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帝国的崛起-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坐观罗敷。她过来了。”
    张昭虽然是理科生,语文课本里的汉乐府《陌上桑》还是有点印象的: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全文不记得,大意是秦罗敷非常美丽,引得人人看她。
    走来的白裙女子约是二八年华,容颜殊丽,美目如星,平添几分风采。兼之身姿修长婀娜,行止婉约娴雅,如娇花浮水而来。见竟然有两人等在路边看她,顿时娇羞的低下头,俏脸上有愤然之色。快步走过去。
    随行的青衫女子喝骂道:“登徒子!”
    李幽仿佛没听到般,注目着白裙女子远去婉约的倩影,“她是顺天府方通判之女。户部左侍郎许进等人正因避战火筛被朝廷问罪。方通判是许进的门生,受到牵连下狱。
    方小娘子这是出来给她母亲抓药。唉,恨我此时没功名在身。此生要是能娶她为妻,死而无憾。”
    被青衫女子骂一句,张昭同样没反应。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况且他还是被李子远拉到这里来的。
    他倒是对李子远一阵无语。这小子不久前还和他说:本人平生两大爱好,一曰美人,一曰美酒。现在表示溺水三千我只取一瓢,这种话能信吗?
    当然,李子远的惆怅,他懂。可望而不可即嘛!方小娘子确实漂亮,有股难言的娇柔神韵。但他并不想和李幽去谈这个话题。背后议论人家小姑娘很没品。
    张昭和李幽回四海居。方小娘子露面,由远而近再往街中的药铺而去,酒馆中的书生们注目方小娘子的场面,自不必待说。张昭畅饮一番后,带着长随陈康离开。
    …
    …
    随后两天,张昭派陈康到大井胡同中确认情况,再一次拜访李教谕,将这两天新写的时文拿去请他批改。之后,向李教谕告辞,离开京城回家。
    金黄色的夕阳浸染着云层,晚霞千里红云。张昭和陈康骑着马,在官道上往西而行。马速并不快。
    陈康这些天常常骑马跑腿,马术比张昭精熟,回头看看夕阳下巍峨的皇城,心中感慨难言。这几日的京城之行,完全颠覆了他对世界固有的认知。
    锦衣卫夜审,狷狂好酒的李子远,心术不正的锦衣卫校尉钱宁,卖考题的院试,落魄的官宦家小娘子…。
    他读过几年书,和母亲相依为命,品尝过生活的艰辛,此时仿佛整个人都被洗礼一番,变得成熟。
    张昭骑在马上,感受着奔驰的速度,远山眉黛入眼来。心里想着此番来京城的得失。
    第一,解决他院试的难题。
    乡中的事情处理完之后,他到明理书院读书。虽然没读几天,但各方面的信息汇总,他心里知道,按照正常的途径备考,他必定会无缘通过。
    来京中这七八天,几番波折,认识李子远,总算是找到一条破局的路。虽然不那么光彩,但只要能通过就行。
    而中一个生员就这么难,日后的举人、进士怎么办?他需要早思考,早调整。
    第二,和未来的反派大佬钱宁开始“合作”。
    这条线在未来会大有用处。当然,他对如何定位钱宁,这会儿还没想好。
    第三,将刘大户、方差役被锦衣卫带走的负面影响消除。并拿到100亩地。
    中国人的习惯思维,有钱就要买地。他离开南口村时,老吴还给他提起过。银子放着也是放着,可以留意着附近谁家要卖地。
    当然,现在银子可不够用哦。
    他这次返乡,重点是要在短时间内解决银子的问题。他心中已经有预案。
    一路骑马而行。休息期间,陈康将竹筒递给张昭,说道:“少爷,昨天我们去牙人那里看过。并非是没有合适的丫鬟,主要还是咱们没银子。”
    张昭微微一笑,陈康能说实话,说明心里和他亲近,说道:“过两天就会有的。陈康,康的意思是安宁、和乐。你是你家中长子,表字可叫:伯宁。”
    这是赐字的意思。陈康心中感激,郑重的向张昭躬身行礼,“谢少爷赐字。”
    “走吧!你心思机敏,仅仅给我当跑腿的长随有些浪费。你的学习要重新捡起来。当然,不是学四书五经,而是学数学。我会亲自教你们。”
    “是,少爷。”
    张昭和陈康主仆二人翻身上马,在夕阳的余晖中纵马前行,霞光将两人的身影染的金红。

第三十一章 余波
    张昭约一周的京城之行结束,但余波未止。
    皇城。
    地处西华门的银作局中,太监蒋清带着三四个小太监“下班”离开。横穿西苑,坐轿子返回咸宜坊的家中。
    明朝的大太监,一般都在宫外有自己的住宅。有妻妾、儿子(过继来的)。蒋清作为内廷二十四衙门之一的银作局太监,身份地位自然是够的。
    他在咸宜坊中置办一栋占地十亩的大宅,布置的如同官宦之家。他在内廷多年,与人为善,身家丰厚。他不仅仅在城中有宅子、店铺,他在城外亦有多处田庄。
    蒋太监回到家中,见过妻子、自幼抱养的儿子,处理些家中琐务,到书房里惬意的半躺着。
    蒋府的二管家悄然的进来,给蒋太监添茶。
    蒋太监闭着眼睛,悠悠的道:“有事?”
    二管家弯腰点头,笑着道:“老爷,有件事情要你知道。前些时日青龙乡那边来人找我汇报:张昭求援。我知会了锦衣卫许百户那边一声,把事情处理好。”
    自家老爷亲口吩咐要关照青龙乡的那个小童生。他当然上心。然而,蒋太监依旧是漫不经心的态度。
    二管家不知道的是,不久前蒋太监和刘公公谈过:太子对张昭的“火器平推”的论调不再敢兴趣。那么,在蒋太监心里,此时张昭仅仅只是一个可以投资的“厨师”。
    蒋太监抬手,舒爽的喝口茶,问道:“就这样吧。哦,他得罪的是什么人?以后锦衣卫的人情不用用在他身上。”
    刘大户能打听清楚的事,丁管事自然也能打听清楚。二管家这里有张昭全部的资料,说道:“老爷,那小童生在书院里口出狂言,当着户部徐郎中的面辱骂李阁老。被徐郎中所厌恶。县衙的衙役、乡中大户图谋她的家产。”
    “呵呵…”蒋太监失笑两声。这种被落井下石的事情他见的太多。就在去年宫中最得宠的大太监李广自杀,多少人被清洗,多少人的家产被夺?他亦在其中发了点“小财”。
    突然间,蒋太监的笑声戛然而止,他想到近日朝堂中的一件事,睁开眼睛坐起来,“你说他得罪了户部郎中,叫徐贵的那个?”
    二管家茫然的点头,“是的,老爷。”
    蒋太监一拍大…腿,“嗨!”
    户部左侍郎许进被论罪,去职丢官已经是定局。而呼声最高的几个接任者中,就有这位李大学士的得意门生:徐贵!其所献上的统计方法,深得朝中内外好评。
    京中有传言,徐贵之所以突然“开窍”,乃是他得到一个姓张的童生的启发,用心国事,这才总结出这么一套以图表、数据归纳的统计之法。
    那么,这个张童生是谁?以他看来,八成是张昭。这个青年,他当日是见过的:机敏、从容。其得罪徐贵,难道不知道化解?天底下那有那么凑巧的事!
    蒋太监沉吟几秒,吩咐还在惊诧状态中的二管家,“前面那句话作废。你让你手下的那个管事继续和他保持来往,有什么事帮他一把。以后他的事情多说给我听听。”
    这是要重点关注。显然,张昭在蒋太监心中已经由“厨师”发生转变。
    二管家应下来,犹豫的道:“老爷,要不要我出面和张昭谈谈。他现在和府学教谕、士林中人有来往,乡中的一个管事在他面前,地位不够。”
    蒋太监摆摆手,“你懂什么?他们这些读书人,谁乐意和咱们中官有牵扯?用他的贫贱之交接触,刚刚好。”人情世故,蒋太监的水准非常高。
    二管家领命而去。
    …
    …
    就在蒋太监回家休息时,清寒的秋夜中,李教谕雇了轿子前往小时雍坊拜访当今阁老、次辅李东阳。
    李东阳祖籍茶陵,世代居住在京师,属于金吾左卫籍。少年神童,天顺八年金榜题名,二甲第一,弘治八年入阁,时年五十三岁。此刻,他是大学士、文坛盟主。
    小时雍坊的李府中,每天晚上灯火通明,酒宴不绝。史载:李文正当国时,以文章领袖缙绅。每日朝罢,则门生群集其家,皆海内名流。其座上常满。
    李教谕固然是李家族人,但要面见当朝大学士、文坛盟主总得缓几天,不可能当场就见到。是以,他今晚才到李府中。
    李教谕的小轿从李府的角门处进去。落地后,李教谕由李家子侄引着往正中建筑群的一处庭院而去,片刻后,他便在小书房中见到名动天下的李阁老。
    “彦声,你来了。坐吧。”李东阳在家中穿着青色的文士衫,神情微微疲倦。李阁老虽然闻名天下,却是容貌不佳。史载他“以貌寝,好诙谐,不为时宰所重。”
    李教谕李相铎拱手一礼,坐下来喝茶,寒暄几句,笑道:“看大兄的样子似乎精神不济。那我长话短说。前几日听了我一个学生对火筛部战争的分析,特来呈给大兄参考。”
    李东阳微笑着点点头。他知道他这个族弟心忧天下,只是受制于举人功名,只能在府学中为教谕。喝着茶,耐心的听李相铎说完。
    李相铎道:“大兄,张子尚这番话说的真是精辟啊!你听:政治是目的,战争是手段。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政治不仅引起战争,而且支配战争。”
    李东阳心里默念着。这番话用的是大白话,很迥异的语言风格,但确实有道理。“彦声,你的意思是?”
    李相铎身体微微前倾,理所当然的道:“大兄,难道皇明不该倾国之力灭掉蒙古诸部,以绝后患吗?如今天子圣明,大兄阐明其中厉害,必可推动此事。”
    李东阳身为宰辅多年,气度沉稳,道:“然后呢?”
    “什么然后?”
    李东阳语站起来,拍拍族弟的肩膀,语重心长的道:“
    彦声,我知道你心忧国家。但是关于北虏,当年宣宗皇帝有定论:尽得其地而不能守,徒损国力。就算举国之力灭掉蒙古诸部,我朝能占据草原吗?
    永乐年间,成祖五次北伐,蒙古诸部震慑。然而,至宣德年间撤开平卫,守九边。原因还不是在补给、财政。草原那块地太贫瘠啊!得而无用。
    而且,草原风俗不同。以当年唐朝兵锋之盛,亦不能移风易俗,反倒是被胡族反噬。所以,我如何能鼓动天子以举国之力去打这样的一场战争?”
    李相铎捏捏袖袋里的文章,哑口无言。他感觉似乎哪里不对,但这都是历史上发生的事情,无可辩驳。
    李东阳等李相铎消化一会儿,喝口茶,温和的笑道:“当然,你这个学生还很有才华的!你刚才说他今年要参加院试?等他院试后,带他来见我。这样的士子,不该籍籍无名。”
    “好。”李相铎心里好受一点。他来见族兄,一则是“上呈”张昭的观点,二则是像族兄推荐张昭。
    …
    …
    弘治十三年,蒙古火筛部四月、五月连续入侵。朝堂上近期所有的政治事件都是围绕着这件事展开。
    张昭只是一个小童生,在明王朝的政治中心的京师,这个身份几乎和庶民无异。他在京中数日虽然感受到历史的风云激荡,但他地位太低,无法参与进去。
    然而,他的一些个观点却通过不同的途径,抵达明朝中枢的人物面前。
    小小的石头落在这湖水中,荡漾起些许的涟漪,不引人关注。但它终将酝酿成摧枯拉朽的浪潮!

第三十二章 留取待春深(上)
    八月中旬,秋意渐浓。京西山脉脚下的南口村中,金黄的秋叶间隙间土砖黑瓦的屋舍若隐若现。
    张昭在卧室的窗户边,看着后院篱笆墙外的树林、田野、小河、山峦,思绪在静谧的秋日时光中漂浮。
    他已经从京中回来两天。心中的情绪,既充满着失落又有着对未来的期待。
    自穿越以来,张昭都有一种紧迫感。他要解决迫在眉睫的危机,要抓紧时间读书通过院试,就像是紧绷的弦。而在确定北直隶的提学大宗师“卖”生员名额后,这根弦断掉!
    现在的问题,已不再是潜心苦读四书五经,而是要在一个月内赚到两百两银子。这对张…穿越者…昭而言,哪会有什么紧迫感?
    他的失落,不是对拿到生员资格难度降低的失落。恰恰相反,一个秀才资格的考试就搞得他如此狼狈,他想要的举人、进士资格会顺利吗?
    换言之,他的科举之路,近乎被判死刑。这一点,他不用再自欺欺人!他关于未来的计划需要全面的修正。
    翰林、储相、阁臣,这是明朝中期最好、最快的青云大道。多少名臣都是这样走出来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