、惊艳,兴致勃勃的道:“姐姐,相公刚刚说报社地址定在朝阳门外。报社的技术都是由大内提供,他们有印刷技术。其余的可以招募,会把新军营中初级学堂里的二年级学生调派过去。
    编辑方面,京中国子监、落魄文人都可以招募。现在的问题就是文章从何而来。”
    李婉儿穿着青色的对襟褂子,身段婀娜,明丽娇美,和王小娘子是两种不同的风情。她执掌张府一年多,在管理上面颇有才华,漂亮的杏眼中闪过思索,道:“
    絮雪妹妹,我先从公中拨500两银子给你。二哥把银子都投到美食街去了。等这个月的白酒利润算出来,我再给你500两用作报纸的开销。每月一千两,直到报纸能盈利为止。”
    王絮雪心中感动,她和李姐姐没什么共同的兴趣、爱好,但是李姐姐待她确实很不错。赶紧推辞道:“
    姐姐,银钱用我自己的吧。不用公中的。主要是难以在短时间内搜罗到足够两开版面的文章。”
    正说话间,张昭从外面走进来。
    明帝国的崛起

第两百九十九章 报名真理
    见张昭进来,妻妾、丫鬟们纷纷打着招呼。坐着的李婉、方晶、王絮雪都站起来,秋月、瑶琴两个俏丫鬟盈盈的行礼。一时间莺啼燕语,如同春暖花开。
    “二哥。”
    “相公。”
    “夫君。”
    “少爷。”
    张昭嘴角浮起温柔的笑意,和她们一一说着话,闲话片刻,这才挨着婉儿坐下来,问道:“你们都在聊什么?”
    婉儿介绍道:“正在说报纸的事呢。絮雪妹妹打算用她的嫁妆办报。二哥,这办一份报纸预估要花多少银子啊?”明亮的杏眼询问的看着张昭。
    张昭失笑道:“婉儿,这我哪里估算的出来啊?技术都是宫中的,应该花费不了多少钱。”
    王絮雪的嫁妆当时有十里,折合起来一万两银子是有的。她愁眉不展的道:“姐姐,家里的银钱都在美食街上,我就不添乱了。夫君,现在的难题是没有足够的文章。”
    张昭笑着道:“絮雪,创办报纸的本钱用你的私房钱也行。亏本了我养你。赚了算是一个产业。当然,赚钱的概率很大。这是新兴产业,独占鳌首发
    不过,你要做好心理准备。回头发展起来,股份肯定要分出去。
    文章的事情好说。我刚才和梁储梁学士约了一篇文章。李阁老那里可以期待一篇。社论我来写。老泰山那里肯定有一篇,你回头去催他交稿。我再去找翰林学士王华写一篇。
    第一期基本就有了。我和宫里的萧公公打过招呼,雇佣几个书手到六科直房摘抄奏章。
    万事开头难。目前筹备工作还只是刚刚起步。各种相关的人员、产业都没有兴起,所以想要做到每日出一期,还是有难度。大约三天一期是可以的。
    另外,报纸名称、售卖价格,销售渠道,你们都想好了吗?”
    张昭把文章难题瞬间解决,接着又抛出一连串的问题来。搞得有点想柳暗花明又一村,老问题解决新问题又冒出来。方晶美眸看着他,笑颜如花,目光中带着骄傲。
    王絮雪有点发懵,她毕竟还是没经验,懊恼的拍一下自己的脑袋,“哎呀,夫君,我还没想到这些呢。名字倒是想了几个。”说着,叫秋月去西厢房里将这几天里想好的报纸名字拿来,“夫君,姐姐,方姐姐,你们帮我看看。”
    几个人都凑到案几边。纸面上的字笔画端庄、飘逸。王小娘子写的一笔好字。要说自成一家,那有点吹捧过头,但是确实看的非常舒服,很有特点。
    婉儿压根没看报纸的名字,而是惊叹道:“絮雪妹妹,你的字真漂亮。”她是书法爱好者,喜欢临摹颜真卿的字帖。主要是开始练字时,张昭是这么教她的。她练习颜体之后便钻研进去。她现在每日处理完府里的杂事后,会写一百个大字。
    王絮雪清瘦、白皙的俏脸上浮起笑容,自谦的道:“姐姐过誉。我不敢当。”
    张昭笑着摸摸婉儿的头,安慰明丽、娇美的娇妻,“书法的事急不得,不写十年都难入门。你慢慢练,将来也能写出漂亮的字来。”
    目光扫过“大明新军日报”、“大明新报”、“张氏日报”等等几个名字,微微一笑,道:“絮雪,这几个名字都不好,改为真理报。”
    这个梗,估计没人懂。这是网文里的报纸常用名啊!大名鼎鼎。
    王絮雪不大理解“真理报”这个名词,不过既然是张昭想出来的,她也不想反驳。主要是她来来回回也没想出什么好名字。妙笔生花的王小娘子在新生事物上,还是无法把握其精髓。
    她清声道:“那便依夫君的意思。叫真理报。”
    事情敲定,张昭舒服的伸个懒腰,看看外面的天色。不知道何时,丫鬟们已经将油灯点上。
    “咱们来研究晚上吃什么吧。韩娘子把我教的那几道菜练好没有?”
    至于张昭晚上睡在那里,这倒不用研究。
    …
    …
    三月二十六日,张昭带着王絮雪在朝阳门外的厢中买好占地一亩的大院。这之前是一个扬州富商的住处。现在挂上真理报社的牌子。
    又进宫一趟,给萧敬送上一份日常的小礼物,把宫里的印刷设备、人才给弄到真理报帮忙。
    宫中经常要刊印佛经、四书五经等书籍,有一套专门负责印刷的班子。就挂在司礼监名下。
    张昭再让冯无忌将新军营初级学堂二年级的男女学生调来十几个,跟着后面学。同时,在京中发动人脉,招募印刷技术工人,待遇从优。
    活字印刷术有北宋是毕昇发明,发展到明弘治年间,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印刷流程大同小异。技术发展主要表现在活字材料的改变上。由泥字,演变为木字,铜字。
    木字和铜字印刷各有优缺点。明朝中期时大规模应用的是铜字。而木字印刷在清代时得到大力的推广,影响深远。
    铅字印刷机,张昭不会。暂时采取木字活字印刷术。他手里没钱去买铜。铜很贵的。
    二十八日,张昭到国子监中拜会国子监祭酒董恢,这个职位号称明朝小九卿。
    张昭顺便把入学手续办理了一下。三月初他回京面见弘治皇帝时,请求弘治皇帝允许他入国子监读书。他这段时间一直在休假,并没有办理入学手续。
    其实办理不办理入学手续,张昭都不可能在国子监中苦逼的坐监读书。
    这个入学手续先要去礼部办理学籍,再到国子监中登记、读书。
    张昭和董祭酒聊的还不错,他一个伯爵亲自来办理入学,这点脸面还是有的。
    而一切不合规之处,有弘治皇帝的口谕在前,礼部尚书张升也没给反对意见,国子监这里反正是将就着来,含糊着处理。反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