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帝国的崛起-第1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武功、民生,真的不如嘉靖年间?
    嘉靖皇帝给鞑靼人打到京城下面,生灵涂炭。这真的是怎么都洗不白!弘治皇帝对外作战那么菜,都没搞出这种事来。鞑靼骑兵打到帝都来啊!
    人家朱厚照可是能把鞑靼打的不敢再深入抢掠的。
    第二,倭寇之祸。嘉靖年间,倭寇席卷半个中国。这特么的还能说皇帝合格?天启皇帝这种公认的昏君,都没搞出这种事来。
    所以,徐阶在嘉靖皇帝的遗诏中,执笔将朱厚熜骂的狗血淋头。朱厚熜是个聪明人,但实实在在的是个垃圾皇帝。
    其二,杨慎要是不贬,估计这明朝三大才子的名头可能就没了。这和苏轼如果不被贬,哪有那么多名篇是一个道理。所以,他回头要不要关照这位中二青年呢?
    明帝国的崛起

第三百五十二章 风潮渐起
    张昭没把论道报上骂他的文章当回事,但批评他的节奏实实在在的被带起来。
    这两天,真理报和论道报都是每日一期,纷纷报道和鞑靼使团谈互市的消息。
    本来只是互市谈判,根本没有新闻点。顺天府、北直隶的百姓谁关注这个?但是,张昭让鞑靼使者杀人偿命,这就很具备话题性,激发百姓们的爱国热情。
    不过,对于张昭“猛锤”鞑靼使团的操作,京中有许多不同的意见。批评的意见就在于此。
    清晨时分,京西青龙镇中的明理书院中,读书声朗朗。正在教室里监督学子们读书的余夫子余籍见到外面的刘家奴仆,交待一声,跟着而去。
    因知行白酒商行在青龙镇中设有销售总店,青龙镇这座位于官道旁的京西小镇规模相比于两年前扩张了三成。
    余籍跟着刘家的奴仆到镇中的第一名楼:客满楼中喝早茶。雅间中刘家的小娘子和刘二叔正等候着。他们的手边放着两份《论道报》。
    叫小二上了早餐,刘小娘子伸手道:“余先生,请!”
    她穿着件轻薄的丝绸质地蓝色长裙。这种名叫“碧烟罗”的丝绸,是江南来的货物,名贵非常。她的身高中等,纤秾合度。俏丽的脸蛋上鼻梁高耸,给人一种雕塑般的明丽之感。二九年华的小娘子经过这两年的磨练,越发的美丽。
    东刘村的高粱卖的不错,作为张府二锅头的原材料供应商,村中大户刘家又重新发展起来。
    余籍也不客气,坐下来喝着清茶,偶尔吃一口道:“刘小娘子,老夫在论道报的文章你应该都看了吧?张昭行事肆无忌惮,是在自取灭亡。
    鞑靼使团来京师协商开市,这是使臣。而他做了什么呢?扣留鞑靼使团,威逼他们谈判。这简直是把大明这些年积累的声誉败坏到极致。你看,连东瀛、琉球等国都在报纸上跟着抗议。”
    刘二叔不大懂,问道:“余夫子,不是说张昭杀掉了数名鞑靼人吗?这事情不是更大?”
    他也是读过几年书的人,虽然连个童生都不是。但“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还是知道的。
    余籍两榜进士出身,致仕后在乡间教书,若非他的侄儿被张昭“毁掉”,若非刘家每次助学的银子给得丰厚,他也不可能和刘家来往。实在太拉低他的档次。特别是这个刘二叔。不学无术,没有脑子,还总喜欢问问题。
    余籍冷着脸,硬邦邦的道:“这件事张昭没有做错!如今南口村中张家的私塾兴盛,老夫这书院也开不下去。刘小娘子说的那事,老夫已有头绪。我写一封荐书给你,可以保证张泰平到城西的白马书院就读。只要进了书院,这小子迟早和张昭分道扬镳。”
    在报纸上骂张昭,怎么能骂他处置鞑靼人呢?那反而会被京中的百姓骂死。
    骂张昭的角度,是他肆意的威压、欺负鞑靼的使臣,这让周边的小国如何看大明?这败坏了皇明的名声,破坏皇明在诸国之中仁义、道德的形象。
    这才是重点。士林中,不少儒生都看不惯张昭如此行事。
    大明乃是天朝上国,岂能因小利而忘大义?这个大义,就是皇明是周边诸国朝贡的宗主国,行事如此不折手段,往后谁还敬仰你、信服你?
    德行、仁恕是王道。霸道只得一时之利,终究不能长远。子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刘小娘子起身行礼,轻声道:“谢余先生。”
    余籍摆摆手,“老夫不日就要进京办报。日后怎么控制张泰平,那是你自己的事。”
    张昭家里办了一个私塾,在这十里八乡中招生,年龄在十六岁以下都收。教的蒙童课业。主要是让学生识字,能读写,再教算术、经济、地理等知识。学制三年,考试结业。为自家的商行培养伙计、账房、掌柜。
    他这家书院受到冲击,已经办不下去。这让他和张昭的恩怨再添一条。
    他进京在即,和刘家的来往到此结束。那个谋划,是给刘小娘子一个交代。他有所察觉,张昭将来必定要和儒学相冲突。把那小黑胖子引到儒学中,其自然就会和张昭离心离德。
    刘小娘子道:“小女子省的。”
    余夫子吃过早餐,离开“客满楼”,看着盛夏的上午,那巍峨的西山、这幽静又略显繁华的小镇,心中一时间踌躇、感怀,又充满着对去京师的希望。
    他将要借助于论道报的平台,主导这场对张昭的批判!
    …
    …
    张昭在卢员外,王掌柜的陪同下参观着新军营研发三所。
    一台简陋的可以印刷银票的手摇式机器正在摆在水泥、砖头建造的生产台上。
    研发三所十几名研究员正在这实验室中等候着。一群人簇拥着张昭进来。
    这场面很像“视察”。
    主持印刷机研发的研究员上前来给张昭讲解,“伯爷,根据新军研发院的统一度量标准,这台手摇式印刷机可以通过零件组装的制造。印刷银票的防伪技术,主要在银票母版的制造上。”
    事实上,大明朝的钞票印刷技术还是可以的。一百年多钱的明太祖就在发行宝钞。所以,纸张、墨水这些技术并不难。不然伪造大明宝钞的人怎么搞?
    明太祖还专门指定法律,打击伪造宝钞的行为。所以,这次研制的技术难点是在印刷机上。即超越铜字活字印刷,可以快速、大量、重复的印刷。
    最终研制出来的手摇式印刷机,其流程是先制作黄铜雕刻的母版,放在印刷机上,然后在底盘上灌注铅,用冲压的方式形成铅字母版,再添加纸张、墨水,用手摇动转把,一张标准、精美的百两银票就被印刷出来。
    当然,这还有改进的空间。张昭看到的现代印刷机,都是一张纸上印制几十张纸币。
    等讲解完,张昭对卢奉和王掌柜两人道:“你们俩商量一个可行奖励的方案给这些研究员。接下来,他们继续完善印刷机的研制。等研制的差不多,再转其他的项目。
    印刷机以专利的形式授权给国泰商行生产、销售。专利费,按照之前的契约合同由新军技术研究院和你们两家分成。
    这印刷机,先给真理报社用上。以后报纸改为一日一期,人手,王掌柜你自己去招募。缺银子和絮雪说一声。”
    王掌柜忙应声道:“好的,少爷。”
    张昭视察完,就直接带着随从离开,而刚走出四合院风格的实验室,里面就传来一阵阵热烈的欢呼声,估计卢奉卢员外宣布的奖励让研究员们兴奋。
    走在新军营研究院的林荫大道上,张昭微微沉吟着。身后十几名亲卫、长随落后三米远。阳光从树枝落下来,树影斑驳,构筑成不同的图案。
    张昭正在想印刷机应用后的事情,这时一名小太监从研究院的大门快步而来,“新秦伯,陛下召见。”

第三百五十三章 三种人
    弘治皇帝召见张昭是为报纸上骂他的事。召见地点在西苑的一处殿宇中。
    并没有朝臣在,只有司礼太监萧敬侍奉在左右。表明这是一次私下里的召见。
    盛夏的微风带着热浪从穿堂里吹进来。宽敞、明亮的便殿中雕梁画栋,陈设精美,无处不展露着皇家气象。
    “张爱卿,论道报上这两天骂你的文章,你怎么看?”弘治皇帝穿着红色的常服龙袍,身材微胖,坐在便殿临窗的位置,微笑着示意萧敬将报纸拿给张昭。
    张昭早上才给王武提醒了一声,并没在意。这会双手恭敬的接过萧敬送来的报纸,说道:“臣失礼,先看一看报纸。”
    弘治皇帝温和的点点头,拿过旁边小太监托盘里的茶杯,慢悠悠的喝着茶。
    如今朝堂上的“公论”,通常是先在报纸上爆发。而不再是由御史们汹涌的奏章开始。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作为执政多年的皇帝,他看得出这背后有人在针对张昭做文章,因而把张昭叫来提醒一下。
    礼部侍郎焦芳和鞑靼使臣互市谈判的进度,他这里一直掌握着。谈的非常顺利。他之前在和群臣议事,顺着谢先生(谢迁)的意思甩锅给张昭,真没想到还能这样操作。
    事情进展的超乎想象,他很满意。
    张昭很快就把两份论道报的头版政论文章扫完,躬身道:“陛下,指责臣鞭挞鞑靼使臣,是腐儒之见。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四周诸国臣服皇明,固然有一部分是因为皇明的文化向心力,但更重要的是皇明能给他们带去利益。臣斗胆问一句,东瀛有多久没有来朝贡了?”
    明史记载,弘治十八年,只有弘治九年东瀛遣使朝贡。所谓道德仁义在这种硬核的记载面前,都会被剥的干净。
    弘治皇帝当这么些年的皇帝,早就不是愣头青,不可能给儒生们高喊着“仁义”、“道德”给骗了。年年有小国来朝贡,本来就是相互利用的事。
    皇明需要小国朝贡来彰显天朝上国的气象。而小国们来朝贡,哪一次皇明的赏赐不丰厚?
    弘治皇帝倒不诧异张昭在十八岁的年纪能把问题看得如此透彻,没和这个本事如何成为他所倚重的大将?他对张昭嘴里冒出来的新词有兴趣。
    “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弘治皇帝低声复述一遍,“这话说的好啊。哦,张爱卿,那‘文化向心力’是什么意思?”
    我去。说漏嘴了。“向心力”这概念还没出来。
    张昭想一想,换一个通用的解释,道:“陛下,就是外邦臣民仰慕华夏璀璨的文化,自然而然产生的认同感。”
    弘治皇帝大致能听懂。因为这种人历史上不少。譬如汉武帝的托孤大臣金日暺。他是休屠王子。譬如盛唐时诸多赫赫有名的战将都是其他族人。
    弘治皇帝把茶杯放下,笑道:“这个词用的好。报纸上的舆论,你打算怎么解决?”
    张昭干脆利落的躬身一礼,道:“臣自会在真理报上反击。请陛下拭目以待。”
    他有点明白过来弘治皇帝找他进宫的想法。弘治皇帝是在提醒他要小心应对这次舆论风潮。这份关心让他内心中略有些触动。话中多了几许亲近。
    见张昭答应的干脆,锐气十足,是年轻人应有的样子,弘治皇帝禁不住笑起来,道:“好。那朕就拭目以待。你去吧。”
    打发张昭走,弘治皇帝在偏殿中坐着沉吟。心中有点期待张昭的“反击”。
    要改变当前的舆论,仅仅靠在真理报上发文章,这是不可能的。那帮儒生肯定张昭的话才怪?
    那么,张昭的办法是什么呢?
    老太监萧敬如同雕塑一般站着。没有去打扰弘治皇帝的思绪。自一个月前的“敲打”之后,他和张昭的关系迅速的疏远。当然,只要张昭还是宠臣,这个关系最终会恢复。
    他以皇爷的利益为第一位,问心无愧。
    萧敬脑海中的想法一闪而过,转到当前的事情上。事实上,他心中也在思考张昭如何“破局”。
    …
    …
    张昭从西苑里出来,骑着马带着亲卫往城东的报社镇而去。
    他在新军营研究院中被弘治皇帝召进宫中,来的急,便没有坐马车。这会儿顶着正午的烈日去报馆。弘治皇帝都提醒他,可见事情严重的程度。
    张昭刚才大致的浏览了两份论道报,从报纸上看,骂他的人,或者说反对用威胁手段,来达到和鞑靼人签订契约的人主要是三种人。
    第一,比较单纯的儒生。他们认为这有违道义,背离圣人教诲,损害了大明在周边诸国的形象。这批人属于天真派。连最基本的逻辑都搞不清楚。
    这一类人数量极多。这从历史上儒家搞外交的拙劣表现就可以看得出来。
    第二,张昭的反对者。
    论道报是什么地方?定国公府、成国公府所掌控的报纸。张昭之前脚踢北海幼儿园(武勋),拳打南山敬老院(太监),这里头的仇怨没那么好化解的。
    骂他骂的这么凶,这么频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